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的术后程控参数及效果,为帕金森病STN-DBS术后程控及术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2~2018年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7例患者,应用UPDRS-Ⅲ评分UPDRS-II日常生活活动评分UPDRS-I精神行为情绪评分量表MMSE简易精神量表PDQ-39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分析手术前后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改善情况,评估程控参数的设置对帕金森病人症状改善及生活质量改善作用。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UPDRSⅠ评分UPDRSⅠⅡ评分UPDRSⅢ评分UPDRSⅣ评分改善明显,手术后随访至今,患者症状改善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STN-DBS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并减少药物的剂量及药物所致副作用,术后程控是脑深部电极植入器治疗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电极记录(MER)结果指导帕金森病(PD)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后程控的可行性。方法 60例PD患者在我院行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术治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术后程控时应用术中MER结果指导策略,对照组30例术后程控按常规的逐点尝试程控策略。记录并比较两组平均开机耗时、整个开机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最终程控触点选择以及术前药物关期UPDRS-III评分和术后开机后药物关期UPDRS-III评分改善率。结果对照组开机平均耗时(130.77±12.36)min,实验组平均耗时(33.95±2.10)min,实验组耗时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开机时平均不良事件为(1.47±1.04)次,对照组平均为(2.03±0.93)次,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最终选择触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药物关期平均UPDRS-III评分为(51.40±8.05)分,对照组平均为(55.80±9.72)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开机后药物关期平均UPDRS-III评分改善率为(49.93±7.15)%,对照组平均改善率为(50.87±6.82)%,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R指导的程控方法可作为一种新的程控策略,提高程控效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术后程控工作及相关情况,为STN-DBS术后刺激参数的设置、药物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病例选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双侧STN-DBS植入术治疗的57例帕金森病患者。分析手术前后药物的用量和调整情况,评估不同刺激参数对震颤、运动徐缓和僵直等PD运动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术前相比PD患者DBS术后服用多巴胺类药物的剂量明显减少,术前平均707.59mg,术后平均253.62mg,平均减少63%,其中8例不再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刺激频率为10Hz时无治疗作用,130Hz以上时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除3例发生对侧肢体痉挛性收缩外,频率达到185Hz时能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电压为2V-3V时可较好的改善运动,并随着电压值的增加治疗作用逐渐增强。结论本研究证实STN-DB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STN-DBS能够显著减少左旋多巴类药物用量及药物引起的异动症、运动波动等并发症的发生。刺激电压是术后程控的主要调节参数。 相似文献
4.
5.
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丘脑底核(STN)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合并抑郁障碍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其神经机制。方法对15例合并抑郁障碍的PD患者实施STN脑深部电极植入,术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随访和临床评价。结果术后运动功能症状如肢体僵硬、震颤、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改善良好,停药后PD分级量表运动评分显著下降(P〈0.01)。术后抑郁障碍症状如焦虑、绝望和激越症状改善良好,停药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结论STN-DBS能显著改善PD的抑郁障碍症状,STN在PD抑郁障碍神经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程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和脉冲发生器程控调节。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2月用脑深部电刺激丘脑底核(STN)治疗帕金森病61例,其中单侧30例,双侧31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61例PD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1.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45.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脑深部刺激(DBS)能有效控制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手术并发症少,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症状调节参数,丘脑底核(STN)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佳靶点。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病(PD)是以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渐进性减少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早期有效的多巴胺能药物会引起运动并发症.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十几年来国外多个PD研究中心运用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重症PD,研究结果表明STN-DBS是目前公认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1~3],这项技术可以明显地改善PD症状,改善程度分别为:震颤68%~84%、强直36%~63%、少动46%~52%、步态48%~64%,每日强直/震颤持续时间减少了72%[4,5].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病人脑深部电刺激器刺激参数调节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Parkinson disease,PD)病人脑深部电刺激器(brain deep stimulation,DBS)刺激参数调节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共141侧)PD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微电极记录下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电刺激术治疗,双侧手术59例,单侧手术23例。