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针刺辅助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镇痛作用的影响。方法:将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给予自控静脉镇痛,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前给予针刺辅助麻醉,记录2组患者术后12h、24h疼痛评分(VAS),2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24h内的使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术后12h和24h VAS评分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24h镇痛泵使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辅助麻醉能有效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疼痛,减少镇痛泵使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总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麻醉方法、效果临床研究。方法 :择期胆囊切除术 1 94例 ,分A(针硬组 )、B(电硬组 )、C(对照组 )三组单盲法观察。硬膜外操作方法、局麻药种类、浓度 (1 .5 %利多卡因 )及给药程序三组相同 ,麻醉阻滞平面均达到T4~ 1 1 以上 ,使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满意 ,牵拉反应轻 ,术中安静。结果 :针刺 (穴位电极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 ,A、B两组I级率分别为 75 .76%、60 .3 2 % ,C组仅 1 3 .85 % ,A、B组与C组比较P <0 .0 0 1。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每小时用药量、每例用药量C组均比A、B两组多 ,其中每小时用药量比A、B两组分别多 3 6.2 3 %、3 3 .5 7% ,P <0 .0 0 1 ,说明针刺与硬膜外麻醉两者复合可增强麻醉效果 ,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监测提示 (HR、MAP、RR、TV、MV、SPO2 、ECG)术中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全组病例安全渡过手术 ;儿茶酚胺检测A、B两组麻醉后血浆NE含量减少 ,麻醉效果优良 ,并提示A、B两组有减轻或缓解手术应激反应作用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针刺除有加强镇痛作用、减少麻醉用药量外 ,还可能加强细胞免疫功能。说明针刺 (穴位电极 )与硬膜外麻醉复合弥补了针麻镇痛不足、肌肉松弛欠佳、牵拉反应明显等不足 ,既保留了针麻优越性及生理状态的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非经非穴与针刺经穴辅助用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针刺非经非穴辅助麻醉,B组患者则给予针刺经穴辅助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肌松效应指标,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6 h镇痛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肌松起效时间和肌松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肌松维持时间显著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和术后6h镇痛药物用量均显著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头晕头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经穴辅助用于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可有效延长肌松时间,改善术中和术后麻醉镇痛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效果优于针刺非经非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针刺辅助全身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全身麻醉进行麻醉,实验组患者采用针刺辅助全身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镇痛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经过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后,实验组患者的最低肺泡内有效浓度的平均值(1.24±0.33)Vo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最低肺泡内有效浓度的平均组(1.75±0.35)Vol%,实验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及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3.2±1.5)分、(3.2±1.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1.5)分及(7.4±2.6)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来说,应用针刺辅助全身麻醉能够很好的对患者起到镇痛的作用,并且应用于患者体内的浓度也较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针刺与硬膜外腔复合麻醉用于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81例胆囊切除术分为 3组 : 组针刺与单纯硬膜外低浓度局麻药复合麻醉 ; 组单纯硬膜外低浓度局麻药麻醉 ; 组硬膜外常规浓度局麻药麻醉。临床观察麻醉效果 , 、 组进行同位素放射免疫测定进行比较研究 ,其结果显示针刺与硬膜外复合麻醉既减少麻醉药用量又对机体有调整作用 ,对手术刺激反应具有保护性抑制作用 ,使循环系统更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20例采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均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分析麻醉效果。结果:在麻醉诱导后、术中、拔管后患者血流动力学与术前未有较大波动,术后疼痛评分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仅有1例发生躁动。结论: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够减轻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躁动的发生,确保手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韩春晖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21(15):31-31
目的:探讨比较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行硬膜外联合全麻(CEGA)和全屏静脉麻醉(TIVA)的安全及有效性。方法:随机将50例患者分为CEGA组和TIVA组,每组25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患者的脉搏、血压、疼痛评分、Steward评分等。结果:CEGA组术后3小时疼痛评分低于TIVA组。CEGA组术后Steward评分高于TIVA组。CEGA组与TIVA组术后不良反应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EGA组可以减少手术中和手术后的疼痛,并没有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应用CEGA的效果明显优于TIVA,同时安全性也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刺 (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临床研究。方法 :胆囊切除术共 1 0 6例 ,其中针硬组 (A组 ) 35例 ,电硬组 (B组 ) 35例 ,单纯硬膜外麻醉组 (C组 ) 36例。A组为针麻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B组为穴位电极刺激基础上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C组为对照组 (单纯硬膜外麻醉 )。结果 :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 80 0 0 %、B组 6 8 5 7%、C组 2 5 0 0 % ;硬膜外腔 1 5 %利多卡因用量 ,首次用量C组比A组、B组多用 35 43%、30 6 2 % (P <0 0 0 5 ) ;硬膜外腔首次用药量 9mL时A、B两组比C组多阻滞 2~ 3个神经节段 (A∶C、B∶C ,P <0 0 0 1 ) ;监测指标提示术中HR、BP、MBP、RR、TV、MV、SPO2 、ECG基本平稳 ,顺利、安全渡过手术。结论 :针刺(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电视腹腔镜下356例胆囊切除手术配合要点.