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易新  宋西正  王文军  易国良 《骨科》2013,4(3):161-164
目的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外固定矫正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相关文献,总结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外固定矫形技术的最新进展。结果各种支具有效性得到评估和三维模拟设计个性化的支具的应用;Halo-重力牵应用增多;牵引结合各种其他手术方法得到更多应用。结论各种外固定矫形技术的发展可显著提高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矫形效果,目前治疗方案多种多样,未来可期待更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头颅-骨盆环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贵州省骨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7.5±4.8)(14~23)岁。均行Halo骨盆牵引后后路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牵引力取患者可承受的极限,牵引时间为(3.2±0.6)(3~4)周,后行后路截骨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治疗前左右侧屈位、牵引后和术后的侧后凸矫正率进行比较。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或邻椎截骨12例、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SPO)或Ponte截骨20例。未见脊髓与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治疗前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136.8±38.0)°(96°~172°),矢状面Cobb角为(90.4±24.0)°(45°~125°)。患者平卧左右侧屈位侧凸矫正率为(8.9±3.2)%,Halo骨盆牵引后侧凸矫正率为(37.6±4.3)%,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为(68.7±4.8)%;牵引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为(30.7±5.6)%,后路矫形术后矢状面侧凸矫正率(60.6±4.3)%;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Halo头颅-骨盆牵引辅助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可预测矫形效果,简化手术,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畸形矫正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在矫治〉100°的重度脊柱侧凸时的临床应用特点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8年9月以全脊椎切除术联合椎弓根钉棒治疗的13例重度侧凸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117.8°,冠状面偏斜平均6.7cm;术中置入直径为5.5~6.5mm椎弓根螺钉,通过全脊椎切除建立矫形空间后,直视下保护硬膜囊,获得脊柱冠状面整体平衡和侧凸矫形。结果平均侧凸矫形率为60.7%,冠状面偏斜纠正82.0%。术后1例发生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2周后恢复,其余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同术前。术后6个月时,患者肺功能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平均随访22.5个月,矫形效果丢失〈10%,1例内固定棒断裂。结论经后路全脊椎切除联合椎弓根钉棒器械矫形术可有效保护脊髓功能,获得良好矫形效果,适用于重度脊柱侧凸患者,特别是对伴有显著通气功能障碍的胸段侧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去除支具治疗后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期侧凸的进展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自1975年8月至1994年4月共112例资料完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完成支具治疗的、末次随访时间为去除支具后2年以上的、年龄为18岁以上的患者。分别测定不同时期侧凸的Cobb角,记录侧凸的类型、部位及去除支具时的生理年龄、Risser征和月经初潮时间,分析去除支具后侧凸的进展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自确诊至末次随访时间平均为8.1年,去除支具后至末次随访时平均为3.8年。4.8%的继发性侧凸在去除支具后出现Cobb角5°以上的明显进展,显著低于原发性侧凸(16.3%,P<0.05)。原发性侧凸在RisserⅣ度或Ⅴ度时去除支具对Cobb角进展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去除支具时年龄越大、月经初潮时间越长,侧凸Cobb角增大5°以上的概率越小。所应用的支具类型、去除支具时侧凸的严重程度(20° ̄50°)与后期畸形进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除支具后侧凸的进展主要受侧凸性质影响,与支具类型、去除支具时Risser征和侧凸严重程度无关。支除支具时年龄越大、月经初潮时间越长,后期出现Cobb角5°以上进展的可能性越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8年4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1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病例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采用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或椎板钩、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对术前、术后脊柱侧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侧凸Cobb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8.36°±14.34.、23.27.±8.47°及28.82.±12.34°,侧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安全、经济,适合于普通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半椎体切除后采用平移技术及悬梁臂技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为6~14岁,平均10.3岁.