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化痰祛瘀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纳入急性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患者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共39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祛瘀汤,于治疗前、治疗后第6天测定患者hs-CRP、MMP-9水平,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天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测定。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6天时即能降低hs.CRP、MMP-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12天时能降低中医痰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瘀证评分及NIHSS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祛瘀汤能降低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患者hs-CRP、MMP-9水平,通过减轻脑缺血后炎症损伤,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针刺颅骨缝区(头针)对急性脑梗死(CI)痰证患者血清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针刺颅骨缝区(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等)加药物(B组)和单纯药物(A组)治疗急性CI痰证患者各20例,对照观察患者血清MDA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前后A组血清MDA含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清MDA含量降低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B组血清MDA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差异显著(P〈0.05,P〈0.01),B组较A组更明显地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P〈0.05)。结论头针加药物治疗性脑梗死痰证患者比单纯药物治疗,能更有效降低血清丙二醛的含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风病气虚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72 h内、发病第7、14、28、90天中风病证候要素(风、火、痰、血瘀、气虚、阴虚)诊断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发病第90天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的临床信息俱全的中风病患者706例,分为气虚证组(330例)及非气虚证组(376例)。采用两样本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比较气虚证组与非气虚证组不同时点NIHSS评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风病不同时点各证候要素与远期预后的关系。结果各时点气虚证组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非气虚证组患者(P〈0.01);两组组内各时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随时间的延后,NIHSS评分逐渐降低。血瘀证与痰证在各时点出现频次均较高。发病第90天,BI≥95分者427例(60%),预后良好;BI〈95分者279例(40%),预后不良。各时点气虚证均与发病第90天BI指数呈负相关,B值依次为-0.496、-0.714、-0.867、-0.567、-0.764。结论中风病气虚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气虚证患者更重;中风病急性期气虚证与发病第90天预后不良有密切关系,早期积极扶助正气治疗对改善中风病远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基因啦平对行气活血复方的微观机理进行探索。方法:以病证结合方式.严格按照诊断标准选取160例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用流式细胞技术,进行治疗前后CD62p基因表达的观察、对比、分析,并以健康人为对照。结果:(1)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惠者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或P〈0.05)。血瘀证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血瘀证组(P〈0.01)。(3)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气虚血瘀组、气滞血瘀组厦阴虚血瘀组、痰浊血瘀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气滞血瘀组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和痰浊血瘀组(P〈0.01):气虚血瘀组、阴虚血瘀组和痰浊血瘀组之间相比较.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4)治疗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患者CD62p的表达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血瘀证患者存在CD62p基因的异常表达.并且其指标异常与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血瘀证各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行气活血中药可有效抑制CD62p基因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风痰瘀阻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风痰瘀阻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2组均采用现代医学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同时加服加味化痰通络汤200mL/次,2次/d,2组疗程均为14天。观察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症状及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好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88.2%,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化痰通络汤对风痰瘀阻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证候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RP(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标本10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标本120例,测定血清hs—CRP含量并与120例非急性脑梗死者作比较,分析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组血清hs—CRP含量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测定血清hs—CRP浓度可为临床评估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东淑 《河北中医》2009,31(8):1139-1141
目的探讨高半胱氨酸(Hey)血症与脑梗死程度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63例脑梗死的Hcy水平、梗死灶数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脑梗死Hcy水平高于正常(P〈0.05);多发性卒中Hey水平高于单发性卒中(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重型Hey水平高于轻型、中型(P〈0.05)。中脏腑Hcy水平高于中经络(P〈0.05),其中风火上扰型与中经络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Hcy水平高于虚证、虚实夹杂证(P〈0.05)。结论血清Hcy含量水平可作为量化中医微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和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8%,P〈0,05)。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9.
