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及分析抚触联合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状态及免疫状态的影响状态.方法:将2014年4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76例早产儿遵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的38例早产儿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的38例早产儿则在此基础上加用抚触联合全肠外营养,然后将两组早产儿干预前和干预后不同时间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细胞免疫及红细胞免疫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早产儿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细胞免疫及红细胞免疫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而干预后不同时间观察组早产儿的营养状态相关指标、细胞免疫及红细胞免疫指标均改善更为明显,其检测结果均好于对照组早产儿.结论:抚触联合全肠外营养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态及免疫状态,对早产儿综合状态的改善作用突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多项指标评价 3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38例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 ,将此批病人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2例 ,给予颈内静脉置管行全肠外营养 ;对照组 16例行口服饮食和 (或 )常规外周静脉营养。3周后再测定各项指标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营养、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 (均 P<0 .0 5 ) ,治疗组生存期明显延长 (P<0 .0 1)。结论 :全肠外营养可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 ,提高免疫力 ,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胃肠道肿瘤切除治疗患者开展术后全肠外营养与胃肠道早期营养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肿瘤切除术治疗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给予胃肠道早期营养,对照组给予术后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恢复速度、机体营养及免疫功能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通气时间、发热消失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体重、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恢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胃肠道肿瘤切除治疗患者中实施胃肠道早期营养支持对加快术后恢复有明显效果,尤其可调节机体营养状态和免疫指标,利于机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对肝癌患者术后肠道恢复、营养指标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82例肝癌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接受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41例)接受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两组均治疗7 d,比较两组肝功能、营养指标、免疫功能状态以及肠道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胃肠反应评分、腹胀痛评分、肠鸣音评分低于对照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直接胆红素(DB)、总胆红素(T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CD8+、CD4+、NK细胞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肝癌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肠外联合营养支持,能够有效减轻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利于改善术后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早产儿实施不同的肠外营养策略,探讨和分析其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所收治的75例早产儿,根据其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组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对早产儿较晚地给其进行少量营养支持。试验组: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定量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经过肠外营养支持后,试验组的生理性体重出现下降和恢复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体重日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对照组发生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而观察组发生高血糖和低血钙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对早产儿实施早期定量肠外营养,能够促进早产儿的早期发育,进而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晚期肿瘤病人营养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晚期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MI、HBG、ALB评分及免疫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严重创伤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肠外联合营养过渡至完全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完全肠外营养,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及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营养状况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肠外和肠内营养均能在短期内使严重创伤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肠内营养能够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免疫功能产生调节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高州市中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早产儿,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肠外营养以及鼻饲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腔按摩及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患儿的喂养结局。结果观察组口腔感染、腹泻以及呕吐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腹胀消失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以及经口喂养起始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儿3个月后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上给予早产儿口腔按摩与非营养性吸吮,利于促进早产儿早期经口喂养的吸吮能力,促进患儿口腔功能发育成熟,从而使其尽快建立正常的吸吮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不同营养干预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起,到2019年3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食管癌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肠外营养,于术后采取中心静脉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其中营养液中包含电解质、长链脂肪乳、微量元素、复方氨基酸、葡萄糖以及维生素等;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肠内营养支持,在手术中麻醉师需要和术者进行配合,采取经鼻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同时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后1周~天内实施改为经口进食,由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和普食。对比两组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胸腔引流量以及胸腔引流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ALB、TP、PA等营养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率为5.26%,对照组为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手术后通过早期采取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更好地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并促进其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0.
