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采用定点PCR技术,研究HBV的S和C基因在肝癌与癌旁组织的存在状态,探讨癌旁HBsAg表达与S基因的关系。方法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肝癌及癌旁组织28例,HBsAg免疫组化后的切片分别切割癌组织、癌旁HBsAg强阳性区(P2)及癌旁HBsAg阴性区(P1)各1个低倍视野,作S及C基因PCR。结果癌组织S基因较C基因检出率高(18/28vs10/28,P<0.05),癌旁二者无差异;癌旁中P1与P2的S及C基因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高分化肝癌S和/或C基因检出率较中分化者低(2/5vs20/28,P<0.05)。结论癌组织中整合的HBVDNA为残缺不全的,HBsAg强阳性与阴性区的S基因检出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cAg与HBV复制指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11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HBcAg检测,并同时进行酶联法乙肝五项、地高辛法HBVDNA检测,其中237例进行乙肝DNA聚合酶(DNAP)检测.结果HBcAg阳性组的HBVDNA检出率(776%),明显高于HBcAg阴性组(355%,P<001);在HBcAg阴性组中,抗HBe阳性者仍能检出299%(44/147)HBVDNA者阳性;HBeAg,HBcAg均阳性者其HBVDNA和DNAP的检出率高达859%;其他依次为HBeAg、抗HBe和HBcAg均阳性者714%,抗HBe,HBcAg阳性者692%,HBeAg阳性,HBcAg阴性者684%,抗HBe阳性,HBcAg阴性者276%.结论血清HBVDNA,DNAP,HBeAg和HBcAg均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的敏感指标,抗HBe的出现并不表示病毒复制停止,应参考其他病毒复制指标情况.各种指标的不同组合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状况.  相似文献   

3.
PCR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与HBV感染相关的肝硬变和肝癌患者血清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HBV感染205例,患者血清HBVDNA,并与正常人20例作比较.结果HBV感染患者205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93%,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64%,719%和700%,显著高于急性乙肝患者217%的阳性率(P<001);HBeAg(+)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936%,显著高于HBeAg(-)抗HBe(+)/(-)和HBsAg(-)患者的阳性率(456%,250%和125%,P<001);血清HBVDNA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的血清AL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中HBVDNA持续存在可能与乙型肝炎的慢性化有关,而与HBV感染患者的肝损伤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细胞癌P^53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HBsAg,HBcAg以及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癌灶组织中P^53蛋白阳性率26.7%(12/45),癌旁肝组织无1例P^53蛋白阳性,P^53蛋白表达与HBsAg无明显关系,而与肝癌发生年龄及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提示P^53基因突变与HBV相关肝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而多数肝癌组织无并P^53基因突变又进一步提示肝癌发生尚涉及其它复杂机制,此外P6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以及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LSAB法)检测7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中的P16蛋白和HBsAg.结果有606%(40/66)的肝细胞癌(HCC)和750%(1/4)的胆管细胞癌(CCC)P16蛋白缺失;Ⅰ,Ⅱ,Ⅲ和Ⅳ级(按Edmondson标准)HCCP16蛋白缺失率分别为00%(0/1),441%(15/34),821%(23/28)和667%(3/4),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有癌旁肝组织的48例标本中,癌组织P16蛋白阴性率(726%)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412%,P<005).有625%(30/48)的HCC癌旁肝组织HBsAg阳性.HBsAg阳性病例与阴性病例的P16阴性率分别为733%(22/30)和667%(12/18),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16蛋白缺失与原发性肝癌相关,与肝癌的恶性发展关系密切,可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HBV感染与P16蛋白缺失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HCV与肝癌的关系,采用HCV5-NCR正相引物和反相引物逆转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Nested-PCR)检测了22例肝癌手术患者血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CVRNA正链和负链;用HBVC保守区引物PCR法检测了HBVDNA。结果发现:5例抗-HCV阳性的肝癌患者中,3例血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CVRNA正链扩增试验均阳性;1例三者均阴性;1例血清和癌旁组织阳性。3例正链扩增试验阳性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均检出了HCVRNA负链,但血清中未检出负链。在22例HCC中13例血清、8例癌组织和15例癌旁组织中检出HBVDNA。5例有HCVRNA和/或抗-HCV阳性的肝癌患者血清、和/或癌组织、和/或癌旁组织中均伴随HBVDNA和/或HB-VM阳性。提示HCV可在癌旁肝细胞或肝癌细胞中感染并复制;HBV感染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比HCV感染更密切。  相似文献   

7.
