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下肢主动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A组(18例)加用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治疗;B组(17例)加用智能循环运动治疗;C组(17例)常规康复治疗。共8周。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肌张力、下肢运动、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评定,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SS)、下肢Fugl-Meyer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3组CSS、FMA、BBS和10m MWS各项评定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痉挛、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恢复性治疗踏车可显著改善下肢痉挛状态,提高脑卒中早期下肢主动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速度,可成为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86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纳入康复单元,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BBS、MWS、下肢FMA及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BS、MWS、下肢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26例分成治疗组14例及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3个月慢速活动平板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10 m最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度及6 min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MA、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自由步行速及6 min步行距离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FMA、BBS评分,10 m自由步行速度及6 min步行距离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速活动平板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78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加以核心肌群训练,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速度、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肌群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66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加以高压氧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速度,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平衡能力、步行速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A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3例,PNF组(B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PNF技术治疗)22例,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组(C组,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下肢机器人训练)23例,共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Berg量表评估平衡能力(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患者步行能力,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和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评估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速度。结果:治疗2周后,C组在FMA-L、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1)和B组(P0.05)。治疗4周后,C组在FMA-L、BBS、FAC和MWS方面显著优于A组(P0.05)和B组(P0.05),B组在FMA-L、BBS、MWS方面优于A组(P0.05);组内比较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结合PNF技术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步行速度作为评价工具,来判别脑卒中患者的户外步行自立性。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依据户外步行自立性评价分为两组:步行自立组与步行非自立组。用BBS、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对每位患者进行评定。结果BBS和MWS预测户外步行自立性正确率为88.8%。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提示判断户外步行自立性的最佳BBS临界值为49.5分,其相应的敏感性为86.2%,特异性为78.4%,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判断户外步行自立性的最佳MWS临界值为1.0m/s,其相应的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90.2%,ROC曲线下面积为0.961。结论BBS和MWS作为筛查工具可以较好地评价脑卒中患者的户外步行自立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PNF技术、Bobath技术、姿势控制训练等,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动作进行训练,每天50min。B组按照A组相同训练计划每天训练30min,加用悬吊运动疗法进行训练20min,持续治疗30个工作日。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易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评分(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B组下肢FMA、BBS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的改善幅度较A组显著(均P0.05)。结论: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压力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52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高压组和低压组,每组26例。两组均给予康复训练加高压氧治疗4周,高压组、低压组高压氧治疗压力分别为0.20 MPa(2.0 ATA)和0.18 MPa(1.8 ATA),采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评价步行速度、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WS、FMA、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WS、FMA、M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MA及MBI高压组优于低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W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加以高压力高压氧治疗4周,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较高压力高压氧改善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佳,但对提高步行速度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悬吊运动疗法结合Bobath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悬吊组20例、联合组20例、对照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悬吊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疗法,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悬吊运动疗法和Bobath疗法。3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评估,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10m MWS)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下肢FMA、FAC、10m MW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下肢FMA、FAC、10m MWS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悬吊组、联合组下肢FMA、FAC、10m MWS均较对照组改善,且联合组下肢FMA[(28.35±3.69)分]、FAC[(4.25±0.55)分]、10m MWS[(0.60±0.15)m/s]改善优于悬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运动疗法结合Bobath疗法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判别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最重要的临床变量。方法 32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然舒适状态下的10m步行速度,用Fug1—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对步行速度和临床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患者的步行速度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781—0.834,P<0.001);下肢运动功能与步行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更高(r=0.834);步行速度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程度呈负相关(r=-0.461,P<0.05)。进一步回归分析分析发现,下肢运动功能对步行速度有显著性影响(R^2=0.696,P<0.001)。结论 下肢运动功能是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最重要的临床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脑卒中患者自由与最大步行速度在评定功能恢复结果中的价值。方法对 3 2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测定自然舒适状态下的 10m步行速度和 10m最大步行速度 ,用Fugl Meyer评定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 ,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 ,用功能独立性测量中的移动类项目测量综合移动能力。对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与临床评定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95 3 ,P <0 0 0 1) ;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综合移动能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742— 0 83 4,P <0 0 0 1) ;但自由步行速度与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更高 (r =0 787— 0 83 4,P <0 0 0 1)。