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PCL)及其各分束的生物力学功能.以及 PCL完整性对股骨内髁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12具新鲜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在不同轴向载荷(0~800N)和不同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 0°、30°、60°和 90°)进行生物力学测试。PCL完整、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 bundle.ALB)切断、后内侧束(posteromedial bundle,PMB)切断和 PCL完全切断顺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分别测量加载后股骨内髁中部的应变。结果 0°位.各级载荷下 PMB切断和 PCL完全切断均引起股骨内髁应变增加.ALB切断对股骨内髁应变无明显影响.且在各级载荷下 PCL完全切断组股骨内髁的应变绝对值较 PMB切断组无明显增加。 30°、60°和 90°位.大载荷下 ALB切断和各级载荷下 PCL完全切断均引起股骨内髁应变增加.小载荷下ALB切断和各级载荷下PMB切断对股骨内髁应变无明显影响.且大部分载荷下 PCL完全切断组股骨内髁的应变绝对值较 ALB切断组明显增加。结论 在膝关节屈伸过程中 ALB和 PMB均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伸直位 PMB对稳定起绝大部分作用.而屈曲位 ALB对稳定起大部分作用.且 PCL部分或完全断裂在屈伸过程中对股骨内髁均可产生不良的生物力学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颈7神经不同平面切断及不同时期对神经元逆行性退变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法保护受损神经元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36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神经根部切断组和神经支部切断组.利用True Blue逆行示踪技术对各组大鼠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精确计数,并利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免疫荧光双标技术检验标记神经元的活性.结果 术后1周,神经根部切断组和神经支部切断组较对照组无明显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数量变化.术后16周,神经根部切断组和神经支部切断组较对照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减少,其中神经根部切断组较神经支部切断组减少更明显(P<0.05).且各组True Blue标记神经元全部被NSE免疫荧光双标.结论 颈7神经根部切断和神经支部切断均发生感觉和运动神经元逆行性退变,且不同平面切断对神经元退变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后早期修复受损神经有利于防止神经元退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大鼠面神经不同致伤模式下面神经元变化的差异,为针对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动物模型提供依据,同时为临床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建立大鼠面神经茎乳孔处压榨、切断、抽脱模型;根据取材时间的不同,分为术后1、2、7、14、28d组,行Cresyl Violet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受损侧面神经核团内神经元空间在形态学上的变化,比较不同模型中受损神经元的差异,对核团区ChAT阳性神经元进行计数,并以手术侧与对照侧阳性神经元总数的比值表达活性神经元比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压榨伤后,神经元并不表现出凋亡的形态学特征,仅在早期合成ChAT能力下降,随后又逐渐恢复.切断组和抽脱组的神经元功能为永久性失活,但切断组失活的神经元在28d内仅发生凋亡前形态学变化,并未类似于抽脱组彻底死亡.结论 面神经切断伤模型消除了靶器官对受损神经元的逆向性营养作用,且神经元在早期未发生彻底性死亡,而是进入功能上的"休眠"状态,更有利于研究面神经损伤后的核团因素.  相似文献   

4.
侧副韧带和跖板对跖趾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侧副韧带、跖板对跖趾关节屈曲功能的影响. 方法取成人尸体第2~4足趾,共24趾.按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和跖板的不同顺序均分为A、B两组(n=12),A组先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再切断跖板薄弱部分,B组按相反顺序切断,观察不同顺序切断前后相同负荷下跖趾关节屈曲角度的变化.并于1994年5月~2000年7月,应用第2足趾游离跖趾关节复合组织移植重建第2和第3掌指关节11例,其中2例行跖板切除术,另9例行跖板 双侧侧副韧带切除术. 结果 A组,术前跖趾关节屈曲角度为37.30±5.42°,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后屈曲角度增加11.29±2.36°,达48.60±2.98°,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切断跖板后,屈曲角度增加5.30±1.59°,达53.35±2.76°,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前跖趾关节屈曲角度为34.59±5.32°,切断跖板后屈曲角度增加6.29±2.98°,达40.89±2.36°,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后,屈曲角度增加9.71±1.94°,达50.60±2.01°,与切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切断双侧侧副韧带与切断跖板比较,前者更能增加跖趾关节的屈曲角度(P<0.01),二者切断的先后顺序对总屈曲角度改变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后随访显示,仅切断跖板者经2个月随访,屈曲角度为15~45°;切断跖板 双侧侧副韧带者经26.3个月随访,屈曲角度为10.3~58.4°. 结论切断双侧侧副韧带及跖板可增加跖趾关节屈曲角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椎间盘内注入外源性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分别选择性切断L3及L5交感干,对交感神经在椎间盘痛觉传导通路中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实验以20只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2组,10只切断双侧L3交感干(L3椎体上缘相应水平的交感链),10只切断双侧L5交感干(L5椎体上缘相应水平的交感链),皆为自身对照,切断前为对照数据。通过L5/L6椎间盘后侧注入外源性炎性因子IL-1β,分别选择性切断L3交感干及L5交感干,监测切断前后L1~5脊神经节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潜伏期,用统计学方法对切断前后各指标进行检验,观察交感干切断后对椎间盘痛觉传导通路的影响。结果切断双侧L3交感干后大鼠L1,2脊神经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弱,潜伏期延长,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断双侧L5交感干后大鼠L1~4脊神经动作电位的幅度减弱,潜伏期延长,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感干在腰椎椎间盘痛觉传导通路中起重要的作用。L3交感干和L5交感干在L5/L6椎间盘痛觉传导通路中的作用不同。L5交感干在L5/L6椎间盘至L1,2脊神经节的痛觉传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L5/L6椎间盘后侧至上腰椎的传导通路与L3交感干有关,而至下腰椎的痛觉传导通路与L3交感干无关。  相似文献   

6.
