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汗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如何正确而适当地使用汗法是防止外邪内传、及时解除疾病的首选措施 ,也是外感疾病最常用和关键的治法。本人浏览了历代医家对汗法的部分论述 ,从而对祖国医学瑰宝之一的汗法有些新的认识 ,特介绍之 ,供同道们参考。历代医家关于汗法的论述 ,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体若燔炭 ,汗而散”。《阴阳应象大论》云 :“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玉机真脏论》云 :“今风寒客于人 ,使人毫毛毕直 ,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 ,可汗而发也”。《热论》云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 ,而未… 相似文献
2.
3.
4.
5.
汗法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中医治病的“八法”之首。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要正确应用本法。根据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关汗法论述的方剂17首为依据,阐述汗法的临床适应症、用法、禁忌症及药后护理等。临床应用汗法时一定要辨证论治,要首分虚实,灵活加减,且要注意发汗有度,勿必注意其慎忌和药后护理。《伤寒论》对汗法的应用论述详尽,独具特色,对当时、后世及现代中医应用汗法也颇有指导和启迪。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治则中推汗法为首法,其汗法有:解肌发汗法,开腠发汗法。汗法兼法有:清热发汗发,化饮发汗法,生津发汗法,利湿发汗法,和解发汗法,和阴发汗法,导下发汗法,温阳发汗法,温补清汗法。 相似文献
7.
汗法是太阳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文中所载常见的误汗原因有:辨证失误,方证不符;病轻药重,耗伤气阴;病重药轻,病势难截;误治兼加,头绪繁杂;体质偏颇,变证叠出;火疗取汗,误治生变。为避免误汗,临证应注意方证相应,汗法主要适用于太阳伤寒及中风证,伤寒为表实证、中风为表虚证,表实证多用麻黄汤,表虚证多用桂枝汤。同时还需注意兼夹病证,随证治之。注意方药轻重缓急,发汗不及可更作服或温覆及啜热稀粥,若发汗太过,则可用温粉粉之。《伤寒论》中的发汗方法多指辛温发散法,另外还有温针、火灸等方法,临证应选择合适的发汗方式。注意因人制宜,酒客、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虚寒者慎发汗,在选择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发汗峻剂时,还要考虑到患者体质的强弱。 相似文献
8.
苦寒泻下法是中医的八大治法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中满者,泻之於内"、"其实者,教而泻之"、"留者,攻之"等一系列理论原则。这对于后世医家在治疗疾病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而《伤寒论》不仅进一步发挥了《内经》理论,而且把下法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应用下法针对各种应下之证,将理、法、方、药有机的贯穿,并有它独到的见解,具体而实用,用于临床救治危重病人而屡见奇效。所以《伤寒论》中的下法一直被历代医家重视和沿用,并且总结发展。下法分七种:攻逐瘀血法、温下逐饮 相似文献
9.
汗法是通过发汗的方法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是中医八法之一。汗法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运用广泛,如《伤寒论》第53条日:“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相似文献
10.
李玉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Z1):60-60
身痒一症,后世医家每从阴虚血热夹风论治,盖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也。其对现代临床之影响可谓坚不可摧,以致一见身痒,则清热养血祛风,必为不二之法。然仲景从汗法治疗身痒,亦有后世名医遣用此法,临床取效。 相似文献
11.
汗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位居“八法”之首。《伤寒论》太阳病篇重点就是讲汗法,具体而透彻。其中对桂枝汤和麻黄汤的煎服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尤其是关于桂枝汤煎服法的描述更为详尽,对我们的临床工作有着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仲景在运用汗法时着重强调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重要性,同是外感风寒,阳证、阴证所表现的征象有所不同,表现为脏腑功能上,阳证人多为热证,阴证人多表现为寒证,即转归、从化;卫外不固,则邪气乘虚入里,直中脏腑,寒邪直中所虚之处,运用发汗解表治疗同样有效,便为异病同治。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对正气足的人可能不发病,反之,对于阳气虚的人则为虚邪,当避之有时。发汗法在治疗除表证外的其他疾病中亦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桂枝汤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多表现为时发热自汗出,烦躁,以桂枝汤服之多能达到阴阳的平和,此时的桂枝汤可以不发汗,反而表现为止汗。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14.
15.
《伤寒论》对汗法的应用论述颇详,六经病治疗中都涉及到对汗法的灵活运用。笔者试从汗法的定法、活法两方面入手加以探讨,以期找出其规律性。1汗法的定法 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受害,出现一派表证特点。论治必用汗法,故属汗法中之定法也。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感邪性质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治则中推汗法为首法 ,其汗法有 :解肌发汗法 ,开腠发汗法。汗法兼法有 :清热发汗法 ,化饮发汗法 ,生津发汗法 ,利湿发汗法 ,和解发汗法 ,和阴发汗法 ,导下发汗法 ,温阳发汗法 ,温补清汗法 相似文献
17.
汗法在八法中位居其首,是临床治疗外邪犯表的重要方法,也是《伤寒论》中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全书言及开法者50余条,详述汗法的适应证,足见仲景对汗法的重视.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原则,寒邪侵袭肌表,正确地运用汗法,使邪从表解,这是汗法的应用原则和立论依据.若当汗不汗,或汗出决过,必然导致变证丛生。本文仅就《伤寒论》中汗法的运用与注意事项,谈一点自己的肤浅认识。1开法的运用外邪客表,太阳经气不利,或营卫不和之表证,均宜使用汗法。但临床工作中,由于病人体质、感邪性质与轻重、治疗经… 相似文献
18.
19.
20.
浅议《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证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 ,宣肺散邪 ,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是以外感病为主的著作 ,故汗法是《伤寒论》中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伤寒论》六经辩证论治体系中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 ,病邪以寒邪为主兼风或湿 ,病变部位主要在体表 ,营卫受病 ,主证为发热 ,恶寒 ,脉浮 ;影响到足太阳膀胱经 ,是为表症。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的原则 ,寒邪袭表 ,当用汗法 ,使邪从表解 ,但如若误汗 ,即当汗不汗 ,或汗出太过 ,必然会导致变证丛生。张仲景在“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所述误汗之辨证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