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多发病,多由于乳房过度充盈、乳头损伤等原因未能将乳汁排空而致乳汁淤积在乳腺管中引起阻塞,继发炎症所致。如早期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则能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成为急性化脓性乳腺炎。近年来,笔者用手法按摩加三黄软膏外敷及配合中药口服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3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般资料本组38例为我院乳腺外科门诊2006年8月-2007年5月收治的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年龄22~33岁;均为初产妇;发病在产后2~8周的哺乳期最多;临床症状:患者乳房体积均不同程度增大并出现界限不明显的肿块,局部红肿、压痛明显;18例伴发…  相似文献   

2.
笔者于1994-2000年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4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均为门诊女性患者,年龄23~39岁;其中初产妇28例,经产妇12例;病程2~15d;单侧乳房发病25例,双侧发病15例;伴有乳头皲裂24例.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痈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3.
急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尚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其中尤以初产妇更为多见,在哺乳期发生的,中医称之为"外吹乳痈"。中医认为乳痈为肝气郁结,胃热壅滞,乳汁凝滞不通,邪热壅滞而发,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为主。我们应用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获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6例均为初产妇,年龄24~32岁,发病时产后7~60d,病程3~7d。临床表现:乳汁排泄不畅或不通,乳房红肿疼痛,可触及肿块,触痛明显,伴发热、疲乏,痈脓未形成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1.2治疗方法1.2.1内服消痈方蒲公英、败酱草、夏枯草、王不留行各30g,金银花、野菊花各20g,皂角刺、漏芦、柴胡、川穹、  相似文献   

4.
张丽 《临床医学》2009,29(8):114-11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均为门诊患者,本组共150例。已婚131例,未婚19例,发病年龄18~50岁,平均32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数年,乳房单侧可触及肿块者81例,双侧可触及肿块者38例。乳房疼痛,无肿块者31例。全部病例均根据《祖国医学的中医诊断疗效标准》乳癖的诊断标准确诊,中医辨证属忧郁伤脾,暴怒伤肝,气滞血瘀型者。患者皆有乳房疼痛,常随喜怒而消长。陈石功所谓乳痛“多由思伤脾,怒恼伤肝,郁肝而成也”。  相似文献   

5.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近年来我们应用单味决明草治疗35例患者获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35例患者均为哺乳期女性,年龄在20~28岁之间,其中初产妇34例。发病均在  相似文献   

6.
张华 《临床医学》2003,23(10):52-53
本人于 2 0 0 0年 5月~ 2 0 0 3年 5月 ,运用中西医治疗急性乳腺炎 3 1例 ,疗效佳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病历选择 :凡哺乳期内出现单侧或双侧乳房局部硬块、疼痛、红、发热 ,甚至出现畏寒、发烧、全身不适等症状者。西医认为是由于乳腺或乳腺管炎症 ,造成乳腺管狭窄而致 ;中医傅青主曰 :“若乳房臃肿 ,结核色红 ,数日外肿痛溃稠脓 ,脓尽而愈 ,此属胆胃热毒 ,气血壅滞 ,名曰乳痈 ,易治”。发病后化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 ,中性升高。1 2 一般资料 :患者均为哺乳期妇女年龄均在 2 0岁~ 3 9岁之间 ,大多为初产妇占 2 8例 ,单侧 …  相似文献   

7.
产后早期急性乳腺炎38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乳腺炎,中医学称为乳痈,是产妇哺乳期常见疾病之一。笔者于2005年4 ̄9月用瓜蒌牛蒡汤加减配合按摩排乳手法治疗38例早期急性乳腺炎。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33例有一侧乳房肿胀疼痛,5例双侧乳房肿胀疼痛;29例扪及肿块;18例皮色红;15例无全身症状,23例有恶寒发热、头痛、咽痛等症状。舌苔白或黄,脉数。治疗时间为3 ̄7d。2治疗方法瓜蒌牛蒡汤:瓜蒌15g,牛蒡子12g,柴胡9g,青皮9g,蒲公英15g,丝瓜络15g,橘核15g。发热、恶寒、头痛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5g;乳房胀痛明显者,加乳香6g、没药6g;肿块形成、皮色无发红者,加鹿角霜10g;肿块较硬韧,…  相似文献   

8.
<正>乳腺炎是指乳房化脓性感染,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的病症。主要因乳汁淤积式乳头破裂,继发性细菌感染所致,中医称乳痈。该病系产后体虚,感受外邪,壅而化热,伤及乳络,或郁怒伤肝,气滞血凝,饮食厚味,阳明蕴热,致乳络失宣,乳汁淤积酿成痈肿。我院采取中西医疗法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22013年门诊患者84例,均为哺乳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年龄202013年门诊患者84例,均为哺乳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年龄2034岁。临床表现:病起时患侧乳房肿胀疼痛,患处有压痛的硬块,表面皮肤红热,同时全身  相似文献   

