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明确京尼平苷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LPS诱导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为细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LPS组、LPS+白藜芦醇组和LPS+不同浓度京尼平苷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GFAP水平及NF-κB p65水平,ELISA法检测致炎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京尼平苷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降低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同时NF-κB p65蛋白的表达也明显降低。结论京尼平苷能通过NF-κB途径抑制LPS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并抑制致炎细胞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
京尼平苷透皮制剂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京尼平苷乳膏和京尼平苷微乳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乳化法制备京尼平苷乳膏和京尼平苷微乳;热板测痛法和醋酸诱导的扭体法考察制剂的镇痛效果;采用二甲苯致炎和角叉菜胶致脚趾肿胀法考察制剂的抗炎效果,并与市售的抗炎和镇痛的制剂进行了比较。结果:京尼平苷乳膏和京尼平苷微乳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乳膏剂型的效果更为显著,和市售产品的效果接近或者是更强。结论:将京尼平苷制成透皮制剂具有抗炎和镇痛的作用,其中乳膏的效果更好,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对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包括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帕罗西汀治疗组。采用链脲佐菌素(75 mg·kg-1)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并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7,14,28 d检测机械性缩足反应痛阈(PWMT)。于注射佐脲酶菌素28 d后处理大鼠;取L4~L6段脊髓,运用尼氏体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的形态变化,TUNEL染色检测背角脊髓神经元的凋亡情况,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脊髓神经元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帕罗西汀治疗组机械性痛阈明显降低(P<0.05);与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帕罗西汀治疗组大鼠在注射佐脲酶菌素后28 d机械性痛阈显著升高(P<0.05)。糖尿病组大鼠脊髓背角萎缩,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数降低,并且尼氏体减少,甚至消失;而糖尿病+帕罗西汀治疗组相对于糖尿病组大鼠脊髓背角萎缩降低,神经元数量升高,可见尼氏体。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有较多HO-1表达,而糖尿病组HO-1表达量较低;相对于糖尿病组,糖尿病+帕罗西汀治疗组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有大量HO-1表达。结论 帕罗西汀可以减轻糖尿病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对脊髓背角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背角神经元HO-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对炎性痛敏大鼠的镇痛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fluorocitrate,Fc)对致炎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右后爪踝关节外侧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50μl致炎模型。测定给予CFA或Fc前后大鼠机械性缩爪阈值(MWT)和热刺激缩爪潜伏期(TWL)。免疫组化分析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的表达。结果大鼠皮下注射CFA24h后出现明显的炎性痛敏,鞘内注射Fc后4,6,8,10,12h,与CFA组大鼠比较,大鼠MWT明显提高(P<0.01),TWL明显延长(P<0.01)。鞘内注射Fc6h后,降低脊髓背角GFAP和OX-42表达。结论脊髓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炎性痛敏的发生和维持,氟代柠檬酸可能通过抑制其生物活性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南药学》2019,(11):1859-1863
目的探讨红花注射液缓解完全弗氏佐剂所致大鼠炎性痛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完全弗氏佐剂组、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和红花注射液治疗组,每组6只。通过测定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观察红花注射液是否具有缓解大鼠炎性痛的作用。采用免疫荧光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免疫印迹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内p-ERK、p-CREB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RT-PCR法检测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细胞内c-fos基因的表达。结果红花能够延长炎性痛大鼠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提高炎性痛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红花通过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减少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ERK和p-CREB蛋白,抑制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降低c-fos基因的表达发挥镇痛作用。结论红花对炎性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调节p-ERK信号通路和减少TNF-α、IL-1β和IL-6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虎杖提取物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坐骨神经缩狭模型(chronic construction injury, CCI)组。CCI术后14 d,应用Von Frey法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观察口服不同剂量的虎杖提取物对CCI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的影响。并考察不同剂量虎杖提取物对CCI大鼠脊髓p-ERK、p-P38水平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虎杖提取物可明显升高CCI大鼠术侧的MWT值(P〈0.05),而对正常大鼠的MWT值没有显著影响(P〉0.05)。同时虎杖提取物可显著抑制CCI模型大鼠脊髓ERK和p38的磷酸化,并显著抑制IBA-1表达增加。结论虎杖提取物对CCI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超敏具有显著性的抑制作用,且镇痛作用维持时间长于吗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脊髓水平ERK和p38的磷酸化,及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而实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胶质细胞在病理性疼痛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目前认为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外周神经或组织损伤后被激活并产生各种炎性介质,成为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致痛因素,针对胶质细胞活化及其后产生的炎性介质有可能研发出新型抗病理性疼痛药物。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试图为靶向胶质细胞研发新型抗病理性疼痛药物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调控环磷腺苷信号通路治疗病理性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理性疼痛是困扰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疾患,寻找合适的治疗靶点控制病理性疼痛是目前疼痛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的研究发现,活化的炎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在病理性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环磷腺苷是存在于多种细胞内的第二信使,有文献报道促进环磷腺苷通路能抑制炎细胞及胶质细胞活性,进而治疗病理性疼痛。该文对环磷腺苷通路抑制炎细胞及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以及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病理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高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方法,本研究对近几年国内外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大量动物模型实验研究证实,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激活、C-纤维的敏化调节、嘌呤受体信号的激活以及TNF-α细胞因子释放等途径或机制共同作用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针对这些机制的研究可指导临床从不同途径阻断疼痛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从而治疗该类疼痛,并可为通过减少外周刺激、提高疼痛阈值、阻断疼痛感觉传导等相应手段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脓毒症是感染因素介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烧伤、创伤和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中内毒素(LPS)是介导细菌脓毒症的重要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重组人活化蛋白C作为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治疗重度脓毒症的药物,经过6年的应用评估,其疗效已被否定,迄今脓毒症治疗仍缺乏有效药物。本文通过从中药栀子中提取分离具有中和LPS作用的有效成分京尼平苷,研究其拮抗细菌脓毒症的活性。方法:以LPS活性中心LipidA为靶点,采用生物传感器技术,从传统清热中药中筛选出具有LipidA结合活性的栀子,进而利用现代色谱技术分离出具有拮抗LPS活性的单体京尼平苷,通过鲎试剂法检测京尼平苷对LPS的体内外中和作用;RT-PCR法检测京尼平苷对LPS诱导巨噬细胞TLR4和TNF—αmRNA表达的影响;ELISA法检测京尼平苷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细胞因子(TNF—α)的抑制作用;观察京尼平苷对脓毒症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京尼平苷在体外对LPS具有直接的中和作用,并呈现出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同时可剂量依赖的抑制LPS刺激引起的RAW264.7细胞的活化(TLR4和TNF-αmRNA的表达下调,细胞因子TNF-α的产生减少);在体内可降低LPS血症模型动物血中的LPS水平;对致死剂量热灭活大肠埃希氏菌攻击的小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