侯皓 《当代医学》2013,(30):50-5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外营养对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1月所收治的77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呆用一般保守营养给予治疗;2009年1月-20}1年1月本院收治的早产儿80例为观察组,采用严格遵照早开奶(24h内)、给予微量喂养、母乳喂养,对于早产儿必要时可以尽早给予肠外营养补充,观察两组早产儿的生理质量下降时间[治疗组:(6.42±17.9);对照组:(84.2±14.8)]、体质特征下降幅度[治疗组:(5.42±1.23);对照组:(897±23.1)]、以及恢复体质所需的时间【治疗组:(7.03±49.8);对照组:(108±548)】,观察婴儿体质增长速度【治疗组:(17.3±4.07);对照组:(16.9±61.3)】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23±12);对照组:(29±14)]。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早产儿体质性质下降时间、体质特征下降幅度以及体质恢复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生理体质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超早期肠内营养的价值。方法将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不同营养途径随机均分为观察组(超早期肠内营养)和对照组(常规肠外营养),对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14d后各项营养指标(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均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空腹血糖波动明显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营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超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确切,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于结肠癌手术的患者应用肠内营养疗法以及全肠外营养疗法,并对其临床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对比。方法:选择134例在我院进行结肠癌手术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与全肠外营养组。分别对患者在手术的前1天、术后第1天以及第7天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住院的费用以及肛门排气的时间等进行检查并对比。结果:在术后白蛋白量以及总蛋白量方面,两组患者对比无显著性(P0.05),但在住院费用以及排气时间方面,观察组(肠内营养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全肠外营养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结肠癌手术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肠内营养疗法以及全肠外营养疗法的治疗方式均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但肠内营养疗法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肛门的排气时间进行缩短,并有效地降低住院与治疗所需要的费用。  相似文献   

13.
王高强  白全召 《当代医学》2011,17(4):120-120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早期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治疗10天后比较血清中IgG、IgA、IgM、IgE以及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的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gG、IgA、IgM、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升高,IgE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提高血清中蛋白的水平,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TLC、TRF、CD4、CD8营养后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Alb、IgG、IgM、C3营养后均较营养前有所提高,但营养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腹涨、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较肠外营养组的37.2%低(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杨雪琳 《大家健康》2016,(4):174-175
目的:对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贫血及早期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判定。方法:我院将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00例早产儿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早产儿100例,对照组给予早产儿VtmB9(叶酸)、VtmE及铁剂的传统治疗,观察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治疗,并观察2组早产儿的NBNA评分、智力及运动发育指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NBNA评分、智力及运动发育指数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早产儿贫血及早期神经行为发育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6.
孟宪坤 《吉林医学》2013,34(12):2209-2210
目的:探讨早产儿静脉营养治疗在临床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其中试验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以静脉营养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儿平均每天体重增长、平均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经治疗,两组患儿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试验组患儿平均每天体重增长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亦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营养可极大程度上促进早产儿胃肠道的发育,减少住院时间,对于提高早产儿的治愈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观察组采用肠内结合肠外营养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肠内结合场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临床疗效显著,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秦伟  张凯  陈亮 《中外医疗》2013,(18):67-67,69
目的探讨胃肿瘤全胃切除术后的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此类病人均分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的对照组采用术后肠外营养的方式,观察组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方式。并进行各项数据的对照。结果全部病人在营养状况改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患者肠道功能恢复较为明显,免疫能力得到提高(P<0.05)。结论胃肿瘤全胃切除手术的病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形式安全容易、投入少,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相对肠外营养方式,早期肠内营养更能够使肠道功能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母乳免疫治疗联合重力喂养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60例,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予以常规鼻饲喂养,观察组则应用取母乳免疫治疗联合重力喂养。比较两组喂养状况指标、胃肠外营养指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喂养状况指标、胃肠外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形成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母乳免疫治疗联合重力喂养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利于改善早产儿的全胃肠营养状态,纠正其喂养不耐受问题,降低并发症率,可确保早产儿正常发育,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总结胃肠外营养治疗危重早产儿的护理体会。方法:观察组57例危重早产儿于入院(2-5)天开始胃肠外营养辅助治疗,选择同期因经济困难未采用胃肠外营养辅助治疗的52例危重早产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体重增加情况及治愈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平均体重(2.46±0.57)kg,治疗后对照组早产儿平均体重(2.14±0.28)kg,观察组体重增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91.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70.5%)(19〈0.05)。结论:胃肠外营养可明显增加危重早产儿的体重,对提高危重早产儿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