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十三鬼穴,又称"十三穴"、"鬼穴",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腑方·风癫第五·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记载:"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这十三个腧穴是治疗癫狂痫等精神疾患的经验效穴。鬼穴治疗癫病、狂病大多因情志内伤、脏腑阴阳功能失调,甚至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壅盛,迷塞心窍所致。针刺鬼穴有通经络、调阴阳、和气  相似文献   

2.
<正>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根据前人经验和孙氏的实践提出,治疗癫狂等“鬼怪”之证用“十三鬼穴”,即凡此类病症,都可首选十三鬼穴治之,十三鬼穴是: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据《针灸大成》载),上星(鬼堂)、会阴(鬼藏)、尺泽(鬼巨)、舌下中缝(鬼封)等十三穴。现就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体会略述己见。一、十三鬼穴主治神志病孙氏所指“癫狂”诸证,包括他所述的癫狂类:“默默不声”“或眼”等抑郁性精神病;狂证类:“多言,或歌或哭,昼夜游走,裸形露体”等狂躁性精神病。一般统称为神志病,或精神系统病症,如现代医学的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型)、癫痫、癔病、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健忘、失语、昏迷、脑病后遗症、痴呆、智力低下,乃至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性精神病、装病等,因为大多为七精所致,也因其主症离奇古怪,又不能用一般方药治好,只有称为“鬼怪”之疾,而取“十三鬼穴”以治之。  相似文献   

3.
十三鬼穴为主治疗癔病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君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5):215-216
十三鬼穴为古代治疗精神异常的十三个经验穴。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扁鹊所创,唐·孙思邈将其正式记载于《千金要方》,并在此基础上增加间使、后溪两穴,但后人仍习惯称十三鬼穴,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证的主要选穴。癔病中医学认为是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所致。多年来,笔者应用...  相似文献   

4.
十三鬼穴的临床应用及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并总结孙真人治疗精神异常的十三个经验效穴,亦即十三鬼穴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了近十年来关于十三鬼穴的临床应用和探讨其治病机理的文献。结果:古代十三鬼穴的运用仍然是多集中在对精神情志疾患的治疗上,各家从其所属经脉、所系脏腑、所在位置、所具穴性对其机理做了多方面的探讨。结论:鬼穴的应用应当根据病证扩大使用范围,且对于其特殊的针刺方法应该做以研究,以探索其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针灸发展的历史上,十三鬼穴的提出有二:一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的孙真人十三鬼穴;二是宋代医家徐秋夫的秋夫疗鬼十三穴。在孙真人十王鬼穴歌中有“百邪癫狂所为病,针有十三穴须认”以及“此是先师真妙诀,狂猖恶鬼走无踪”的描述。从中不难看出.在古代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不能够全面地、科学地去认识癫狂痫等精神、神志疾患的发病机理,而认为精神、神志疾患是由鬼邪作祟而引发的。故将能够治疗癫、狂、病等精神、神志疾患的腧穴称为鬼穴。孙思邈、徐秋夫两位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各自总结出了治疗这类精神、神志疾患的…  相似文献   

6.
古人将用于治疗神志病的穴位称为鬼穴,唐代孙思邈确定了十三鬼穴。《千金冀方》云:“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义”。现就十三鬼穴的位置、常用名、别称、功效及针法作一些探讨。1 人中 别名鬼宫、水沟。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处,系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其穴性清热开窍,回阳救逆。针刺0.3~0.5寸,可治中风昏迷、口眼 斜、癫痫、发狂。2 少商 别名鬼信。在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系手太阴肺经之井穴。由于五音对应于五行,其中,肺音商,商而曰少者,五脏为阴,阴常不足,故曰少商。《灵枢·…  相似文献   

7.
十三鬼穴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十三鬼穴”最早见于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凡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十三鬼穴中,督脉三穴,任脉二穴,心包经二穴,肺、大肠、脾、胃、膀胱经各一穴,经外奇穴一穴。具体见表1。  相似文献   

8.
宋磊 《河南中医》2023,(11):1653-1658
十三鬼穴是治疗精神类疾病的经验效穴,多用于治疗幻觉、癫痫、中风后失眠、重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十三鬼穴的命名与各穴位的功能主治、解剖位置、取穴方法、针刺方式等密切相关,有的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因此而表现出一定的神秘色彩。通过对十三鬼穴穴名由来的进一步探究,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医的经络和穴位理论,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方安明  曹新超 《陕西中医》1998,19(6):265-265
<正> 梁某,女,72岁,居民。1997年4月14日初诊。自述3月来经常与“鬼”(死去的家人)谈话,喋喋不休,不分昼夜,不能自己。  相似文献   

