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及时血管再通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机械取栓作为再通的手段之一,有着更高的再通率及良好预后,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取栓术后血压控制目标尚未明确。高收缩压及较大的血压变异率与90 d功能预后差及脑出血转化相关,把握血压控制靶点尤为重要。美国卒中协会推荐取栓术后将血压控制在180/105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高水平的血压目标必然会导致出血转化风险加大。文章对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机械取栓术后不同再通程度血压的合理控制目标及血压治疗作综述,旨在为机械取栓术后血压控制提供更多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总结33例脑梗死支架取栓术患者的护理。采用solitaireAB支架取栓术治疗3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做好术前评估、术前准备、生命体征监测及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有效按压股动脉穿刺处及穿刺处的观察护理,正确指导抗聚药物的使用,饮食及管路护理,及时发现并发症,做好出院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补救性支架植入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5医院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前向血流不能维持,采取补救性支架置入的1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术后血管再通程度[脑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TICI)分级]、机械取栓次数、术后血管再闭塞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术后1周NIHSS评分、90 d临床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0~2分]比率等指标。结果16例患者机械取栓后共补救性置入支架16枚(其中Solitaire支架15枚,阿波罗支架1枚),TICI=3级者12例,TICI=2b级者4例。平均取栓次数为(3.25±1.09)次。7例存在局限性狭窄,支架置入前进行球囊扩张。从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为(10.96±3.24)h。术后24 h复查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显示血管再闭塞者3例,颅内出血3例(均<10 ml)。去骨瓣减压术2例,术前NIHSS评分(24.25±4.58)分,术后1周(7.44±5.09)分。90 d良好预后(mRs≤2)10例,死亡1例(肺部感染)。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存在重度狭窄或前向血流不能维持时,采取Solitaire支架或其他支架补救性置入,并发症较少,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机械取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极具前景的方法,已成为AIS脑血管闭塞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可通过缩小梗死区获得更好的临床结果,但仍有50%的患者出现不良结局,以出血转化(HT)最为常见,尤其是实质出血,与神经症状的恶化密切相关。本文就AIS患者经机械取栓治疗后发生HT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静脉溶栓后机械取栓桥接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C反应蛋白(CRP)、人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和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琼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单纯静脉溶栓治疗)、B组(直接机械取栓治疗)和C组(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各35例。比较3组患者血清ICAM-1、CRP、MCP-1水平变化,评估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血清ICAM-1、CRP、MCP-1水平低于治疗前,且C组患者血清ICAM-1、CRP、MCP-1水平低于A组、B组(P <0.05),治疗后,3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C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A组、B组(P<0.05)。结论 静脉溶栓后机械取栓桥接治疗急性大动脉闭塞脑梗死能够促使血清水平恢复正常,减轻病情,减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组学及临床危险因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出血转化的列线图模型。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174例,将患者病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22)和测试集(n=52),根据治疗后24 h的磁共振图像将患者分成出血转化组和无出血转化组。采用A.K.软件提取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病变区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标签。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最佳预测因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每例患者各提取1584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15个与卒中出血转化高度相关的特征。ROC曲线显示联合影像组学标签、房颤史、年龄及入院NIHSS评分构建的诺莫图模型预测训练集出血转化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79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50、0.989),预测测试集出血转化AUC为0.885 (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6、0.908),均优... 相似文献
9.
10.
肖蓓拾丹丹张文李月芳孙敏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6):2475-2478
目的 分析风险预警评估指导下的规范化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2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患者86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风险预警评估指导下的规范化护理干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患者采取风险预警评估指导下的规范化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改善作用,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洛阳伊洛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机械取栓治疗,按照治疗结果分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和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生血管再闭塞26例(纳入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未发生血管再闭塞70例(纳入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血管再闭塞发生率为27.08%(26/96)。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性别、发作至取栓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糖尿病、责任动脉狭窄、取栓次数与未发生血管再闭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至取栓时间、NIHSS评分≥13分、责任动脉狭窄、取栓次数>3次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与发作至取栓时间、NIHSS评分、责任动脉狭窄及取栓次数有关,临床使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应注意以上因素可能... 相似文献
12.
