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生理性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置心室起搏器(vⅥ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2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安置两种起搏器后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晕厥症状全部消失,尤以生理性起搏者明显.结论生理性起搏对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2.
l 生理性起搏概念与类型 生理性心脏起搏,是相对于右室心尖部起搏而言。传统概念是指起搏时保持房室顺序收缩,和(或)随机体代谢需要而改变起搏频率的起搏方式。近年来,更完善的生理性起搏还包括双心房或双心室同步起搏。使心肌激动顺序更接近自身生理活动。生理性心脏起搏主要包括:心房按需起搏(AAI,AAT),心房同步心室起搏(VAT,VDD),全自动起搏(DDD),频率自适应型起搏(rate responsive pace)。2 各类生理性心脏起搏适应证、禁忌证及进展2.1 心房生理性起搏 心房按需起搏是最简单…  相似文献   

3.
应用计算机-核素心室造影对2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分别于植入生理性AAI和非生理性VVI起搏器前后进行了时相分析(PA)、等相位电影、心功能参数的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AAI起搏不仅保持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VAS)、而且增加心室收缩的同步性(VSS),从而左室收缩功能(LVSF)和舒张功能(LVDF)亦有相应提高;VVI起搏后VAS异常,VSS和LVSF降低,但LVDF有代偿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林朝胜  鲍卫东  孟玲  樊瑾 《现代康复》1999,3(5):533-534
目的:评价房室顺序生理起搏对心律失常患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指标的影响及优越性。方法:对安置不同类型心脏起博器进行分组观察.房室顺序型组15人,单心室起搏组45人,用超声多普勒测定心功能指标,并测定运动指标和生活质量指标。结果:前组心功能指标保持正常.后组明显降低;前组最大运动时间和距离明显大于后;前组生活质量提高三级33.3%.后组8.8%,P<0.05。结论:房室顺序起搏保持心脏收缩同步性.对心功能有保护作用,可明显提高心律失常患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应用计算机-核素心室造影对2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分别于植入生理性AAI和非生理性VVI起搏器前后进行了时相分析(PA)、等相位电影、心功能参数的测定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AAI起搏不仅保持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VAS)、而且增加心室收缩的同步性(VSS),从而左室收缩功能(LVSF)和舒张功能(LVDF)亦有相应提高;VVI起搏后VAS异常,VSS和LVSF降低,但LVDF有代偿性增加。提示:VAS和VSS是影响LVSF和LVDF的重要因素,决定着AAI和VVI两种起搏方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6.
芮世宝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406-1407
目的:比较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VVI)和房室顺序生理性起搏(DDD)治疗术后随访6-84月房颤的发生率。方法:7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均于术后6、24月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程控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部分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出现房颤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及心功能情况。平均随访时间6-84个月。结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在心脏起搏治疗24月后总的房颤发生率为25.64%(20/78),其中经VVI起搏的46例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36.96%(17/46),经DDD起搏的32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9.38%(3/32),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5)。结论:在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患者中,DDD起搏器较VVI起搏器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生理起搏对心房颤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9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其中,生理性起搏者56例,非生理性起搏者35例,对其房颤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状况进行回顾性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生理性起搏患者起搏心脏LVEF明显增加(P〈0.01),DDD起搏者E/A比值显著增加(P〈0.01),AAI起搏者E/A比值增加(P〈0.05);VVI起搏者LVEF明显降低(P〈0.05),且LAD明显增大(P〈0.01),E/A比值下降。生理性起搏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VVI起搏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生理性起搏可以降低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尤其降低心房颤动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不同起搏方式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杉  陈启旸  陈欣  韩曙光  夏旻 《临床荟萃》2004,19(7):369-371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并对生理性及非生理性两种起搏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为 4 7例年龄≥ 75岁的高龄患者安置VVI型起搏器 2 5例 ,VDD型起搏器 3例 ,DDD型起搏器 19例。术后随访平均 3个月至 2年 ,了解患者自觉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起搏器功能情况及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EF)。结果 全组病例自觉症状、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 ,起搏功能良好 ,患者平均心室率由术前的 (4 4± 11)次 /min提高到 (6 9± 16 )次 /min。生理性起搏组EF由 (5 1.7± 16 .8) %提高到 (6 2 .1± 15 .2 ) % (P <0 .0 1) ,1例发生房颤 ;非生理起搏组EF由 (4 8.5± 14 .8) %提高到 (6 0 .1± 16 .9) % (P <0 .0 1) ,2例发生房颤 ,3例出现起搏器综合征。结论 两种起搏方式均可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心室率 ,改善心功能 ,但生理性起搏可减少起搏器综合征及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慢室率房颤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心室起搏后的疗效。方法在血管扩张剂(ACEI及硝酸脂类)、利尿剂等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植放心室起搏器,待病情稳定后加用美托洛尔。起始剂量6.25mg/日,如能耐受前一剂量,每隔2~4周将剂量加倍。目标剂量(血压目标):加量后患者休息坐位收缩压90~110mmHg。最大剂量200mg/日。观察治疗前后左室内径(LVDs)、每搏量(SV)、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胸比、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及治疗6~12月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对慢室率房颤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应适当放宽起搏器适应症,在安装心室起搏器后,给予倍他受体阻滞剂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对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0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临床资料,依据起搏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予以希氏束起搏。对比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起搏器程控以及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心室电极感知、阻抗较对照组低,阈值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对照组,观察组心功能恢复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采用希氏束起搏效果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具备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的起搏器(Adapta)在Ⅱ度或间隙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29例患者入选,分别置入具有MVP功能的Adapt起搏器(实验组,n=17)和其他类型双腔起搏器(对照组,n=12)。并分别在置入前和置入后1、3个月进行随访。随访中观察上述两组的右室起搏比例、心功能(纽约心功能分级、血脑钠肽)、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变化。结果置入双腔起搏器(Adapta)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39.89%±41.21%vs96.48%±3.52%;40.91%±43.49%vs94.53%±4.62%,P均〈0.05)。其他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起搏器心室起搏管理功能可以在短期内降低心室起搏比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模式下病人生活质量状况。[方法]选取均能进行日常活动且植入全自动双腔起搏(DDD)型或全自动双腔起搏频率适应(DDDR)型起搏器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32例)和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51例)病人83例,进行前瞻性、随机、交叉、双盲对照研究,对起搏器随机程控为不同模式各1个月,在每种模式末,所有病人均填写Hacetepe生活质量问卷和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中心血管症状学问题问卷。[结果]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与心室起搏感知频率适应(VVIR)模式相比,DDD起搏模式下,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病窦综合征病人,与DDD模式相比,DDDR、VVI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VVIR模式相比,DDDR起搏模式时,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总分显著改善,但心血管症状和生活质量各维度的改善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且窦房结功能正常的病人,DDD模式是较佳的起搏模式;病窦综合征(心房、心室感知均≤10%)病人,DDDR模式是最佳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人右室心尖部(RVA)和室间隔上部(RVUS)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寻找最佳起搏部位。【方法]89例行DDD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男84例,女5例,平均年龄84(75~95)岁,分为RVA组44例,RVUS组45例。对比分析两组起搏器间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和1年心脏超声指标: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血脑利钠肽(BNP)等的变化。【结果】RVA组治疗后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恶化,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恶化程度加重,而RVUS组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改善的越明显,与RVA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人RVUS优于RVA,可明显改善心功能,值得在高龄老年人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双心室起搏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洁源 《护理学报》2003,10(1):48-49
双心室起搏可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纠正心衰。笔通过对7例行双心室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的护理,认为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及起搏功能,对促进患康复、杜绝术后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7例患双心室起搏治疗成功,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  相似文献   

