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建立脑泡状棘球蚴病新西兰大白兔模型。方法 采用颅骨穿刺直视下于前囟正后方2.5cm、矢状缝偏右0.5cm处,经斜向前外侧分别进针约1cm及0.3~0.5cm,注入每mL含(5~10)×10^3个泡状棘球蚴原头节混悬液,建立A、B组动物模型,并分别行MRI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颅骨穿刺法脑内不同深度接种的2种途径接种泡状棘球蚴原头节,A组接种成功率为26.32%,B组接种成功率为5.56%;建模成功的实验动物磁共振检查表现为结节样、环状强化病灶;病理检查病灶为单发,HE染色后证实为脑泡状棘球蚴病。结论 通过颅骨穿刺直视下脑内接种方法 制作泡状棘球蚴脑病新西兰大白兔模型更易成功。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人工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感染法建立小鼠与兔包虫病动物模型。方法 6周龄昆明小鼠经皮穿刺腹腔内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新西兰大白兔于腹部手术后肝脏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原头蚴6个月后剖检动物,观察小鼠腹腔和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内包虫囊生长情况。结果接种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6个月后,小鼠腹腔内包囊生成率为95%,新西兰大白兔肝内包囊生成率为50%。光镜观察见在小鼠腹腔和兔肝脏形成的囊泡具有与羊肝脏棘球蚴囊壁类似的类上皮细胞层和板层状结构。3种动物体内棘球蚴均有原头蚴。结论以羊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接种昆明小鼠腹腔和新西兰大白兔肝脏,可以建立小鼠和兔包虫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用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蚴(人、牛、羊)和泡状棘球蚴生发组织及原头蚴接种试验动物304只(小白鼠243只、灰仓鼠40只、家兔6只、家犬5只、家猫1只、羔羊5只、金色地鼠4只)。细粒棘球蚴的原头蚴经腹腔接种小白鼠158只,感染率为28.5~93.3%,感染灰仓鼠40只,感染率为36~37.5%。6只家兔被感染3只,6只羔羊多次接种棘球蚴不被感染,不论用人、牛或羊的原头蚴,虽可感染某些试验动物,但不能在其体内发育为有头囊。用泡状棘球蚴的组织移植较悬液易于使小白鼠或灰仓鼠感染,并可随转种代数的增加其感染率也增高,发育速度也加快。新疆的灰仓鼠可作为泡状棘球蚴的良好宿主,棘球蚴可在其体内迅速发育,并可较长期的保存虫株,为一良好试验动物。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道1989年以来收治的5例脑内泡状棘球蚴囊肿,均经病理证实。其中3例合并肝泡状棘球蚴,2例肝、肺均有泡状棘球蚴。此病其临床表现及CT扫描均不典型,常常被误诊为颅内胶质瘤。因此凡对来自牧区该病流行区患者,有颅内高压症状,CT显示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病灶排列为葡萄状,结合包虫三项试验常可做出正确诊断。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口服丙硫咪唑等驱虫药物无效。  相似文献   

5.
肝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永生 《黑龙江医学》2008,32(7):508-509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即由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单房性包虫病和由泡状棘球蚴引起的泡状包虫病,前者占85%。单房性肝包虫病由于包块局限,治疗相对容易;而泡状肝包虫病由于泡状棘球蚴在肝组织内呈芽胞样向外突出生长,浸润肝实质,不形成包膜,与周围肝组织无明显界限,治疗困难。术中杀灭头节可用福尔马林、高渗盐水(3%-20%)、西托溴铵、过氧化氢溶液、聚乙烯吡咯酮碘和乙醇等。近年应用高渗盐水较多,手术前可预防性服用甲苯咪唑或阿苯哒唑。无论是哪种包虫病,外科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选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手术治疗目的:①灭活头节;②防止囊液外溢;③清除所有活性的囊内容物;④消灭残腔。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对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化脑)并发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经验。方法对8例小儿化脑并发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总结及分析。结果发病年龄3-5个月7例,入院时病程1周以上6例,表现为发热、呕吐、抽搐、昏迷、前囟饱满、脑膜刺激征及肢体瘫痪等;脑脊液细胞数0.14×10^9-4.05×10^9,蛋白定量1.10~3.79g/L,糖降低5例,细菌培养阳性3例;硬膜下积液细胞数0.026×10^9-1.210×10^9,蛋白定量1.2-6.2g/L,糖降低3例。头颅CF示双侧额、额、顶部硬膜下月芽形,弧形或带状低密度区。用大剂量青霉素与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及激素、甘露醇、镇静剂等综合治疗,2-3周后脑脊液恢复正常。硬膜下积液经穿刺放液疗效不佳后予持续引流,时间1~2周,引流量300-2200ml,8例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消失,7例硬膜下积液恢复正常。结论硬膜下穿刺持续引流治疗小儿化脑并发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疗效满意,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有效减轻脑损伤,预防化脑后遗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980年—2009年我院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23例的病理大体及镜下观察。结果:23例均为居住青海高原寒冷地区的藏族农牧民,与犬、牛、羊有密切接触史。泡球蚴对肝组织破坏性强,有向周围组织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结论:肝泡状棘球蚴病是具有致死性的寄生虫病,加强病畜管理,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治疗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2):179-179
数值范围:五至十可写为5—10;3×10^3~8×10^3,不能写成3~8×10^3。百分数范围:20%~30%不能写成20~30%。  相似文献   

9.