结论自由步行和最大步行速度都能够反映功能恢复结果 ,但是自由步行速度测定方法更实用、更安全和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等临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 8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 ,用Motricity指数评测患侧下肢肌力 ;用Fugl Meyer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 ;用Berg平衡量表测定平衡功能 ;测定 10m最大步行速度 ;用独立功能量表 (FIM )测量ADL能力。对偏瘫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能力临床变量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 ,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临床变量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因素。结果患者偏瘫侧下肢肌力与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之间呈高度正相关 (r =0 5 92 -0 811,P <0 0 0 1) ;偏瘫侧踝屈曲肌力、膝伸展肌力和髋屈曲肌力分别是运动功能 (R2 =0 3 77,P <0 0 0 1)、平衡 (R2 =0 3 2 1,P <0 0 0 1)、步行速度 (R2 =0 173 ,P <0 0 0 1)、ADL(R2= 0 42 ,P <0 0 0 1)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偏瘫侧下肢肌力明显影响着患者运动功能、平衡、步行速度和ADL能力的恢复 ,合理地评价和改善偏瘫侧肌力 ,对优化康复治疗程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文探讨了偏瘫患者在恢复期行患肢膝关节屈伸肌群肌力训练的效果 ,以及下肢功能评定与步态分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5 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 30例 )和对照组 ( 2 0例 ) ,二组患者康复训练相同 ,观察组患者在恢复期增加患肢股四头肌、绳肌肌力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 Meyer法、Barthel指数法及足印法对二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步态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 .0 1)、运动功能与活动能力显著提高 (P <0 .0 1)。步态的对称性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显著相关 (r =-0 .79,-0 .71、P <0 .0 1) ,与活动能力无关 (r =-0 .2 1,P >0 .0 5 ) ;步速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活动能力均显著相关 (r =0 .80、0 .78、0 .76 ,P <0 .0 1)。结论 偏瘫患者在恢复期行患肢膝屈伸肌群肌力训练有助于运动功能提高、步态改善 ;通过足印法步态分析可初步了解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和动态平衡评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实验室定量测定的静态平衡与临床评定的动态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两者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结局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患者用重心摆动测定法评定静态平衡;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动态平衡;用功能独立性测量(FIM)和10m最大步行速度评测(MWS)来评定功能结局.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确定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之间的关系,确定静态和动态平衡评定与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BBS之间呈中度负相关(r=-0.705--0.475,P<0.05);闭眼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TUGT之间呈中度的正相关(r=0.508-0.583,P<0.05).重心摆动测定参数与FIM-A和MWS之间无相关性(r=-0.048--0.296;r=-0.404--0.01,P>0.05),BBS与FIM-A和MWS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r=0.752;r=0.700,P<0.001),TUGT与FIM-A和MWS之间呈高度的负相关(r=-0.600,P<0.01;r=-0.817,P<0.001).结论在实验室中测定的静态平衡结果与在临床上评定的动态平衡结果是相关联的,但是动态平衡评定比静态平衡评定更能有效地反映脑卒中患者的功能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等速肌力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疗效评定效果,探讨其下肢功能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实施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训练,对比两组相同训练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的下肢功能评分、疗效与下肢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Barthel和Fugl-Meyer的下肢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步态对称性、步速、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步幅差、步速、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脑梗死偏瘫应用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增强患肢膝屈伸肌群肌力,提高步态对称性、步速、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恢复,促进回归正常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的贴扎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足印分析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FAC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的平均步长、步宽及步速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肌内效贴结合常规运动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与情绪、认知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15 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10 m步行速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改良Barthel指数(MBI)、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测。比较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和FA指数、ADC指数,并对脑梗死患者DTI 参数与情绪评估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FMA评分及10 m步行速度与HAMD、HAMA及MMSE评分无相关性。HAMD、HAMA、MMSE评分与SF-36 中的情感职能相关(P<0.05),HAMA评分与SF-36 中的躯体疼痛负相关(P<0.05)。双侧内囊后肢的FA值均与HAMD呈负相关(P<0.05)。结论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下肢膝关节屈伸肌行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的效果,以及下肢功能评定与步行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8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93例),二组患者康复训练相同,观察组增加双下肢股四头肌、腘绳肌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18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法、Barthel指数法及足印法对二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步态进行分析[1]。结果:观察组患者步态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运动功能与活动能力显著提高(P<0.01)。步态的对称性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显著相关(r=-0.77,-0.73,P<0.01),与活动能力无关(r=-0.23,P>0.05) ;步速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活动能力均显著相关(r=0.82,0.77,0.75,P<0.01)。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双下肢膝屈伸肌群视觉反馈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运动功能、步态改善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判别决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最重要的临床变量,为优化此类患者步行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0例恢复步行能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测定在自由状态的10m步行速度,求得患者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时间-距离因子。用Fugl-Meyer评价法评测下肢运动功能,用Motricity指数评测下肢肌力,用Berg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用改良Ashworth评定法评定足跖屈肌张力。对步行时间-距离因子和临床变量间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然后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0例患者的步行速度为35.45(4.10~67.40)m/min,平均步长为34.41cm,平均步频为91.59steps/min。患者的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之间呈高度正相关(Pearson'sr=0.669~0.880;P<0.001);步行速度和步长与足跖屈肌张力痉挛程度呈负相关(Pearson'sr=-0.280~-0.481;P<0.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临床变量分别为下肢运动功能(R2=0.766,P<0.001)、平衡功能(R2=0.701,P<0.001)和下肢肌力(R2=0.757,P<0.001);决定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的最重要的下肢肌力分别为髋屈曲肌力(R2=0.573,P<0.001)、膝伸展肌力(R2=0.583,P<0.001)和髋屈曲肌力(R2=0.191,P<0.05)。结论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下肢肌力(尤其髋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