朱宏勋  曹锐  胡文忠  李京 《北京中医》2009,(12):922-92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痰证与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及卒中量表(NIHS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42例发病3日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痰证评分及NIHSS评分。检测患者血常规。对检验指标与量表评分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RBC、HCT与痰证分值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5);当痰证分值≥3分时,MCV与痰证分值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5);痰证分值与NIHSS评分存在直线回归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证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与MCV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与血浆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103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证组35例,肝郁脾虚证组38例,脾胃虚弱证组30例,正常对照组10例。运用放射免疫同批测定血浆胃动素(MOT)、胆囊收缩素(CCK)和生长抑素(SS)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组患者血浆MO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郁气滞证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个证型组间比较,脾胃虚弱证组MOT水平显著高于肝郁气滞证组(P〈0.01)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3个证型组血浆S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其中肝郁气滞证组明显高于脾胃虚弱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上述胃肠激素存在不同的变化。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证候与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黄彩梅  王勤洁  周强  张洁 《河北中医》2013,(12):1771-1773,1863
目的观察红藤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水解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7例予红藤方治疗,对照组36例予孕三烯酮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TIMP-1及MMP-9/TIMP-1水平改变情况。并设正常组40例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对照组血清MMP-9均高于正常组(P〈0.05),血清TIMP-1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MMP-9/TIMP-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血清MMP-9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正常组血清TIMP-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TIMP-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血清MMP-9/TIMP-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更接近于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MP-9及MMP-9/TIMP-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MP-9/TIMP-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TIMP-1、MMP-9/TIMP-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与血清MMP-9、TIMP-1水平失调有关,红藤方作用机制与调整血清MMP-9/TIMP-1表达,抑制异位内膜的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微观辨证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含量与其辨证分型的关系,为其微观辨证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收集SOM不同辨证分型患者风热型36例、湿热型38例、痰瘀型20例,正常组40例,采用ELISA法测定SOM各证型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含量。结果:各证型血清ET-1含量比较,正常组显著低于风热型和湿热型(P〈0.01),但与痰瘀型无显著差异(P〉0.05);风热型显著高于痰瘀型和正常组(P〈0.05,P〈0.01);湿热型均显著高于风热型、痰瘀型和正常组(P〈0.05,P〈0.01,P〈0.01);痰瘀型显著低于风热型(P〈0.01),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各证型SOM患者血清中ET-1含量以湿热型最高,风热型次之,痰瘀型最低,3型之间差异显著,可以作为辨证分型的微观依据,提示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对SOM患者微观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柳叶 《中国中医急症》2014,(7):1343-1345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痰热腑实型中风病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接受中风病的西医常规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组辨证后接受中医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5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以及并发症肺炎、应激性溃疡、泌尿系损害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血清hs-CRP值均有所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血清hs-CRP值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人次数为17.02%,远低于对照组的36.17%(P< 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热腑实型缺血性中风病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并发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4.
ApoE血清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痰瘀证候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基因多态性角度探讨冠心病(CHD)痰瘀证的实质。方法:将97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痰证组、瘀证组、痰瘀讧组;另设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35例。应用聚合酶连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核苷酸分型技术检测冠心痛痰瘀证ApoE的基因型。结果:CHD组与对照组ApoE血清水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HD组各证型ApoE血清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各证型比较,痰瘀证组较其他2证型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瘀证亦高于痰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E3/4基因型和E4等位基因频率在痰证患者中明显高于痰瘀证及瘀证患者(P〈0.05),而E3/3基因型及E3等位基因在痰瘀证及瘀证患者中的频率则明显高于痰证患者(P〈0.05)。结论:ApoE第4外显子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候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变异等位基因E4携带者更倾向于发生疾证,表明E4等位基因,特别是E3/4基因型可能是CHD及中医痰证的主要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证候)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确诊为痰瘀证候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组患者在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抗感染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黄芎抗栓胶囊0.4g/粒,0.8g/次,3次/d,疗程为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CSS评分、BI指数、血脂、血液流变学、C-反应蛋白及胱抑素C指标。