脑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已被大家所认识,诊断方法明确,手术方式已被共识,脑泡状棘球蚴病临床病例很少,文献报道极少,诊断也相对较困难,我院自2002年-2008年10月共收治了6例患者,经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乙肝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cccDNA)的特异性定量检测,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和临床可行性。方法:取本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穿刺标本20份,在肝穿刺当天抽取患者外周抗凝血5mL,标本经相应处理后行HBVcccDNA检测。结果:20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标本中有18份HBVcccDNA检测为阳性,最大值为5.61×10^5copy/μg,最小值为3.26×10^3copy/μg,平均为1.79×10^4copy/μg。20份血浆中PBMC中HBVcccDNA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纽织中可检测到HBVcccDNA,但未能在PBMC中检测到HBVcccDNA,因此PBMC不能支持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1.
应用 PAGE 法对多房棘球绦虫的泡球蚴囊液、全囊、原头蚴及囊壁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酯酶(EST)和酸性磷酸酶(AP)的同工酶进行了分析.结果 LDH 同工酶仅囊液与全囊各出现4条酶带.EST 同工酶全囊、囊液、原头蚴和囊壁分别出现14、17、3和13条酶带;而 AP 同工酶4种样品的酶带则分别是2、4、1和1条.3种同工酶的酶带数均以囊液样本为多且染色深,提示囊液可能是泡球蚴物质代谢的一个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浓度的雌激素对人源性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DMEM完全培养基将人牙周膜干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分别加入浓度为0、10×10^-10、10×10^-9、10×10^-8、10×10^-7、10×10^-6、10×10^-5mol/L的雌激素,以未加入雌激素的成骨诱导液组(普通DMEM培养基中加入10mMβ-甘油磷酸钠、50μM维生素C及10nM地塞米松)作为阴性对照。培养后实时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成骨早中晚期关键指标Runx2、ALP和OCN mRNA表达。结果:浓度为10×10^-10、10×10^-9、10×10^-8、10×10^-7、10×10^-6、10×10^-5mol/L的雌激素对人源性的牙周膜干细胞培养均无毒性;不同浓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成骨诱导7、14、21天时,Runx2、ALP及OCN mRNA表达在10×10^-7组最高(P<0.05~0.01)。在不同浓度雌激素组中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当雌激素浓度<10×10^-7mol/L时,雌激素能够以剂量依赖的方式促进人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过程中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雌激素浓度>10×10^-7mol/L时,雌激素浓度的增加并未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应用 SDS-PAGE 分析了泡球蚴囊液及全囊、原头蚴和囊壁组织可溶性蛋白质,结果分别出现23、26、16、25条蛋白带,其中主带分别为4、7、5、7条。用斑点 ELISA 显示,4种抗原的敏感性分别为67%、67%、100%、67%,特异性分别为90%、89%、83.5%、91%。  相似文献   

14.
