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影响。方法氯吡格雷抵抗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44例,口服氯吡格雷75 mg,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4粒/次,每日3次。B组40例,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C组为无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35例,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1周分别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抑制率。结果 3组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前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1周后,血小板聚集率A组为(21.5±3.9)%,B组为(28.1±5.7)%,C为组(17.9±4.7)%;血小板抑制率A组为(10.2±2.5)%,B组为(8.8±1.8)%,C组为(14.6±2.3),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小板聚集率C组〈A组〈C组,血小板抑制率C组〉A组〉C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中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是否较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疗效更佳。方法将132例ACS病人随机分为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对照组(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的心绞痛发作很快被控制,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很快被改善,出院后病人再发心绞痛,再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死亡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在ACS病人中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首剂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较阿司匹林加常规治疗联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75 mg/d)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替格瑞洛治疗(90 mg,2 次/日)3 个月期间的53 例对氯吡格雷抵抗ACS 患者临床数据,观察ADP 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评价替格瑞洛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所有受试者替格瑞洛服用前及服用后3 d、30 d、90 d ADP 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11.6±8.2)%、(46.5±15.2)%、(45.9±12.2)%及(43.3±13.5)%,与服用前相比明显增加(P 〈0.05).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结论 替格瑞洛可增加对氯吡格雷抵抗的ACS 患者ADP 诱导血小板抑制率,疗效确切,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本院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154例,运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A组(手术进行前给予300 mg氯吡格雷联合300 mg阿司匹林嚼服,77例)和B组(术前给予600 mg氯吡格雷联合300 mg阿司匹林嚼服,77例)。观察两组服药前、介入后24 h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术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GE)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与同期A组相比较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24 h血小板抑制率与服药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B组与同期A组相比较显著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MACE发生率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出血发生率略优于B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前对急诊PCI患者给予超负荷剂量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明显增加抗炎、抑制血小板效果,能够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ACS且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13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例数为66例,对照组患者例数为65例。治疗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心率变异(HRV)情况、血清MMP-2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MMP-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HRV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RV情况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HRV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抵抗有一定的影响,能够改善机体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抑制率、心率变异(HRV)及血清MMP-2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无效与氯吡格雷抵抗(CR)及CYP2C19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对20例经氯吡格雷治疗无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回溯研究,包括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及CYP2C19基因型,同时选择20例经氯吡格雷治疗有效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做对照。结果20例获得预期疗效的UA病人4例为CR,16例为氯吡格雷敏感(CS)。20例治疗无效的UA病人中,15例为CR,5例为CS。经基因分型,19例CR病人包括CYP2C19*1/*1野生型4例,CYP2C19*2/*20r*3突变型纯合子8例(包括CYP2C19*2/*27例,CYP2C19*2/*31例),CYP2C19*1/*2突变型杂合子7例;21例“氯吡格雷敏感(CS)”病人包括CYP2C19*1/*1野生型16例,CYP2C19*1/*2突变型杂合子4例,CYP2C19*l/*3突变型杂合子1例。结论氯吡格雷抵抗的正确识别、处理对ACS病人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国产氯吡格雷(泰嘉)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血电阻法监测冠状动脉造影和(或)64层冠脉CT证实的冠心病患者178例和51例对照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AG),冠心病患者经氯吡格雷75mg/d,治疗一周后再次测定冠心病患者的PAG,比较加用氯吡格雷前后PAG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中49例(28%)出现AR,使用国产氯吡格雷治疗一周后,PAG明显下降。结论冠心病患者中AR的发生率升高,加用氯吡格雷治疗可减少A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n=42)和对照(n=40)组,两组均应用常规控制心绞痛、调脂、抗凝及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首剂给予负荷量300mg,之后75mg,一日一次口服。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及药物主要不良反应等,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65.00%(P〈0.05),两组均无严重或危及生命的出血及并发症。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及预后,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蔡洪滨  姚朱华  高仪 《中医杂志》2013,54(6):500-502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作用.方法 将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复方丹参滴丸组(33例)给予复方丹参滴丸每次270 mg,每日2次,口服.氯吡格雷片组(35例)给予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口服.联合治疗组(34例)给予前两种治疗方案联合治疗.各组均治疗3周后观察患者的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栓素B2(TXB2).结果 复方丹参滴丸组、氯吡格雷片组、联合治疗组症状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9%、91.4%、94.1%,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1.8%、85.7%、88.2%,各组症状及心电图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TXB2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血小板聚集率和TXB2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氯吡格雷片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明显优于单用复方丹参滴丸或氯吡格雷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辅助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量效关系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剂量组43例,低剂量组43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300mg/d,共服用3d,以后降为100mg/d。住院期间同时给予镇痛、静脉溶栓、降脂及减轻心脏耗氧等常规治疗。溶检开始前,高剂量组首剂给予氯吡格雷600mg口服,低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之后2组分别给予维持剂量75mg/d。检测治疗后2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达峰时间,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统计治疗36h及治疗36d时主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以及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CK—MB峰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达峰时间显著短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2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治疗后高剂量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治疗36h及治疗30d后,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300mg相比,采用氯吡格雷600mg作为起始剂量辅助治疗急性STEMI患者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心肌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和探讨治疗剂量下奥美拉唑对氯吡格雷抗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1年1月入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与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病人72例,记录基本情况,并随机分成奥美拉唑与氯吡格雷联合组(治疗组)与单用氯吡格雷组(对照组),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服药前和服药后第7天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间治疗前比较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治疗后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82)。