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名贵道地药材竹节参野生资源分布与生态环境考察分析、种子采收及催芽、床土消毒、播种及定植规格、病虫防治与苗圃管理、人工棚遮荫、施肥、药材产量测定、药材采收加工、人工栽培药材成份检测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为竹节参人工栽培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对生产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无公害竹节参生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燃  沈亮  张绍鹏  游景茂  徐江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10):1255-1261
竹节参生产中农残超标、无序种植等问题是竹节参产业发展的障碍,无公害生产技术是优质竹节参生产的保障。本文探讨无公害竹节参精细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无公害生产基地选择标准、优良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体系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建立无公害竹节参种植技术体系,以提高竹节参药材品质、减少竹节参药材生产农残及重金属含量,促进其种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9):33-34,36
阐述了名贵约材泰山黄精野生资源分布与生念环境考察分析、种子采收及催芽、床土消毒、播种及定植规格、病虫防治及苗圃管理、施肥、药材产品测定等方向的技术研究,为泰由黄精人工栽培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对生产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梳理并分析山西代表性道地药材生产技术与质量标准研究现状,以期较为客观地概述晋产道地药材生产与质量标准研究现状,服务于晋药生产、研发与可持续利用。通过文献调研与实地调研研究山西代表性道地药材潞党参、恒山黄芪等资源概况、生态种植(野生抚育)技术、采收加工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现状。结果发现晋产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采用现代农业栽培、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技术。采收方法包括人工采收和机械采收2种。药材加工多沿用传统加工方法。中药材合作社多采用传统仓储方式,大型中药材及饮片生产企业采用气调贮藏技术。晋产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方法先进,拟订标准高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所载标准,并体现了山西道地药材特色与优势。最具代表性的几种晋产道地药材栽培方式体现了生态种植特点,产地加工保留了道地药材传统加工技术特色;晋产道地药材质量优良并且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在中药产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野生及栽培竹节参地下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竹节参药材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8批不同产地的竹节参(含野生及栽培品)根状茎与肉质根,采用性状观察、中药指纹图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和浸出物测定等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野生与栽培竹节参地下部位的外观性状存在差异。15批样品中人参皂苷Ro和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合格率53.6%。合格批次野生和栽培竹节参根茎与根的化学指纹图谱、浸出物和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不明显。结论 本研究可为竹节参栽培品替代野生品使用,并为其质量标准“来源”“含量测定”“浸出物”等项目修订,以及后续竹节参资源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沙参属临床常用中药,其药用需求主要依靠人工栽培来满足.由于药材品质与种质资源、生长环境、所采取的种植技术措施以及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具有密切关系.本文总结了北沙参种植生产环节中的环境因素、种质资源、种植方式与田间管理及采收加工炮制与药材品质的关系,以期为其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泰山黄精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名贵药材泰山黄精野生资源分布与生态环境考察分析、种子采收及催芽、床土消毒、播种及定植规格、病虫防治及苗圃管理、施肥、药材产量测定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为泰山黄精人工栽培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对生产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具有科学的指导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竹节参是一种传统的珍贵中药,也是一种传统的药材和食品,种植和药用历史悠久,不仅具有散瘀、止血、消肿、祛痰、止咳等作用,作为食品、保健品等,也具有较高的价值。由于过度开采,造成野生资源稀缺。为了可持续利用和充分开发竹节参药材资源,通过相关文献考证,对竹节参资源分布、种质鉴定、遗传多样性、育种研究,如育种、人工栽培和潜在资源开发利用,解决供需市场之间的矛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竹节参的生物学特性,总结了竹节参的栽培技术,对人工栽培竹节参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祝丽香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4):F0003-F0004
根据中药材《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栽培要求,从品种选择、药材产地、栽培技术、采收加工、栽培地的特色文化和群众基础方面与地道药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地论述,指出中药材GAP栽培必须与发展地道药材相结合,才能保证药材质量稳定,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1.
人工栽培铁皮石斛多糖含量变异规律   总被引:43,自引:24,他引:19  
目的:全面了解人工栽培铁皮石斛药材多糖质量分数,以及种质、采收年限等因素与多糖质量分数的关系,为优质铁皮石斛药材培育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浙江铁皮石斛人工设施栽培骨干基地(产量占全国90%以上)11个种质一至三年生(生理年龄)的33个样品,并分别记载其形态特征;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测定铁皮石斛多糖质量分数.结果:全国铁皮石斛骨干企业生产的二年生铁皮石斛其多糖平均质量分数达34.47%(25.63%~41.65%);不同种质、生理年龄的铁皮石斛多糖质量分数存在显著差异,5号种质多糖质量分数最低,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19.77%,25.63%,11.83%,10号种质最高,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多糖质量分数分别为33.31%,41.35%,28.39%.结论:全国人工栽培骨干基地生产的铁皮石斛,其多糖质量分数普遍高于野生药材,种质与生长年限显著影响多糖质量分数;铁皮石斛品种选育与采收年限的控制可提高多糖质量分数,浙江产区铁皮石斛最佳采收时间为两年生冬季至三年生开花前.  相似文献   