17.
安置VVI起搏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诱因及护理浙江省湖州市第一医院(湖州313000)叶家薇温小红心室按需(VVI)起搏方式仍是当前应用广泛的心脏起搏。我院有4例按置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现将临床护理报告如下。1病例摘要例1女,67岁。因家庭纠纷,突感胸...  相似文献   

18.
多部位起搏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多部位起搏植入术护理在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及扩张 型心肌病中的应用。方法: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应用护理程序预护理,实施贫苦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严防起搏电极脱位等。结果:(1)所有的起搏电极均在理想的位置,无脱落移位,断裂,起搏感知,阈值正常;(2)患者心功能改善,心律失常消失或明显减轻;(3)切口无感染,愈合良好;(4)患者均能掌握起搏器植入术后的自我监测及其他注意事项。结论:护理程序的应用,正确的体位,密切的观察,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手术成功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生理性起搏(DDD)和非生理性起搏(VVI)对心脏结构及 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并为起搏器植入心脏后的应对策略积累经验。【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于2012年1~12月收治的65例接受起搏器治疗患者,根据不同起搏方式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 VVI,研究组采取DDD,比较两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前后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及 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植入起搏器前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PWT)、左心室射血分数(EF)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植入起搏器后,研究组 LAD小于对照组(P <0.05),EF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在起搏器植入前 NT-proBNP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安置起搏器后,研究组 NT-proBNP值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有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为减少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应当选择房室顺序起搏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血脑钠素(BNP)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6例患者拟行人工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分为单腔起搏(VVI,n=42例)和房室双腔或房室双腔频率适应性起搏[DDD(R)。n=54例],术前及术后1、6个月按照NYHA法进行心功能分级及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Holter检查。Triage快速测定BNP水平,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VVI组血BNP水平明显升高,高于DDD(R)组(P〈0.01),而DDD(R)组则下降;相关分析显示DDD(R)和VVI两组BNP水平与NYHA分级变化呈正相关(r分别为0.56、0.59,均P〈0.05),与LVEF呈负相关(r分别为-0.71、-0.68,均P〈0.05);术后VVI组房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DDD(R)组,BNP水平与房颠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DDD(R)组和VVI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4、0.70,均P〈0.05。结论与生理性起搏[DDD(R)]相比,非生理性心脏起搏(VVI)可引起BNP明显升高,而且BNP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心脏起搏后预测房颠发生和心功能变化的敏感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