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显愈率和有效率(80.01%、96.70%)均高于对照组(46.68%、73.33%,P〈0.05或P〈0.01;治疗组在中医症状、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的临床显愈率和有效率(63.34%、93.34%)均高于对照组(43.32%、80.01%);治疗组在减少CSS评分及增加BI指数分值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血脂指标方面,治疗组能显著降低Tc和TG、升高HDL—C和APo—A,(P〈0.01),其中降低TG和升高HDL-C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能显著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P〈0.01);2组胱抑素-C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但2组治疗后相比未能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0.05)。结论: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证候)疗效显著,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具有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并能改善血清C-反应蛋白、胱抑素-C等相关指标,这可能是黄芎抗栓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证候)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塞辨证分型与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心君  梁晖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63-2165
目的:通过观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ApoB/ApoA1的变化,探讨急性脑梗塞辨证分型与血脂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要求的病例104例,根据中经络证型分为5组。入院当时按照"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检测其血清TC、TG、LDL-C、ApoA1、ApoB、ApoB/ApoA1。结果:(1)各证类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以痰热腑实组最高,气虚血瘀组最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各证类组的血脂水平以风痰瘀阻组最高,其与其余各证类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3)各证类组的载脂蛋白比较,风痰瘀阻组ApoA1水平最低,ApoB及ApoB/ApoA1水平最高,风痰瘀阻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4)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血脂水平仅低度相关(r〈0.40)。结论:(1)中风急性期以标实症状突出,阳明实热是该病的加剧因素。(2)血脂水平与急性脑梗塞中医证型关系密切,可为脑梗塞急性期证候分类提供客观量度,但能否反映中风病患者的病情及脑实质损害严重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黄角颗粒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9例符合条件的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角颗粒治疗,在入院第1天.治疗后第4天、第8天采用颅脑CT测量,依据多田氏公式计算两组患者脑血肿量的大小和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的大小;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结果入院第1天,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量大小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大小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治疗后第4天、第8天,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量大小及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的大小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黄角颗粒治疗脑出血无论在减轻血肿周围低密度容积、脑血肿方面,还是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中药化痰祛瘀汤对中风病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内科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62例同时加服化痰祛瘀汤。疗程均为14天。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改变,并对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选择不同时间点检测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同型半胱氨酸(tHey)、血浆蛋白C(PC)、血浆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vAI)8项指标。并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22例患者PAI前后差值与痰证前后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TM前后差值与血瘀证前后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DD前后差值与血瘀证前后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治疗组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NIHSS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元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AI、P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中医痰、瘀证候与西医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化痰祛瘀汤对中医证候有改善作用,能够升高患者血浆中的t—PA水平(P〈0.05),降低PAI水平(P〈0.01);改善PC、PS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药化痰祛瘀汤对中风病急性期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凝血-纤溶系统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内科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62例同时加服化痰祛瘀汤。疗程均为14天。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改变,并对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选择不同时间点检测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同型半胱氨酸(tHey)、血浆蛋白C(PC)、血浆蛋白S(Ps)、血栓调节蛋白(TM)、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vAI)8项指标。并分析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122例患者PAI前后差值与痰证前后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TM前后差值与血瘀证前后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DD前后差值与血瘀证前后差值有线性回归关系;治疗组对于中医证候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NIHSS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元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AI、P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中医痰、瘀证候与西医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化痰祛瘀汤对中医证候有改善作用,能够升高患者血浆中的t—PA水平(P〈0.05),降低PAI水平(P〈0.01);改善PC、PS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涤痰化瘀汤防治急性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作用。方法将10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62例)及对照组(4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脑卒中处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涤痰化瘀汤。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价抑郁状态发生率及变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改变。结果中药干预组较对照组PSD发生率降低,其中干预1个月组在3个月时发生抑郁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随访时点,HAMD、NIHSS评分干预组较对照组均改善,而干预1个月组差异更显著(P〈0.05,P〈0.01),且在3个月时各方面均优于干预2周组(P〈0.05,P〈0.01)。结论涤痰化瘀汤早期干预可降低PSD发生,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