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人乳中虚”见于《金匮·妇人产后病篇》:“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对此原文,历代注家见解不一,尤对“乳中虚”之释,更是各执一端。兹不揣鄙陋,略陈管见于下。一、医家众说纷纭历代注家对“妇人乳中虚”异议很大,甚至连句读都不能一辙,如唐容川认为“‘妇人乳’作一读,‘中虚’作一句”,但大多是“妇人乳中虚”成句。由于对此句的理解不同,  相似文献   

2.
《素问》之"足"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作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内容博大精深、文字古奥,参阅古今历代注家的解释,有些问题依旧存在争议,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历代注家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给予了不同的注释,本文就《素问》中出现的“足”字加以整理分类,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正> 《本经》经文中有关“神仙”“延年”注家已多。但经文中“泽泻”一条中之“能行水上”注者较少,间式有人认为属于不实,夸张之属,此就自己考证古本草著作见解分述于下。考本经文前有:“主风寒湿痹……消水”。一段。考“消”有多义:①“《月令》:冰冻消释”此处前一释作:“解脱、解除”义。②又“消耗”:“注;消意放散也”。即消有;解除,放散之义,而此处“消水”,即谓解除,净尽,放散水湿,指出了泽泻去水,不单放散,而别于治风寒湿痹之义,意犹未尽,故引出下旬“能行水上”。  相似文献   

4.
王润鹏  王明炯 《河南中医》2022,(12):1797-1799
康平本《伤寒论》在桂枝汤证“阳浮而阴弱”前加了一个“脉”字,《脉经》认为,“弱则无血,弱则有热”“弱则为悸”“弱为虚,为悸”“弱则血不足,必弱为虚”“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可知弱脉的病机为无血、有热、血不足、阳气不足,故桂枝汤证隐藏症状还有“短气、悸、项强头眩”。桂枝汤证有汗与否,当看外感内伤。外感之桂枝汤证出现弱脉,为外感风邪,津液开泄,使脉道中的津血减少所致。内伤之桂枝汤证病机为脾胃气弱,生化无力,津液虚少,故可能出现由于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所导致的无汗。因此,桂枝汤证也可以无汗。《伤寒论》认为:“若其人脉浮紧……不可与之也。”“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小便数为肾与膀胱虚,有客热扰之,为桂枝汤的禁忌证。故桂枝汤的禁忌证有“脉浮紧”“下焦精血不足”与“小便数”。  相似文献   

5.
<正> “二阳为卫”,语出《素问·阴阳类论》。二阳者,即阳明之谓;卫者,有捍卫、护卫之义。《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卫又有营养之义,如《国语·鲁语》:“有货以卫身也。”注:“卫,营也”,盖即指此。可见“二阳为卫”是说阳明胃具有固外和营养作用。而《内经》对卫气作用的描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亦此之谓。卫与卫气,彼此作用,竟成合拍,故“二阳为卫”之“卫”似可作“卫气”解。  相似文献   

6.
血枯病最早出自《素问·腹中论篇》,其义如病名所揭-血液枯竭,属虚劳范畴,治疗方药为四乌贼骨一藘茹丸。文章就血枯之病机展开论述,结合历代注家医家所论,其病机大致可分为:肝病血伤,精血亏耗;木邪凌土,脾阳虚衰;血枯肝燥,肾气亡泄;因虚致瘀,由虚更瘀。文章在脏腑与气血津液层面对血枯病机进行总结分析,以进一步拓展“气竭肝伤”的概念,研究血枯病因病机的内涵,拓展四乌贼骨一藘茹丸的临床应用范围,传承经典,古方今用。  相似文献   

7.
对《金匮要略》中“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句解诂之论文,近来有“额上陷”和“脉紧急”分开理解的错误。本文论证了它们必需连读的正确性,并进而贯通了《金匮玉函经》、《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千金翼方》、《医方类聚》、《太平圣惠方》、《脉经》等诸多著作中引用该条时的异文。由于《伤寒论》中有与此相同之条文,历代注家,演绎者众多,此条文之获确诂,则又能更正它们各自不同论注版本、不同文献句读和译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脾约”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伤寒论》原文为“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金匮》中所论与其仅有一字之差,即“大便则鞭”之“鞭”字为“坚”字,而意全同。“脾约”,注家及讲义多释为:胃强脾弱,使脾之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使津液偏渗于膀胱。笔者所释与此相反,即脾约乃胃强脾亦强,脾过于为胃行其津液所致。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里的“病之逆从”,其义不难理解,然因其注家及今之《内经》教材对“病”字多略而不  相似文献   

