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目的通过小鼠灌胃给药,研究TY501对小鼠中枢免疫器官的影响;对外周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各亚型淋巴细胞的比例和数量影响。方法选用50只ICR小鼠,设对照组、阳性对照泼尼松龙组、TY501低、中、高剂量组,对照组给予动物饮用水,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20 mg/kg每日1次,持续给药21 d,末次给药24 h后分别进行外周血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各亚型淋巴细胞的比例测定;胸腺和脾脏脏器指数测定。结果泼尼松龙灌胃给药可导致动物体重显著降低,胸腺、脾脏萎缩,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等一系列对免疫系统的毒性反应;TY501灌胃给药对动物中枢免疫器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及亚型未产生明显影响。结论TY501对小鼠免疫系统未发现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我国是世界上认识和研究甘草最早的国家,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并将它列为上品,称“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其主要功效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等,被我国古代药学家喻称为“国老”。甘草在亚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夏枯草总三萜(TTP)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的调节及对Jak/Stat通路的影响.方法 培养RAW264.7细胞系,体外用LPS(2 μg/ml)刺激,ELISA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的TTP(12.5、25、50、100、200 μg/ml)分别作用24、48、72 h后对细胞分泌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选取质量浓度为25、50、100 μg/ml的TTP,进一步用RT-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Jak2和Stat3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 TTP可以抑制细胞分泌PGE2,并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P<0.01),TTP可以抑制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分泌TNF-α、IL-6(P<0.01),并且明显抑制Jak2、Stat3的基因表达(P<0.01).结论 TTP可以抑制RAW264.7细胞分泌炎症因子,调节细胞炎症因子网络的平衡,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且这一作用的产生可能与Jak/Stat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通过对甘草次酸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合成甾体类抗炎药TY501的技术路径。方法:本课题主要是对甘草次酸的C11位进行还原,通过邻氯苯甲醛合成侧链后对C30位进行酰胺化得到抗炎药TY501。结果:通过对目标合成产物的核磁分析显示合成物TY501与预期设计吻合。结论:本实验可以有效合成预期的TY501,各步骤比较温和,反应速度和产率较理想,具备工业化生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甘草不同灭菌方法对甘草次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灭菌方法对甘草中的甘草次酸含量的影响.方法:同一批甘草药材分别采用Co60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热压灭菌、微波灭菌.结果:以上灭菌方法均可达到灭菌效果,但不同灭菌方法对甘草中甘草次酸含量的影响不同.结论:以上4种灭菌方法仅Co60灭菌方法对甘草中甘草次酸的含量影响较小,为保证产品质量,实际生产中应采用Co60灭菌方法对甘草进行灭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甘草次酸酰胺的异噁唑衍生物,寻找活性好的抗炎药物。方法以甘草次酸为原料,与3-取代苯基-5-异唑甲胺进行偶联,合成了6个新型甘草次酸酰胺类衍生物,采用IR、1H-NMR、13C-NMR、MS等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以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模型和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膜炎模型评价了抗炎活性。结果IR、1H-NMR、13C-NMR、MS等数据表明这些化学结构正确。其中,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结论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结构正确,发现了一个抗炎活性较强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近年来研究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新成  田晨煦  陈文 《农垦医学》2004,26(4):304-307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root或glycyrrhiza uralwnsis Fisch)是中药中常用的药材。研究表明其主要药理学活性物质是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其化学结构见Ⅰ)及其糖苷配基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TA,其化学结构见Ⅱ)、甘草黄酮等成份,而其中尤以甘草酸的作用最强,研究也比较深入。临床上常用作抗炎、镇痛和抗过敏、抗溃疡、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诸多方面。甘草酸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已经研究得较清楚:口服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成新型的11-脱氧甘草次酸衍生物,寻找抗炎活性高的药物。