结论治疗剂量奥美拉唑短期内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小板的抑制率影响。方法:将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60例冠心病患者依照肾小球的滤过率(eGFR)分成两组进行治疗研究,A组为冠心病不合并慢性肾病(eGFR≥90mL·min~(-1))组80例,B组为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eGFR90mL·min~(-1))组8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系统治疗,每天联合使用阿司匹林0.1 g和氯吡格雷75mg,然后使用血栓弹力图来检测A组和B组患者的二磷酸腺苷(ADP)与花生四烯酸途径的抑制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血小板ADP受体抑制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敏感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冠心病无慢性肾病患者而言,氯吡格雷对于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降低,主要因氯吡格雷的敏感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银杏酮酯联合常规双联抗血小板方案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时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共有1 560例ACS患者行PCI手术,按就诊顺序纳入489例经血栓弹力图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根据不同抗血小板方案将其分为A组(n=127)、B组(n=209)和C组(n=153)。A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强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B组采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C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银杏酮酯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调整用药后2周复查TEG,观察3组腺苷二磷酸抑制率(ADP%)、花生四烯酸抑制率(AA%),比较用药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ADR)、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总费用(元),考察随访6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调整用药后2周复查TEG发现,3组ADP%、AA%均较其调整用药前明显改善(P 0. 05),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其中C组改善最佳(P 0. 05)。3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总费用分别是:A组440. 30元,B组305. 20元,C组307. 44元。与B组比较,C组药物总费用没有明显增加。持续随访6个月,3组总ADR发生率分别是:A组为14. 38%(22/127),B组为30. 62%(61/209),C组为7. 19%(11/15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C组皮肤黏膜轻度出血发生率更低(P 0. 05)。3组MACE发生率分别是:A组4. 72%(6/127),B组0. 48%(1/209),C组0. 65%(1/153),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银杏酮酯联合常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改善ACS患者PCI术后出现的氯吡格雷抵抗,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的聚集活性、降低出血率及近期MACE事件,且不会增加药物费用,故推荐这一方案在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麝香通心滴丸对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气虚血瘀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麝香通心滴丸治疗,干预4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抑制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及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升高(P0.01,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麝香通心滴丸可以协同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改善气虚血瘀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和中医症候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采用加倍氯吡格雷剂量与替格瑞洛在抗血小板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收治的ACS经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各30例,A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倍剂量抗血小板治疗;B组30例,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进行12月随访调查,对两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和出血事件进行记录和比较。结果: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2.72±3.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支架内血栓、靶血管重建及再次发生胸痛例数略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脑卒中及心源性死亡。B组的总出血事件较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CS经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应用加倍氯吡格雷剂量方案的抗血小板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不亚于应用替格瑞洛方案。  相似文献   

16.
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即刻嚼服氯吡格雷300mg加阿司匹林300rng疗效是否优于单纯嚼服阿司匹林300mg。通过采用随机分组分成A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29例,B组(阿司匹林组)32例,观察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及9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显示,在溶栓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贵州航天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37例予以氯吡格雷。比较氯吡格雷抵抗与敏感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和基因型等指标。结果:137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对氯吡格雷全抵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10%,有29例患者对氯吡格雷半抵抗。104例患者对氯吡格雷敏感,所占比例为75.91%。患者的年龄、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缺血性心脏病、心梗死和同型半胱氨酸,这9个指标与患者是否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无相关性(P0.05)。基因检测结果可见野生型(GG)、突变杂合型(GA)、突变纯合型(AA)三型。GG型血小板抑制率为(43.4±2.3)%,GA和AA型血小板抑制率为(30.4±2.2)%,GA和AA型血小板抑制率显著低于GG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抵抗与饮酒、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缺血性心脏病等因素无关,与患者的基因多态性有关,临床应加强其检测,从而为更为有效的治疗患者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为分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氯吡格雷300mg负荷量治疗,观察组予常规治疗及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电图ST段的变化、近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7.5%,对照组为87.5%,两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S礅下降幅度和缺血导联个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0dMACE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7.5%vs 10.0%,P〈0.05),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7.5%vs 5.0%,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600mg负荷量可明显改善心肌供血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且用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比较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治疗组。研究组用氯吡格雷75mg/d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与纤维胃镜结果。结果:研究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胃黏膜出血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无论在疗效还是安全性方面均优于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民族PON1Q192R等位基因变异频率以及PON1Q192R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的关联性。方法: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使用氯吡格雷且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27例,患者每日服用氯吡格雷75 mg,5 d后用血栓弹力图测定相关参数,并进行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和PON1Q192R基因分型检测。结果:不同民族之间PON1Q192R基因突变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的血栓弹力图参数结果显示,PON1Q192R基突变并不会显著降低氯吡格雷疗效。结论:PON1Q192R基因突变频率与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反应的相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