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回顾性调查212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对复发率、复发危险因素、复发预防进行讨论。结果本组复发率为20.7%;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TIA、近期感染等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危险因素的二级预防,对预防脑梗死复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237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医体质临床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的237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随访1年内是否再发脑梗死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进行中医体质判定,搜集危险因素资料,分析中医体质类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与未复发组的中医体质分布相似,常见体质依次为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和痰湿质。复发组中医体质分布改变,以痰湿质为主,其次为血瘀质,气虚质和阴虚质占比相等。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颤动、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源性栓塞与复发性脑梗死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痰湿质和血瘀质可能增加脑梗死早期复发风险。糖尿病和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与痰湿质、血瘀质的形成密切相关,可能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加脑梗死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复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危险因素,以期减少复发。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复发性气胸患者首次发病及复发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114例单纯性气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复发性气胸患者首次住院时的年龄、体质量、身高以及吸烟者比例、治疗方式等与单纯性气胸患者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复发性气胸患者复发住院时吸烟者比例以及体质量指数(BMI)与单纯性气胸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戒烟或者体质量指数增加可以降低气胸患者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救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常见疾病与未复发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是脑梗死复发的高发年龄。结沦: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均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鹏  胡杰  吕祥龙 《中国中医急症》2023,(4):628-630+638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并分析与颈动脉斑块风险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取复发性脑梗死110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根据检查结果将颈动脉风险程度分为低度风险组、中度风险组、高度风险组,此外,还从中医证候的维度对患者进行分析,将其和颈动脉斑块风险分级加以对比,以探索二者之间的联系;采用Logistic探讨证候特征、颈动脉斑块分级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结果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医证候以痰、瘀居多,复发性脑梗死复合证候要素以痰瘀为基本证候组合,患者还会表现出气虚证及风证,通过Pearson-χ2论证,发现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低度风险组与中度风险组风证的构成比高于高度风险组(P=0.016 <0.05、P=0.001 <0.05);颈动脉斑块高度风险组中医证候要素(痰、瘀)的构成比高于中度风险组(P=0.002 <0.05、P=0.012 <0.05)。Logistic分析,中医证候(痰证、瘀证)、高风险颈动脉斑块是引起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主要中医证候要素是痰、瘀,高度风险的颈动脉斑块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之一,此外,对于高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及新发与复发脑梗死中医证候特征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采集2539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脑卒中、TIA)、中医证候等临床信息,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复发脑梗死组(RCI)和新发脑梗死组(FCI)2组,分析2组脑梗死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差异。结果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房颤病史、高脂血症病史(P0.05)。青年组复发脑梗死明显少于新发脑梗死(P0.05),老年组复发脑梗死明显多于新发脑梗死(P0.05)。复发脑梗死组内火证较新发脑梗死组少见(P0.05)。结论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临床二级预防,并能够为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从相关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梗死部位,以及性别、首次发病年龄、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方面对我院8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与8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复发组中,男62例,女18例;首次发病年龄46-77岁,平均(57±2.2);不良生活方式:吸烟30例,酗酒34例;梗死部位:颈内动脉系统5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3例,多发性脑梗死14例,小脑梗死2例.相关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高血压病史60例,糖尿病史30例,高血脂病史59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37例;首次发病年龄34-70岁,平均(49±1.6)岁.不良生活方式:吸烟9例,酗酒11例;梗死部位:颈内动脉系统5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2例,多发性脑梗死64例,小脑梗死11例;相关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高血压史35例,糖尿病史19例,高血脂史40例.由两组组资料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的发作史,以及性别比例上,复发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同因素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性别、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相关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复发性脑梗死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只有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进行积极治疗,避免各种危险因素,这样才能使脑梗死的复发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辨质论治脑梗死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回顾性纳入复发脑梗死患者156例为复发组,初发脑梗死患者156例为初发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采集人口学资料和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脑卒中家族史、房颤、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与复发脑梗死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是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是复发脑梗死的危险体质。结论: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提示可以基于体质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的致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3年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病史、影像学资料以及检验结果以了解致病危险因素。分为两组,观察组115例为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122例为中青年首次脑梗死患者。结果:两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青年复发性脑梗死致病危险因素较多,其中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吸烟、喝酒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探索结直肠息肉切除手术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2 月于郑州市第七 人民医院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的 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持续跟踪随访 1 年,以随访 1 年的复发与否划分为 复发组 35 例及无复发组 65 例,比较两组患者可能引起术后复发的临床资料(性别资料、年龄资料、肠息肉数目资料、肠 息肉直径资料、肠息肉生长位置资料及组织病理类型资料等),分析引起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与无复发组患者 的性别、年龄、肠息肉数目、肠息肉直径、组织病理类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 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男性、年龄≥ 60 岁、肠息肉数目≥ 3 枚、肠息肉直径≥ 2 cm 及组织病理类型腺瘤性均是肠息肉重 要的术后复发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开展结直肠息肉切除手术时对引起内镜下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作充分考虑, 并且术后结合患者的预后情况给予实施个性化随访方案,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脑出血系指患者首次自发性脑出血后再次甚至多次发生脑出血,比首次自发性脑出血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更高。按照以往的观点,脑出血是一种单时程事件,复发者罕见。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复发性脑出血并不少见,且预后不良。我院2002年7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380例,其中经cT检查确诊为复发性脑出血31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TOAST分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各组患者斑块特征、血管特征,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占比20%,心源性栓塞(CE)型占比13%,小动脉闭塞(SAA)型占比26%,其他明确病因(SOE)型占比5%,不明原因(SUE)型占比36%。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患病率、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房颤、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脑梗死复发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3.
