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有脊髓压迫的肾源性脊柱转移癌的外科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35例伴有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脊髓减压并内固定重建术。对所有患者病史、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重建策略、手术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所有患者术后接受放化疗以及双膦酸盐治疗。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96±35)min,术中出血量为(2 160±240)m L,术中无大血管或脊髓损伤,无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3.2±8.7)个月。术后1例ASIA A级患者恢复至B级;3例ASIA B级患者恢复至C级、D级各1例,1例因压迫时间过长无恢复;2例ASIA C级患者1例恢复至D级,1例仍然为C级;11例ASIA D级患者9例恢复至E级,2例仍然为D级;18例ASIA E级患者无变化。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1例患者术后18个月因肿瘤复发压迫颈髓致瘫痪,并肺部转移,致呼吸衰竭死亡;2例患者复发,1例行手术治疗,1例放弃治疗;3例患者带瘤生存;其余患者末次随访时未见复发征象。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伴脊髓压迫的肾癌脊柱转移能够安全有效地解决患者局部压迫症状,改善其神经功能,术后综合治疗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椎板交叉螺钉固定在腰椎后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1998年6月-2006年11月,800余例腰椎疾患患者中168例行腰椎后路减压手术时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完整切下后保留,减压完成后将椎板棘突复合体回植,用交叉螺钉固定。随访137例,随访时间为6~88个月,平均23.6个月。影像学研究通过复查X线片、CT和/或三维重建进行。临床疗效按JOA评分评定。结果回植骨块位置良好,椎板螺钉固定佳。椎管内无明显狭窄,椎间小关节融合或椎板间骨性连接123例,骨融合率为89.78%,临床优良率为90.5%。结论此术式可以重建腰椎椎管,固定可靠,从而有效防治术后椎管内的瘢痕黏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共收治5例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患者,Frankel分级B级1例,C级1例,E级3例;Tomita分型Ⅱ型1例,Ⅲ型1例,Ⅳ型3例;均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采用前路钛网并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即刻重建上颈椎稳定性。对所有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33.2个月;手术时间320~480 min,平均394 min;术中出血量600~2 500 m L,平均1 460 m L;术中无椎动脉或脊髓损伤、大出血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不张,引起发热,经过盐酸氨溴索(沐舒坦)雾化吸入,拍背化痰,积极有效抗炎治疗后恢复。1例糖尿病患者,术后皮肤切口愈合不良,二期清创后治愈。1例患者术后出现反应性胸腔积液,给予积极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Frankel分级B级患者恢复至D级,C级患者恢复至E级,其余3例神经功能仍保持E级。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辅助放疗2.5~3.0个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征象。结论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枢椎孤立性浆细胞瘤安全、有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腰椎软骨肉瘤全脊椎整块切除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对6例胸腰椎软骨肉瘤患者进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男4例,女2例;年龄25~54岁,平均38岁。肿瘤分布于L3~T3脊椎,T3,4 1例、T7 1例、T11 1例、L1 1例、L2 1例、L3 1例。根据Tomita脊柱肿瘤外科分期进行评估,2型1例、4型1例、5型3例、6型1例。1例行单纯后路手术,5例行一期前路肿瘤分离、后路切除手术,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体间植入钛网或人工椎体支撑植骨融合术。结果 平均术中失血量3200 ml(2100~6300 ml),手术时间3.5~12 h(平均5.5 h)。2例患者获得广泛性切除,3例为边缘性切除,1例为污染性切缘。术后脑脊液漏2例,胸腔积液需再次置管1例,肺部感染1例。无创口感染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6~32个月,平均19个月,无肿瘤复发。手术前2例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C级者术后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能无辅助下行走。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论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治疗胸腰椎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可良好的控制肿瘤、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6.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的优点及适应证。方法2004年8月-2007年8月,本院应用一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14例,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为28—54岁,平均38.6岁;病灶范围T6~10 6例,T8~L。5例,T10~L2 2例,T11~L2 1例。所有患者均有胸背部疼痛,活动受限。Frankel分级:A级8例,B级2例,C级3例,D级1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14min,出血量为960mL,血沉恢复时间平均为56.4d,植骨融合时间为3.16个月。术中无神经障碍症状加重,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或瘘管形成,术后18个月停用抗结核药物无复发。结论采用前后路2个切口分别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及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不并内固定技术,既保证了植骨融合内固定的可靠性,又避免了切口混和感染造成的不愈合或窦道形成,是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结核安全可靠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09年3月,采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手术方式治疗胸腰椎结核31例。术前正规抗结核化疗3-5周,术中彻底的清除病灶,对于骨缺损采用自体髂骨或多根肋骨支撑植骨修复,同时行前路钉板或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后卧床4-6周,继续正规化疗12个月左右。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37个月的随访,结核病灶顺利愈合,植骨稳定、融合,内固定无失效,脊柱后凸畸形得到矫正和预防,术前伴有神经症状者神经症状基本消失。结论对胸腰椎结核行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可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性、矫正和预防脊柱后凸畸形,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例下腰椎结核并椎旁/椎管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前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病变节段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指标,术后定期随访相关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6~60(47.3±8.2)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ESR、CRP、Cobb角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末次随访时术前ASIA分级C级8例恢复至D级、E级各4例,D级6例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均在术后9~18(13.2±2.1)个月获得植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1994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247例65岁以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168例获得0.5~5年随访;把病例分为非固定组111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或 横突间植骨、小开窗切除或半椎板减压)和固定组57例两组。将两组中各种术式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无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者30例。JOA评分优良率,非固定组为92.1%,固定组为94.3%。结论对于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腰椎不稳时,治疗以单纯减压为主,双侧小开窗或单侧小开窗 对侧半椎板减压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患者的要求,手术方法应人而异。内固定组与非固定组疗效经标准化处理无明显差异。但非固定组的治疗费用远远低于内固定组。  相似文献   

10.
