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技术评估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的家兔桡骨骨强度,探讨其成骨活性以及矿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30d龄家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聚乳酸-聚乙醇酸组,20只/组。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家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预制形状的聚羟乙酸-乳酸中,体外复合培养1周后移植修复家兔桡骨15mm的缺损;聚乳酸-聚乙醇酸组采用单纯聚乳酸-聚乙醇酸对家兔桡骨骨缺损进行修复,未加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对两组家兔的新生组织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及放射线检查,12周后见新生骨完全填充了缺损,组织学显示其成骨过程为软骨内成骨。然后分别于12,16,22周对两组进行骨超声评估,测量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结果:实验纳入40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家兔骨缺损模型不同时期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值的比较: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在骨修复后12,16,22周均逐渐升高[(2890&;#177;99),(3010&;#177;108),(3106&;#177;116)m/s;(2720&;#177;96),(2910&;#177;101).(3100&;#177;98)m/s;P均〈0.05]。②第12,16周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传播速度值明显比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快(P均〈0.05);而第22周时两组传播速度值基本接近(P〉0.05)。结论:应用定量超声技术检测到家兔桡骨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期的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值,成骨活性呈动态变化,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反映了修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其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增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成骨活性、骨内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在骨修复后12,16周明显高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至22周时两组成骨活性接近稳定,其骨强度大致相同。提示定量超声技术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力学强度检测确定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技术评估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的家兔桡骨骨强度,探讨其成骨活性以及矿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30d龄家兔4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聚乳酸-聚乙醇酸组,20只/组。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家兔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到预制形状的聚羟乙酸-乳酸中,体外复合培养1周后移植修复家兔桡骨15mm的缺损;聚乳酸-聚乙醇酸组采用单纯聚乳酸-聚乙醇酸对家兔桡骨骨缺损进行修复,未加入骨髓基质干细胞。对两组家兔的新生组织进行组织学、生物化学及放射线检查,12周后见新生骨完全填充了缺损,组织学显示其成骨过程为软骨内成骨。然后分别于12,16,22周对两组进行骨超声评估,测量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结果:实验纳入40只家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家兔骨缺损模型不同时期超声波在桡骨中的传播速度值的比较: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在骨修复后12,16,22周均逐渐升高[(2890±99),(3010±108),(3106±116)m/s;(2720±96),(2910±101),(3100±98)m/s;P均<0.05]。②第12,16周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传播速度值明显比聚乳酸-聚乙醇酸组快(P均<0.05);而第22周时两组传播速度值基本接近(P>0.05)。结论:应用定量超声技术检测到家兔桡骨骨缺损修复后不同时期的超声波在骨骼中的传播速度值,成骨活性呈动态变化,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反映了修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其组织工程骨的成骨能力增加。聚乳酸-聚乙醇酸+骨髓基质细胞组成骨活性、骨内矿物质含量及骨强度在骨修复后12,16周明显高于聚乳酸-聚乙醇酸组,至22周时两组成骨活性接近稳定,其骨强度大致相同。提示定量超声技术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力学强度检测确定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技术评估早产儿骨强度效果,以便为制订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儿保门诊132例出院满42 d早产儿(纠正胎龄≥40周),应用超声骨强度仪(QUS)测定婴儿胫骨中段超声传播速度(SOS),按照亚洲儿童数据库为参照标准,根据同年龄、同性别SOS标准值计算出Z值及百分比划分骨强度水平,同时比较不同孕周早产儿骨强度状况。结果:早产儿骨强度不足发生率占59.1%;不同孕周早产儿SOS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35,P0.01);不同孕周早产儿骨强度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99,P=0.014)。结论:早产儿骨强度不足发生率高,且与其出生孕周呈负相关,提示应定期监测早产儿骨强度并给予早期干预,以预防低骨矿化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促进早产儿骨骼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4.
