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郭庆立  李彦  李长源 《中国骨伤》2010,23(9):712-713
<正>自1994年1月至2008年5月采用分期手法整复、中后期外展夹板固定治疗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5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手法整复并牵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成明  徐好杰 《中国骨伤》2005,18(11):657-657
肱骨髁上骨折,采取手法整复远折端出现旋转复位屡见不鲜。而旋转畸形愈合多并发肘内翻畸形被大家所公认。我科自2000年7月至2004年7月,共收治伸直型、尺偏型患者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早期对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预防。方法:自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13岁,平均7.5岁;伤后至就诊时间0.5h~6d,平均1.8d。伸直尺偏型20例,伸直桡偏型17例,屈曲型1例,均不伴神经动脉损伤。骨折早期,正确处理肿胀,采用手法复位、医用护肩配合上肢宽石膏托外固定,根据原始移位方向决定固定体位,定期拍X线片复查,发现再移位者,于术后1~2周内及时调整复位。平均4~6周后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石膏,指导肘关节功能锻炼。根据Dodgt疗效评价标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结果:38例均获随访,时间3个月~1年,平均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采用Dodgt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优14例,良19例,可4例,差1例。结论:对未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手法复位、医用护肩配合上肢宽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可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早期重视并正确处理肿胀,注意石膏固定角度,可有效预防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经肘横纹前方入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于闭合复位失败或合并前方血管神经卡压的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探讨经肘横纹前方入路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对44例闭合复位失败或合并血管神经症状的儿童(2~11岁,平均4.6岁)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行开放复位,其中肘横纹前方入路19例,其他人路25例(外侧入路21例,内外侧联合入路4例).术中复位满意后克氏针内固定辅以石膏托固定,3周后行功能锻炼.以肘关节Flynn等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年(1~4年),经肘横纹前方入路组与其他入路组在提携角丢失及肘屈伸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横纹前方入路组优良率89%,其他入路组83%,P>0.05);肘横纹前方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其他人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肘横纹前方入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或合并前方血管神经卡压的儿童Gar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便于安全快速地获得解剖复位,利于探查骨折伴发的血管神经损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张川  张作君  赵明  昌中孝 《中国骨伤》2012,25(8):690-693
目的:探讨改良穿针并外张力带固定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0年11月采用肘外侧切口、改良穿针(内外髁交叉并外髁辅助穿针)并外侧外张力带固定(交叉针尾相互钩绕)法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79例,其中男47例,女32例;年龄2.5~14岁,平均8.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h~8d。记录手术前后肘关节活动度及提携角,按照Flynn评定标准评定疗效。结果:61例获得随访(18例失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3.5个月。根据Flynn评定标准:优53例,良7例,可1例。结论:采用外侧小切口复位后行改良穿针并外侧外张力带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固定牢固、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手法整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1998年1月~2004年10月采用手法整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64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俊义  王巧迪 《中国骨伤》2017,30(11):1063-1066
目的 :探讨儿童肱骨近端骨折采用传统正骨手法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12年10月至2016年5月,运用传统正骨手法复位弹性髓内钉经皮内固定治疗65例,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7~14岁,平均11.2岁;左侧23例,右侧42例;斜形骨折13例,横形骨折49例,粉碎性骨折3例。全部为闭合性明显移位性骨折,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就诊时间为伤后20 min~5 d,平均3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运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0~40 min,平均35 min;术中出血5~10 ml,平均6.5 ml。65例均获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照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价疗效,优59例,良5例,可1例。4例针尾部皮肤少许分泌物,2例皮肤激惹现象,1例部分退针,均在取针后愈合。无断钉及退钉现象造成的骨不愈合现象发生,无血管、神经损伤病例发生。结论:手法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操作方法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手法闭合复位经皮运用锁定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与常规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比较两种方法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75例肱骨近端骨折,男26例,女49例;年龄22~80岁,平均52.