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小榕  管华  黄宏 《吉林医学》2006,27(5):551-552
尿失禁是指客观存在的不自主的尿液漏出,其对患者社会活动和卫生造成不良影响。它在女性中的发病牢远远高于男性,是严重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妊娠和分娩是导致尿失禁的最主要原因。孕期和产后是尿失禁的高发期,此两期发病率与绝经后尿失禁的发生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了解分娩前后各种产科因素与尿失禁的关系,对于预防尿失禁的发生、加强母婴保健、改善女性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现就这一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关系。方法分析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妇产科2012年2月~2014年10月妇产科分娩的产妇1200例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方式不同进行分组,阴道分娩组600例和剖宫产组600例。观察两组产妇产后排尿状况评分、肌力评分情况、UVJ-M值、尿道旋转角度、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及尿垫试验阳性情况。结果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排尿状况评分低于阴道分娩组,肌力评分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9、18.91,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UVJ-M值低于阴道分娩组,尿道旋转角度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31,27.11,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尿垫试验阳性率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6,P<0.05)。结论阴道分娩对于盆底神经和肌肉造成损伤,是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高危因素,应注意盆底组织保护。  相似文献   

4.
向蜀慧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2):1773-1775,1780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方法:选择顺产后尿失禁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的观察组和口服药物治疗的对照组,检测盆底肌肉功能和尿道功能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盆底肌肉综合收缩力优于对照组(P〈0.05),阴道静息压(VRP)、阴道收缩压(VSP)、收缩持续时间以及功能性尿道长度、最大尿道关闭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能够改善盆底肌肉功能和尿道功能,对于顺产后尿失禁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引起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400例孕产妇,调查分娩方式,比较尿失禁组与非尿失禁组的一般情况、新生儿体重等。结果顺产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失禁组与非尿失禁组比较,新生儿体重、产钳助产、孕期发生尿失禁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产、新生儿体重过重、产钳助产及孕期发生尿失禁可能是引起产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亚群  杨永彬 《上海医学》2005,28(9):754-757
目的研究不同的分娩方式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02年1月至2004年4月在我院分娩的996名产妇,分为阴道分娩组(326名)和剖宫产组(670名),对两组产妇的年龄、孕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及其程度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1~10月产后门诊6~8周的产妇84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8例)和阴道顺产组(46例)。通过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对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产妇产后6~8周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和产后下尿路症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尿失禁的关系,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情况。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结论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尿失禁发生及其程度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08年1~10月产后门诊6~8周的产妇84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38例)和阴道顺产组(46例).通过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对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询问产妇产后6~8周尿失禁的发病情况和产后下尿路症状.分析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尿失禁的关系,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情况.结果 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比例明显高于剖宫产组.结论 与阴道分娩相比,剖宫产可以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抽取产科分娩的产妇228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CS,110例)和阴道分娩组(VD,118例)。于产后6-8周进行问卷调查(ICI-Q改良问卷)、超声检测残余尿,比较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结果阴道分娩组发生产后尿失禁23例,发生率为11.01%(23/118);剖宫产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5例,发生率为4.55%(5/110),阴道分娩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对于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状况,探讨产科因素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4月至6月在产后门诊复查的产妇358名,其中阴道分娩147名,剖宫产211名,对每一名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同时采用阴道压力仪进行盆底肌力测定。结果盆底肌力与妊娠次数呈负相关,随着妊娠次数的增加,盆底肌力变小(r=-0.114,P<0.05);不同的分娩方式盆底肌力有差异,剖宫产的盆底肌力优于阴道分娩(P<0.05)。结论妊娠和分娩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有着潜在影响,剖宫产对于产后早期盆底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第1次妊娠剖宫产分娩能否降低第2次妊娠期间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足月分娩的246例经产妇为研究对象,年龄20~35岁,既往足月分娩1次,2次分娩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在2 500~4 000 g,2次分娩间隔时间≤5年,无妊娠并发症;其中第1次妊娠分娩方式为阴道分娩者128例(阴道分娩组),剖宫产分娩者118例(剖宫产分娩组).第2次妊娠分娩后2周内电话随访2次足月妊娠期间SUI情况,比较第1次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分娩妇女妊娠期尿失禁的发病情况.结果 剖宫产分娩组的妇女第2次妊娠期SUI的发病率为40.7%,高于阴道分娩组的发病率(3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孕妇年龄、体质量、分娩孕周、两次分娩间隔时间和第1次分娩方式等因素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第1次妊娠的分娩方式与第2次妊娠期间SUI的发病无相关性(P>0.05).结论 第1次妊娠剖宫产分娩对再次妊娠后的妊娠期SUI的发病无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阴道分娩后尿潴留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宇宁  王欣 《现代医学》2011,39(6):676-679
