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血管血运重建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但AMI相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后一年内心血管病事件发生率仍较高,现代医学对血运重建后的系统炎症反应、心肌组织无复流、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病理环节尚缺乏真正理想的对策。中药及其复方药效成分极其复杂,作用环节的靶向性虽不如化学药物明确,但多作用环节的综合效应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结合传统医学,系统研究中药、复方不同有效成分及其相互组合干预AMI血运重建后多个病理环节的机理,有望为改善AMI的二级预防效果提供新的安全有效的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血运重建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大卓  徐丽林  徐浩 《中医杂志》2003,44(7):488-490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内溶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Stenting)等,已成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治疗方法,但AMI后心室重构(VR)以及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后并发症如再灌注损伤、心肌组织无血液复流现象(No—reflow)、急性血栓形成及再狭窄等,仍是目前急性心肌梗塞防治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医学尚无真正令人满意的预防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对其发病机理和中医药可能干预的病理环节加以评述。认为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结合中医药干预,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治疗时代。如何针对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无复流、缓慢复流、再灌注损伤等复杂病理环节进行综合干预,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对策。结合传统医学,选择有效方药,系统研究中药、复方不同有效成分、部位及其相互组合干预AMI血运重建后心肌毛细血管新生,促进心肌细胞分化和调节炎症反应修复过程的机理,有望为AMI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向及综合干预模式。  相似文献   

4.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等血运重建技术的广泛应用,整体上改善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的远期预后和生活质量,但有很多患者理想的完全血运重建还是难以实现,缺血导致的心肌损害难以完全恢复,心绞痛、心功能降低等相关症状还会伴随这些患者,仍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准确的中医辨证  相似文献   

5.
当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并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然而,介入及介入术后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如无复流、缺血再灌注损伤、支架内再狭窄、晚期血栓形成以及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等。近年来,中医药在介入术后防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冠心病介入术后相关中医药干预研究也正在不断向前发展。笔者认为,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思想不断深入的今天,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术后的临床研究仍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中医药辨证施治对于那些失去血运重建机会的患者,仍然是一种宝贵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冠状动脉局部病变的介入治疗是目前成熟并普遍推广应用的技术,但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手术难度高及患者体质差异等因素,介入失败病例亦不少见。翁维良教授根据自身数十载临床经验以益气活血通络法论治疗效显著。此法可扶助机体正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心脏侧支循环建立、改善心脏微循环从而使心肌血供得以恢复、心功能得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7.
“伏痰”论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PCI再灌注治疗后,仍有许多患者存在心肌组织的无复流现象,涉及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氧自由基损伤、血小板激活等病理过程,这使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尽管现代医学针对其病理过程治疗无复流现象的药物众多,但是因其作用靶点单一而难以获得理想的疗效。如何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心肌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虽然目前中医药对心肌组织无复流现象干预研究的报道比较少,但是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在前期中医关于无复流的多种病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伏痰阻络”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的主要病机,伏痰与血脂升高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其通过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由痰致瘀,心络瘀阻的病机变化,是造成PCI疗效及预后较差的根本原因。而采用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进行早期干预,并在PCI术前或术后随证加减用药,阻断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的多种病理过程之间的多重叠加的效应,多靶点的干预是防治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等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由此能够延缓各级病变向终点事件发展的趋势,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这极大拓宽了中医药临床防治PCI术后无复流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eri-procedure Myocardial Injury,PMI)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获益,而传统中医药在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防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了提高中医药防治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水平,规范冠心病PCI术后中医药干预治疗策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介入心脏病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历时1年余制定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并于2016年度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发布。作者对《共识》的核心内容做一解读。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破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共同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为心血管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技术的迅速发展、强化降脂理念的普遍认同及新型抗血小板制剂的临床应用,显著改善了ACS的预后。ACS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是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局部反应,治疗靶向仅集中于冠状动脉或者缺血的心肌组织,显然难以获得真正理想的效果。如何改善ACS患者的长期预后,中医药复杂的药理作用初步显示有较好的综合效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系统研究。按照循证医学要求,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中医药综合治疗ACS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现代生物信息技术,综合现代ACS中西医研究进展,建立包括中医证候在内的ACS高危人群的辨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临床经验,构建ACS中医药干预规范,对提高我国ACS患者高危人群的综合识别能力和ACS中医药二级预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血运重建迅速普及,药物干预更加规范化,但血运重建后仍有25%~35%的AMI患者不能获得心肌组织的灌注,AMI仍是心血管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活血化瘀中药具有促进心肌毛细血管再生、抗栓、抗炎、改善心室重构等作用。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可进一步降低AMI住院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但是,AMI是一个全身代谢性疾病,其涉及的病理生理变化远非影像学显示的局部狭窄程度和斑块大小所能解释。