定量超声技术对早期婴儿骨状况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技术研究早期婴儿骨状况,探讨早期婴儿骨发育中的一些现象。方法: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的Omnisense定量超声仪,对542例0-3个月内婴儿进行胫骨声波速度(speed of sound,SOS)测量。结果:①0-3个月婴儿男(327例)女(215例)间SOS值差异无显性意义(F=0.963,P=0.327)。②早产儿在校正胎龄(corrected gestational age,CGA)达到39~42周时与相同胎龄足月儿相比,其SOS值显性低于足月儿。③婴儿SOS值与生后年龄呈负相关(早产儿:r=0.356,n=139,P=0.001;足月儿:r=-0.265,n=403.P=0.001)。④婴儿出生后SOS值有下降趋势,早产儿SOS值下降较足月儿明显,胎龄越小,SOS值下降越明显。结论:早期婴儿有SOS值下降的现象,早产儿SOS值低于足月儿,应该加强对早产儿骨状况的关注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ultrasound,QUS)技术研究早期婴儿骨状况,探讨早期婴儿骨发育中的一些现象。方法:采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生产的Omnisense定量超声仪,对542例0~3个月内婴儿进行胫骨声波速度(speedofsound,SOS)测量。结果:①0~3个月婴儿男(327例)女(215例)间SOS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0.963,P=0.327)。②早产儿在校正胎龄(correctedgesta-tionalage,CGA)达到39~42周时与相同胎龄足月儿相比,其SOS值显著性低于足月儿。③婴儿SOS值与生后年龄呈负相关(早产儿:r=-0.356,n=139,P=0.001;足月儿:r=-0.265,n=403,P=0.001)。④婴儿出生后SOS值有下降趋势,早产儿SOS值下降较足月儿明显,胎龄越小,SOS值下降越明显。结论:早期婴儿有SOS值下降的现象,早产儿SOS值低于足月儿,应该加强对早产儿骨状况的关注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技术评价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髁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6/2007-01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取健康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30只,每只兔子的左侧股骨髁为实验组,右侧为对照组,30侧/组。②实验方法:取大白兔1只抽取骨髓约5mL行细胞培养,传至第4代时将基础培养液更换为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将细胞密度调整为109L-1滴加于羟基磷灰石颗粒表面,在基础培养液内培养24h后更换诱导液培养1周。双侧股骨髁制作0.5cm×1.0cm的骨缺损,将诱导成骨后的细胞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植入左侧,右侧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③实验评估:术后4,8,12周分别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监测两组人工骨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以双侧股骨髁骨缺损处1cm×2cm大小的矩形为兴趣区,用兴趣区计算不同时间点的兴趣区平均计数。结果:纳入30只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4周对照组和实验组兴趣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6.70±1.37),(18.46±1.47)像素,P>0.05],术后8,12周对照组和实验组兴趣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周:(21.31±2.02),(33.98±2.96)像素;12周:(37.48±2.05),(53.48±2.15)像素,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不同时间点兴趣区平均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②通过兴趣区方法定量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放射性浓集比值,组织工程骨组作用优于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组,骨缺损修复能力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后复合珊瑚羟基磷灰石可有效修复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修复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其诱导内皮细胞(ECs)联合种植于多孔β-TCP构筑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长段骨缺损的作用及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在此过程中的监测效果。方法:制备兔双侧尺骨1.5 cm骨缺损共48侧,分4组修复(每组12侧),A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组(MSCs ECs β-TCP),B组织工程骨组(MSCs β-TCP),C单纯材料组(β-TCP),D空白组。术后4、8、12周行ECT、组织切片等检查,观察各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移植物血管化情况。结果:D组骨缺损未修复,A组骨缺损修复效能及血管化情况优于B组,而B组又优于C组,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s和其诱导ECs共培养构筑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促进成骨过程和新生骨的血管化,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修复长段骨缺损的能力,ECT在修复过程中有较准确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秦辉  许建中  李康仁  罗飞  周强  薛力 《华西医学》2012,(10):1441-1445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骨结合带锁髓内钉修复成年山羊大段负重骨缺损的可行性,探索更可行的技术路径。方法将24只成年山羊,通过骨髓穿刺法获取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将体外扩增及成骨定向诱导的第2代BMSC与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通过双相接种法构建组织工程骨。24只成年山羊,以带锁髓内钉构建股骨中段3c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实验组以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对照组单独使用DBM和空白组旷置。术后1、12、24周行X线片观察及评分,12、24周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行组织学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标本大体观察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2周骨缺损部位被骨痂连接,髓腔贯通,24周全部愈合;实验组24周恢复正常解剖形态,对照组外形仍然粗糙、不规则;空白组术后12周及24周缺损部位均为纤维组织充填。术后1周各组X线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12周及24周X线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对照组优于空白组,各组24周X线评分均高于12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2、24周的最大抗扭强度分别达正常侧的47.07%±5.05%和83.73%士2.33%,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O.05);空白组2个时间点最大抗扭强度均不超过正常的15%,与骨不连时的纤维连接相符。组织学检查示术后1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骨缺损区DBM支架材料基本被吸收,有典型的同心圆排列的哈弗系统形成,周围偶见淋巴细胞;术后24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股骨缺损均被修复,但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新骨更多、骨塑形更好;空白组术后24周骨缺损区中央仍为纤维组织填充。结论组织工程骨结合带锁髓内钉能够更有效修复成年山羊负重骨大段骨缺损,满足负重骨的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9.
