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检测和分析小样本正常学龄前儿童的步态特征。方法:于2004-05/2005-04选择深圳市不同地区的4所幼儿园的儿童及深圳市儿童医院职工的学龄前子女83名,均具有正常步行功能,监护人知情同意。根据实足年龄分组,3岁组(3岁≤年龄<4岁)12人;4岁组(4岁≤年龄<5岁)35人;5岁组(5岁≤年龄<6岁)30人;6岁组(6岁≤年龄<7岁)6人。应用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受试者自由步行30s的步态分析数据,包括步态周期、步频;步态周期不同时相(支撑期、摆动期及双足支撑期)及所占步态周期的比率;左右步态周期比及连续性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比较总体样本是否存在男女差异、左右侧差异,不同年龄组儿童步态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当参数的变异系数<12.5%时,认为该参数的变异性处于可接受水平。结果:83名儿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总体样本参数的变异性:步行周期为(0.939±0.095)s,步频为(129.13±13.77)次/min,变异系数分别为10.12%和10.66%,离散度较小。②步行周期和步频:不同年龄组儿童步态周期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步频随年龄的增长呈减少趋势,其中5岁组儿童的平均步行周期显著长于4岁组[(0.977±0.103)s,(0.913±0.075)s(P<0.05)]。③不同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比率:左右足之间及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儿童步态的对称性:全体样本的左侧支撑时间/右侧支撑时间为0.997±0.041,左侧步态周期/右侧步态周期为0.989±0.064,变异系数分别为4.11%,6.47%,提示步态具有左右对称性。⑤性别差异:在步态的各参数分析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预实验的各项测定参数均处于可接受水平,为康复医学客观精确、定量对比分析儿童病理性步态初步建立了一种科学评估手段,也为今后进行大样本的儿童步态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正常学龄前儿童的步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检测和分析小样本正常学龄前儿童的步态特征。方法:于2004—05/2005—04选择深圳市不同地区的4所幼儿园的儿童及深圳市儿童医院职工的学龄前子女83名,均具有正常步行功能,监护人知情同意。根据实足年龄分组,3岁组(3岁≤年龄〈4岁)12人;4岁组(4岁≤年龄乏5岁)35人;5岁组(5岁≤年龄〈6岁)30人;6岁组(6岁≤年龄〈7岁)6人。应用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采集受试者自由步行30s的步态分析数据,包括步态周期、步频;步态周期不同时相(支撑期、摆动期及双足支撑期)及所占步态周期的比率;左右步态周期比及连续性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比较总体样本是否存在男女差异、左右侧差异,不同年龄组儿童步态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当参数的变异系数〈12.5%时,认为该参数的变异性处于可接受水平。结果:83名儿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总体样本参数的变异性:步行周期为(0.939&;#177;0.095)s,步频为(129.13&;#177;13.77)次/min,变异系数分别为10.12%和10.66%,离散度较小。②步行周期和步频:不同年龄组儿童步态周期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步频随年龄的增长呈减少趋势,其中5岁组儿童的平均步行周期显著长于4岁组[(0.977&;#177;0.103)s,(0.913&;#177;0.075)s(P〈0.05)]。③不同时相所占步态周期的比率:左右足之间及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儿童步态的对称性:全体样本的左侧支撑时间/右侧支撑时间为0.997&;#177;0.041,左侧步态周期/右侧步态周期为0.989&;#177;0.064,变异系数分别为4.11%.6.47%,提示步态具有左右对称性。⑤性别差异:在步态的各参数分析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视频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预实验的各项测定参数均处于可接受水平.为康复医学客观精确、定量对比分析儿童病理性步态初步建立了一种科学评估手段,也为今后进行大样本的儿童步态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常学龄前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正常学龄前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方法:于2004-05/2005-04选择深圳市不同地区的4所幼儿园的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学龄前健康儿童52名,运用Ultraflex连续性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其进行了步行时动态足底压力运动力学数据采样。经过电脑数据录入分析,可以得到特征性的双峰曲线。从双峰曲线提取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各特征量的变异系数,确定离散度较小的特征量。对不同性别、左右侧足底压力的特征量分别进行t检验,了解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52名儿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受试儿童的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具有2个峰和1个谷的双峰波形。②在从足底压力曲线提取的特征量中,左侧的第二峰值、到达谷值的时间占该侧支撑时间的比率、到达第二峰值的时间占该侧支撑时间的比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8%,12.3%,7.1%,10.9%;右侧相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0%,11.4%,7.1%,10.5%(均小于12.5%,说明离散度较小)。