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抗菌药物心脏毒性研究进展. 方法:检索MedLine数据库,搜寻近年发表的有关抗菌药物心脏毒性的文献进行分析、综述. 结果:心电图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抗菌药物最重要的心脏毒性,其产生机制复杂,大多同时存在其他危险因素. 结论: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可危及生命,应重视预防.  相似文献   

2.
倪士珍 《天津医药》1992,20(7):445-448
室性心动过速(VT)和室颤(VF)是心原性猝死的常见原因。近15年来虽推出许多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根据电生理标准仅50%的病人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明显的心脏和心外毒性,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对约30%的病人诱发新的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因此许多学者探求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目前已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3.
我院近5年来共施心脏直视手术65例,其中有16例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经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控制满意,无1例因室性心律失常致死。现就我们的治疗经验进行讨论。临床资料男12例,女4例,年龄4~68岁。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术中经主动脉根部用温血灌注心肌,每20分钟一次,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4分钟,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26分钟,术毕13例心脏自动复跳,3例电除颤复跳。16例均持续心电监测明确有室性心律失常,且均为频发室早(>5次/分),其中多源性室早3例,室速2例,伴房颤者4例。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3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分为有室性心律失常(A组,23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B组,212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程≥15年、心功能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阻断时间≥140 min、主动脉瓣置换术和术后24‐h循环不稳定( P<0.01或P<0.05)。结论患者病程、心脏病变严重程度、围术期及术后处理均影响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昝春辉  宣兵  杨勇 《世界临床药物》2006,27(10):600-603
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之一,也是临床医生经常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其治疗对策在近20年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随着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及埋藏式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CD)的应用,部分VT得到了根治。但由于介入治疗费用较高及目前心脏电生理技术水平,而且RFCA和ICD仅适用于部分VT病例,所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临床上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现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近远期疗效重新评价,有助于合理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防治VT。  相似文献   

6.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危险的心律失常,因其不仅可引起血液动力学障碍,还可引起心脏性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许多病理生理参与了室速的发生,本文通过对经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出的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30例作一初步分析,探讨其病理生理基础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具有一定的潜在心脏毒性。抗肿瘤药物对心脏有多种损害机制及不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着明显影响。心脏毒性可表现为心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放疗史、既往心脏病史以及与其他心脏毒性药物联用等。防治方法包括用药前评估,优化用药方式及定期检测等。  相似文献   

8.
对于室性恶性的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SCD)的主要治疗为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ICD比抗心律失常药物(AAD)的疗效好,总体死亡率可降低23-55%.ICD虽然从远期来说,降低了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但仍不能完全替代AAD,中止室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发作仍需要依赖AAD,心脏停搏的除颤、复律治疗后,必须要有药物的辅助,无药物的辅助其成功率不高.  相似文献   

9.
杨倩  汪小涧  尤启冬 《中国药师》2008,11(6):643-645
2 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产生机制与防治策略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很多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时引起很多不良反应,其中心脏毒性问题如不及时治疗则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引起心脏毒性的抗菌药物涉及多个药物种类。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脏疾病。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VT)、室扑和室颤(VF/Vf)。  相似文献   

11.
徐蕾 《江苏医药》2006,32(6):595-595
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引起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实验显示,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ICD治疗已成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2003年12月~2005年6月我院为5例心律失常患者施行ICD,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赵芝琴  张应碧  罗频 《贵州医药》2006,30(7):611-612
在无器质性心脏疾病的患者中,大多数室性异位搏动预后良好,不需积极处理。但冠心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既是病症加重的征象,又可导致病情的恶化,因此控制冠心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观察我院冠心病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8例,使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的疗  相似文献   

13.
常见抗菌药物的心脏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芳  林玲  李梅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10):1437-1439,1490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抗菌药物引起心脏毒性的情况。方法:收集于1994-2005年在医学和药学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抗菌药物引起心脏毒性的病例报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8类抗菌药物,26个品种,其中最多的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其次为林可霉素与克林霉素。心脏毒性的表现多种多样,部分患者发病急,如突然晕厥、抽搐,或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甚至呼吸心跳骤停,需及时抢救。结论:多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4.
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和方法3.1 良性室性心律失常  良性室性心律失常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室速持续时间<30秒。病人多无心律失常直接相关的症状,但有的病人可有心悸或心脏间歇性停跳感;病人的临床症状可因医生的正确解释而消除或减轻,也可因医生的错误解释而使症状加重或引起其它神经衰弱症状。通常无需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应向病人充分说明这种心律失常预后良好,解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消除顾虑。对确有症状且影响其生活、工作或学习的病人,应在做好充分解释工作的基础上选用β受体阻断剂(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诱发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建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9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抗菌药物所致心律失常的相关病例报告78例,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统计分析发现致78例病例心律失常的抗菌药物共计7类25种;临床心律失常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严重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结论临床上多种抗菌药物均会引起心律失常,在治疗用药时需严格按照相关规范,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进一步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verltriculararrhythmia VA)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可分为血流动力学稳定和不稳定型VA。前者包括完全无症状和有轻微症状VA。后者包括晕厥、先兆晕厥、心脏性猝死(SCD)和心脏骡停。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非持续性和和持续性室速、束支折返型室速、双向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17.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常是引起心脏猝死的原因之一。本院自2000年以来经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1126例次,发现室性心律失常654例次,其中检查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89例次,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乌头类药物中毒致心律失常的护理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105-105
乌头碱类药物是附子、川芎、草乌、一枝篙、落地金钱、搜山虎等乌头类植物。它在我国民间使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腰痛及关节疼痛等病证。但此类药物有较大毒性,如制法或服法不当,易引起中毒,有的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口服0.2mg即可产生中毒症状,2—5mg可以致死。乌头碱的主要药物作用为类异丙肾上腺素样作用,可增强异位起搏点的兴奋性,即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增强心肌的应激性.引起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室性逸搏心律等.其次为兴奋心脏迷走神经,引起传导系统传导减慢而出现传导阻滞。我院于1997—2004年10月收治乌头类药物中毒所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1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持续静脉应用胺碘酮致浅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是三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疗效好、副反应小、毒性低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治疗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药物。但由于胺碘酮对血管刺激性大,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发生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静脉硬结,甚至血栓性静脉炎。最近我科收洽了1例反复发作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因其需要反复静脉注射和持续静脉滴注胺碘酮,在其右侧小腿内侧静脉注射部位发生了浅静脉炎,经治疗和护理现已好转。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既往观点认为此类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但近年来人们发现这一过去被普遍认为是良性、无需过多干预的心脏节律异常,与部分患者左心室功能可逆性减退,甚至发生心力衰竭相关,并由此引出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性心肌病这一概念。并非所有室性期前收缩最终都会进展为心肌病,这一过程受室性期前收缩负荷、起源部位、QRS波群时程、伴随症状等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成功的导管消融术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室性期前收缩负荷,改善甚至逆转已经受损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