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2.2d;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微创组33例,男12例,女21例;平均年龄(47.30±8.72)岁;Neer分型Ⅱ型22例,Ⅲ型11例;在手法闭合复位后,采用锁定接骨板经肩峰下三角肌小切口插入固定进行治疗.常规组42例,男16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10±9.29)岁;Neer分型Ⅱ型27例,Ⅲ型15例;手术经常规的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后用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分别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和手术切口长度;应用VAS评分记录术后1、3d手术伤口疼痛情况;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随访记录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并进行两组比较,同时比较两种患者术后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肱骨近端颈干角.结果:75例均获随访,时间8~24个月.微创组手术切口(6.74±0.38) cm,常规组(16.82±1.74) cm,微创组较常规组切口小;微创组出血(110.15±29.49) ml,常规组(326.19±59.71)ml,微创组较常规组出血少;微创组手术时间(48.60±10.18) min,常规组(68.84±16.22) min,微创组较常规组手术时间短.常规组3例出现骨不连并再次手术,2例出现肱骨头坏死.微创组Constant-Murley评分88.94±2.57,常规组86.00±3.36,微创组评分高于常规组.结论:手法复位经皮运用锁定接骨板微创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既能减少手术创伤,又能保证关节的早期功能活动,使肩关节功能迅速恢复,具有创伤小、血运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与常规手术方法相比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吴立功  杨世斌 《中国骨伤》2013,26(2):98-101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Ⅱ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及固定的治疗方法。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儿童肱骨髁上骨折110例,男76例,女34例;年龄2~13岁,平均7岁;伸直型98例,屈曲型12例;GartlandⅡ型32例,GartlandⅢ型78例;伴有远折端旋转移位37例。分别在血肿内、臂丛及氯胺酮麻醉下,握持患肢的上臂及前臂对抗牵引,牵引数分钟后行手法闭合复位,经C形臂X线透视示骨折复位满意后用石膏托固定,对不稳定性骨折复位后经皮桡侧穿入1~2枚克氏针内固定再加石膏外固定。术后3~4周摄X线片,拆除石膏并拔出克氏针,开始康复锻炼。结果:110例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患儿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8周,平均6.9周。无一例出现肘内翻畸形、血管神经损伤或Volkmann挛缩等并发症。按Flynn标准评定疗效:优74例,良26例,可10例。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并对不稳定性骨折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Ⅱ型和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徐文斌  戴蓉丹  刘悦  钟辉  庄伟 《中国骨伤》2020,33(10):907-911
目的:探讨利用超声技术引导复位以及探查尺神经位置,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5例移位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1岁3个月~11岁4个月,平均7.6岁;摔倒伤44例,坠落伤1例;左侧29例,右侧16例;GartlandⅡ型12例,Ⅲ型3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h~7d,平均2.5d;患儿均无神经及血管损伤。利用超声对患儿骨折复位进行引导,并行交叉穿针固定,其中内侧穿针时,使用超声探测尺神经位置以避免损伤尺神经。术中观测尺神经状态,末次随访时采用Fly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患儿肘关节功能及美观度进行评价,并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使用超声分别从肱尺关节内侧面、肱桡关节外侧面以及肱尺关节矢状面3个方向对骨折端进行探查,可指导骨折复位,并可清楚探查尺神经位置,避免内侧穿针时出现尺神经损伤。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未出现复位丢失,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4~6周,平均5周。末次随访时根据Flynn评估标准:同健侧相比,41例患侧屈伸受限0。~5。,临床评定为优;3例屈伸受限6°~10°,临床评定为良;1例屈伸受限11°~15°,临床评定为可。同健侧相比,40例患侧提携角丢失0。~5。,临床评定为优;5例提携角丢失6°~10°,临床评定为良。术后均未出现尺神经损伤、肘内外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虽然目前超声引导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对操作者有较高要求,但其具有对软组织可清晰显影、便携、有效、对健康无影响等优点,在术中可清晰探查骨折情况,引导骨折复位,并可准确显示尺神经位置,有效提高内侧穿针安全性,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超声引导手法复位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有效且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闭合复位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春芳  吕守正 《中国骨伤》2008,21(7):505-506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约占小儿全部肘关节损伤的60%。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的临床功能结果,但早期Volkmann挛缩和残余的肘内翻畸形是主要的并发症。以前对有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有效地防止肘内翻畸形、Volkmann挛缩及肘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尺神经损伤发生率占3.9%,  相似文献   

12.