宋怡  王健  黄洁云 《河北中医》2014,(1):116-118
目的:观察脑梗死辨证施护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9例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观察组61例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下进行辨证施护。通过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测定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控制指标(血压、血糖、血脂),分析辨证施护在脑梗死临床路径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高(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血糖、血压、血脂四项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辨证施护应用于脑梗死的临床路径健康教育中,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于降低脑梗死患者复发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与复发脑梗死的l临床特点。方法采用Logi5tic回归分析,回归模型以脑梗死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痛、糖尿病、三酰甘油(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斑块及吸烟为自变量,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发生脑梗死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复发性脑梗死100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LDL-C、颈动脉斑块及吸烟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脑卒中首次脑梗组年龄63.26岁±9.93岁,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复发脑梗死组,收缩压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o.05);首次脑梗组胆固醇、TG、LDI。一C均高于复发组(P〈O.05);复发脑梗组年龄66.35岁±9.51岁,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首发组(P〈O.05)。颈动脉斑块性质分析,两组均以硬斑为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首发组入院及出院时NHISS评分均低于复发组(P〈0.05)。合并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率中首发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PICA)比例最多,而复发组以腔隙性脑梗死(LACI)比例最多,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并2型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首次脑梗死组收缩压高,血脂明显异常,而复发脑梗组血液黏度升高;首次脑梗组以部分前循环梗死为主,复发脑梗组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呈多灶病变;复发脑梗组患者预后差,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较明显,住院时间延长,卒中相关性痴呆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脑梗死病因类型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1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血清Hcy水平分为正常组、轻度升高组和中重度升高组,比较3组危险因素及脑梗死TOAST分型,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危险因素对血清Hcy的影响。结果中重度升高组男性比例、吸烟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高血压比例、维生素B12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轻度升高组(P均0.05);高血压、维生素B12及叶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有明显影响(P均0.05);中重度升高组LAA分型比例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轻度升高组(P均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密切相关,血清Hcy水平中重度升高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因类型以小动脉闭塞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复发的诱因分析相关因素,并提出适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问卷法,对复发性脑梗死的患者引起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结果:本组病人认为不良生活习惯致使血压不稳定、血糖控制不好、高脂血病、冠心病是复发的主要诱因; 结论:对脑梗死复发的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对提高脑梗死病人对疾病的认识,避免诱发因素,减少复发性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52例复发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复发疾病类型,复发性质,前次发病至复发间隔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死亡率等.对临床回顾结果进行记录,并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复发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类型多为脑梗塞,部分患者为脑出血,两类患者数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性脑梗塞与脑出血患者在复发性质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性脑梗塞与脑出血患者复发与前次发病间隔时间中1至6个月患者数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6至12个月以及12个月以上患者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复发性脑梗塞与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复发后生活不能自理人数以及复发后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具有脑血管疾病史的患者进行持续不懈的康复治疗与药物预防,以及对患者进行积极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并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的关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梗死复发与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及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 413例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连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每周至少服用5天,随访时间为12个月。运用比浊法测定阿司匹林敏感性,比较不同阿司匹林敏感性患者中医体质情况,比较不同中医体质AR及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患者脑梗死复发的所占比例。采用PCR法检测所有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脑梗死复发与AR、bb基因型以及体质×阿司匹林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随访总共11例患者脱落。脑梗死复发患者101例(25.12%),脑梗死无复发患者301例(74.88%)。AR患者152例(37.81%),AS患者250例(62.19%)。脑梗死无复发患者中AR及AS所占比例为26.6%(80/301)、73.4%(221/301),脑梗死复发患者为71.3%(72/101)、28.7%(29/1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287,P=0.000)。AR患者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大[28.3%(43/152)],AS患者中血瘀质所占比例最大[23.6%(59/250)],AR与AS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574,P0.01)。AR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前4位为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最高为22.4%(34门52),AS患者脑梗死复发率前4位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最高为3.2%(2/250)。与脑梗死无复发患者及AS患者比较,脑梗死复发患者及AR患者均bb基因型出现的频率高,而aa、ab基因型出现的频率明显低(x~2=20.171,x~2=55.139,P0.01)。AR及bb基因型与脑梗死复发呈正相关(OR=18.423,P=0.000;OR=1.304,P=0.028);体质与阿司匹林敏感性存在交互作用(O尺=0.707,P=0.000)。结论脑梗死复发与AR及体质类型有密切关系,AR患者阴虚质脑梗死复发率高,GPⅡb HPA-3基因bb基因型可能是AR及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问题。方法:选择确诊为脑梗死的68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以空腹血浆检查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48例为实验组,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正常的2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4年中脑梗死复发情况进行跟踪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复发关系密不可分,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分水岭性脑梗死(CWI)患者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94例CW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1个月,根据患者有无复发分为复发组29例和对照组65例。比较2组NIHSS、基线资料和临床特点;分析CWI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院时,对照组NIHSS为(5.14±1.75)分,复发组NIHSS为(7.81±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再次梗死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初次梗死时(P0.05)。2组基线收缩压、低灌注、梗死分型、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和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性别、年龄、基线舒张压、既往病史、就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线收缩压≥140 mm Hg、发病前低灌注、狭窄70%和不稳定斑块与CWI的早期复发呈正相关(P均0.05),支架植入与CWI早期复发呈负相关(P0.05),MCWI和扩容与复发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CWI的复发率较高,高血压、低灌注、严重的血管狭窄和不稳定斑块是CWI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