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亲子陪护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新生儿科收治的85例NRDS患儿,根据专科医生、护理人员评估结果结合家长意愿分为无陪护组与亲子陪护组,41例无陪护组患儿实施无陪护区的常规护理,44例亲子陪护组患儿实施亲子陪护模式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病死率、血气指标、并发症情况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亲子陪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无陪护组(P0.05),住院费用显著高于无陪护组(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无陪护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pO_2)]水平较护理前显著提高(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亲子陪护组患儿护理后的PaO_2、SpO_2水平显著高于无陪护组(P0.05),PaCO_2水平显著低于无陪护组(P0.05);亲子陪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无陪护组(P0.05);亲子陪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无陪护组(P0.05)。结论:在NRDS患儿治疗期间应用亲子陪护模式的护理能够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改善患儿血气状况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长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机集束化综合管理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18年6月30日实施常规护理的4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7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呼吸机集束化综合管理的4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纳入研究组。两组均干预1个月,比较两组干预期间VAP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血氧饱和度(SpO_2)]。结果:研究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PaO_2、PaO_2/FiO_2、SpO_2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1个月后,两组PaCO_2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呼吸机集束化综合管理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效果较好,能有效降低VAP发生率,改善血气指标,利于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17-118
探讨固尔苏联合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选取我科80例确诊为NRDS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为使用固尔苏后直接拔管连接CPAP辅助通气;对照组则使用固尔苏后不拔管继续给予常规机械通气(CMV)。固尔苏联合CPAP治疗比其联合CMV治疗患儿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PaO_2、PaCO_2、PaO_2/FiO_2改善显著,临床有效率8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漏、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固尔苏联合CPAP治疗NRDS临床动脉血气指标改善明显,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机械通气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收治84例行机械通气的低出生体重儿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俯卧位通气。比较两组氧合指数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d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气氧浓度比(PaO_2/FiO_2)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28d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有效改善低出生体重儿NRDS患儿氧合功能,降低VAP发生率,促进患儿预后,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5.
杨丽  李爽爽  靳英楠 《全科护理》2020,18(16):1988-1990
[目的]探讨气道分级管理在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患儿机械通气期间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患儿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行呼吸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患儿痰液量、痰液黏滞度、咳嗽反射等指标实施气道分级管理,并制定气道分级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动脉血气指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并发症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潮气量、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而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道分级管理能有效减少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患儿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纠正患儿血气指标,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缝隙管理在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NRF)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新生儿科80例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患儿均采用鼻塞式CPAP进行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无缝隙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与3 d内存活情况、住院时间及家长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24 h的pH值、PaO_2、SpO_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aCO_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家长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PAP治疗NRF的护理中应用无缝隙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血气分析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经鼻持续正压通气(CPAP)早产儿预后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行CPAP早产儿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家长满意度以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平均血氧分压(PaO_2)和血氧饱和度(SpO_2)高于对照组,平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NICU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模式用于CPAP早产儿可有效改善患儿PaO_2,SpO_2及呼吸频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CPAP相关并发症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鼻塞式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重症肺炎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病区收治的120例行鼻塞式CPAP治疗的重症肺炎患儿,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60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改善情况,记录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干预后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_2)、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有效率、家属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患儿并发症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肺炎鼻塞式CPAP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气血指标,有利于患儿预后,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配合机械排痰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配合机械排痰干预,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配合机械排痰;比较干预前及干预3 d后两组动脉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合指数(OI)、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家属不良情绪[Zarit护理负担量表(ZB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治疗依从性变化,并分析两组康复周期指标差异。