方法用甘草次酸还原制得11-脱氧甘草次酸,再和R取代的苯基异唑衍生物偶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11-脱氧甘草次酸-30-酰胺衍生物,用IR、1H-NM R1、3C-NM R、M S等分析方法进行结构确证,以苯甲酸引起的小鼠耳肿模型和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膜炎模型评价了抗炎活性。结果IR1、H-NM R1、3C-NM R、M S等数据表明这些化合物结构正确。其中Ⅰ、Ⅲ、Ⅴ和Ⅶ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某些甘草次酸-30-酰胺衍生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结构正确,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甘草次酸30位酰胺类衍生物—N-β-羟乙基30-甘草次酰胺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方法以甘草次酸和2-氨基乙醇为原料,经碱催化缩合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经光谱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考察不同种类缩合剂、溶剂量、物料比、处理方法对目标化合物反应产率的影响,筛选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制备的甘草次酸30位酰胺类衍生物-N-β-羟乙基30-甘草次酰胺的产率为63%,并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特征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以EDCI、HOBt、DMAP为催化系统,催化量分别为起始原料甘草次酸的1.5倍、1倍和0.5倍,二氯甲烷为反应溶剂,反应时间为18h。结论优化的制备工艺操作简单,目标化合物产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灯盏乙素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抗炎作用机制。[方法] 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灯盏乙素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用Griess法检测灯盏乙素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一氧化氮(NO)生成的影响;用荧光素酶报告质粒法检测灯盏乙素对LPS诱导的核转录因子(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灯盏乙素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NF-κB靶基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0.01~10 μmol/L的灯盏乙素处理24 h后对RAW264.7活力无显著影响;1、10 μmol/L的灯盏乙素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NO的生成及NF-κB转录活性;灯盏乙素可以不同程度的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F-κB靶基因TNF-α、IL-1β、IL-6 mRNA的上调作用。[结论] 灯盏乙素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及炎症因子的表达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5-LO真核表达载体并初步研究其在RAW264.7细胞中的表达,为建立5-LO高表达转基因小鼠模型提供表达载体。方法从人全血标本中提取细胞总RNA,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5-LO基因,分别构建5-LO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与表达载体,提取质粒,进行酶切、PCR和DNA测序鉴定,将重组融合表达载体pEGFP-5-LO稳定转染RAW264.7细胞,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EGFP-5-LO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了重组克隆载体pUCm-5-LO和真核表达载体pEGFP-5-LO,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正确;转染细胞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pEGFP-5-LO融合蛋白的表达,RT—PCR和Westemblot结果表明转染pEGFP.5-LO的RAW264.7细胞中有5-LO的表达。结论成功克隆了5-LO基因,构建的表达载体pEGFP-5-LO在RAW264.7细胞中表达5-LO蛋白,为进一步5-LO高表达转基因鼠模型的建立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甘草酸及其代谢产物甘草次酸对芍药中主要活性成分芍药苷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探索芍药与甘草配伍用药的合理性。方法 大鼠单独ig给予芍药苷或分别与甘草酸、甘草次酸联合用药,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LC-MS测定芍药苷血药浓度,建立药物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2.1.1软件计算、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 甘草酸能减小芍药苷Cmaxtmax,降低芍药苷AUC;甘草次酸能增加芍药苷Cmaxtmax,显著提高芍药苷AUC。结论 甘草提高芍药苷生物利用度可能与甘草酸的代谢产物甘草次酸的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淫羊藿中单体黄酮的抗骨质疏松作用。方法利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分离淫羊藿中单体黄酮成分,根据化合物光谱数据(ESI-MS、1H-NMR和13C-NMR)鉴定其结构,通过MTT法观察其对体外培养的前破骨细胞株RAW264.7增殖的影响。结果从淫羊藿地上部分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淫羊藿苷()、宝藿苷()、朝藿素B()、宝藿苷()及金丝桃苷()。