软骨肉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骨肉瘤是源于软骨细胞的恶性肿瘤,治疗较棘手。对低度恶性四肢软骨肉瘤的手术治疗,近年来倾向于病损内刮除加局部辅助治疗。非手术治疗方面,采用放疗增敏剂和恢复软骨肉瘤细胞P16~(ink4a)蛋白的表达来增加放疗敏感性已取得一定成效;采用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生长,以抑制肿瘤发展;基因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为软骨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但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后路减压手术后行椎间加压植骨联合单枚Cage置入的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后外侧融合术(posterolateral fusion,PLF)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53例双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行后路椎管减压、融合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PLF组31例,PLIF组22例。对2组患者手术情况进行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下腰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手术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下腰背疼痛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加压植骨联合单枚Cage置入椎体间融合术较后外侧融合效果肯定,手术方式安全,手术后恢复快,出现下腰疼痛病例少,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植骨加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2011年9月,应用植骨加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患者82例,患者均主诉反复腰痛〉3个月,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术前腰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7.9分。结果术后腰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1.5分,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5%,随访12~48个月,除1例峡部裂植骨未愈合外,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峡部修复植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单节段固定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避免了脊柱融合,应用时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复位术后2种不同植骨方法的疗效。方法对46例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椎管减压,采用RF-Ⅱ型椎弓根螺钉进行复位内固定,术后卧床2~3周后佩带腰围下床活动。根据术前、术后X线片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2组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术后6个月A组融合率为90.90%,B组为79.17%,2组融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12个月2组融合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2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F-Ⅱ型复位内固定腰椎滑脱,虽然术后6个月椎间自体髂骨并咬除骨质椎间植骨融合率高于咬除骨并Cage椎间融合,但是2种融合方法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8年12月应用钉钩系统加压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治疗2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男13例,女15例;年龄15~26岁,平均21.6岁),包括L3、L4崩裂3例,L4、L5崩裂5例,L4崩裂8例,L5崩裂12例。患者术前均腰痛且持续6个月以上。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CT检查和Macnab评分标准,评定该术式的融合率及临床效果。结果:28例均获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4.9个月,经X线及CT检查,28例椎弓根峡部均获得骨性融合。根据Macnab评分标准:优22例,良5例,可1例。结论:采用钉钩系统固定直接修补青少年腰椎弓根峡部裂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脊柱后部结构,避免了医源性的脊柱失稳,术后椎节即刻获得稳定并保留了病椎相邻椎间盘的活动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8年12月~2005年8月应用峡部植骨固定术治疗腰椎峡部裂患者26例,经椎板AO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峡部裂7例,椎弓根螺钉合并椎板钩固定19例,峡部裂处均取髂骨植骨。术后3~6个月复查。术前及复查时采用VAS评分进行临床功能评价,摄腰椎双斜位和动力位X线片观察峡部愈合情况和椎间活动度变化。结果术前和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6.25±1.24、2.14±1.1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椎间活动度分别为8.3°±2.4°、8.1°±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斜位X线片示峡部已经无透亮线。结论峡部植骨固定术是治疗腰椎峡部裂所致腰痛的一种合理、简单、安全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通道辅助腰椎爆裂性骨折前路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22年1月收治的载荷分享分类(LSC)评分≥7分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41例,根据骨折AO分型,采用传统腰椎前路手术治疗12例(传统组),OLIF通道辅助腰椎前路手术治疗15例(OLIF辅助组),OLIF通道辅助腰椎前路手术并后路固定治疗14例(OLIF辅助+后路组)。记录3组患者前路手术时间、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12个月。OLIF辅助组和OLIF辅助+后路组的前路手术时间、前路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OLIF辅助+后路组术前Cobb角大于传统组和OLIF辅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LSC评分≥7分需要行腰椎前路重建手术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OLIF通道辅助前路重建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点,且临床疗效与传统腰椎前路手术相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关节分级切除应用于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组应用自外而内的小关节分级切除、实施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手术的57例患者.通过影像学手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无内固定松动、脱落、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出现切口感染,抗感染治疗2周后痊愈;VAS评分改善明显(P〈0.05);按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为93%.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 在一定适应证下,自外而内的分级切除小关节的减压方案用于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是可行、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3种后路融合方法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DLS患者的资料,按融合方法分为3组:A组后外侧融合,B组椎间自体髂骨融合,C组椎间Cage置入融合,进行5~9年的随访。对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3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优良率和融合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3组滑脱复位率分别丢失(1.61±1.09)%、(0.88±1.45)%和(0.06±0.12)%,椎间高度分别丢失(2.00±0.77)mm、(0.39±0.35)mm和(0.03±0.18)mm,椎间盘角分别丢失2.78°±1.26°、1.39°±0.76°和0.75°±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丢失最少。结论 3种融合方法均能获得良好的远期临床疗效,椎间Cage置入融合有更好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