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胆管癌是胆道常见恶性肿瘤,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有向周围组织、血管、神经浸润的特点,化疗、放疗又不能降低胆管癌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和提高其生存率,因而预后很差。近年来研究显示:胆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1]。因此,通过建立模型这一有效手段,对提高胆管癌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对胆管癌模型的研究现状做如下综述:1肝内胆管癌模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属于肝癌的范畴,目前文献中报道较多,早期研究就是从该类模型开始的。1.1诱发肝内胆管癌模型该类模型通常用化学物质、微生物寄生虫感染等诱发手段建成。1.1.13'甲基4二甲氨偶氮苯(3'M…  相似文献   

2.
应用Cox模型分析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80-1995年86例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进行研究。选择15个可能对胆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非重复性特征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1年生存率为72.6%,3年生存率为32.4%,5年生存为18.7%。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胰腺浸润,十二指肠浸润,神经浸润,周围血管浸润,切缘癌残留和浸润深度对预后有影响(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胰腺浸润,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胰腺浸润,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是胆管癌切除术后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1号和2号模型。方法:将人胆管癌组织接种于裸鼠皮下和肝脏,逐代观察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绘制其生长曲线,进行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建立了人胆管高分化粘液腺癌裸鼠移植瘤1号和中分化乳头状腺癌裸鼠移植瘤2号模型。皮下移植瘤生长率为40%;1、2号模型移植成功率分别为97.7%和100%,潜伏期分别为26d和217d。移植瘤在形态和生物学上仍保持人胆管癌的特点。结论:裸鼠移植瘤1、2号模型是一种接近人体的胆管癌模型,可为胆管癌研究提供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4.
现代研究表明,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加强对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生存率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况,结合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如下综述.1肝门部胆管癌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是胆道系 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肝门部特殊的解剖位置及肝门部胆 管癌具早期侵犯周围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邻近肝组织的特 性,故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现代研究表明 肿瘤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加强对 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生存率 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治进展,结合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如下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方法的选择 由于肝门部胆管癌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病人就诊时的主要表…  相似文献   

6.
胆管癌Cyclin D1、p16蛋白表达的定量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对胆管癌及正常胆管组织中Cyclin D1、p16的蛋白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它们在胆管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方面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试图提高胆管癌的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现代研究表明,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因此加强对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生存率的关键。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近况,结合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胆系良性疾病在肝门部胆管癌诊治中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为止对胆管癌病因学的研究认识还很不系统深入,因此目前临床上还无法确认其所谓的“癌前病变”或“癌前病症”。尽管参照其他较常见消化系肿瘤的临床病理学进程,癌前病变或病症常被聚焦在慢性炎症、感染或良性肿瘤。而对于胆道系统更为常见多发的良性病变如:先天性肝内外胆管囊肿、胆管结石、胆管狭窄、胆管炎症及肝内胆管局限性扩张等,我们也均可视为胆管癌的“癌前病变”吗?  相似文献   

9.
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分析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我院1980~2004年期间120例胆管癌切除术后的患荇进行研究,选择可能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并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胆管癌切除术后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1.7%、32.5%和19.2%。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胰腺浸润、十二指肠浸润、切缘癌残留、神经浸润、周围血管浸润和肿瘤浸润深度影响胆管癌的预后(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胰腺浸润和神经浸润是影响胆管癌切除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是淋巴结转移、胰腺浸润和神经浸润。  相似文献   