闭合手法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邢繁斌 《中国骨伤》2010,23(2):153-154
<正>肱骨髁上骨折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致,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常见的肘部损伤,占肘部骨折首位,其中伸直型骨折最多[1]。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容易引起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畸形。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其后果易并发肘关节粘连或骨化性肌炎,给患儿遗留终身肘关节功能障碍。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应用在C形臂X线机下手法复位,经皮于肱骨内外髁上打入2枚克氏针交叉固定技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许益文  郑勇  石振  成昊  焦志坚  曹畏  郑波  阮必刚 《中国骨伤》2020,33(10):902-906
目的:探讨微型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收治2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治疗组),均采用闭合复位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治疗,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6~14(7.9±2.4)岁;Gartland分型为Ⅲ型。对照组为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3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治疗,其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6~14 (8.1±1.9)岁,Gartland分型为Ⅲ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均按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系统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20例均得到随访,时间6~12(8.0±2.5)个月;手术时间(30.10±12.50) min,术中透视次数(10.00±2.50)次;按照Mayo评分系统,优15例,良3例,可2例,差0例;无尺神经损伤及中、重度肘内翻发生。对照组39例获得随访,时间5~13 (9.0±3.1)个月;手术时间(45.60±18.90) min;术中透视次数(19.00±5.60)次;按Mayo评分系统,优23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1例尺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已恢复,1例发生重度肘内翻,2例中度肘内翻。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重度肘内翻发生率、手术时间、透射次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闭合复位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获得与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手术时间、术中透射次数明显减少,术中不易损伤尺神经,术后发生中重度肘内翻畸形的概率低,手术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加石膏外牵引疗法与手术治疗无神经血管合并症的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对151例儿童无神经血管损伤合并症的闭合性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骨折均为GantlandⅢ型,其中男87例,女64例;年龄1~12岁,平均5.3岁。采用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76例(保守组),手术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75例(手术组)。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锻炼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151例患儿均获随访,平均18.3个月(6~36个月)。保守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明显短于手术组(P〈0.001)。两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丢失量及提携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Flynn等评定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保守组优31例,良35例,可7例,差3例;手术组优27例,良30例,可17例,差1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加石膏外牵引治疗无神经血管损伤合并症的儿童闭合性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疗效与手术治疗相当,骨折愈合时间短,便于早期锻炼肘关节,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带骺软骨儿童肱骨远端新力学模型,模拟肱骨髁上骨折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克氏针的数量、针道、出口高度及穿针构型对固定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于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PACS)中挑选1名6岁男孩的正常肱骨远端三维CT,将图像数据导入Simpleware及SolidWorks 2016软件,构建1个含有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及远端骺软骨的儿童肱骨远端模型。制作常见伸直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模型,并模拟交叉克氏针及单纯外侧克氏针的多种固定构型,在屈伸、内外翻方向施加30N,内外旋方向施加5 N的力,通过远折端的位移情况分析其稳定性。结果:2枚克氏针固定构型中,出口在骨干-干骺端交界区(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MDJ)上缘的2枚交叉针最稳定,可对抗超过2 585 Nmm/°的旋转应力;而在对抗屈伸及内外翻应力测试中,低位针经过肱骨小头骨化中心的2枚外侧针最稳定,分别可对抗接近45 N/mm及190 N/mm的应力。在最稳定的外侧2枚克氏针构型中加入第3根针,所有方向上的稳定性显著增加,其中3枚交叉针最稳定,屈伸、内外翻及内外旋时分别可对抗198 N/mm、395 N/mm及6 251 Nmm/°的应力。结论:2枚外侧分散针可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提供足够的稳定性。在2枚交叉针构型中,出口高度在MDJ区域上缘的交叉针最稳定。3枚交叉针构型在所有研究构型中最稳定。  相似文献   

16.
赵永刚  王能  童伟 《中国骨伤》2009,22(11):864-865
肱骨髁上骨折在儿童中常见,是伸直、屈曲或者直接的肘部高能量损伤。伸直型骨折发生的机制是跌倒时患肢在伸直位,该类型骨折只有在屈曲位才能稳定,并可合并髁间骨折或关节内骨折;屈曲型骨折发生的机制是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该类型骨折在伸直位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7.
李水胜  黄黎 《中国骨伤》2014,27(11):925-927
目的 :总结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治疗的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295例,分为两组。手术组:共139例,男58例,女81例;年龄60~91岁,平均(70.3±6.5)岁;伤后30 min~15 d入院,平均(19.7±18.4)h;应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小夹板组:共156例,男75例,女81例;年龄60~98岁,平均(70.6±7.0)岁;伤后1 h~15 d入院,平均(20.2±20.1)h;应用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治疗。治疗后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在疼痛、功能、运动限制、解剖复位及总分改善方面观察评分。结果:295例均获随访,时间5~20个月,平均13.2个月。以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组总分91.48±7.46,小夹板组总分85.62±7.61,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组疗效优于小夹板组。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在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与小夹板外固定相比,具有减少患者疼痛、促进功能恢复、达到良好解剖复位及获得较好的整体效果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