采用微电极记录手术靶点区域细胞外放电信号并计算STN核团长度,术后复查MRI了解电极位置,估算出每个触点相对于STN的位置关系。每个触点采用相同刺激参数,单极刺激观察评估病人症状改善情况。刺激参数从低到高,直至病人出现副反应。选取病人最佳改善状态且副作用最小时电压值,进行4个触点比较,取最小值的触点为刺激靶点。调节并记录病人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所用电压、脉宽和频率大小。结果术后6个月刺激电压(2.9±0.8)V,术后12个月(3.0±0.4)V,术后24个月(3.0±0.7)V。刺激脉宽60-120μs,刺激频率130-185Hz。刺激触点共141个,其中121个(86%)个触点位于STN前背侧和周边纤维传导束,20个(14%)触点位于STN中央。结论丘脑底核前背侧部和周边纤维传导束,如未定带(zona incerta,ZI)和Forel区(fields of Forel,FF)是刺激的最佳靶点,用相对最低电量可以得到最佳疗效。刺激频率和脉宽对刺激效果影响较小,刺激电压基本不随时间推移增加。 相似文献
9.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原发帕金森病(PD)的治疗作用及手术方法。方法 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和手术计划系统进行靶点定位,对20例PD病人的丘脑底核(STN)进行电极植入,术后至少6个月的评价和随访。结果 15例单侧和5例双侧STN的DBS术后病人肢体僵直、震颤和运动迟缓等症状改善明显,术前术后UPDRS运动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1),服药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无严重及永久并发症。结论 STN的DBS手术治疗PD,对症状改善非常全面,可通过参数调整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服药量明显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STN)-深部脑刺激术(DBS)对帕金森病(PD)病人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STN-DBS治疗的65例PD的临床资料。术前、术后1年,采用第三版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Ⅲ)评估PD开关期运动症状;采用H-Y分期评估病情严重度;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情况;采用帕金森睡眠量表(PDSS)评估睡眠障碍情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测评生活质量。结果 术后1年,UPDRS-Ⅲ评分、H-Y分期、ADL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PDQ39评分、MoCA评分及MMSE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 STN-DBS能够显著改善PD病人运动症状、精神症状、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原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of subthalamic nucleus,STN DBS)的不良事件。方法纳入行STN DBS的原发性帕金森病45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后随访至3~9年,观察术后不良事件。结果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微毁损效应44例、囊袋积液2例、颅内出血1例、嗜睡1例;未观察到任何装置相关不良事件;刺激或疾病相关不良事件:异动症15例、步态平衡障碍12例,焦虑抑郁状态6例,构音障碍与多巴胺失调综合征各4例,智能减退2例,少数患者出现体重增加、幻觉、睁眼困难等。7例患者因共存疾病死亡。结论 STN DBS大部分不良事件可以控制,术后个体化调整参数及药物,有利于减少STN DBS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2.
13.
Xuelian Wang Chongwang Chang Ning Geng Nan Li Julei Wang Jiuhong Ma Weining Xue Wei Zhao Heming Wu Peng Wang Guodong Gao 《Parkinsonism & related disorders》2009,15(8):587-591
ObjectiveTo study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 of the bilateral subthalamic nucleus (STN) on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D) and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MethodsA STN–DBS group (n = 27) and anti-Parkinson's medication control group with paired designing were set up. The evaluation of the depression and motor function was performed a total of six times. Depress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and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 Motor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the third part of the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III).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and the medication control group, the UPDRS-III scores of the STN–DBS group decreased remarkably within 18 months postoperatively (P ≤ 0.001), and the SDS scores decreased notably within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P ≤ 0.05), and the HAMD scores decreased notably within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P ≤ 0.05). The UPDRS-III scores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SDS scores within 6 months postoperatively (P ≤ 0.05), especially at 5 weeks postoperation (P ≤ 0.001). UPDRS-III scores were also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HAMD scores at 5 weeks postoperation (P ≤ 0.05). The mean value of the bilateral voltages was obviously correlated with SDS and HAMD scores (P ≤ 0.05) within 18 months postoperatively.ConclusionThe improvement in motor symptoms resulting from STN–DBS can improve depression in PD patients, but its long-term effects were unremarkable. Within the treatment range, the higher the mean value of bilateral voltages then the more severe was the depression in PD patients. 相似文献
14.