膈神经切断可导致小儿肺发育受阻,进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近年研究结果表明,膈神经切断后膈肌麻痹导致肺组织失去正常周期性牵张应力是影响肺发育的重要因素;周期性牵张应力可以改变细胞支架结构和细胞外基质,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途径,调控转录因子的功能,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因此,膈神经切断后肺组织失去周期性牵张应力将会导致肺实质细胞增殖受抑制、肺泡腔容积下降,肺泡壁密度增加等肺发育受阻表现.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神经损伤对大鼠腓肠肌萎缩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单纯运动神经和/或感觉神经损伤对大鼠腓肠肌萎缩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选用SD大鼠54只,分别切断左侧L4~L6脊神经前根、晤根或坐骨神经,建立大鼠选择性神经损伤模型。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AchE组织化学染色、透射电镜结合图象分析技术观察损伤岳2、4、10周大鼠腓肠肌湿重、肌细胞直径和截面积、运动终板面积和灰度及肌细胞趟微结构的变化,并作出综合评价。结果 损伤后2、4、10周,坐骨神经切断组大鼠腓肠肌的肌细胞直径及横截面积与前根切断组和聍根切断组相比较明显下降(P〈0.01);坐骨神经切断组、前根切断组与后根切断组相比较,腓肠肌湿蓖显著下降(P〈0.05);运动终板的横截面积明显减少、平均灰度显著增高(P〈0.01)。电镜观察发现,损伤后2周及4周,不同损伤模型大鼠腓肠肌肌细胞超微结构退变较轻、损伤后10周,肌丝、肌节排列紊乱甚至断裂、融合、缺失,肿胀或晕空泡状的线粒体逐渐增多,肌质网扩张,糖原颗粒明冠减少;不同损伤模型大鼠腓肠肌萎缩的形态学变化呈进行性加重,以坐骨神经切断组的变化最为明显,后根切断组的变化最轻。结论 运动神经及感觉神经对于骨骼肌的营养作用具有差蚌性,其巾运动神经对骨骼肌的营养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中不同软组织结构松解对髋关节伸直位张力的影响.方法 新鲜冰冻尸体5具10个髋关节,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显露.在骨盆髂前上棘位置垂直于床面固定一枚克氏针,在股骨干侧方固定另一枚克氏针.测量不同软组织松解操作前后两枚克氏针之间的位移变化.结果 单纯进行牵引、外旋肌切断、后关节囊切开和臀大肌止点切断等操作前后,位移没有明显变化.股骨头切除、阔筋膜髂胫束切断、关节囊全部切除和髂腰肌腱切断后,两枚克氏针距离平均延长1.5mm(1~3mm)、8.0mm(2~19mm)、5.5mm(1~13mm)、1.8mm(1~3mm).同时切断关节囊和阔筋膜髂胫束前后位移变化最大,测量距离平均延长13.5 mm(11~20mm).结论 前关节囊、阔筋膜髂胫束和髂腰肌腱的松解可以降低髋关节伸直位的软组织张力,其中前关节囊和阔筋膜髂胫束的作用最大.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对张力的影响相互制约,单一松解其中一种结构不能获得满意的松解效果.阔筋膜和髂胫束的紧张度可以帮助判断肢体的延长情况.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损伤后重组Neurturin对面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海刚  李蜀光  邱雅  李鸿钧  许彪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5):493-496,i0002
目的:研究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后,大鼠面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时间进程。初步探讨重组Neurturin神经营养因子(NTN)局部应用对轴突低位切断伤后面运动神经元的作用。方法:手术制作大鼠右侧面神经的低位切断伤 NTN因子模型,左侧为低位切断伤 PBS液。用HE、甲苯胺蓝染色技术观测面运动神经元死亡情况及其形态学变化。结果:①面神经低位切断伤可引起面运动神经元死亡且于伤后4周时达到高峰。②局部应用NTN对低位切断伤后的面运动神经元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损伤后1周和2周时,NTN侧神经元数目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周,88.91±28.17VS51.82±19.58;2周,73.63±27.73VS46.38±18.17.P均<0.01)。伤后4周及6周时,GDNF的保护作用明显减弱,GDNF侧的神经元数目较第一周时明显减少(1周,88.91±28.17VS4周,59.33±19.66;6周,58.13±19.28.P均<0.05)。结论:①对重度的面神经损伤,临床神经修复应争取在损伤后4周内进行。②损伤后早期局部应用外源性NTN可以保护受损面运动神经元免于死亡,可能有助于提高神经修复的效果,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左肝静脉背侧游离的手术方法.方法 在33例尸肝Arantius导管解剖基础上,切断43例患者的Arantius韧带,显露左肝静脉背侧壁并肝外切断左肝静脉.结果 43例左肝静脉背侧均被显露并成功切断,术后顺利恢复.结论 切断Arantius韧带是显露左肝静脉背侧壁并肝外切断左肝静脉的稳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皮瓣受区床对缺血 -再灌注皮瓣成活的影响 ,重视受区床的营养性作用。 