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赵雪  庄彩丽  罗书引 《妇幼护理》2022,2(18):4195-4198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施膳联合穴位按摩在产后缺乳的护理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产后哺乳期缺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中医辨证施膳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泌乳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泌乳量、乳汁粘度、乳房充盈度和乳汁淤积度改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中医辨证施膳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产后缺乳患者,能提高疗效,改善泌乳情况以及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结合辨证施护对产后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将70例产后缺乳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结合辨证施护,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14%,对照组为68.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结合辨证施护治疗产后缺乳可有效改善泌乳量,提高母乳喂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房精油穴位按摩在产后乳汁淤积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6例产后乳汁淤积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产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精油配合乳房穴位按摩。观察2组产妇护理后3 d泌乳情况及乳房胀痛改善情况。结果护理3 d后观察组乳汁分泌多者占88.37%(38/43),高于对照组的67.44%(2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0级乳房胀痛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乳汁淤积护理中应用精油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可有效促进乳汁分泌,缓解乳房胀痛。  相似文献   

4.
早期穴位按摩配合电动吸乳促进母乳喂养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早期穴位按摩配合电动吸乳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乳房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穴位按摩配合电动吸乳.记录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 ;产后24h、48h、72h的泌乳量 ;产后2d、3d、4d的乳房肿胀硬度以及产后第5天纯母乳喂养率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早于对照组( P<0 .05 );观察组产后24 h、48 h、72 h的泌乳量均多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产后第5天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基于常规乳房护理的早期穴位按摩配合电动吸乳可增加乳汁分泌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膻中、足三里、少泽联合针灸对产后缺乳产妇的护理效果。[方法]将产后116例缺乳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产妇分娩后给予常规护理及营养月子餐,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膻中、足三里、少泽3个穴位联合针灸治疗2周,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泌乳量、催乳素及产后乳房充盈度。[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后乳房充盈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治疗后乳房充盈度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产妇治疗后泌乳量多于治疗前(P0.05)。[结论]穴位针灸可改善产妇产后缺乳症状,促进乳汁分泌及全身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产后缺乳产妇应用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干预后效果。方法:产后缺乳产妇109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54例给予乳房穴位按摩,观察组55例联合催乳汤口服,治疗7d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补授乳量及泌乳量。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88.89%,泌乳量高于对照组,补授乳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催乳汤联合乳房穴位按摩显著提升产后缺乳产妇的泌乳量,减少补授乳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按摩在剖宫产产妇产后缺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后缺乳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加用乳房推拿按摩。比较两组产妇的泌乳指标、泌乳始动时间、血清泌乳素水平和喂养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轻盈度和乳汁淤积程度相近;治疗后两组产妇的上述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轻盈度和乳汁淤积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上升,观察组产妇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产妇产后48 h的泌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乳始动时间整体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母乳喂养43例(95.56%),混合喂养2例(4.44%),对照组产妇的母乳喂养37例(82.22%),混合喂养8例(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按摩能够促进剖宫产产后缺乳产妇泌乳,提高泌乳量和血清泌乳素水平,减轻涨奶程度,缩短泌乳始动时间,提高母乳喂养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产后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照产科常规进行乳房护理,观察组产后即给予心理护理、穴位配合乳房按摩等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泌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后早期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使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后护理干预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产妇300例,在产后第1天、第2天给予产科常规护理,第3天开始,观察组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护士对产妇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床边乳房按摩护理干预,对照组继续给予产科常规护理,评价两组泌乳及乳房胀痛情况。[结果]产后第3天后观察组产妇泌乳率高、泌乳量增加,无乳胀乳痛现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后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精油按摩乳房,可增加产妇乳汁分泌,防止乳胀乳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穴位按摩联合辨证施膳中医护理干预促进初产妇泌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即将分娩的初产妇,并将其随机分为各有41例的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基础护理,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穴位按摩联合辨证施膳中医护理干预,观察组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分娩后初次泌乳历时、日均泌乳量及产后24h泌乳素水平均明显较对照组优(P<0.05),急性乳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P<0.05,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初产妇穴位按摩联合辨证施膳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其乳汁分泌及排出,保证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同时减少乳房不适。  相似文献   

11.