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应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难治性帕金森病(PD),并对其疗效作出评价。方法 对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及术中电生理验证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丘脑底核,采用同期或分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周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速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面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1例曾接爱双侧丘脑腹中间核及一侧苍白球毁损后的患者只得到了轻度改善。结论 DBS法治疗中晚期PD,具有安全,副作用可逆转的优点,且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状况及病情发展调节刺激参数达到最佳症状控制,完全控制震颤,明显改善肌张力障碍、步态、资势等运动障碍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另外多巴胺类药物的用量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尾状核指数对帕金森病(PD)双侧苍白球内侧部(GPi)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2月双侧GPi-DBS治疗的36例PD的临床资料。术前应用MRI测量尾状核指数、Evans指数及第三脑室宽度。术前、术后6个月应用39项帕金森病问卷(PDQ-39)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左旋多巴等效日剂量(LEDD)评估疗效。根据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分为改善组(n=26)与恶化组(n=10)。结果 术后6个月,PDQ-39评分、UPDRS-Ⅲ评分、LEDD均明显降低(P<0.05)。恶化组尾状核指数、第三脑室宽度较改善组明显增大(P<0.05),而Evans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尾状核指数≥0.16(OR=1.76;95%CI 1.09~3.18;P=0.017)是PD术后UPDRS-Ⅲ评分恶化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双侧GPi-DBs明显改善PD症状,尾状核指数可用于评估PD病人双侧GPi-DBS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subthalamic nucleus、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STN、Parkinson disease、random等英文检索词,计算机检索1980年1月1日-2016年10月1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Jadad量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共获得3245篇文献,经剔除重复和不符合纳入标准者,最终纳入6项高质量(Jadad评分≥4分)临床试验共958例帕金森病患者。Meta分析显示: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帕金森病患者服药(SMD=-0.570,95%CI:-0.710~-0.430;P=0.000)和未服药(SMD=-1.170,95%CI:-1.500~-0.850;P=0.000)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以及UPDRSⅠ评分(SMD=-0.150,95%CI:-0.290~-0.010;P=0.030)和39项帕金森病调查表评分(SMD=-0.510,95%CI:-0.660~-0.370;P=0.000);但增加严重不良事件(RD=0.140,95%CI:0.090~0.190;P=0.000)和构音障碍不良事件(RD=0.070,95%CI:0.010~0.120;P=0.020)发生率,而减少运动障碍不良事件发生率(RR=0.450,95%CI:0.330~0.620;P=0.000)。结论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联合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但术后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和构音障碍不良事件的风险增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手术方法和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总结帕金森病(PD)脑深部刺激术(DBS)治疗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5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了丘脑底核DBS治疗,其中单侧17例,双侧8例。采用磁共振扫描结合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靶点定位。术后用UPDRS运动评分评价刺激效果。结果 25例PD患者术后随访5~34个月,平均8.3个月。脉冲发生器开启时,在“关”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50.2%;在“开”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20.7%,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丘脑底核DBS是改善PD患者运动功能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单纯影像定位与微电极辅助定位(MER)进行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STN-DBS治疗的112例PD的临床资料.70例通过单纯影像定位(影像组),42例通过MER辅助定位(MER组).术前与术后3个月,进行“关”状态下统... 相似文献
19.
脑深部电刺激猴帕金森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猴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模型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系统的植入,对脑深部电刺激动物模型的制备进行了探讨.方法2只猴偏侧PD模型,按照猴脑立体定向图谱,在右侧STN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并同期皮下植入脉冲发生器.术后行头颅X线平片和MRI检查,给予慢性高频电刺激,观察运动症状改善.结果2只偏侧猴PD模型成功的同期植入DBS系统,术后的症状观察和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发旋转实验,证实STN慢性高频电刺激有效地缓解了猴PD样症状.结论通过立体定向技术同期将DBS系统植入动物体内,可以有效的建立DBS动物模型,为DBS在神经疾病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焦虑症状及生活质量的短期影响。方法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中心自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行双侧STN-DBS治疗的39例PD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评分,于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8项(PDQ-8)评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节点间评分的差异,以及评分改善程度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依据术前BAI评分将患者分为无焦虑组(n=18)、轻度焦虑组(n=10)、中度焦虑组(n=8)和重度焦虑组(n=3),以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39例患者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14(8,20)分、9(3,14)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6(9,27)分],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DI评分[8(6,16)分]及PDQ-8评分[3(2,6)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5(8,21)分、9(6,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程度与BDI评分的改善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s=0.722,P=0.000),也与术前BDI评分及术前PDQ-8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s=-0.714,P=0.000;rs=-0.378,P=0.018)。(3)亚组分析显示,轻度焦虑组和中度焦虑组患者中,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焦虑组、中度焦虑组与重度焦虑组患者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BAI评分较术前的改善程度均明显高于无焦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STN-DBS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善PD患者的焦虑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提示STN参与了PD患者焦虑症状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