方法 :40只大鼠分成 A组 (皮瓣下不置硅胶膜 )、 B组 (皮瓣下置硅胶膜后再缝合 )。阻断腹壁浅血管 1h、 6 h、 10 h及完全切断腹壁浅血管 ,观测不同时段皮瓣温度及组织病理改变 ,7天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 结果 :皮瓣温度、皮瓣成活面积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阻断血管1h A、 B组无明显差别 ,阻断 6 h、 10 h及完全切断血管两组间有显著差别。 A组阻断 10 h与完全切断血管两组间皮瓣成活面积很相近。 A组完全切断血管后真皮下组织见白细胞大量聚积。 结论 :皮瓣受区床对缺血 -再灌注皮瓣成活起营养作用。白细胞可损害这种营养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神经移植术修复幼年大鼠臂丛损伤后对近端神经元的影响. 方法 从2009年1月至12月,将出生18 dSD大鼠48只随机等分为8组:第5颈神经(简称颈5)切断组、立即修复组及3、6、9、12、15、18d修复组.采用True blue注射法逆行标记神经元.颈5切断组将右侧颈5神经根切除0.3 cm;立即修复组将颈5神经根切除后取腓肠神经行移植修复.其余各组分别在颈5切断后间隔相应时间修复.术后4周,取颈5脊髓前角和背根神经节,比较各组神经元存活数量的差异.结果 幼年大鼠颈5切断后,3、6d修复组与立即修复组近端神经元计数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上述三组神经元数量较颈5切断组显著增多(P<0.05).与立即修复组相比,9d修复组近端感觉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5),但运动神经元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5切断组和15、18d修复组近端神经元数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幼年大鼠神经根损伤后,在0~9d(相当于人类0~6个月)内修复对近端神经元可产生较满意的保护作用.这提示临床上对有手术指征的产瘫应争取在出生后6个月内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肋缘下斜切口不切断腹直肌在临床中应用. 方法: 肋缘下斜切口不切断腹肌. 结果: 采用不切断腹直肌的方法施术617例均痊愈出院. 结论: 肋缘下斜切口不切断腹直肌损伤小,不影响手术操作,术后患者疼痛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坐骨神经切断后远端神经段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Ⅲ型胶原蛋白(COL-Ⅲ)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方法 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切断,分别于术后不同时间段取远端神经,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远端神经的组织形态学变化、TGF-β1和COL-Ⅲ的表达及含量变化.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远端神经呈现纤维化的改变,TGF-β1迅速增加,7d及28 d时呈现双高峰.COL-Ⅲ逐渐降低,至7d时达最低点后逐渐增加,在28d时达到高峰后处于一个高于正常水平的平台期,且相关性分析(R=0.546,P<0.01)提示两者具有相关性.结论 坐骨神经切断后远端神经段内TGF-β1和COL-Ⅲ的生成具有相关性,说明TGF-β1与损伤神经纤维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成年Wister大鼠在坐骨神经切断后P-S473-Akt于相应脊髓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er大鼠50只,随机分为坐骨神经切断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4、6、8周5个时相处死后取其L4~L6脊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S473-Akt在相应脊髓节段中的表达变化,并利用影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对照组中P-S473-Akt表达呈阴性,随着时间的变化无明显改变.坐骨神经切断组与对照组在5个时相中的变化:1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时坐骨神经切断组运动神经元胞体内P-S473-Akt有明显表达,4周时达到高峰,6~8周时逐渐下调,8周时仍可见细胞核内有少量表达.结论 坐骨神经切断可导致成年大鼠相应脊髓节段中前角运动神经元P-S473-Akt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对损伤的运动神经元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胫神经不同比例切断后肌力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ue F  Jiang BG  Fu ZG  Zhang D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6):1095-1097