的检测HBV基因及其抗原在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因素及发病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BV抗原,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HBV基因.结果在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HBxAg,preS1,preS2,HBsAg和HBc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5%,40%,40%,10%和0%;在19例癌旁肝组织中,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42%,479%,479%,316%和316%.在4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中,HBVDNA,X基因,preS基因,S基因及C基因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75%,70%,475%,40%和425%;在33例癌旁肝组织中,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79%,848%,636%,697%和667%.结论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与HBV慢性感染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HBVX基因及其蛋白在肝癌发病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2抗原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PreS2抗原与乙型肝炎患者HBV标记的关系.方法血清HBsAg(+),HBeAg(+),HBcAb(+)的乙型肝炎患者26例,血清HBsAg(+),HBeAb(+),HBcAb(+)的乙型肝炎患者47例及健康献血者20例,血清用RIA法检测PreS2抗原及用PCR法检测HBVDNA.结果血清HBsAg(+),HBeAg(+),HBcAb(+)的乙型肝炎患者26例,PreS2抗原与HBVDNA均阳性(100%);血清HBsAg(+),HBeAb(+),HBcAb(+)的乙型肝炎患者47例,PreS2抗原30例阳性(638%),17例阴性(362%),HBVDNA32例阳性(681%),15例阴性(319%),PreS2抗原与HBVDNA均阳性28例(596%),均阴性14例(300%).健康献血者20例,PreS2抗原阳性1例(50%),阴性19例(950%),HBVDNA阳性2例(100%),阴性18例(800%),PreS2抗原及HBVDNA均阳性0例(0%),均阴性18例(800%).结论PreS2抗原可作为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活动与传染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部分抗-HBs阳性者仍有活动性肝病存在,其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的病因.方法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HBVDNA和HCVRNA.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平均年龄417岁(21岁~63岁),其中慢性肝炎18例,肝硬变14例.9例慢性肝炎和5例肝硬变经肝活检证实,其余为临床诊断.结果血清中HBVDNA和HCVRNA的检出率分别为625%(20/32)和281%(9/32);HBVDNA和(或)HCVRNA总检出率为813%(26/32).结论血清抗HBs阳性慢性肝病患者的病因多数与HBV和(或)HC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用地高辛素探针原位杂交检测慢性HBV感染者肝内HBV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DNA评价病毒复制状态。发现肝内HBVDNA阳性肝细胞,在14例肝组织病变不活动的HBeAg阳性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呈弥漫性分布;而在HBeAg阳性或阴性活动性肝病病人均聚合分布于肝细胞坏死区。上述慢性感染者98%血清HBVDNA阳性。说明HBV复制与肝组织病变有关但非肝损伤直接原因。16例HBeAg阴性AsC中,9例肝内仅见局灶性HBVDNA阳性肝细胞,其中4例血清HBVDNA阳性,说明部分HBeAg阴性AsC也存在极低水平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V与ATB1协同致肝癌的机理.方法用RIA法测定HBV转基因小鼠与正常小鼠暴露ATB1后0,05,1,2,4,8,24h7个不同时相肝脏ATB1DNA加成物的含量变化.结果暴露ATB1后,HBV转基因小鼠肝脏ATB1DNA加成物含量在各时相均高于正常小鼠,尤以1h高峰时相值(5592pmol/mg±415pmol/mg比4136pmol/mg±282pmol/mgDNA,P<001)及24h时相值(2487±203比989±85,P<001)最显著.24h后,转基因小鼠肝脏ATB1DNA加成物仍维持高水平,但正常小鼠已基本恢复至暴露前水平.结论HBV转基因小鼠暴露ATB1后肝脏ATB1DNA加成物含量增加可能为HBV与ATB1协同致肝癌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病人实施丙肝及乙肝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在血液透析单位实施预防控制措施能否有效地减少丙肝和乙肝感染的发生。