10.
跟骨定量超声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质疏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并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理。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210例AS患者跟骨的骨密度,其中男165例,女45例,并与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对照,分析AS的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AS患者早期即有较高的骨质疏松发病率,AS组骨密度(患者骨密度观测定和年轻人骨密度峰值的比较,t-Scor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男:-2.32&;#177;1.19和1.26&;#177;0.89,女:-1.0l&;#177;1.18和1.45&;#177;0.36:t=29.8,13.7,P&;lt;0.05);AS组骨质疏松发生率(男47.9%,女2%)与对照组(男7.3%,女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77,0.35,P&;lt;0.05)。HLA-B27(+)与HLA-B27(-)患者骨密度(-2.26&;#177;1.15和-2.56&;#177;0.7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47,P&;gt;0.05):结论:骨质疏松是AS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疾病早期即有骨质疏松发生,超声骨密度可敏感检测AS继发骨质疏松,提示对AS患者早期既应注意骨质疏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患者骨矿物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的变化,并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机理。方法: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210例AS患者跟骨的骨密度,其中男165例,女45例,并与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作对照,分析AS的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AS患者早期即有较高的骨质疏松发病率,AS组骨密度(患者骨密度观测定和年轻人骨密度峰值的比较,t-Score)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男:-2.32±1.19和1.26±0.89,女:-1.01±1.18和1.45±0.36;t=29.8,13.7,P<0.05);AS组骨质疏松发生率(男47.9%,女2%)与对照组(男7.3%,女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8.77,0.35,P<0.05)。HLA-B27(+)与HLA-B27(-)患者骨密度(-2.26±1.15和-2.56±0.7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47,P>0.05)。结论:骨质疏松是AS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疾病早期即有骨质疏松发生,超声骨密度可敏感检测AS继发骨质疏松,提示对AS患者早期既应注意骨质疏松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组织工程化仿生人工骨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复合多孔仿生人工骨后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01/2003-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①抽取成年家兔骨髓并分离、培养和诱导骨髓基质细胞。②采用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中羟基磷灰石和胶原的比例为4∶1,仿生材料中纳米晶羟基磷灰石和聚左旋乳酸的比例为1∶1;孔隙率>90%,孔径50~300μm;规格15mm×3mm×3mm材料。使用前分别经乙醇、无菌双蒸水和离心等处理。将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按3×1010L-1接种于上述材料中常规培养。体外构建骨髓基质细胞和仿生基质材料复合体。③手术造成兔右桡骨干15mm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14只、对照组14只和空白组6只,实验组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仿生材料复合体,对照组仅植入仿生材料,空白组不作任何处理。通过X射线、骨密度、组织学以及计算机图象分析等手段观察各组在不同时相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34只兔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髓基质细胞和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体外复合培养结果:7d后细胞基本汇合成片,细胞表面和周围出现较多网状胶原纤维。②各组兔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实验组术后24周骨缺损区密度较高,与截骨端骨性融合,接近形成正常骨干结构;对照组术后24周可见少量骨痂自截骨端向材料内长入,但未见材料表面连续性骨痂形成。空白组术后24周两截骨端硬化封闭,形成骨不连。③骨密度测定:术后16周、24周实验组骨缺损区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6周:(0.152±0.041),(0.092±0.029)g/cm2,24周:(0.177±0.044),(0.113±0.026)g/cm2,t=2.67,2.80,P<0.05),而与对侧正常桡骨无明显差异。④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术后24周植入材料大部分降解并为新生骨替代,新生骨和两端皮质骨融为一体;对照组术后24周材料部分降解成颗粒状,缺损区中央为纤维组织充填,仅两端有部分新生骨组织;空白组术后24周断端封闭形成骨不连。⑤计算机图象分析:8,16,24周,实验组修复性新骨占原骨缺损面积百分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并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点对照组(t=8.971,11.240,12.836,P<0.01)。结论:①通过微创方式获取大量成骨性骨髓基质细胞,并将其与多孔纳米晶羟基磷灰石-胶原/聚左旋乳酸材料复合培养后植入骨缺损区,可以发挥多重成骨效应,从而较快地启动骨修复反应。②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修复节段性骨缺损是一条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影像学评估和定量超声法对儿童骨营养状况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简述了儿童骨密度潮量的各种影像学方法及特点,包括X线光片法(radiographic absorpfiometry,RA)、光子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fiometry,DXA)和定量CT法(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sphy,QCT)等。对定量超声法(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的测量原理、潮量参数意义、技术特点及进展做了深入叙述。