目的明确胫神经不同比例切断后与所支配肌肉肌力变化的关系,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正常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A组切断左侧80%胫神经,B组切断60%,C组切断40%,D组切断20%,另一侧留做对照。6周后取材测湿重,并测量小腿三头肌肌力变化。结果4组小腿三头肌均有不同程度萎缩,收缩力下降,有显著差异;A组肌力平均下降88.2%,B组下降54.2%,C组下降19.5%,D组下降4.7%。结论大鼠胫神经干切断比例40%以下,不会过多影响肌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肘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ligament,MCL)前束的生物力学作用,探讨肘关节内侧不稳定的发生机制。[方法]将人体肘关节尸体标本按照前束的完整程度分为3组:完整组、部分切断组、完全切断组,测量肘关节在不同屈曲角度下及不同程度前束损伤后关节松弛度(关节在极限以内的力或扭矩作用下的活动量或旋转[1])、肱尺关节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结果](1)前束完整组内外翻松弛度及全部切断组内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部分切断组及完全切断组外翻松弛度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束完整组及前束部分切断组平均压强及接触面积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在关节松弛度、肱尺关节平均压强和关节接触面积的组间比较均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前束是肘关节内侧稳定的主要结构;(2)关节松弛度与关节内压强呈正相关关系,与关节接触面积呈负相关关系;(3)肘外翻应力试验应在屈肘>30°时进行,如外翻松弛度接近10°考虑MCL前束不完全断裂;如外翻松弛度达15°左右考虑MCL前束完全断裂;(4)前束部分损伤时是治疗肘内侧不稳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 DIGE)分析大鼠颈7(C7)神经根切断后肱三头肌蛋白质表达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其功能代偿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一侧C7神经根切断大鼠模型,对侧为对照组,分别在C7神经根切断后第1、2、3、6、12周取等量的肱三头肌,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筛选蛋白质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点(P<0.05),再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胶内酶解,并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或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鉴定.结果 在大鼠C7神经根切断前和切断后的不同时间点,肱三头肌有38个蛋白质点表达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有27个蛋白质被确切地鉴定,有11个蛋白质与肌纤维的能量代谢相关.在C7切断后第1周,无氧代谢酶表达下调,第3周无氧代谢酶、氧化酶(有氧代谢酶)表达均上调,但在第6~ 12周发生代谢类型的转变,无氧酶上调、氧化酶下调,同时线粒体蛋白质翻译延长因子表达下调.结论 C7神经根切断后肱三头肌功能代偿机制可能与肌纤维类型的转变有关,而这种转变的调节可能发生在能量代谢酶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9.
断端间距对周围神经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较佳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方法以SD大鼠坐骨神经为实验模型,观察神经切断后保留不同间隙修复后的神经再生情况.术后6周、8周处死大鼠,分别行电生理检测、腓肠肌湿重观察、组织学观察及神经轴突计数.结果保留3mm神经断端间隙时,各项检查结果均优于其他各组.结论保留3mm神经断端间隙,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最好,可有效地发挥神经再生的趋化作用,且对轴突再生速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处理的方式和切断岩静脉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连续治疗三叉神经痛80例,将岩静脉彻底解剖后根据术中阻挡情况分切断其属支、主干或不切断3种方式处理岩静脉,分析岩静脉切断后对并发症的影响情况. 结果 岩静脉不阻挡手术入路38例(47.5%);岩静脉主干阻挡入路切断的2例(2.5%);属支阻挡入路40例(50.0%),属支切断1支38例,2支2例,无因岩静脉或属支切断后出现脑梗塞病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75例,疼痛显著减轻5例,有效率100%.无死亡或致残病例,无颅内血肿,无切口感染、皮下积液及脑脊液漏. 结论 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模式,在彻底解剖岩静脉后主动适当地切断岩静脉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