乳房穴位配合全身按摩促进产后乳汁分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乳中、乳根穴位配合全身按摩,促进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感,尽快恢复产妇体力,树立母乳喂养信心,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 将212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104例和对照组108例,实验组在常规产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乳房穴位及全身按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产后护理,观察和测量2组产妇乳房泌乳时间、泌乳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产妇较对照组乳房分泌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中、乳根两穴位及全身的的按摩具有提前初产妇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的作用,还能缓解产后乳房胀痛,保证母乳喂养成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乳中、乳根穴位配合全身按摩,促进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感,尽快恢复产妇体力,树立母乳喂养信心,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方法将212例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104例和对照组108例,实验组在常规产后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乳房穴位及全身按摩,对照组仅接受常规产后护理,观察和测量2组产妇乳房泌乳时间、泌乳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产妇较对照组乳房分泌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中、乳根两穴位及全身的的按摩具有提前初产妇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的作用,还能缓解产后乳房胀痛,保证母乳喂养成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护理干预对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将300例住院分娩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产后第1、2天采取产科常规护理,第3天开始,观察组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职护士对产妇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和床边乳房按摩护理干预,对照组继续实施产科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产妇泌乳率高、泌乳量增加、无乳胀乳痛现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妇通过产后护理干预可增加乳汁分泌,满足婴幼儿需要,防止产妇乳胀、乳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辨证施膳中医护理干预促进初产妇泌乳的效果。方法 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后30 min内即开始给予穴位按摩及辨证施膳护理指导,对照组产后30 min内即开始给予早期哺乳指导、生活护理、常规营养膳食。结果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第1、2、3天泌乳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辨证施膳中医护理干预能促进产妇早泌乳、多泌乳,有效解决影响母乳喂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对产后缺乳产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10例产后缺乳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延伸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产妇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泌乳量及产后乳房充盈度。结果护理10 d后,观察组产妇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乳房充盈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延伸护理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产后缺乳产妇泌乳量,改善产妇产后缺乳情况及产妇乳房充盈度,提高产妇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6.
产后穴位按摩治疗产妇缺乳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吴宝华 《护理与康复》2008,7(6):460-461
目的观察产后穴位按摩对分娩后缺乳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将自然分娩的缺乳产妇60例按分娩日单双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实施产后穴位按摩并结合常规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分别就乳汁分泌作效果评估,按3分制评定。结果观察组产妇乳汁分泌明显增加。结论产后穴位按摩可促进产妇乳汁分泌,有利于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治疗仪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及子宫复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产科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产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以产后治疗仪联合乳房穴位按摩,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泌乳开始时间、乳汁分泌量、母乳喂养成功率、子宫复旧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产后泌乳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其产后第2,3天的乳汁分泌量、母乳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宫底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宫底高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产妇产后护理过程中加以产后治疗仪联合乳房穴位按摩进行产后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产妇产后的乳汁分泌、子宫复旧,提高母乳喂养的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母婴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护理干预在促进产妇产后乳汁分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44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乳房按摩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2组患者产后乳汁分泌时间、新生儿喂养方式及乳房胀痛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1 d内泌乳率及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泌乳困难及乳房胀痛比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产后护理干预能够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为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8月~2014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100例产妇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配合乳房按摩,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并发症、生活质量评分及纯母乳喂养率和满意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泌乳量多于对照组,纯母乳喂养率、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精神状态、食欲、睡眠等生活质量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配合乳房按摩能够促进产妇产后泌乳,减少乳头皲裂、胀痛的发生,改善患产妇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辨证施护提高缺乳产妇催乳的自护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施护时提高产后缺乳产妇催乳的自护能力.方法 将146例产后缺乳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73例与对照组73例.产妇确诊后即由专业护士采用自行设计的"产后缺乳催乳自护能力评估量表"进行基线评估.试验组在实施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运用中医的辨证促泌乳护理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和常规护理.1周后用同一量表通过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干预前对提高产后缺乳催乳白护能力各项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两组产妇在产后缺乳基本知识、母乳喂养知识、促泌乳护理知识、泌乳量的估算、乳房检查等的各项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运用中医辨证施护对产后缺乳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产妇催乳通乳自护能力,促进产妇产后泌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