电穿孔介导外源基因转染兔成体成纤维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电穿孔方法,介导质粒载体pEGFP-cl转入兔成体成纤维细胞,探讨建立电穿孔介导外源基因转染兔成体成纤维细胞的基本条件。方法电穿孔介导质粒载体pEGFP—cl转入7.10代兔耳成体成纤维细胞系GG,研究不同电压、电容、DNA剂量,孵育温度的条件下,观察细胞存活数,流式细胞仪测试GFP的含量。结果以PBS作为电击基础液、细胞浓度2×10^6个/ml,电压250V、电容700μF,DNA用量30μg时,兔耳成纤维细胞的转染率和存活率最佳。且电击前冰浴10min,电转染后37℃孵育10min有利于提高细胞的转染率和存活率。结论在合适电压、电容、DNA剂量条件下,电转染提供了外源基因转染兔耳成体成纤维细胞适用性;电转染前的一定时间冰浴和电转染后一定温度孵育可使电转染效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玉米多糖铁在毕格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研究。方法:毕格犬灌胃(11.0 mg/kg、5.7 mg/kg、2.9 mg/kg)给予玉米多糖铁后,不同时间点测定犬体内铁离子的浓度,所得数据用DAS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并分析。结果:当玉米多糖铁中铁离子浓度在0.25μg/ml范围内时其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9 65μg/ml范围内时其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0.999 60.999 9,平均回收率达到91%以上、RSD值低于15%。药动学参数表明其在毕格犬体内的药动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其中三个剂量组的t1/2分别为(1.69±0.25)×103、(1.4±0.51)×103和(1.88±1.41)×103min;AUC0-∞分别为(5.87±1.39)×103、(4.53±1.11)×103和(3.91±2.12)×103mg/(L·min)。结论:本研究数据为进一步研究玉米多糖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16.
应用SDS-PAGE分析了泡球蚴囊液及全囊、原头蚴和囊壁组织可溶性蛋白质,结果分别出现23、26、16、25条蛋白带,其中主带分别为4、7、5、7条。用斑点ELISA显示,4种抗原的敏感性分别为67%、67%、100%、67%,特异性分别为90%、89%、83.5%、91%。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鼻粘膜损伤对风疹病毒再感染的影响。方法把风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的144只豚鼠分为A、B、C、D 4组,A组仅破坏鼻粘膜上纤毛和纤毛细胞及少部分粘液毡,B组则进而破坏1/3的鼻粘膜,c组则进而破坏1/2的鼻粘膜,D组为对照组。再把A、B、C、D组又各分为3亚组,分别用4.5×10^2、4.5×10^3、4.5×10^4 IU/mL的风疹病毒悬液进行鼻腔内感染,7~10天后各组豚鼠断头采血测风疹病毒以及CD4^+、CD8^+细胞以及CD4^+/CD8^+比值,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者定量测血清风疹病毒RNA含量;同时取鼻粘膜,观察纤毛及纤毛细胞的情况,以及对鼻粘膜进行免疫组化和HE染色,计数粘膜中CD4^+/CD8^+细胞以及CD4^+/CD8^+比值。结果同种浓度的病毒悬液感染的各组中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以及血液中风疹病毒RNA含量随鼻粘膜损伤程度加大而升高,鼻粘膜损伤各组中血液及鼻粘膜组织中CD4^+/CD8^+细胞以及CD4^+/CD8^+比值明显低于非损伤组,且随鼻粘膜损伤程度加大而降低。结论鼻粘膜损伤易于风疹病毒的生长增殖和再感染发生,从而增大了病毒的再感染率,因此及时治疗修复患者损伤的鼻粘膜可降低风疹病毒的再次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8.
给已发育成细粒棘球蚴100d的C_(57)BL/6J小鼠经口灌注丙硫咪唑悬液每日200mg/kg,用药8周后解剖观察。用药组小鼠体内细粒棘球蚴的最大直径和总重量均小于对照组,用药组生发组织和角质层病理损伤程度及数量均大于对照组。另给NIH小鼠腹腔接种原头蚴后第三天同法给药4周,可明显降低小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感染率。实验结果表明丙硫咪唑可抑制细粒棘球蚴发育生长,破坏生发层组织和角质层结构,并且具有预防原头蚴再发育成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规在微创脑内血肿穿刺中的应用.方法:先用分规在血肿最大层CT片上测出在病人头颅上穿刺点距前正中线的距离及实际穿刺深度,再用分规在病人头颅上标记穿刺点,以此标记点进针或进引流管垂直正中矢状面或矫正后的平面穿刺血肿中心.结果:101例颅内血肿全部一次穿刺成功,术后复查CT证实穿刺针除1例偏血肿中心以外其他均命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