12.
黄花乌头规范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黄花乌头多年的引种栽培实验研究及大面积栽培实践,总结出种子集中育苗,生长2年移栽到生产田,再生长2年后采收;选用健壮块根作种栽,秋季移栽,生长1年后采收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人工栽培的黄花乌头药用部分的主要有效成分与野生品相同,其含量等于或高于野生品,可以同等入药。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形成与积累除了受遗传因子的调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外 ,还受产后的采收、加工、干燥方法、贮藏和炮制的影响 ,这其中采收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药材的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 ,适期采收对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都有良好作用。可是目前对野生药材的滥采乱挖 ,导致资源日益枯竭 ,以致有些药农为了多采挖野生药材 ,甚至不分时节或先于采收季节采挖药材 ,致使药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的疗效。即使人工栽培的药材 ,由于缺乏对有效成分含量的跟踪研究 ,一味追求产量 ,忽视了质量因素 ,仅…  相似文献   

14.
《中成药》2019,(10)
目的建立雷公藤指纹图谱,探讨不同生长年限、采收期、野生与栽培药材质量的差异。方法雷公藤70%乙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_(18)柱(2.1 mm×150 mm,3.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结果 15批样品指纹图谱中有21个共有峰,相似度0.711~0.965。夏季栽培样品排名较低,生长年限不同的药材含有量依次为3年生2年生1年生,采收期不同的药材含有量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药材的质量与来自野生或栽培无必然联系。聚类分析将样品聚为4类,夏季栽培药材同属一类,不同生长年限、采收期,野生与栽培药材同属一类,药材所属类别与生长年限、采收期、野生与栽培无明显正相关。结论野生药材的质量稳定,同为秋季采收的栽培样品质量差异显著。由于雷公藤常于秋季采收入药,因此应优化其人工栽培技术以提高质量均一性。  相似文献   

15.
青海道地药材羌活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羌活是一种重要且常用的传统中药材,是青海省道地药材,曾被视为濒危植物.开展人工栽培研究,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药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种植基地选择、播种、田间管理、采收与初加工4个方面介绍了羌活的栽培技术,为该药材深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人工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药材的生药学差异。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薄层色谱法对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的生药学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浸出物测定法对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中醇浸出物含量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对二者总生物碱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人工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药材在性状及显微特征方面有明显的相似;薄层斑点数目、颜色及Rf值方面也明显相似;人工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药材总生物碱含量基本一致,但人工栽培伊犁贝母药材醇浸出物含量比野生的要高。结论:人工栽培与野生伊犁贝母药材生药学差异不显著,在临床上,为栽培伊犁贝母代替野生伊犁贝母药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保证南五味子药材基原物种华中五味子种群正常更新,野生南五味子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实现药材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居群观察、产区药农和经销商访谈、文献整理、设定基地用于观察和实践等方法,提出野生抚育关键技术。结果:关键技术包括通风透光、立架、人工补植、药材可持续采收及科学产地加工等五个方面。结论:本研究为指导产地南五味子药材的可持续采收、华中五味子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药材质量的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Trev.) Meisn.为廖科荞麦属多年生植物,是我国传统中药材。金荞麦人工种植历史较短,栽培管理措施粗放,药材产量和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无公害种植是中药材种植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荞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金荞麦药材的研究与生产现状,利用GMPGIS-II提取采样点生态因子,提出了金荞麦栽培区域主要以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一带为宜;未来须加强原产地优质野生金荞麦驯化与优良品种选育工作,逐步扩大无公害金荞麦生产面积;生产上须注意土壤修复,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病原菌,建立以农业、物理及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体系,减少农残及重金属污染;并建立科学采收的无公害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本文为金荞麦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种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灵芝孢子粉散发与采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新春  徐鸿华 《中药材》1997,20(6):274-275
通过对野外段木栽培的灵芝孢子成熟期,孢子散发与季节、昼夜时间、温度、空气相对湿度、菌盖厚度等关系,以及孢子粉的采收时间、方法和技术的探索,阐明灵芝孢子散发的规律与采收技术,为灵芝孢子粉药材的生产与采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贝母类药材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共收载了5种贝母类药材,包括川贝母、平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伊贝母。目前大多文献对于贝母类药材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真伪鉴别等方面,而原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等方面报道则较少。贝母为多年生药用植物,品种繁多且复杂,采收及产地加工对其质量和疗效有较大影响。不同种类的贝母采收加工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主产于川西高原的川贝母、主产于新疆的伊贝母及主产于我国东北的平贝母,多为6—7月份采收,直接晒干或烘干;而分布于长江流域一带的浙贝母与湖北贝母多于夏初植株枯萎时采收,需在产地加工过程中添加辅料如贝壳粉、石灰等。目前贝母类药材的干燥方法仍多为传统的晒干或烘干,不适用于栽培品的规模化生产,亟需寻求科学合理及高效的产地加工方法。通过查阅古籍本草、历版《中国药典》和其他药材标准,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贝母类药材的采收年限、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环节进行梳理,并对其采收及产地加工方法进行展望,以期为贝母类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