均于全麻下接受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侧凸角和后凸角的矫正率及末次随访时丢失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个月,手术时间 (148±25) min,手术出血量 (760±85) mL.11例患者置入4对椎弓根螺钉,8例患者置入5对椎弓根螺钉,5例患者置入6对椎弓根螺钉,平均置入4.75对.侧凸Cobb角术前为52.7°±6.2°,术后为9.4°±2.3°,矫正率为82.2%,末次随访时为10.2°±1.2°,矫正丢失率为8.5%.后凸Cobb角术前为30.2°±5.3°,术后为7.2°±1.4°,矫正率为76.2%,末次随访时为7.7°±1.0°,矫正丢失率为6.9%.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无曲轴现象出现.结论 半椎体切除联合内固定矫形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理想方法,应用平移及悬梁臂技术可显著矫正脊柱侧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指无明确病因,10岁至骨骼发育成熟期间的青少年脊柱向侧方弯曲>10°的脊柱畸形,同时伴有矢状面及轴切面改变.AIS的发生率为1%~3%,其中仅10%需要医疗干预,其余的90%则只要密切观察.支具是目前治疗轻、中度AIS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治疗AIS的支具有很多种,包括Milwaukee支具、Boston支具、Wilmington支具、Cheneau支具、Charleston侧方型支具等.从软硬度方面来看,这些都属于硬支具,所有这些硬支具都对接受治疗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正面的影响.已有大量综述对硬支具治疗AIS进行了总结,本文就软支具治疗AIS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随着三维矫形理论和脊柱内固定系统的发展,重度脊柱畸形后路截骨术在临床逐步得到推广应用。该技术具有矫形效果好、减压充分等优点,但也存在缺乏标准化及个性化治疗策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缺点。该文综述后路截骨技术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术前检查及评估,不同的手术方式及其适应证、矫形效果,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为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矫正至平均1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平均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Han BS  Fan CY  Zeng BF  Yang HQ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119-1121
目的探讨在关节镜监视下结合外固定架牵引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2月至2005年1月共治疗2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Schatzker分型为:Ⅰ型4例,Ⅱ型5例,Ⅲ型4例,Ⅳ型6例,Ⅴ型5例,Ⅵ型2例。术前摄X线片和CT扫描,术中在关节镜监视下对膝关节行外固定架牵引复位,通过螺钉或钢板进行内固定。根据Rasmussen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21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在1.5~4个月骨性愈合,未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和筋膜间隔综合征等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未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和膝关节内翻、外翻畸形。根据Rasmussen评分,11例为优,13例为良,2例可,本组平均为(27±2)分。结论采用关节镜监视下结合外固定架牵引复位技术治疗SchatzkeⅠ~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等优势,可增大关节腔内的操作间隙,提高骨折复位的准确性,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是手部最常见骨折之一。自2000年至2004年,自制牵引弓配合拇指指骨骨牵引治疗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4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6例,男32例,女14例;年龄18~57岁,平均37.5岁。左侧11例,右侧35例。跌伤9例,拳击伤30例,挤压伤7例。Bennett骨折16例,其中同时伴有第1腕掌脱位的9例,Rolando骨折10例,关节外骨折20例。2治疗方法2.1指骨骨牵引法患者仰卧位,患手置手术桌上。指根加血肿内麻醉下,常规无菌操作,助手握住患指距桌面约10cm,使指平行于桌面,术者用骨钻将1枚直径为1~1.5mm克氏针于拇指指间关节间隙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术前Halo重力牵引在改善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畸形、肺功能以及营养状况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术前Halo重力牵引的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的1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10例;年龄13~37岁,平均21.3岁。采用全脊柱影像学检查中主弯Cobb角度评价脊柱畸形程度,用力肺活量(FVC)与预测值的百分比(FVC%)评价肺功能,体质量指数(BMI)和血浆白蛋白浓度衡量患者的一般营养状况。对牵引前后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平均135.6 d的Halo重力牵引后,患者主弯Cobb角由牵引前92.1°±26.2°改善至牵引后74.8°±3.2°,矫形效果达(20±16)%。FVC%由(60.0±15.0)%上升至(67.0±9.6)%。BMI值由牵引前(16.4±3.9)kg/m~2小幅升高至(18.0±2.8)kg/m~2,血浆白蛋白浓度由牵引前(42.3±3.4)g/L小幅升高至(45.4±2.3)g/L。牵引前后患者主弯Cobb角、FVC%、BMI值及血浆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Halo重力牵引对于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凸患者有一定的改善肺功能、矫正脊柱畸形的作用,但在提高患者营养状况方面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4.