并概述QUS在儿科的研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文章简述了儿童骨密度测量的各种影像学方法及特点,包括X线光片法(radiographicabsorptiometry,RA)、光子吸收法、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XA)和定量CT法(quantitativecomputedtomography,QCT)等。对定量超声法(quantitativeultrasound,QUS)的测量原理、测量参数意义、技术特点及进展做了深入叙述。并概述QUS在儿科的研究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在构建较大体积组织工程骨方面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血坏死。血管化的构建是保证大块组织工程骨生物学功能的关键因素。 目的:制备大块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行原位移植修复兔股骨干大面积缺损,探讨组织再生方式及特点。 方法:建立仿兔股骨干结构支架材料内血管化预构模型,基于预构血管化支架,再构建大块血管化组织工程骨。18只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大块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进行体内原位移植;对照组体内原位移植大块组织工程骨,未进行血管化处理。造模后2,4,8周通过大体观察、X射线片以及组织切片观察比较2组大块骨缺损的修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及影像学观察结果均显示,造模后2,4,8周实验组的成骨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兔造模后2,4,8周的新生骨组织占总移植骨面积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修复大面积的骨缺损,采用大块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比单纯采用组织工程骨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例下颌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进行充分的手术护理配合,术后重点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做好康复护理与出院指导。结果 3例患者均良好地修复了下颌骨缺损,术后随访3~5年肿瘤无复发。结论对运用组织工程骨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骨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测量技术最早于1984年由Langton等[1]报道用于评估骨组织情况,其证实QUS能识别与绝经相关的骨量变化,并可评估因骨脆性增加而导致的骨折风险。如今,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特别是用于绝经期妇女的骨质疏松评估,其不仅能反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新型定量超声(QUS)技术诊断家兔肝纤维化和肝细胞气球样变的价值。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A组(n=12)、实验B组(n=12)及对照组(n=6),以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兔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剪切波频散成像(SWD)及声衰减成像技术测量相关参数,根据病理学结果判断家兔肝纤维化分期及肝细胞气球样变程度,与超声参数进行比较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实验B组2只家兔死亡,22只模型建立成功,实验A组及B组肝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纤维化和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纤维化分期是SWV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F1~3期与F0期家兔剪切波速度(S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1~2期与F3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分期与SWV呈正相关(r=0.74,P<0.05)。肝细胞气球样变分级是频散值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B0、B1、B2级肝细胞气球样变家兔频散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细胞气球样变分级与频散值呈正相关(r=0.76,P<0.05)。声衰减系数与肝纤维化分期及肝细胞气球样变分级均无显著相关(P均>0.05)。以SWV诊断轻度(≥F1期)和重度纤维化(≥F3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及0.84;以频散值诊断轻度(≥B1级)和重度肝细胞气球样变(B2级)的AUC分别为0.94及0.87。结论SWE判断家兔肝纤维化分期价值较高;SWE可更好地评估肝细胞气球样变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定量CT评估1型糖尿病患者股骨骨密度和骨强度,并探讨其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25例1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2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通过三维定量CT计算股骨不同部位体积骨密度(vBMD)和骨强度,检测血清IGF-1、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sO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ⅠNP),分析1型糖尿病患者股骨骨密度和骨强度与IGF-1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股骨颈皮质vBMD明显降低[(582.5±27.7) mg/cm3 vs (558.1± 31.9) mg/cm3,P<0.05] ;股骨粗隆总vBMD、皮质厚度和皮质横截面积显著降低[(258.4 ± 42.9) mg/cm3 vs(223.7± 27.3)mg/cm3;(3.3 ± 0.7)mm vs(2.8 ± 0.5)mm;(5.3 ± 1.2)cm2 vs (4.3 ± 0.5)cm2;均P<0.01]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屈曲比(BR)显著增加[(10.8 ±1.8) vs(12.9±1.9), P<0.01]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B-ALP、sOC、PⅠ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IGF-1与1型糖尿病患者股骨颈总vBMD呈显著正相关性(r=0.48;P<0.05).[结论] 定量CT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股骨粗隆间vBMD、皮质横截面积和皮质厚度较低,血清IGF-1水平可显著影响1型糖尿病患者股骨颈总vBMD.  相似文献   

20.
骨囊肿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常见部位是肱骨上段、股骨上段、胫骨上段和桡骨下段,囊肿呈膨胀性生长,囊腔内含浆液或浆纤维素性液体。较小的囊肿可以用甲基强的松龙分次注射的方法治疗,有一定的疗效。而对较大的囊肿或者合并骨折时就需用手术的方法刮除囊内容物,清除囊壁,植入自体骨的方式来修复缺损。2001年1月我院收治了1例42岁男性患者,其右侧髂骨有一10cm×7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