10.
除了为人所熟知的《千金方》十三鬼穴外,在其他医籍中还记载有“徐秋夫十三鬼穴”。医籍中记载的“徐秋夫十三鬼穴”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鬼穴名和选穴上。不同的“徐秋夫十三鬼穴”皆与《千金方》十三鬼穴有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部分选穴相同或位置相近、进针顺序一致,在治法上亦有相通之处。笔者以为“徐秋夫十三鬼穴”实际上是以《千金方》十三鬼穴为框架进行的改编。  相似文献   

11.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杰出的医药学家。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很深的研究,并博涉经史自家学术,兼通佛典。孙氏总结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医籍,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首立妇女、幼儿疾病,倡立脏病、腑病分类。  相似文献   

12.
浅析孙思邈十三鬼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析孙思邈十三鬼穴张跃民辽宁中医学院(沈阳110032)曹凤武辽宁中医学院附院笔者重温古籍,受益匪浅,尤以孙思邈提出十三鬼穴治疗郁证,启迪较深。经临证运用疗效明显。现格十三鬼穴对神经强迫症治疗体会介绍如下。神经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特征的精坤疾患,瞩...  相似文献   

13.
十三鬼穴为治疗精神、情志病的经验组穴,主要治疗的是与意识和精神有关的疾病。本文从十三鬼穴的源流、演变、主治病种和组穴内涵角度探讨十三鬼穴治疗神志疾病的机制。从十四经脉气血的流注顺序出发,推演十三鬼穴的气血流注顺序,结合黄元御“一气周流”的气机运动模式,构建十三鬼穴的气机圆运动模型,阐述其调节元阴元阳、疏导气机及脏腑经络气血的机制,为针灸穴位组方的临床运用拓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郝晋东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161-1162
笔者临床采用十三鬼穴针法抢救因一氧化碳中毒、电击伤、脑外伤、溺水导致昏迷患者多例,大都一次成功。因而认识到“孙思邈十三鬼穴”作为临症急救方法,确具开窍醒神、回阳救逆之功用,能迅速解除神昏症状,缓解痉挛抽搐,在抢救突发危重神志昏迷病症的同时,也为后遗症康复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值得推介。  相似文献   

15.
病例一:病者:陈××、女性、17岁,住高邮县、城中镇。病史:(其父代诉)病者因本年三月下旬工作繁重加以因婚姻与工资等问题,引起了精神沉闷不舒,致轻度失眠,神志失常,或哭、或笑,不辨人事,经医院诊断是“歇斯的里病”(癔病)。内服镇静药,并无效果,后来本门诊室治疗。检查:体格营养中等,面部表情痴呆,或哭、或笑,神志昏沉。  相似文献   

16.
相传孙真人十三鬼穴为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及舌下中缝。笔者尝以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例 ,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对双侧穴的针刺顺序为男子先针左侧 ,后针右侧 ,女子则反之。穴位局部常规消毒。人中穴 ,针尖向上斜刺 0 .3寸 ,强刺激 ,捻转行针 1 0秒 ,不留针 ;少商穴浅刺0 .1寸 ,强刺激 ,捻转行针 5秒 ,不留针 ;隐白穴浅刺0 .1寸 ,强刺激 ,捻转行针 5秒 ,不留针 ;大陵穴直刺0 .5寸 ,中等刺激 ,捻转行针 ,留针 3min;申脉穴直刺 0 .3寸 ,中等刺激 ,捻转行针 ,留针 3min;风府穴…  相似文献   

17.
从血管性痴呆(VD)的症状特点出发,通过分析十三鬼穴的穴位特点和治疗特点,结合VD的病因病机、治则,从鬼穴主要治疗神志病的特点探讨十三鬼穴治疗VD的临床思路,为临床上针刺十三鬼穴治疗VD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刺十三鬼穴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针刺十三鬼穴辨证治疗难治性抑郁症72例,痊愈21例(29.2%),显效31例(43.1%),有效13例(18.1%),无效7例(9.7%)。总有效率90.3%。  相似文献   

19.
孙思邈"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运用平补平泻针法针刺"十三鬼穴";对照组口服氟西汀片治疗,2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躯体症状等方面得到了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十三鬼穴"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安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0.
患者徐××,女,45岁。1973年夏月某日午后,因受雷霆惊恐,骤然发病,谩骂吵扰,不避亲疏,气力逾常,阖第愕然。下午4时,邀余诊治。及至,见其怒目圆睁,散发披头,狂叫狂闹,片刻不宁。视其形,望其神,闻其音,问其因,狂证无疑。乃嘱病家全力按缚,予刺人中以清神醒脑,配间使、神门以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