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60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选患者均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治疗后HT发生情况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结果治疗后HT发生率为28. 33%,其中症状性出血为8. 33%,非症状性出血为20. 00%;出血组患者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空腹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均明显高于非出血组(P均0. 05),合并糖尿病、合并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例数明显多于非出血组(P 0. 05),起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明显长于非出血组(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舒张压是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并发HT的危险因素。结论溶栓前舒张压、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NIHSS评分是ACI患者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进行溶栓治疗前应密切关注可能引起HT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早期规避或预防,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10年1月81例诊断为心源性脑栓塞的住院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分为HT组和非HT组.共列入16项可能相关的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脑梗死面积、血脂、血糖、NIHSS评分等.结果:吸烟、大面积脑梗死、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入院时血糖升高、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在HT组和非HT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吸烟、大面积脑梗死、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入院时血糖升高、以及入院时NIHSS评分高是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发生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因右侧肢体瘫痪12d入我院治疗。该患者于2008年5月5日饮酒后突发意识障碍,右侧肢体瘫痪被家人发现后送入医院治疗,曾应用降纤、抗凝、抑制血栓形成药物及活血化瘀中成药静滴治疗12d,入院时右侧肢体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56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与128例同期入院的初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比较其临床特点、梗死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复发类型;复发的时间多在初次病后的一两年内,其次在5年后;与初发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并存增加脑梗死复发的几率,提高对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的认识,并积极干预,对于预防复发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张晓云  张怡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861-862,877
目的 观察从痰辨证论治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论治,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4、28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8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能力评分、临床基本痊愈人数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从痰辨证论治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70例(进展组)和稳定脑梗死82例(非进展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进展组患者白细胞、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进展组。结论白细胞升高、糖尿病、高纤维蛋白原血症、C反应蛋白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血管狭窄均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某些不明原因及危险因素日渐明朗,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理想举措就是预防各种危险因素。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等,但具体哪一种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相关度更大目前观点并不一致。笔者分析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已使某些不明原因及危险因素日渐明朗,降低脑中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理想举措就是预防各种危险因素。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等,但具体哪一种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相关度更大目前观点并不一致。笔者分析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神经内科病房2000年1月—2003年2月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神经内科2003年3—5月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青年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作一系统分析。结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遗传等为急性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已引起医务人员及患者的重视,但吸烟、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精神压力、外伤、女性口服避孕药等也是青年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因引起足够重视。结论:尽早充分认识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脑梗死的一、二级预防,对减少社会、家庭负担,减少致残率至关重要,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减少脑出血性转化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有无脑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组和无出血组,分析比较2组一般资料,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出血组13例,无出血组67例。出血组糖尿病比例、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24 h后收缩压、溶栓24 h后舒张压、血钠、血糖、CT低密度病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无出血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OR=2.258)、溶栓前NIHSS评分(OR=2.671)、溶栓24 h后收缩压(OR=2.426)为发生脑出血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脑出血性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救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常见疾病与未复发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是脑梗死复发的高发年龄。结沦: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均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郭春生  崔颖  郑华 《中医药研究》2010,(10):1266-1268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都很高的特点。在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约为73.7~75.1/10万,病死率约40.5~98.5/10万,占我国居民死因第二位。其中部分脑梗死病人发生出血性转化(HT),对临床转归产生一定影响。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组(ECASS)提出根据CT表现可将HT分为四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时我院2009年9月~20l眸9月间收治的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塞发生的主要病因为各种原因的脑动脉栓塞,血耱升高、溶辁及抗凝治疗可能与出血性脑梗塞有关.本组脑梗死经综合治疗后好转34例,死亡2例,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但大量出血者仍需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及时诊断及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多中心卒中登记表参照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神经内科的成都卒中登记项目和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并结合院情修改而成,由常德市17家医院共同完成。对首次发病的3 594例卒中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缺血性脑卒中2 730例,出血性脑卒中864例。结果出血性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年龄构成分布基本一致;糖尿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心脏病史在缺血性卒中组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出血性卒中组,男性与女性之间比较也均有显著性差异。高血压史、高血脂症、卒中家族史、吸烟史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血压病在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具有同等重要作用;糖尿病、TIA、心脏病可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时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实施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3种参数图上的表现特点。方法:74例静脉溶栓治疗中发生HT的脑梗死患者实施21次磁共振成像以及DTI检查,对不同时期HT在DTI检查中的T2-WT参数、FA参数以及MD参数在图上的不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HT出现24 h以内:T2-WT图上显示缺血灶内由明亮迅速变暗,没有受到出血影响的梗死区仍显示明亮;FA出现降低,出血区MD数值出现升高。2HT发生第6天和第9天,出血区T2-WT数值出现下降,占位效应明显,FA数值出现升高,明亮区域呈现团状,MD数值下降。3HT第17天和第19天:T2-WT图像显示,T2-WT数值在出血的边缘区域出现降低,中心区域数值出现升高,FA和MD数值在中心区出现降低,FA和MD数值在边缘区域出现上升。4 HT第51天和第75天,T2-WT图像表明占位效应不再出现,相邻的脑室发生扩大,T2-WT数值出现增高;出血区域的T2-WT数值、FA数值出现降低,MD数值出现升高。结论:HT病变在T2-WT图像上表现是T2-WT数值发生降低;FA图像能够显示出血区域附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FA图对出血区的呈现首先是降低,然后升高,再逐渐降低;MD的表现是首先升高,然后降低,再逐渐升高。DTI检查对3种参数图综合进行应用,可以对HT发病过程以及HT的预后实施判断。  相似文献   

16.
12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起病4d到2周,与大面积梗死、合并冠心病、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关。本组120例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证实,经治疗后104例预后良好,13例预后较差,3例因同时并发心衰、肾衰等死亡。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观察血压、血糖、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1B、CRP、GhbA1C。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临床特征及诊治 方法 我院近年共收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55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主要病因为心房纤颤、脑组织大面积梗死、脑栓塞、高血糖、溶栓降纤抗凝治疗等;脑CT及MRI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本组患者约85.5%为非血肿型,14.8%为血肿型.结论 对心房纤颤、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高血糖、溶栓抗凝治疗患者应高度警惕发生脑梗死出血转换的可能性;出血性脑梗死中,非血肿型占大多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TOAST分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按照TOAST分型进行分组,分析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各组患者斑块特征、血管特征,以及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0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中,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型占比20%,心源性栓塞(CE)型占比13%,小动脉闭塞(SAA)型占比26%,其他明确病因(SOE)型占比5%,不明原因(SUE)型占比36%。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患病率、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房颤、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对不同TOAST分型患者的脑梗死复发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脑梗夕匕是指脑梗死期间,由于梗死区的血流再通,而在梗死区内引起的出血。近年来由于抗凝剂与溶栓药的广泛应用,出血性脑梗死引起了临床上的重视。由于同时存在着梗死与出血,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我们采用丹参粉针治疗2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