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4月就诊于本院行CAG和PCI的患者380例,观察术后应用PercloseA-T血管缝合器的患者术后止血成功率和迷走神经反射、大面积皮下淤斑、假性动脉瘤及血肿、动静脉瘘、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止血成功率为98%,对照组为100%,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对照组为2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血管缝合器可显著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制动时间缩短,对减轻患者痛苦及缩短住院时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4月就诊于本院行CAG和PCI的患者380例,观察术后应用PercloseA-T血管缝合器的患者术后止血成功率和迷走神经反射、大面积皮下淤斑、假性动脉瘤及血肿、动静脉瘘、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止血成功率为98%,对照组为100%,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对照组为2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血管缝合器可显著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制动时间缩短,对减轻患者痛苦及缩短住院时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围术期胸痛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过去5年行PCI术的468例冠心病患者术后1周胸痛情况,根据胸痛时有无伴ECG改变分为ECG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PCI情况。结果术后1周内有84例患者复发胸痛,胸痛发生率为17.95%(84/468);胸痛患者中ECG阴性发生率61.96%(52/84),高于ECG阳性38.18%(32/84,P〈0.05);术中慢血流、无复流、远端血栓或边支闭塞发生率ECG阳性组高于阴性组(P〈0.05);急诊PCI胸痛伴ECG阳性发生率高于择期PCI(P〈0.0 1)。结论 PCI术后1周胸痛发生率高,原因复杂多样,应仔细辨别高危患者,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4.
肖润平  任永林 《中医药研究》2012,(11):1392-139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2年2月568例PCI严重并发症类型、发生率等,并分析与PCI严重并发症有关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结果在研究期间,568例PCI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76%,经积极干预无一例死亡。严重并发症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冠脉穿孔、支架内血栓、冠脉痉挛、无复流、纵隔血肿、室颤。结论随着经验积累,PCI并发症发生率降低,通过严格的围术期管理以及细心的手术操作有望把PCI并发症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冠脉内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2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术,观察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发生情况。结果 AMI患者急诊PCI术中,左前降支闭塞组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闭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闭塞组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左前降支闭塞组(P〈0.05)。AMI发病6h之内IRA开通组RA的发生率高于6h~12hIRA开通组(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中RA的发生率与闭塞的冠状动脉以及AMI发病后IRA开通的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5-2013.5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9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应用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点,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在术后24小时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2.08%,30天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6.6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67%。结论:患者在PCI围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减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低,应用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D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高危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血管再狭窄是PCI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尤为重要,需贯穿在整个ACS的治疗过程中。PCI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降低亚急性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循证医学已证实两药联合长期应用可明显提高抗血小板疗效,但长期使用易增加出血的风险,临床报道以胃、十二肠出血及脑出血多见,PPI及H2受体拮抗剂在预防出血方面是否会获益尚存在争议,中医药对预防及纠正可逆转的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疗效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是现在临床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救治最重要措施之一,极大地降低了ACS患者死亡率。但随着PCI的普遍使用,术后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不良事件的发生,应对PCI术后伴随不良事件及不适症状的情况,中医药治疗可发挥独特优势,该文对近些年来PCI术后的中医药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PCI术后的患者临床预后改善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58例行PCI治疗的患者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所有患者PCI术后出血、拔管后迷走反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2例出血、1例低血压患者经过对症处理病情均得到改善,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PCI术后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PCI术后并发症,提高PCI术后延续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抽吸导管的使用对无复流现象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择期行PCI术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先抽吸组(TA组)与常规PCI组(SP组),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TA组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P组(0vs 13.33%,P=0.045)。TA组TIMI血流3级率显著高于SP组(92.86%vs53.33%,P=0.001)。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TA组高于SP组[(55.42±0.30)%vs(51.78±0.23)%,P〈0.01)]。TA组和SP组均未发生MACE事件,但TA组再发心绞痛者明显低于SP组(3.57%vs 23.33%P=0.029)。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能够减少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并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9月—2010年9月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4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替罗非班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及术后静脉输注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36h~48h。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术。观察两组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无复流或慢血流、TIMI帧计数,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盐酸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TIMI血流改善,盐酸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P〈0.01),分别为(56.8±13.3)%vs(51.7±11.4)%。