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点及误诊情况,随访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先天性梅毒新生儿7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累及皮肤、呼吸、消化、血液、神经、骨骼等多系统,其中以皮肤损害最多见;其误诊率38%,误诊疾病多达十余种。青霉素治疗效果好。定期随访50例,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6个月转阴率为58%,1岁转阴率92%。结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易误诊,需要临床医生提高警惕;本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疗效好,预后佳。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疗水平。方法对2000年2月—2004年1月36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36例患儿中治愈29例,放弃治疗5例,2例因合并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结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早发现和诊断,正规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4.
先天性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中所致的梅毒,发病可出现在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儿童期.近年来随着性传播疾病在我国的传播蔓延,梅毒发病率显著增高.2007年1月到2009年12月我科共收治了17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现将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总结32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护理经验,通过分析工作人员的易感因素、疾病的临床特征等,采取了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强调护理人员在预防院内感染和防止疾病蔓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生儿梅毒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8例新生儿梅毒进行临床分析。结果8例新生儿梅毒的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均为阳性,孕期及产前经过治疗的母亲,出生的新生儿症状多不重或无症状,未经治疗的新生儿症状多且重。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新生儿梅毒,加强妊娠期梅毒管理是减少梅毒对新生儿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梅毒又称为“胎传梅毒”,是由于母亲患有梅毒,特别是患早期梅毒和螺旋体血症,通过胎盘使胎儿受感染。随着近年来性疾病的传播和蔓延,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受染新生儿病死率达25%~30%。本院2002年1月-2006年7月收治先天性梅毒新生儿2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亲梅毒治疗情况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影响,并对血清学结果进行随访,提高对梅毒血清学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09年5月86例女性梅毒患者(孕前治疗23例、孕期治疗26例、未治37例)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及其随访的特点。结果孕前治疗组中新生儿出生时RPR均阴性,TPPA阳性21例,TPPA 6个月阴转率100%。孕期治疗组中新生儿出生时RPR阳性5例,RPR 6个月阴转率100%,TPPA阳性25例,TPPA 6,9个月阴转率分别为80%,92%。未治疗组中新生儿出生时RPR阳性35例、TP-PA阳性36例,均接受治疗。RPR 6,9,12,15个月阴转率分别为74%,83%,91%,100%。TPPA 6,9,12,15个月阴转率分别为3%,8%,11%,14%。大部分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或接近正常。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母亲梅毒,可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通过对梅毒血清学的随访,提高了对梅毒血清学的认识,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先天性梅毒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梅毒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2007年1月至2010年4月我院50例先天梅毒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先天梅毒患儿临床表现各异:早产儿18例,小于胎龄儿37例,出生体重〈1500g 2例,1500~2500g 30例;皮肤损害42例;粘膜损害12例;肝脾肿大28例;腹胀26例;病理性黄疸21例;贫血11例;呼吸困难8例;有神经系统症状3例。50例先天梅毒患儿经驱梅治疗后有49例痊愈或好转,1例死亡。49例随访患儿中,血RPR多在6个月至12个月转阴,TPPA多在12个月至18个月转阴。结论:先天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先天梅毒确诊需要辅助检查,治疗首选青霉素,先天梅毒患儿在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条件下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11.
建国以来,很长时间梅毒在我国已消失,但近年来又有报道,且日渐增多.新生儿梅毒又称胎传梅毒,是梅毒螺旋体由母体经胎盘进行胎儿循环所致的梅毒,可导致死胎、流产、早产,出现多脏器损害,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现就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2月共收治的16例确诊的胎传梅毒的病史、症状、体征、各项实验检查、诊治过程及预后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母妊娠梅毒之新生儿临床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母亲所生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并研究母妊娠期间治疗情况对新生儿发病的影响。方法总结26例妊娠期梅毒母亲所生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母妊娠正规治疗组(A组)及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组(B组),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妊娠期梅毒母亲所生新生儿临床表现多样,B组患儿出现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异常例数高于A组(P<0.05)。B组发现神经系统感染2例,A组未发现神经系统感染。结论妊娠梅毒母亲所生新生儿梅毒症状多样,不典型,需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血清学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母妊娠梅毒有效治疗可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新生儿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给新生儿造成严重损害。2000年1月-2005年1月本院收治37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现将早期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母亲产前梅毒螺旋体治疗情况对新生儿发病的影响,新生儿期先天性梅毒(CS)的主要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院收治母亲确诊梅毒的新生儿18例。结果新生儿期确诊CS 5例中母亲未治疗3例,治疗组产时RPR滴度>1:4共2例。CS临床表现以早产、皮疹、肝脾肿大为主。结论母亲产前和有效正规治疗可降低CS的发病。新生儿期的CS症状不典型,诊断要依据临床、X线表现和梅毒血清学检查及母梅毒病史。青霉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正规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产前检查118例经实验室血清学确诊为妊娠梅毒孕产妇,根据妊娠期是否接受抗梅毒正规治疗分为治疗组(68例)及对照组(未治疗组50例),比较2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足月分娩率、早产率及死产、死胎率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孕期应常规开展梅毒血清学的筛查工作以早期发现,有效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以及降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观察先天梅毒多器官损害及治疗,研究22例梅毒结果显示常见损害为皮肤、肝、骨骼。合并表皮葡萄球茵感染较多见,接受青霉素及丙种球蛋白,支持综合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患儿 ,男 ,73天。主诉哭闹不安 10余天。查体见全身皮肤斑疹 ,并伴有皮肤脱屑。正侧位X线片示双侧股骨、胫腓骨远干骺端对称性密度减低 ,界限不清 ;股骨远端先期钙化带增宽、致密 ;双胫骨前侧骨皮质增厚 ,如“腰刀”状 ;左胫骨远端皮质断裂 (附图 )。X线诊断为先天性骨梅毒 (早发型 ) ,并左胫骨病理性骨折。实验室检查 ,快速血浆反应素实验RPR阳性、血清滴度 1:12 8,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讨论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累及骨骼者称为骨梅毒。先天性骨梅毒系螺旋体由母体经血行通过胎盘达胎儿循环感染胎儿骨骼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124例梅毒孕妇除21例自行选择提前终止妊娠外分为治疗组55例和未治疗组48例。结果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1%,未治疗组为1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产死胎发生率分别为6%,4%,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23%,6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19%(10/53)明显低于未治疗组84%(16/19),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孕周与用药治疗关系显示: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1)。结论进行母亲产前干预和有效正规的抗梅毒治疗可以改善梅毒孕妇的妊娠结局,减少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STD)。随着吸毒人群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增多,妊娠合并梅毒可导致胎儿感染而发生先天性梅毒。现将我所近期诊治的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