③所有特征量在男女儿童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左右侧第二峰值和到达谷值的时间占该侧支撑时间的比率有差异(158.6±18.7)%,(146.8±16.1)%;(51.39±6.31)%,(54.44±6.24)%,P=0.000,0.001。结论:①该组儿童步行时足底压力变化表现为双峰曲线。②特征量的数据具有很好的重复性,满足生物力学实验可接受水平。③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左右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正常学龄前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正常学龄前儿童步行时的动态足底压力特征。 方法:于2004—05/2005—04选择深圳市不同地区的4所幼儿园的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学龄前健康儿童52名,运用Ultraflex连续性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其进行了步行时动态足底压力运动力学数据采样。经过电脑数据录入分析.可以得到特征性的双峰曲线。从双峰曲线提取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各特征量的变异系数,确定离散度较小的特征量。对不同性别、左右侧足底压力的特征量分别进行t检验,了解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果:52名儿童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受试儿童的足底压力曲线表现为具有2个峰和1个谷的双峰波形。②在从足底压力曲线提取的特征量中,左侧的第二峰值、到达谷值的时间占该侧支撑时间的比率、到达第二峰值的时间占该侧支撑时间的比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8%.12.3%,7.1%,10.9%;右侧相应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0%,11.4%.7.1%.10.5%(均小于12.5%,说明离散度较小)。③所有特征量在男女儿童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左右侧第二峰值和到达谷值的时间占该侧支撑时间的比率有差异[(158.6&;#177;18.7)%,(146.8&;#177;16.1)%;(51.39&;#177;6.31)%,(54.44&;#177;6.24)%,P=-0.000,0.001]。 结论:①该组儿童步行时足底压力变化表现为双峰曲线。②特征量的数据具有很好的重复性,满足生物力学实验可接受水平。③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左右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在痉挛型脑瘫儿童步态分析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共选取痉挛型脑瘫儿童20例(脑瘫组),同时选取84例健康儿童归为对照组。采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各组对象进行足底压力步态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2组对象步频、步态周期时间、步态周期各时相及其所占步态周期时间的比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脑瘫组患儿与对照组在步频、步态周期时间、步态周期各时相及其所占步态周期时间的比率等方面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如脑瘫组患儿步态周期时间为(1.75±1.33)s,较对照组[(0.94±0.09)s]明显延长;脑瘫组步频为(100.75±48.84)次/min,较对照组[(129.13±13.77)次/min]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脑瘫组患儿单侧支撑期、单足摆动期比率下降,双足支撑期比率升高。结论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能有效检测痉挛型脑瘫儿童的步态情况,具有使用方便、能获取连续性数据、准确客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临床上坐位、站立位的平衡测试常利用平衡仪来进行,但由于平衡仪足踏板的限制,无法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步行时动态连续步行周期的平衡能力进行测试.文章利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观察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在平衡能力方面的特征.方法:选择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毫78例作为正常儿童组,另外选择2004 05/2007-05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日间病房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25例作为脑瘫儿童组.利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对象分别进行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记录2组儿童步行时的足底压力数据.观测指标分为量化指标和直观压力图.量化指标包括步频、步态周期时间、步态周期各时相的绝对对称性指标等参数.直观压力图包括动态足底压力图以及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结果:与正常儿童组相比,脑瘫儿童组步频较小,步态周期时间较长(P<0.01).脑瘫儿童组单足支撑期、摆动期、双足支撑期、步态周期时间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均大于正常儿童组(P<0.05).脑瘫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图的对称性、重复性较正常儿童差;重心偏移轨迹图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图形.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步态周期各时相均存在对称性下降的情况.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能有效地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步态的平衡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7.
8.