两组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MA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和左室收缩功能,且不增加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血浆缺血修饰白蛋白、心肌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的冠心病患者(PCI组),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30min、6h、12h的血浆修饰白蛋白、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缺血修饰白蛋白由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测定,并与20例仅行诊断性冠脉造影患者(冠造组)术前、术后30min、6h、12h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PCI组中34例术后30min缺血修饰白蛋白比术前明显升高(P〈0.05),6h渐降到正常水平;20例患者肌钙蛋白在术后6h和12h明显升高(P〈0.05);而肌酸激酶同工酶术前、术后无明显变化(P〉0.05)。冠造组缺血修饰白蛋白、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在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可使心肌发生短暂的缺血缺氧损伤,缺血修饰白蛋白在术后迅速升高,比肌钙蛋白出现的时间要早。缺血修饰白蛋白可以作为一种心肌缺血早期的诊断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曹建成  郭璐  孙启银 《新中医》2022,54(15):48-52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术后无复流的疗效及对心肌损伤、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82 例行PCI 术的AM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1 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观察组术前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注射液,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比较2 组无复流发生率,比较2 组手术前后心肌酶指标[心肌肌钙蛋白I (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水平,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 的变化,比较2 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观察组无复流发生率为21.95%,对照组为43.90%,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组cTnI、CK-MB 水平均较术前下降,观察组cTnI、CK-MB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组SOD 水平均较术前升高,MDA 水平均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SOD 水平高于对照组,MDA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4.39%,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可有效降低行PCI 术的AMI 患者术后无复流发生率,降低心肌损伤程度,有效调节患者氧化应激状态,治疗方案的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即刻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胸痛缓解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明显增加,TIMI血流及TMPG血流明显改善,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内胸痛缓解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N氨基末端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为AMI在入院24h内或急诊直接接受PCI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组(37例)及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治疗,麝香保心丸组于入院后给麝香保心丸2粒/次,3次/d,对照组不给予。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24 h、第10d、第6个月的NT-proBNP水平。结果:PCI术后24h、第10d及6个月麝香保心丸组患者NT-proBNP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降低择期PCI的AMI患者NT-proBNP水平,可使AMI患者进一步获益,减少术后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C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对500例PCI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如局部血肿、腹膜后出血、假性动脉瘤、动一静脉瘘者进行观察分析,监测其生命体征,制定PCI术后护理观察单。结果: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15%,其中局部血肿占10%,腹膜后出血占0%,假性动脉瘤3%,动一静脉瘘占2%。结论:护理人员的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是保证PCI术后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冠心病患者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及血浆妊娠相关蛋白(PAPP)-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0例行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24 h、72 h测定PIGF水平及PAPP-A水平.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与PIGF和PAPP-A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清胎盘生长因子水平术后24 h较术前增高,术后72 h明显升高达到峰值.冠心病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水平术后24 h较术前增高,术后72 h已出现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PCI术组患者PAPP-A和PIGF水平呈正相关.发生MACE患者术前和术后血清PIGF及血浆PAPP-A峰值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PIGF及血浆PAPP-A水平与MACE相关,两者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患者PCI后发生MACE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介入治疗(PCI)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和循环重建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或支架术(sTENT),具有诊断准确、疗效显著、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做好PCI的术中护理对保证手术顺利完成至关重要。现将2002年1月-2006年3月行PCI的385例患者术中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69例行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3组:阿托伐他汀10mg/d、20mg/d、40mg/d组,两周后行PCI术。分别测定入院、PCI术前(手术当天清晨,已治疗2周)、术后48h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3组入院时hs-CRP浓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hs-CRP的浓度与入院相比均明显降低,40mg组降低最明显,20mg组较10mg组降低明显(P〈0.05)。PCI术后hs-CRP浓度较术前均升高,10mg组升高最明显,20mg组较40mg组升高明显(P〈0.05)。3组hs-CRP变化与血脂变化无相关性(P〉0.05)。阿托伐他汀40mg组、20mg组、10mg组ALT〉3倍患者分别为2例、1例、0,ALT升高1倍~3倍分别为9例、5例、2例,观察几周后多能恢复正常。结论 PCI术后增加血清hs-CRP水平。阿托伐他汀可减轻PCI术后炎症反应,抗炎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独立于其调脂作用。阿托伐他汀20mg、40mg短期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压迫器在介入治疗(PCI)应用替罗非班术后止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应用替罗非班的PCI患者随机分为血管压迫器组和血管封堵器组.比较两组患者使用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的成功率、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卧床时间。结果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封堵器的成功率均较高(99%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管封堵器及血管压迫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卧床时间血管压迫器组和血管封堵器组分别为(15.51±1.30)h、(3.30±0.78)h,封堵器明显减少卧床时间。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应用替罗非班,术后采用血管封堵器或血管封堵器均能安全有效止血,可掌握指征,选择合适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