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辅助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常规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疗程8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血脂改善率。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7%(38/41)、73.2%(30/41),血脂改善率分别为70.7%(29/41)、41.5%(17/41),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复方丹参滴丸辅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好,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比伐芦定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介入(PCI)后心功能与肾胺酶(rena-lase)、血管生成素2(Ang-2)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AMI患者120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对照A组、对照B组,各40例.3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葛根总黄酮滴丸增强大鼠心肌抗缺血缺氧的药效学作用。方法:连续灌胃葛根黄酮滴丸、复方丹参滴丸6天后,采用药物诱导大鼠心肌然血法,舌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观察给药前后心电图变化,与空白组对照观察药效。结果:葛根黄酮滴丸与复方丹参滴丸在药物诱导心肌缺血实验中与空白对照组存在一般显著性差异(p〈0.05),能较好地抑制垂体后叶素对心脏的破坏,药效接近。结论:初步证明葛根总黄酮滴丸能够显著增强心肌抗缺血缺氧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藿香正气滴丸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FD的理想方案。方法:84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2例。中西医结合组采用多潘立酮+藿香正气滴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法莫替丁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及4周后对患者腹胀、上腹部不适、早饱、烧灼感、食欲不振、嗳气6个主要症状进行评分,计算疗效指数。结果:治疗前2组症状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中西医结合组积分较对照组下降得更低(P<0.01);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5.7%和66.7%,对照组的分别为64.3%和35.7%,中西医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4.92,P<0.05;"2=8.2,P<0.01)。结论:藿香正气滴丸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显著,是一个理想的FD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6),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观察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丸,3次/d)口服,疗程为3周。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症状、心电图的改变。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0%,心电图改善的总有效率80%,均优于对照组。与用药前比较,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分级降低,心电图S-T、T有改善,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短期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制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预防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6月—2007年1月在血液净化中心使用新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按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常规处理,即透析结束采用弹力绷带配合指压压迫止血5 min,30 min后解除弹力绷带,指导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疗结束24 h后行湿热敷和握力器锻炼,每日2~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透析治疗结束24 h后用自制的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涂抹动静脉内瘘及周围皮肤组织并按摩,每日1次。观察两组内瘘在12个月内发生栓塞、狭窄、动脉瘤、局部血管硬化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动静脉内瘘血管硬化、狭窄、动脉瘤、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丹参喜疗妥软膏能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缬沙坦在预防心肌梗死后继发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3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7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各3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缬沙坦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LVEF、CO、LAVI、E/e′)、24 h尿量、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心力衰竭及病死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常规治疗组的7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LVEF、CO均高于治疗前,LAVI、E/e′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24 h尿量多于常规治疗组,胸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缓解时间均短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8.57%、病死率为2.86%,均低于常规治疗组的28.57%和1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心肌梗死治疗中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缬沙坦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心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和复方丹参滴丸联用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3月至2009年2月在云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201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100例,对照组10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只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疗程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1.0%和78.2%;两组患者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和复方丹参滴丸联用能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右心室负荷,可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动脉血氧分压、静息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和血流动力学,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AMI支架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以370例AMI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非盲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5例),入院后2组均给予规范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级预防的药物治疗,其中研究组加服复方丹参滴丸(l0丸/次,3次/日,出院后继续治疗满6个月),对照组未服用复方丹参滴丸。6个月后评定2组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新发病变和总心血管事件。结果 6个月后,研究组心绞痛(10.00%vs. 17.72%)、心肌梗死(2.78%vs. 7.78%)、心功能不全(3.89%vs. 9.44%)、冠状动脉新发病变(7.78%vs. 14.44%)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的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4.44%,低于对照组的4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降低AMI支架术后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新发病变和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高糖/高胰岛素诱导免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VSMCs,用高糖/高胰岛素诱导细胞增殖。设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组,吡格列酮以及联合L—NAME组,复方丹参滴丸浸膏低、中、高剂量干预组,低、中、高剂量复方丹参滴丸浸膏合用L—NAME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VSMCs增殖,试剂盒检测细胞总NOS及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高糖/高胰岛素可诱导VSMCs增殖,表现为模型组VSMCs含MTT溶解物的吸光度(A)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总NOS活性及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及中、高剂量复方丹参滴丸浸膏组VSMCs含MTT溶解物的A值均明显降低,总NOS活性及NO含量明显增加,并且能被L—NAME部分阻断(P〈0.05或P〈0.01);低剂量复方丹参滴丸浸膏组上述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浸膏可以通过NO介导而抑制VSMCs增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DSP)对胰岛素抵抗(IR)大鼠脂代谢的作用,探讨其改善IR的机制.方法 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IR组及DSP组,每组8只.隔日1次,共4次肌肉注射地塞米松1 mg/kg诱导大鼠产生IR制备动物模型;DSP组每日晨给予DSP 0.5 g/kg(溶于生理盐水中)灌胃1次.给药8周后心脏采血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计算胸主动脉肌层/管壁厚度;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测定血清脂联素(ADPN)浓度.结果 制模成功大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TC、TG较NC组明显增加,NOS、NO生成减少,胸主动脉肌层/管壁厚度明显增加,ADPN分泌减少,经DSP干预后,大鼠HOMA-IR及TC、TG均较IR组明显降低,NOS及NO生成增加,胸主动脉肌层/管壁厚度明显减小,血清ADPN分泌增加(P<0.05或P<0.01).