活性结果表明,0.1~100μmol/L化合物对前破骨细胞RAW264.7的生长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浓度为0.1~100μmol/L的化合物对前破骨细胞RAW264.7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随着浓度的升高,转而表现为轻微的促进作用;浓度为1.0和10μmol/L的化合物对该细胞的增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而其他浓度下,则对前破骨细胞RAW264.7的增殖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除个别浓度外,化合物和均对前破骨细胞RAW264.7的生长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黄酮类化合物对RAW264.7的生长是促进还是抑制依赖于其自身的化学结构以及作用浓度,淫羊藿可能是通过黄酮类化合物抑制前体破骨细胞的增殖,进而抑制前体破骨细胞分化形成破骨细胞而发挥抗骨质疏松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壳寡糖-硬脂酸(COS-SA)及具有肝靶向性的甘草次酸-壳寡糖-硬脂酸(GA-COS-SA)药物载体,并研究其形成胶束的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碳二亚胺作为偶联剂,使硬脂酸、甘草次酸先后与壳寡糖中氨基发生取代反应,制得两种壳寡糖嫁接聚合物。采用超声方法制备二者的胶束溶液,染料增溶法测定二者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激光光散射仪测定胶束的粒径,透射电镜观察胶束的形态。结果 成功制得两种壳寡糖聚合物,所形成的胶束具有较低的CMC,胶束粒子呈较规则的球形,粒径分别为250、228 nm,且随疏水链段取代度增加,粒径变小,CMC降低。结论 胶束具有较好的物理化学性质,是具有发展前景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1H-NMR法研究RAW264.7细胞不同炎症状态与细胞膜磷脂成分变化的相关性。方法RAW264.7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炎症组、双氯芬酸钠组、尼美舒利组、美洛昔康组,每组5皿细胞。采用100 ng·m L^-1KLA诱发RAW264.7细胞产生炎症,50μg·m L-1双氯芬酸钠、45μg·m L-1尼美舒利、30μg·m L-1美洛昔康分别干预建立给药组模型,TNF-α生成量变化验证模型,1H-NMR法采集各组细胞膜磷脂的氢谱,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细胞膜磷脂变化。结果细胞模型建立成功,1H-NMR图谱与PCA结合分析比较细胞膜磷脂,空白组、双氯芬酸钠组、尼美舒利组、美洛昔康组分别与炎症组距离较远,得分图分型较好,各组细胞膜磷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AW264.7细胞膜磷脂在炎症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炎症的发生与磷脂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IV)对苯并芘(benzopyrene,Bap)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MMPs表达的保护作用,探讨腹主动脉瘤防治的可能新策略。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法观察Bap对RAW264.7巨噬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12(MMP-9、MMP-12)、NF-κB、TNF-α等表达的变化及黄芪甲苷的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观察黄芪甲苷对巨噬细胞ROS表达的影响。结果 Bap能够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MMP-9、MMP-12等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升高和NF-κB、TNF-α等炎性指标的活化。黄芪甲苷具有降低RAW264.7巨噬细胞因Bap诱导而表达升高的MMP-9、MMP-12、NF-κB、TNF-α,同时具有清除ROS的作用。结论 黄芪甲苷能够降低Bap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引起的MMP-9、MMP-12、NF-κB、TNF-α的表达升高,并具有清除RO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蔓荆子黄素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及RAW264.7 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研究,探讨蔓荆 子黄素对单核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含有不同浓度蔓荆子黄素作用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小鼠单核巨噬 细胞RAW264.7,于24、48 及72 h 后采用CCK-8 检测细胞活性。使用AO/EB 染色观察RAW264.7 细胞凋亡 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AW264.7 细胞凋亡率。通过荧光探针DCFH-DA 检测RAW264.7 细胞活性氧 水平,使用JC-1 染色标记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 CCK-8 法检测结果显示,蔓荆子黄素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的细胞活性及RAW264.7 细胞的增殖都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与时间依赖关系,尤其对具有增殖能力的RAW264.7 细胞活性抑制作用更强。AO/EB 染色结果显示,RAW264.7 细胞经浓度为5 及10 μmol/L 的蔓荆子黄素处理后, 细胞表现为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蔓荆子黄素诱导RAW264.7 细胞Sub-G1 期代表凋亡细胞 的百分比增加(P <0.05)。蔓荆子黄素作用于RAW264.7 细胞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提高;JC-1 染色结果显示, 蔓荆子黄素能使RAW264.7 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结论 蔓荆子黄素能够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小鼠 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 活性,尤其对具有增殖能力的RAW264.7 细胞活性抑制作用更强,可以促进其凋亡, 其作用机制与增加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