背景:足底压力测量可揭示人体运动过程中足的动力性特征。目的:测量扁平足患者足底压力参数的分布规律,比较扁平足与正常足的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照的足底生物力学变化检测,于2007—12/2008—01在河北体育学院实验室完成。对象:抽取河北体育学院22~26岁在校学生自愿者,足印足弓空白区宽度与足印最窄区宽度(实心)之比为2:1的正常青年30名,足印无空白区的扁平足青年30名。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Footscaninsole为比利时RSscan公司生产。方法:采用Footscan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其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受试者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每人3次,记录动态足底压力。主要观察指标:足底接触面积、着地时相及冲量情况。结果:60名受试者进入结果分析。①足底接触面积:正常足后跟、前掌接触面积的比例均大于扁平足,而足弓接触面积的比例均小于扁平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②着地时相:正常足前掌接触时相、整足接触时相均小于扁平足;而着地时相、离地时相均大于扁平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③冲量:正常足弓、前掌所受冲量占全掌比例均小于扁平足;而后跟所受冲量占全掌比例大于扁平足,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扁平足前掌接触时相、整足接触时相均大于正常足,着地时间长,压力中心过于密集。扁平足足弓、前掌所受冲量占令掌比例均大于正常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确立学龄前儿童正常肝脏超声测值。方法通过大样本抽样测查1069名学龄前儿童正常肝脏右叶最大斜径、肝右叶前后径、肝右叶横径、左半肝厚度、左半肝长度、呼气时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厚度和长度、吸气时肝右锁骨中线肋缘下厚度和长度,分年龄段、分性别确定其P2.5、P5、P50、P95、P97.5等百分位值。结果 学龄前儿童正常肝脏九个测值的上述五个百分位值已得到确定。结论 本研究按偏态分布方法正确地确立了学龄前儿童正常肝脏超声测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认识髋关节的正常压力分布特点,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正常髋关节的力学机制与异常载荷下关节软骨的病理学行为。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正常步态过程中头臼间接触面积和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应用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建立髋臼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髋臼模型模拟髋臼在完整步态过程中连续32个位相时的受力状况,并对各位相时接触面积进行计算。结果与结论:获得了髋臼在32个位相时的应力峰值分布呈双峰形,在起步位相时达到峰值(4.2MPa),支撑期接触面积明显高于跨步期。始终接触部位集中在髋臼顶部,偏内侧,而髋臼前角与后角始终没有应力传导。髋臼软骨在不同位相的应力分布明显不同,支撑期应力增高区分布在臼顶区,而跨步期应力增高区在臼软骨的内侧缘。结果显示髋臼的接触应力增高区及接触面的分布对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可提示导致髋臼骨性关节炎的好发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背景:认识髋关节的正常压力分布特点,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正常髋关节的力学机制与异常载荷下关节软骨的病理学行为。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分析正常步态过程中头臼间接触面积和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应用CT扫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建立髋臼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髋臼模型模拟髋臼在完整步态过程中连续32个位相时的受力状况,并对各位相时接触面积进行计算。结果与结论:获得了髋臼在32个位相时的应力峰值分布呈双峰形,在起步位相时达到峰值(4.2MPa),支撑期接触面积明显高于跨步期。始终接触部位集中在髋臼顶部,偏内侧,而髋臼前角与后角始终没有应力传导。髋臼软骨在不同位相的应力分布明显不同,支撑期应力增高区分布在臼顶区,而跨步期应力增高区在臼软骨的内侧缘。结果显示髋臼的接触应力增高区及接触面的分布对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可提示导致髋臼骨性关节炎的好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
周安艳  李海 《新医学》2010,41(1):45-48
目的:研究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在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平衡能力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为脑性瘫痪儿童的步态评定及平衡功能评估提供准确量化的数据。方法:脑性瘫痪儿童组为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儿童20例,正常儿童组为84名健康儿童。采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对象分别进行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研究,记录2组儿童步行时的时间参数和运动学参数。并对2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记录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作为儿童步行时平衡能力的定性直观观察指标。结果:脑性瘫痪儿童组双侧单足支撑期与步态周期时间比率均较正常儿童组低;脑性瘫痪儿童组S1为0.997±0.041,S2为0.989±0.064;脑性瘫痪儿童组S1为1.008±0.219,S2为1.122±0.323,均较对照组儿童数据偏离1明显(P〈0.05);正常儿童组步态周期时间的ASI值为4.69%±0.51%,脑性瘫痪儿童组步态周期时间的ASI值为21.42%±2.02%。脑性瘫痪儿童组步态周期时间的ASI值较正常儿童组明显增高(P〈0.01)。正常儿童组儿童步行时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是左右对称的蝴蝶状的轨迹图。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表现较无序的特性,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的轨迹图。结论: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时,其动态平衡能力较正常儿童下降,此能有效地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评定中反映,并以客观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数据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男大学生左足正常步态、右足外八字步态行走过程中足底压力的特征.