如何将强化降脂、抗血小板的不良反应和风险效益比,如何发挥结合医学优势并将其转化应用于AMI临床应用,皆须今后逐步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中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5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分A组(6h之内)27例和B组(6h~12h)23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梗死相关血管情况、冠脉病变范围及支架植入情况,并随访梗死后3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再灌注治疗后中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入院至IRA开通时间、抗凝用药、溶栓治疗、梗死前24h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PCI前室性心律失常、PCI前心肌肌钙蛋白T(cTnT)升高及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率、冠脉病变范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采用雷帕酶素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支架的直径和长度无统计学意义,支架植入后取得满意的血管再灌注。③本研究中不同IRA开通时间组间除B组有1例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外,两组在随访期内均无其他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及时有效的血管再灌注治疗极大地降低了AMI患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改善其中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参通冠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心电图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直接PCI治疗成功后的病例,随机分两组,实际纳入对照组62例,治疗组67例。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双参通冠胶囊,对照组加双参通冠胶囊安慰剂,每次4粒,每日3次。治疗6个月后评价中医证候改善积分,静息及负荷状态下的心功能以及微循环血流灌注速度,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积分的变化。结果两组共失访5例,失访率为3.88%。在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中医证候改善的疗效增高(P<0.05);负荷态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正常心肌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微循环血流灌注k值增加的前壁心肌梗死节段数增多(P<0.0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总积分以及治疗满意程度与疾病认识程度的积分显著增高(P<0.05)。结论双参通脉胶囊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提高心功能,具有一定改善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的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董国菊 《环球中医药》2013,(10):783-787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直接影响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焦点。中医药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有多靶点、多环节综合调控的优势,其作用机制涉及从血流动力学到神经内分泌系统,从心肌能量代谢到细胞凋亡等多个病理环节,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PCI和中医治疗相结合,探讨其对受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AMI急性期且有PCI适应症的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中医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予西医治疗,中医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观察PCI术中TMP分级、PCI前后心肌受损标记物及PCI术后心电图变化,治疗前后血浆BNP浓度变化。结果:中医组PCI术中达到TMP2级、3级,PCI术后出现∑STR≥50%以及T波倒置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CK-MB、cTnT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或<0.01),术后30天,中医组血浆BNP浓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根据PCI前后中医病机变化,在PCI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A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促进心肌血液循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起到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区及梗死周围区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中药丹参注射液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的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已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模型对照组、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静脉移植骨髓间充值干细胞联合丹参组。术后5周取材,观察梗死区内CD3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CD31表达,静脉注射干细胞组和干细胞联合静脉注射丹参组高于模型组(P0.05)。3血清中VEGF蛋白含量,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梗死区血管新生,其机制并非通过VEGF的表达来调节的,可能是通过其他途径调节的,中药丹参注射液对干细胞促进血管新生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心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PCI术后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西药常规加益心饮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每搏输出量(sV)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LVEF及sv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益心饮能改善AMI患者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7.
罗东 《世界中医药》2014,9(9):1162-1164
目的:观察和比较中药结合急诊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静脉点注尿激酶急诊溶栓联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点注尿激酶急诊溶栓联合中药治疗。对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以及出血并发症和严重心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3.3%和5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1周内出现血管再闭塞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中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梗并发症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小于0.05)。结论:中药结合急诊溶栓治疗AMI可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出血并发症和严重心梗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即刻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胸痛缓解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明显增加,TIMI血流及TMPG血流明显改善,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内胸痛缓解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临床中风、痰、瘀、虚各证候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中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先制定调查表格,然后使用病案管理系统查询AMI病例的住院号,再根据住院号提取病案,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病案进行筛选,按照表格内容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处理、SPSS统计分析,最后总结、撰写论文.结果 (1)AMI的证候分布:AMI的中医证候分布为血瘀证(92%)、痰浊证(61.6%)、气虚证(57.6%),阴虚证(20%)、阳虚证(7.2%)、风证(1.6%).(2)AMI的证候组合特点:AMI的中医证候组合以两证组合最为多见(54.4%),其次为三证组合(29.6%).AMI的证候组合的变化规律为:以痰瘀互阻、气虚血瘀证为基本的中医证候组合.(3)AMI中医证候与冠脉病变程度:痰浊证、血瘀证与冠脉病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风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对冠脉病变程度的影响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AMI更易出现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2)痰瘀互阻、气虚血瘀证为AMI基本证型.(3)血瘀证、痰浊证倾向于多支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