方法:应用电视腹腔镜对356例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患者实施胆囊切除手术,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手术顺利,无护理差错发生.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善的器械设备系统,良好的操作技能.术中医护的协调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胆囊切除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加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术前访视,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加强手术配合.结果:对10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5~30mim,平均20mim,术中出血少,术后无继发出血发生.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有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创伤小等优点,良好的手术护理配合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我院从 2 0 0 2年 1月~ 3月共收治单纯胆囊结石 ,胆囊息肉患者 10 0例 ,均采用腹腔镜切除胆囊 ,因目前患者对这一先进技术缺乏了解 ,因而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 (指术前 3d~术后3d)是保证手术效果 ,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笔者认为 ,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1 术前护理1 1 心理护理 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夸大手术的危险性 ,不理解麻醉的全过程 ,不知道疼痛的程度 ,对预后悲观。针对以上问题 ,术前护士应介绍手术的必要性 ,介绍手术过程及术前用药情况 ,介绍所采用的麻醉方法及优缺点 ,告知患者如何配合。同时可请治愈患者谈切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辅助全麻在妇科腹腔镜术中的最佳穴位配伍.方法:将9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为Ⅰ-Ⅱ级的择期妇科腹腔镜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为单纯静吸复合全麻;Ⅱ组和Ⅲ组为韩式穴位神经刺激(HANS)仪辅助全麻,HANS仪刺激30 min后,再全麻,电针刺激直到术毕,Ⅱ组取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Ⅲ组取双侧合谷和太冲.术中调节七氟醚浓度(ETsev),维持麻醉趋势分级(NTS)在D1 -D2,记录呼气末ETsev的变化;观察术中心率和血压变化;观察苏醒期相关反应,记录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和呼之睁眼的时间;记录苏醒期患者躁动、寒战、疼痛和恶心呕吐评分;记录拔管后出现呼吸困难的例数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如意识评分等);记录患者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的时间、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有无术中知晓等,综合评价针麻效果.结果:3组患者术中ETsev变化,与Ⅰ组比较,Ⅱ组ETsev减少35%(P<0.05),Ⅲ组ETsev减少25%(P<0.05),且Ⅱ组较Ⅲ组减少更加显著(P<0.05);Ⅱ组与Ⅲ组血压和心率较稳定,Ⅱ组最稳定;Ⅰ组患者苏醒期呼之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最长(均P<0.05),Ⅲ组次之,Ⅱ组最短.苏醒期躁动评分、疼痛评分、呕吐评分、需托下颌的发生率Ⅰ组最高(均P<0.05),Ⅲ组次之,Ⅱ组最少;意识评分Ⅰ组最低(P<0.05);3组患者均无术中知晓,Ⅱ组与Ⅲ组较Ⅰ组满意度高(均P<0.05);患者术后第1次肛门排气的时间,Ⅱ组与Ⅲ组较Ⅰ组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HANS仪辅助全麻有一定的麻醉镇痛辅助作用,且以取穴足三里和三阴交组效果最佳,可明显减少全麻药用量,围术期血压、心率更趋平稳,苏醒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3.
1病人选择及临床资料1.1病人选择:正确地选择合适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病人与手术顺利及成败关系很大,故要充分了解及掌握LC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整体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镜手术(LC)以其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瘢痕小、进食早、出院快等优点而广泛应用[1]。在整个过程中除医生的医技外,护士对患者的护理也极其重要。我院自1993年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以来,已成功行该类手术3 000多例,现将整体性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选取200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05例,男51例,女54例;年龄15~79岁,平均51岁。其中胆石症30例,胆囊息肉23例,胆囊结石伴急慢性胆囊炎44例,胆囊癌1例,胆结石、总胆管结石3例,其他息肉伴结石、炎症4例。除1例为LC 逆行胰胆管造影 十二指… 相似文献
15.
1 病人选择及临床资料 1.1 病人选择:正确地选择合适做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病人与手术顺利及成败关系很大,故要充分了解及掌握LC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2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71例,男40例,女31例,年龄在22-70岁,胆囊结石53例,胆囊息肉18例,伴高血压3例,冠心病2例,慢支炎3例,糖尿病1例,术中转开腹手术1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30min~100min,术后住院天数3d~5d,平均4d。结论:加强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与小切口手术在胆囊切除术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将我院就诊的80例需实施胆囊切除术的胆囊疾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实行腹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B组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中出血少、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与住院天数缩短,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B组有缩短手术时间的趋势,但不存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腹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拥有明显的优势,应当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前后的护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是在电视监控下通过腹腔镜实行胆囊切除术,LC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外科临床。云南省昭通市中医院2007年7月以来共施行LC285例,通过选择最佳适应证,术后病情恢复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分析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后腹腔镜肾脏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采用不同麻醉措施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SBP、DBP及H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气腹时、气腹后10min及气腹后20min的SBP、DBP及HR同麻醉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气腹时、气腹后10min及气腹后20min的SBP、DBP及HR同麻醉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患者气腹时、气腹后10min及气腹后20min的SBP、DBP及HR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在后腹腔镜肾脏手术中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