结果:干预3 d后,两组OI、PaO_2水平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儿PaCO_2水平及家属ZBI、HAM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退热时间、气促缓解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舒适护理配合机械排痰可有效改善支气管肺炎患儿通气功能,加快疾病转归,并减轻家属的不良情绪,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与增进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道分级管理在新生儿肺炎行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5月1日~2020年12月1日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27例新生儿肺炎患儿,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68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气道分级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动脉血气分析、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实验室相关指标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潮气量(VT)及APACHEⅡ评分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咳嗽缓解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气道分级管理用于新生儿肺炎机械通气中,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呼吸功能,减轻咳嗽等相关症状,还能纠正其动脉血气指标,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动脉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82例NRDS患儿,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均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水平;统计对比两组辅助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前,两组pH、SaO_2、PaO_2、PCO_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pH、SaO_2、PaO_2、PCO_2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辅助通气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NRDS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动脉血气指标改善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3月我院MAS患儿9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采取高频振荡通气治疗,观察组采取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分压(PaO_2)、吸入氧体积分数(FiO_2)]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PaCO_2、PaO_2、FiO_2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_2、FiO_2水平低于对照组,P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77%(6/47)低于对照组29.79%(14/47)(P0.05)。结论:MAS患儿给予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明显改善患儿血气情况,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警追踪评分在早产儿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并根据评分结果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儿科收治的60例早产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顺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预警追踪评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病情的识别准确率及早期识别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病死例数、呼吸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结果:观察组早期识别率、识别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1),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病死例数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PaO_2、PaCO_2、SaO_2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儿童早期预警评分是一种有效、简洁、快速的早期评分系统,尤其是对急性呼吸窘迫症的早产儿来说,可为医护人员及时提供依据,有助于发现高危患儿,准确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尽早进行干预,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使用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NRDS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各40例。观察1组患者采用低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2组采用高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析患儿血气指标治疗前后变化,观察患儿吸氧、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及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疗效的差异。结果观察2组患儿吸氧、CPAP、住院用时短于观察1组(P0.05);治疗后,观察2组PaO_2高于观察1组,PaCO_2低于观察1组(P0.05);观察2组治疗有效率为97.5%高于观察1组85.0%(P0.05)。结论临床对NRDS治疗时使用高剂量PS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患儿血气指标改善显著,恢复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预后。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98例NRDS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气管插管有创通气+PS治疗,观察组予以nCPAP+PS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pH值]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4h,两组PaO_2、pH值较治疗前升高,PaCO_2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nCPAP联合PS治疗可有效改善NRDS患儿的肺功能,治疗效果与机械通气相当,且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呼吸内科收治的13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pH值]、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护理质量和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PaO_2、SaO_2和pH值均高于干预前、PaCO_2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同期(P0.05,P0.01);干预后,观察组SF-36中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P0.05,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和整体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提高护理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道管理小组在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1日~2019年3月1日收治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由责任护士对其进行气道护理,观察组由气道管理小组成员对其进行气道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及气道湿化满意情况,检测两组护理前后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氧合指数(PaO_2/FiO_2)。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pH值、PaO_2/FiO_2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PaCO_2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气道湿化满意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道管理小组应用于重症呼吸衰竭患者中,有利于降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加速pH、PaCO_2、PaO_2/FiO_2指标复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在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施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68例,按照入院日期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由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进行规范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pO_2)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PaO_2、PaCO_2、SpO_2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4.44%)高于对照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损伤、口腔干燥及胃胀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结合规范化护理干预后可提高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流量温湿化系统对ICU机械通气撤机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1日~2019年1月31日收治的127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撤机后均采用高流量吸氧。其中2016年5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收治的52例采用传统湿化方式的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1月1日~2019年1月31日75例采用高流量温湿化系统的患者为观察组,两组均给予撤机后护理;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吸氧48 h的氧合指数(PaO_2/FiO_2)、血氧饱和度(S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比较两组再次气管插管率、住ICU时间。结果: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好于对照组(P0.01);吸氧48 h后,观察组PaO_2/FiO_2、SpO_2高于对照组(P0.01,P0.05),PaCO_2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再次气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流量温湿化系统能提高ICU患者撤机后高流量吸氧的湿化效果,改善氧合指标,减少再次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实施时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2例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机械通气应用时间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入组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延迟机械通气,研究组给予早期机械通气,比较两组患者氧合指数(PaO_2/FiO_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等血气指标变化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O_2/FiO_2和PaCO_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PaO_2/FiO_2和PaCO_2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PaO_2/FiO_2高于对照组,而PaCO_2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总体机械通气时间、有创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应早期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对快速改善血气指标,促进病情好转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