方法 研究对象为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前及后 2年在我院的血液透析病人丙肝及乙肝感染的发生情况。预防控制措施包括除尽可能减少输血次数外 ,强调了两班透析之间透析机的化学消毒 ;对丙肝或乙肝感染者实行隔离透析 ,分池复用透析器 ;严格消毒及操作规程 ;对HCV -RNA阳性者给予α -干扰素治疗 ;对乙肝“两对半”阴性者给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注射。结果 实施预防措施后 2年的随访结果表明 ,无新增加的乙肝患者 ,丙肝感染者增加 1例。结论 预防控制措施对于减少血透病人丙肝及乙肝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化疗药物,碘油及明胶海绵三联化疗栓塞法(LpGsTAE)治疗小肠平滑肌瘤术后肝转移的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方法行超选择肝固有动脉,肝右动脉插管及数字减影造影术(DSA)及LpGsTAE放射介入治疗小肠平滑肌瘤术后肝转移3例.结果本组3例在介入治疗前和治疗后肝CT片对比,肝内最大转移灶直径均有明显缩小,其中1例缩小60%,其余转移灶有不同程度缩小.未发现新的转移灶.均存活至今.结论细胞形态学为良性,而生物学行为表现出恶性的转移性小肠平滑肌瘤是少见的,手术后肝转移,LpGsTAE是一种较理想有效的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对MNNG在诱发体外培养的人胎胃粘膜上皮细胞的非程序DNA合成、脂质过氧化和rasP21蛋白进行观察.结果MNNG处理组各时相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速率,非程序DNA合成水平(1838cpm±205cpmvs705cpm±125cpm,P<001),质脂过氧化物(第20天,7.42nmol/mg±0.68nmd/mgvs3.62nmol/mg±0.54nmol/mg蛋白P<0.01)和rasP21蛋白含量(第40天,121A±012Avs051A±007A,P<001).结论MNNG可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损伤细胞DNA,诱发质脂过氧化或导致rasP21异常表达所致.  相似文献   

16.
17.
FD患者胃十二指肠运动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胃窦十二指肠压力测定,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十二指肠的运动功能.方法FD患者28例,健康人13例.采用导管灌注技术测定胃窦和十二指肠的腔内压,消化间期测压35h,餐后测压15h.结果在消化间期,28例FD中13例未出现移行运动复合波(MMC)3期,13例健康人1例未出现MMC3期,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MMC2期和3期收缩的平均频率、平均强度和动力指数,在FD患者和健康人间相比无差异(P>005).FD患者餐后胃窦收缩的频率、强度和动力指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FD患者消化间期缺乏MMC3期或MMC3期延迟出现,餐后胃窦动力减低.  相似文献   

18.
胃癌细胞DNA含量肿瘤相关抗原及其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异质性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和抗SSEA1,抗胃癌单抗MG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35例胃癌和10例正常胃粘膜进行了DNA含量和SSEA1,MG7抗原表达的研究.结果正常胃粘膜细胞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的DNA相对含量分别为1160±0207,2176±0703,2214±0663,2206±0602,1196±0279和1665±0491,其中正常胃粘膜958%细胞为2C细胞,而胃癌常见>8C,>12C细胞,在直方图上分布弥散;同一类型的不同病例间,同一病例切片的不同部位呈明显的异质性,但印戒细胞癌的DNA含量接近正常.大部分胃癌标本中可检出SSEA1和MG7Ag,但分布及染色程度呈明显的不均质性.SSEA1,MG7Ag的表达与DNA含量无明显关系.结论DNA含量和SSEA1,MG7的表达是互相独立的,均与肿瘤的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9.
汉滩病毒感染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汉滩病毒A9株(HTNVA9)对肾实质细胞的致病作用。方法采用免疫标记技术和电镜技术观察HTNVA9株对人胚肾小球系膜细胞(MsC)的感染情况和病毒唑、磷甲酸钠对病毒感染的抑制作用。结果HTNVA9株能感染MsC并能在其中增殖,形成包涵体;病毒唑和磷甲酸钠能抑制HTNVA9株对MsC的感染,且加药时间愈早,抑制作用愈强。结论汉滩病毒感染是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肾实质直接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为临床早期抗病毒药物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