10.
胆管癌泛指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为肝脏胆道系统第二大恶性肿瘤,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胆管癌的发病以老年人为主,多为65岁以上,且随年龄增长发病呈上升趋势。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约为1.5:1。胆管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病时多已届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影像学和肝胆外科的发展,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影响胆管癌患者生存预后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何平  陈武科等 《消化外科》2002,1(2):115-117
目的 探讨影响胆管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1980-1995年86例胆管癌切除术后患进行研究。选择15个可能对胆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非重要性特征性临床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胆管癌切除术后患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1年生存率为72.6%,3年生存率为32.4%,5年生存率为18.7%。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胰腺浸润、十二指肠浸润、神经浸润、周围血管浸润、切缘癌残留和浸润深度对预后有影响(P<0.05)。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胰腺浸润、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胰腺浸润、神经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是胆管癌切除术后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不同临床和病理分型对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临床和病理分型与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疗效的关系。方法总结1993年至2004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198例病例资料。结果临床分型Ⅰ型34例,Ⅱ型60例,Ⅲa型27例,Ⅲb型33例,Ⅳ型19例,Ⅴa型6例。Ⅴb型19例。病理高分化腺癌35例,中分化腺癌52例,低分化腺癌54例,三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5、11、5.5个月;病理切缘阴性者与切缘阳性者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5)。手术并发症出现率41.4%,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根据临床分型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病理切缘阴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围手术期正确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胆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对手术后远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了探讨胆管癌的病理学特征对其预后的影响,提高外科治疗的远期效果,我们在总结手术治疗103例肝门部胆管癌的基础上,对72例有病理诊断者进行了回顾分析;并重新对78例肝外胆管癌的石蜡包埋标本,进行Ki-67核蛋白表达的研究。结果显示: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分化程度越低胆管癌对周围神经、脂肪组织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率越高,预后较差的中低分化及粘液腺癌所占的比例高达47.2%,手术后长期生存者均为高分化腺癌。并发现胆管癌不同组织类型与分化程度与Ki-67核蛋白表达呈明显的相关性,即分化程度越差Ki-67核蛋白表达越强。结论提示:胆管癌的病理组织类型对预后有明显影响;ki-67核蛋白表达可为判定胆管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胆管癌发病和早期诊断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胆管癌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依其起源部位不同有肝内和肝外胆管癌之分。胆管癌被确诊时多为晚期,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如何早期诊断胆管癌,提高胆管癌患者生存率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胆管癌发病在基因水平的研究已有涉及。现有报道显示胆管癌相关基因包括抑癌基因、癌基因以及凋亡相关基因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胆管癌发病与黏蛋白基因、三叶肽基因和同源异型盒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本文就这些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性介绍肝门部胆管癌诊断进展动态。肝门部胆管癌首先症状为上腹不适、隐疼、腹胀、乏力、明显消瘦及进行性黄疸等。目前的实验室检查对胆管癌早期诊断帮助不大。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和MRI是无损的诊断方法。可帮助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浸润范围及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如果有肝内胆管扩张或梗阻性黄疸,B超,CT及ERCP是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方法,必要时选用PTC或ERCP对进一步检查则更有价值。目前所有的肿瘤标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但肿瘤标记物的研究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16.
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提高肝内胆管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分析22例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男性8例,女性14例,病程:3个月至40年,症状:腹痛,畏寒,发热,黄疸,乏力,纳差,体重减轻与贫血等。合并结石者ALP与γ-GT升高,癌变则CEA升高,分为三型:包块型,胆管周围浸润型与胆管内生长型,12例病人经受肝切除或广泛的肝切除和(或)肝外胆管切除,12例存活,7例,存活5年。结论:肝内胆管癌的积极切除治疗是理想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胆管癌指胆管系统衬覆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按发病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两大类。胆管癌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较低,但近些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同时伴随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胆管癌发病率日趋升高,影响了大众身体健康。胆管癌当前西医手术、化疗、靶向等治疗方式多有局限性及不良反应,文献研究提示中医药针对胆管癌有其独特优势,鉴于此,本文对胆管癌的中医相关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2号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人胆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方法 将人胆管癌组织接种于裸鼠皮下和肝脏,逐代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进行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 建立了人胆管中分化乳头状腺癌裸鼠移植瘤2号模型,命名为HBDCM2—ZSH。已连续传代7代,皮下移植瘤生长率为100%。潜伏期21d,成瘤时间为6周左右。移植瘤在形态和生物学上仍保持人胆管癌的特点。结论 HBD-CM2-ZSH裸鼠移植瘤模型是一种接近人体的胆管癌模型,可为胆管癌研究提供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胆管癌(carcinoma of bileduct)一般指原发于自左、右肝管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胆管癌,包括胆总管、肝总管和肝管分又处癌。胆管癌的诊断比较困难,当诊断明确时,病情往往已属中晚期。该病起病隐匿,预后较差,未经治疗的胆管癌出现临床症状后平均存活时间3~4个月,有作者认为自然存活时间为6~12个月,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惟一可能延长病人生存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因其极易早期侵犯肝门区血管、神经、淋巴结组织及邻近肝组织且易发生远处转移,并且对放、化疗不敏感,外科手术目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何早期发现并诊断肝门部胆管癌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从分子生物学方面寻找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指标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肝门部胆管癌的相关癌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蛋白组学、肿瘤标志物等方面对其早期诊断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