总结5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评估、手术准备及心理护理,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并配合手术者,术后做好病情观察、用药护理、穿刺处伤口的护理及手术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机械取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1年12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通过机械取栓治疗的31例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n=16)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n=15)。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机械取栓除术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潜在预后因素。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术前、术后24 h NIHSS评分更高,房颤史比例更高,ASPECT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1、3.668、4.85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4 h NIHSS评分、ASPECT评分均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479、0.293,P<0.05)。结论 术后24 h NIHSS评分高、ASPECT评分低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总结2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术后护理经验,认为本组患者的病情特点是:心功能差,对容量和压力负荷敏感,病情变化快;低心排发生率高,且致死风险高;患者年龄偏大,加之应用镇静剂,易掩盖病情变化.护理要点:严密监测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预防感染;加强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漂浮导管等特殊管道的安全管理.经积极的治疗护理,本组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并发症,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本组21例,治愈出院16例,死亡5例,死亡率24%,较文献报道的死亡率(46%)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脑梗死在发生6h内能恢复动脉血流,可使缺血半暗带区脑细胞恢复功能,减免脑神经功能损害㈨,经脑动脉超选择插管对急性栓塞脑动脉进行机械性碎栓和接触性溶栓,或采用专用器材直接取栓,不仅能够提高栓塞动脉再通率,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学》2021,41(1)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溶栓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 00%,48/60)高于对照组(56. 67%,3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 33%,5/60)低于对照组(28. 33%,1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在Solitaire AB支架机械介入取栓术时配合溶栓治疗可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8.
张强崔小丽蒋锋胡军李志伟刘军张虹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4):25-29
目的 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机械取栓(MT)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和3~6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各46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并对单因素分析显示P<0.05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MT预后的因素。结果 两组的性别、居住地、婚姻状况、2型糖尿病、心房颤动、饮酒史、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初级卒中中心转入、桥接、急性卒中治疗Org 10172试验(TOAST)分型、出血性转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年龄、高血压、吸烟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前NIHSS评分、术后第3天NIHSS评分是影响M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NIHSS评分和术后第3天NIHSS评分较高会增加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MT不良预后的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的特殊护理问题及对策。方法对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并联合Solitaire支架取栓,同时强化术前护理、术后生命体征及病情的监测、穿刺侧肢体护理、并发症的监护等。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显示颈内动脉闭塞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8例,基底动脉闭塞2例,取栓后再通11例,部分开通5例;术后1例患者出现脑干出血死亡,2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1例患者出现鼻黏膜出血,15例患者住院2周康复出院。结论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治疗的特殊问题的护理,是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朱青峰王国芳孙奇郭红梅王瑜 《中国综合临床》2018,(6):511-516
目的 探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解放军264医院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相对小血管(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引起超过静脉溶栓时间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例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及出院时NIHSS评分、闭塞血管再通情况,手术并发症,临床预后(3个月mRs)等指标,其中大脑中动脉M2-M3闭塞者6例,大脑前动脉闭塞者3例,大脑后动脉闭塞者4例.结果 13例中,取栓时间窗为3.5~7.0 h,从发病到复流时间为(4.53±3.21)h,13例血管均完全再通,其中TICI分级3级者11例,TICI分级2b级者2例.2例术后出现少量侧裂和蛛网膜下腔出血.NIHSS评分从入院时的(19.53±1.62)分降至2周时(3.15±0.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3,P〈0.01);90 d的mRs评分为:0分7例(53.85%),1分3例(23.08%),2分3例(23.08%),死亡0例.结论 由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M2-M3等相对小血管闭塞引起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时间窗内采取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再通率高,并发症低,可显著降低患者致残率,临床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