目的:通过产后尿潴留发病因素的分析,探讨预防措施,以期降低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间阴道分娩者产后尿潴留的发病因素,包括产妇年龄、助产、并发症、分娩镇痛、Ⅰ+Ⅱ产程时限以及初次排尿时间。结果:阴道分娩的5 696例产妇中,85例发生尿潴留,发生率为1.49%。Ⅰ+Ⅱ产程≥12 h、器械助产、接受宫颈封闭、缩宫素静脉滴注的产妇尿潴留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合并糖耐量异常产妇尿潴留发生率较高,初次排尿时间≥6 h的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升高;分娩镇痛及年龄≥35岁产妇尿潴留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Ⅰ+Ⅱ产程≥12 h、器械助产、宫颈封闭、缩宫素静脉点滴、糖代谢异常、产后初次排尿时间>6 h均是产后尿潴留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的分娩方式和胶原蛋白特异性代谢产物吡啶酚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行产前检查、分娩并分娩后复查的产妇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42例,选择性剖宫产组40例,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尿吡啶酚的浓度。结果①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的总发生率为15.9%(13/82),其中阴道分娩组为26.2%(11/42),选择性剖宫产组为5.0%(2/40),阴道分娩组产后6~8周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孕期发生尿失禁、分娩方式及新生儿体重是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③产后6~8周尿吡啶酚/肌酐值:阴道分娩组为(24.61±2.27)nmol/mmol,选择性剖宫产组为(22.11±3.55)nmol/mmol,阴道分娩组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及尿吡啶酚的浓度较选择性剖宫产产妇高。  相似文献   

14.
杨季  庞稼燕  龚明霞 《现代医学》2014,(9):1034-1036
目的:了解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妇女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科就诊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68例,其中90例接受了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设为治疗组,78例予盆底肌肉锻炼又称为Kegel运动,设为锻炼组。结果:治疗组及锻炼组盆底肌力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锻炼组(P=0.01);治疗组与锻炼组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有差异(P=0.000),治疗组疗效优于锻炼组。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联合腹直肌分离(DRA)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产后DRA合并SUI患者40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进行盆底康复治疗,联合组进行盆底康复联合DRA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各阶段盆底表面肌电相关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女性性功能指数各维度评分提升幅度、腹压漏尿点压、功能性尿道长度、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改善程度、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评分提升程度、DRA距离减少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盆底康复联合DRA电刺激治疗产后DRA合并SUI患者,有利于DRA恢复及性功能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产科因素对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对701例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分娩并进行产后复查的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妥娩组(161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540例),了解其孕期及产后6 w 尿失禁的发生情况,并测定盆底肌肉收缩及舒张功能,分析与尿失禁发生及影响盆底肌力有关的产科因素。结果701例产妇中有42例(5.99%)在产后6 w 左右出现了尿失禁症状;产后尿失禁的发生与分娩方式、新生儿体质量、孕前体质量、体质指数相关(P <0.05);阴道分娩组、选择性剖宫产组的尿失禁发生率分别为11.18%(18/161)、4.44%(24/54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阴道分娩组中与产后尿失禁发生有关的因素有新生儿体质量、孕前体质量和体质指数(P <0.05),而与孕周、年龄、第二产程时间均无明显相关性。阴道分娩组的产后盆底肌力检测数值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道分娩、新生儿体质量、孕前体质量、体质指数增加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关;阴道分娩、选择性剖宫产2种分娩方式均影响产后盆底肌力,阴道分娩可以明显降低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102-120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分娩镇痛组(92例)与无分娩镇痛组(108例)。分娩镇痛组给予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无分娩镇痛组未给予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疼痛评分、产程、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盆底电生理指标(Ⅰ、Ⅱ类纤维的肌力和疲劳度)和盆腹动力学(阴道动态压力、阴道张力)。结果分娩镇痛组会阴侧切率为14.13%,无分娩镇痛组为31.48%,有显著差异(P0.05)。分娩镇痛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无分娩镇痛组(P0.05),产程显著短于无分娩镇痛组(P0.05)。分娩镇痛组产后压力型尿失禁发生率为8.70%,无分娩镇痛组为19.44%,有显著差异(P0.05)。分娩镇痛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显著优于无分娩镇痛组(P0.05)。分娩镇痛组阴道动态压力值、盆底肌静态张力以及Ⅰ类、Ⅱ类肌纤维疲劳度显著高于无分娩镇痛组(P0.05),盆底肌闭合收缩力显著低于无分娩镇痛组(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分娩镇痛可以避免产妇盆底功能损伤,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