结论 DSP具有改善IR的作用,并与其促进血清ADPN分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影响。方法选择12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单纯接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接受氯吡格雷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血管血友病因子(vWF)及血管内皮细胞(CEC)数及心功能等差异。结果 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v WF及CE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芪参益气滴丸可有效下调冠心病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减少血管血友病因子及血管内皮细胞数,提高心功能指标值,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共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仅使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8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V-DNA、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既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同时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的效果。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将3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按病种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物理降温+低温药液滴注)和对照组(物理降温+常温药液滴注)各15例,观察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2、6、10、14、18h耳温变化及72h后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体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在各时间点体温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前后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的组间差异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降温治疗后心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低温药液治疗中枢性高热疗效确切,且未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糖尿病足(DF)患者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92例DF患者,按其入院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和观察组(2015年10月至2017年5月),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的PSV、EDV、阻力指数、狭窄度、血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生活水平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显效率为7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70%(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可改善DF患者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参数和血流通畅度,改善患足血运,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高血压合并左室心力衰竭患者的B型脑钠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该院80例高血压合并左室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丹参注射液(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B型脑钠肽水平、炎性因子水平、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B型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N末端前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B型脑钠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质量指数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左心室容积指数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显效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效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对高血压合并左心室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明显改善患者B型脑钠肽水平,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he objective was to compare outcom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patients with preinjury warfarin use an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tICH) who did and did not receive 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 VIIa (rFVIIa) fo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reversal.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before‐and‐after study conducted at a Level 1 trauma center, with data from 1999 to 2009. Eligible patients had preinjury warfarin use and tICH on cranial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 Patients before (standard cohort) and after (rFVIIa cohort) implementation of a protocol for administering 1.2 mg of rFVIIa in the ED were reviewed.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 Revised Trauma Score (RTS), 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 INR, and Marshall score were collected. Outcome measures included mortality,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and INR normalization. Results: Forty patients (median age = 80.5 years,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 63.5–85) were included (20 in each cohort). Age, GCS score, ISS, RTS, initial INR, and Marshall score were similar (p > 0.05) between the two cohorts. Survival was identical between cohorts (13 of 20, or 65.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 40.8% to 84.6%).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rate of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in the standard cohort (1 of 20, 5.0%, 95% CI = 0.1% to 24.9%) than the rFVIIa cohort (4 of 20, 20.0%, 95% CI = 5.7% to 43.7%; p = 0.34). Time to normal INR was earlier in the rFVIIa cohort (mean = 4.8 hours, 95% CI = 3.0 to 6.7 hours) than in the standard cohort (mean = 17.5 hours, 95% CI = 12.5 to 22.6; p < 0.001). Conclusions: In patients with preinjury warfarin and tICH, use of rFVIIa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time to normal INR. However, no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was identified. Use of rFVIIa in patients on warfarin and tICH requires further study to demonstrate important patient‐oriented outcomes.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2010; 17:244–251 © 2010 by the Society for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相似文献   

19.
李军  姜小飞  陈曦  石理  李朝晖 《华西医学》2010,25(1):155-158
目的:心房纤颤是老年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并且带来了如外周血管血栓形成、肺梗死、脑卒中等并发症。口服抗凝治疗是预防该类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但监测繁琐、有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等。本实验为寻找有效的房颤管理模式,设计了社区管理模式,并与专科管理模式进行对照,以研究社区管理模式是否适合老年房颤患者的管理。方法:纳入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房颤患者107名,随机分入社区管理组及专科管理组,其中专科管理组患者在珠海市人民医院门诊常规就诊,而社区管理组在所属社区进行治疗。对照比较在抗凝达标率、华法林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出血、血栓事件)、及费用方面的差异。结果:与专科管理组比较,社区管理组在抗凝达标率(分别为61.2%,64.2%,P〉0.05)、出血及血栓事件(P值分别为0.133,0.279)发生率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在总体费用方面存在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在社区管理有着与专科管理相似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并且有费用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降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剂量对慢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thrombocytopenia)患者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80例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化疗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