10.
“烦”字,散见于《伤寒论》六经诸篇,凡63条次。准确地理解论中“烦”字之义,对于正确领会论中诸条原文,必定大有裨益。《伤寒论》“烦”字之义,大抵有以下几种:其一,《说文》谓:“烦,热头痛也。”段玉裁注曰:“烦,如炎如焚。可见,热乃烦之本义。《伤寒论》用此义的条文很多,诸如121条云:“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  相似文献   

11.
“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语出《灵枢·胀论》。历代医家对此阐释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为探赜本义,笔者温习文献,罗列诸说,略陈管见。一、廉泉释疑廉泉之释,向有三说:1.任脉经穴名。如张景岳《类经·疾病类》:“属任脉”;丹波元简《灵枢识》:“任脉经穴”等。诸医家多作此释。2.指舌下腺。安徽、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针灸学辞典》注为“津窍之一,为分泌津液的孔道”。  相似文献   

12.
厥阴篇为学《伤寒论》之难点,古今认识不一。而对330条注释更不一致。原文是:“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历代医家对该条文的理解大体可分以下几种,简述于下: 一、诸注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灵枢·本输篇》:“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此句注解纷云,归纳古人之见其说有三: 其一,(《甲乙经》)注:“以少阳作少阴,所谓两藏,是肺与膀胱。”其二,(《医经精义》)注:“以三焦为水液之道路,而须受肺和肾两藏的统帅。”  相似文献   

14.
“堇”简考     
《尔雅·释草》:“芨,堇草”。郭注:“即乌头也,江东呼为堇”。《诗经·大雅》:“堇,荼如饴”。朱注:“堇,乌头也”。此说流传甚广,现代中医药著作也多采用此说。本文拟对此说试作查考、商榷。一、古籍中有可食之堇堇,徐锴认为即苦堇。苦堇,《本草纲目》以为石龙芮别名。今人《诗草木今释》说同。  相似文献   

15.
唐雪梅 《中医杂志》1998,39(4):200-202
“病在中,傍取之”,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为《内经》“气反”治法之一。对其含义,历代注家大多将之解释为针刺治法。然考“傍”字,亦作“旁”,《说文解字注》云:“傍,近也……亦假旁为之。”《礼记·聘义》有“孚尹旁达”,孔颖达《疏》:“旁者,四面之谓也。”由此可见,与“中”相对而言,上下左右皆可称“傍”。从人体内外来说,“中”是指内在脏腑,“傍”是指躯体、四肢;从五脏来看,“中”可指脾胃,“傍”则指心、肺、肝、肾四脏。且观《五常政大论》,在此段文字前后均  相似文献   

16.
概述《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的内容,是以“饮邪”为重点。仲景虽然把痰饮和咳嗽并提,实际上咳嗽仅为痰饮中的一个症状而已。涵义:痰本作淡。《肘后方·卷三》有治“痰癊”诸方,即痰欲也。考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云:“淡癊、谓胸上液也,医方多作淡饮。”又云:“痰癊、胸膈中气病也。津液因气凝结不散,如筋胶引挽不断,名为痰癊。”据以上数义,痰饮即津液为病之总称。  相似文献   

17.
一、“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辨析“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州都之官”,古今医家均以膀胱为水液会聚之处解释,唯“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一句,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8.
“气因于中”语出《素问·厥论》篇。原文是:“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文中的气因于中,《太素》作“气居于中”。其注云:“寒邪之气因虚上乘,以居其中。”高士宗注为:“阴寒之邪,气因于中,而阳气日衰。”张景岳也云:“……为下气上争,为精气滋下,皆因气因于中也。”唯有马莳另辟蹊径,注为:“肾气既困于中。”其文义虽近,然理却欠明。笔者经过反复阅读经文,再三琢磨,觉得无论气因于中还是气居于中,都不合上下文义且使人费解。疑气因于中为气困于中之误,若作气困于中则文通义畅较为贴切。从字义来分析,困字比因字更接近上下经文文义。查《说文》、《中华大字典》、《辞源》、《广雅释言》等辞书,“因”字多作原因、由来、沿袭等解释;而“困”字则多用来形容人之劳乏、环境之穷蹙、困窘、被困不通  相似文献   

19.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句中,“逆从”一词,历代注家或避而不释,或各执一辞,使学者无所适从。例如,同样把“逆从”视为偏义复  相似文献   

20.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