方法 运用比利时Footscan系统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20~ 25岁的男大学生进行足底压力测试,通过分析筛选出左足为正常步态、右足为外八字步态的42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 正常步态足峰值压强在第3跖骨(45.05±13.91) N/cm2、足弓(4.48±1.94) N/cm2两区域显著高于外八字步态足第3跖骨(26.83±10.82)N/cm2、足弓(2.90±1.57) N/cm2 (P <0.05);正常步态足达峰值压强时间在第1跖骨(436.28±73.09) ms区域的显著早于外八字步态足第1跖骨(477.47 ±33.52)ms(P<0.05),在第4跖骨(424.56±83.46)ms区域显著晚于外八字步态足第4跖骨(369.39±103.079)ms(P <0.05);正常步态足冲量在第2~5趾骨(4.56±5.54)N·s、第2跖骨(41.20±21.44)N·s两区域显著低于外八字步态足第2~5趾骨(8.25±8.30)N·s、第2跖骨(61.46 ±36.14)N·s(P<0.05).结论 外八字步态足与正常步态足相比,足底压力中心偏向足的内侧,导致蹬伸时的推进力不是直线向前,而是斜向的,行走方向上的蹬地效果较差;并且会在胫骨和腓骨之间产生一个扭力,相应使胫骨出现内翻,可能引起膝关节过度的摩擦,导致损伤.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国内采用步态康复机器人对正常老年人的步态进行评定的研究较少,且无明确结论。目的:采用步态康复机器人对正常老年人的肌力、关节活动度、痉挛状态等指标进行评定,了解老年人步态的特点。方法:选取健康老年人30名,男15名,女15名,年龄(62.40±1.58)岁。利用步态康复机器人的评估工具L-FORCE,L-STIFF和L-ROM测试受试者的肌力、痉挛状态和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老年人L-FORCE测试结果显示,双侧髋屈肌力和双侧膝屈伸肌力在健康老年人不同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人L-STIFF测试结果显示,60(°)/s左髋伸、120(°)/s左髋屈伸痉挛状态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人L-ROM测试结果显示,健康老年人行走时关节活动度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提示老年男性下肢肌力大于女性;老年男性L-STIFF测试结果高于老年女性,提示治疗师在对患者进行L-STIFF评价时要考虑性别因素;健康老年人关节活动度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正常步态和偏瘫步态的特点及对比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步行是躯干和肢体共同参与的有节律的活动。步行时躯干肌和肢体屈伸肌群交替协调收缩 ,带动各关节活动并产生能量 ,并伴有骨盆旋转、重心转移及动、位能转换等。上肢也对协调运动、平衡、迈步等起作用。因此 ,步行是一个精确而复杂的运动过程。脑卒中偏瘫却打破这一精确机制 ,从而产生步态偏倚。1步行的生理学机制步行的高级调控极其复杂。研究提示 ,脊髓中存在中枢模式发生器 (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s ,CPG) [1] 。它是控制步态的低级中枢 ,接受特定的本体感觉传入及上位中枢的调控 ,经过整合 ,产生的节律性电活动可使屈肌、伸肌在步…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运动捕捉系统分析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和正常儿童以自然步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行走时的步态特征。方法:2021年6—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康复科招募20例6—12岁脑瘫患儿,面向社会招募同龄20例正常儿童。采集所有儿童的年龄及性别等基本资料后,利用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运动捕捉系统采集并分析其以自然步速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医院走廊,连续两次行走20m)行走时的步态时空、运动学参数和腰部活动角度。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脑瘫患儿的步行周期变长(P<0.05),支撑相在整个周期的占比增大,摆动相的占比减少(P<0.05);跨步长变短,步频加快(P<0.05);髋屈曲、伸展角度受限,髋内旋角度增大,膝屈曲、踝跖屈角度受限,腰后伸、侧屈及右旋转角度增大(P<0.05)。结论:脑瘫患儿的步行周期、支撑相、跨步长、步频、下肢及腰部关节活动度有明显异常。基于惯性传感器的运动捕捉系统可有效识别脑瘫患儿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行走时的步态特征。  相似文献   

17.
乳牙龋病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为了解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发病特点,为开展龋齿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本校幼儿园学龄前儿童龋病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家长亲职压力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选取长沙市某幼儿园的250名家长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亲职压力量表简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PSI-SF)进行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家长亲职压力总分为(79.41±14.620)分,亲职压力处于高水平的比例为22.8%,有二孩计划者高亲职压力发生率高于无二孩计划者(χ2=7.115,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子女主要气质类型、子女健康状况、子女就读年级、家长工作时间和家庭氛围对亲职压力有影响(均P0.05)。结论部分学龄前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处于较高水平,需要关注和重视家长的亲职压力状况;可根据是否有二孩计划、子女主要气质类型、子女健康状况、子女就读年级、家长工作时间和家庭氛围等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正常学龄前儿童末梢血血细胞参数的参考范围。方法用F-820型全自动18项参数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细胞各参数。结果WBC,Hb、HCT、MCV、MCH、MCHC低限值均低于文献各年龄组参考值范围。结论学龄前儿童发育迅速,营养需求增加,有轻度小细胞性贫血,属正常生理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正常视力的学龄前儿童立体视功能发育情况。方法 采用颜少明等《立体视觉检查图》对130名正常视力学龄前儿童进行立体视锐度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各年龄组中心立体视锐度无明显差异。80.8%具有良好的中心立体视功能,因样本有限未检出立体盲。结论 立体视发育成熟期在3岁以前,正常视力的学龄前儿童立体视功能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