胡杨  秦文  廉凯 《脊柱外科杂志》2013,11(5):292-294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改良蛋壳技术行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改良蛋壳技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后凸Cobb角平均63.5°,侧凸角度平均45.2°.所有病例均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形固定.结果本组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22个月.后凸Cobb角矫正率60.2%,侧凸Cobb角矫正率58.5%.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矫形无丢失,无感染,脊髓损伤、内固定失败等.结论对于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患者,单纯应用后路经椎弓根改良蛋壳技术行畸形脊椎切除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 PSO)与Smith-Petersen截骨(Smith-Petersen osteotomy, SPO)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冠、矢状面平衡重建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1月行PSO或SPO矫形内固定术的47例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资料。PSO组25例,男1例,女24例;年龄47~69岁,平均(58.29±5.85)岁;平均Cobb角47.67°±11.57°。SPO组22例,男2例,女20例;年龄49~70岁,平均(60.31±6.25)岁;平均Cobb角38.33°±11.96°。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两年以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Cobb角、冠状面躯干倾斜距离(TS)、顶椎偏移距离(AVT)、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除PSO组TS显著大于SPO组外,其余指标均匹配。两组患者术后SVA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影像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影像学参数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和随访时,除TS、TK与PI外,其他参数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O组TS由术前37.21 mm下降至术后24.67 mm,末次随访为21.69 mm,而SPO组TS由术前18.91 mm增加至术后37.43 mm,末次随访降至17.84 mm。PSO组术后SVA为-15.13 mm,末次随访恢复至11.02 mm,而SPO组术后SVA为16.68 mm,末次随访为19.26 mm,两组间SVA矫正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PSO和SPO均能有效重建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矢状面形态; PSO术后易出现SVA的过度矫正,而SPO术后可出现冠状面失平衡;但两者在随访过程中均可得到自发纠正。  相似文献   

16.
洪海斌 《中国骨伤》2021,34(2):108-113
目的:探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将收治的60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50~75(59.63±8.08)岁;骨折按照AO分型,A2型25例,A3型5例;采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配合自制小夹板固定。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52~76(59.77±8.03)岁;按照AO分型,A2型24例,A3型6例;采用传统手法复位配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情况,并采用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1~13(11.90±0.80)个月;拆除夹板时间42~60(50.20±4.94)d,拆除夹板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骨性愈合,关节面平整。观察组治疗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4.57±1.16)mm、(12.83±3.25)°、(-21.17±3.36)°,治疗8周后分别为(10.10±1.75)mm、(24.30±3.16)°、(9.40±2.13)°;对照组治疗前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分别为(4.50±1.43)mm、(12.83±3.10)°、(-21.50±3.38)°,治疗8周后分别为(8.90±1.24)mm、(21.20±2.91)°、(6.16±2.94)°;治疗前两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桡骨高度、尺偏角和掌倾角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改良Green和O’Brien腕关节评分(90.97±7.92)分与对照组(84.77±9.1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7,P<0.05);其中观察组优18例,良10例,可2例;对照组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滑轮悬吊牵引复位结合自制小夹板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比传统手法牵引复位固定更具优越性,牵引稳定可靠,复位效果好,并能获得更好的腕关节功能,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脊柱截骨矫形联合前方钛网支撑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经顶椎全脊柱截骨矫形内固定、前方钛网植骨支撑治疗21例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10~35岁,平均19.4岁;胸椎6例,胸腰段13例,腰椎2例;合并Chairs畸形2例,脊髓纵裂6例,脊髓空洞4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术前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13例。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对术前、术后2d及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矢状面偏移距离、双肩相对高度、剃刀背畸形高度等影像学数据进行测量,并对术后矫正率进行评估。结果:21例患者手术时间3.5-6.5h,平均5.2h;术中出血量1400—4900ml,平均2500ml。术后2d患者主弯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矢状面偏移距离、剃刀背高度及双肩高度差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末次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冠状面矫正率为(62.24±5.82)%,矢状面矫正率为(60.97±6.30)%。术后第1天2例Frankel分级由E级加重为D级,保守治疗2周后恢复;1例术后苏醒后查体Frankel分级由D级加重为C级,及时行翻修调整手术后恢复;左眼永久性失明1例,术中脑脊液漏2例,胸膜损伤1例。21例均获随访,时间9~31个月,平均18.6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D级4例,E级17例,所有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无矫正角度丢失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全脊柱截骨术联合应用前方钛网支撑治疗重度先天性脊柱畸形,可有效矫正和恢复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避免了脊柱短缩所造成的脊髓折皱,但仍应重视术中体位及神经系统损伤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椎体切除技术治疗僵硬性脊柱后凸或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技术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2006年7月,采用单纯后路全椎体切除技术治疗的12例僵硬的脊柱后凸或侧后凸患者。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68°;合并侧凸者平均76°。以加压-撑开-开放-闭合矫形力获得矫形。结果后凸及侧凸矫正率分别为77.6%和66.7%,均获得满意的躯干平衡。随访时间为6-12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发生。结论在脊髓可耐受的范围内,全椎体切除术为脊柱全方位的矫形提供机会,可作为常规手术技术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