9.
<正>炎性乳腺癌主要表现为整个乳房发红、发热,皮肤广泛水肿,临床酷似急性乳腺炎,两者误诊率高达50%以上[1]。近年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对炎性乳腺癌超声表现的研究逐渐深入[2]。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对炎性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2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炎性乳腺癌组患者22例,均为女性,年龄22~59岁,平均(35.0±3.5)岁。急性乳腺炎组患者32例,均为女性,年龄27~53岁,平均(32.0±3.8)岁。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近年来用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味治疗急性乳腺炎2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20例均为门诊病例、初产妇、单侧发病,无乳头破碎、  相似文献   

11.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见于初产妇的产后哺乳期,发病轻者表现为乳汁排泄不畅,乳房出现胀痛性硬块,局部皮肤发红。重者全身症状明显高热,局部红肿,浅表静脉扩张,有明显压痛。腋窝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增多。严重者脓肿形式,且感染严重时并发败血症。  相似文献   

12.
肩周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笔者2006-12-2009-12采用推拿结合针刺治疗本病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42~70(58.9±9.8)岁,病程3 a~15 d。单肩疼痛者42例,双肩疼痛者6例。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  相似文献   

13.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产后哺乳期妇女多发,尤以初产妇多见。有乳头创伤或乳头发育不良史,开始有发冷,而后高热、寒战、头痛、乳房胀痛或搏动性疼痛;早期乳房肿胀,局部硬结,进而红、肿、热、压痛;形成脓肿则有波动感,感染表浅者可自行破溃等症状。急性乳腺炎在未形成脓肿期的治疗,临床上大多是采用患侧乳房暂停哺乳,去除乳汁淤积因素;局部理疗、热敷或局部封闭;全身抗感染等治疗。不但治疗过程麻烦疗程长,还增加患者的痛苦。下面介绍一种经济适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急性乳腺炎的发生: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多见于初产妇的哺乳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局部体积增大、变硬,有压痛及搏动性疼痛,严重者可发热。本病起病急,进展快,易化脓,严重影响产后哺乳质量及产妇的康复。发病原因是:其一,乳汁淤积是发生乳腺炎的基础。哺乳方法不当,哺乳不畅、乳腺导管堵塞等情况下最易发生乳汁淤积,成为细菌繁殖的温床;其二,细菌的逆行感染,在乳头破裂、乳头畸形或乳头外伤的情况下,细菌可从乳头逆行进入乳房而扩散至乳腺实质。当今,在大力提倡母乳喂养的前提下,如何做好乳房保健,积极预防和早期诊治急性乳腺炎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的常见病 ,患者轻则疼痛 ,重则高热达 38 5~39 8℃、疼痛、乳房肿块甚至脓肿 ,形成瘘管 ,影响正常生活。应用抗生素治疗及传统湿热敷疗法效果不佳 ,我们根据临床实践 ,采用改良疗法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1999年我院收治急性乳腺炎 42例 ,均为初产妇 ,2 3~ 34岁 ,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改良组 2 1例 ,2 3~ 33岁 ,平均 2 5± 1 5岁 ,传统组 2 1例 ,2 3~ 34岁 ,平均2 5± 1 8岁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1 2 方法 传统组采用湿热毛巾热敷患侧乳房 ,改良组采用小号热水袋装6 0~ 7…  相似文献   

16.
自1984年迄今,笔者采用自拟方泽兰合剂治疗急性乳腺炎32例,取得明显疗效,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哺乳期妇女,年龄24~37岁;病程1~6天,平均3.8天。其临床表现共性为:急性发病,乳腺红肿胀痛(其中4例为双侧),触之有肿块及压痛,泌乳不畅;32例均为未溃脓者;体温升高(37.5~38.7℃)者14例;大便秘结9例;6例患者曾接受青霉素、麦迪霉素、复方新诺明或中药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7.
我组自1981年至1983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乳腺炎,现将临床资料较齐全的16例初步小结于下。一般资料车组病例均为20岁至30岁之哺乳期妇女,双侧者2例,单侧者14例。所有患者均具有病变乳房的红、肿、痛、热及肿块或育波动感之局部体征;体温38℃以上者12例,占75%;白细胞计数1.5万/mm~3以上者14例,占87.5%。  相似文献   

18.
乳腺增生病也称乳腺囊性增生病 ,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该病临床特点表现为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 ,病情缠绵易反复。本人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 30 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乳癖的诊断依据 :①多数在乳房外象限有扁平肿块 ,扪之有豆粒大小韧硬结节 ,可有触痛。肿块边缘欠清 ,与周围组织不粘连。②乳房有胀痛 ,每随喜怒而消长 ,常在月经前加重 ,月经后缓解。③本病多见于 2 0~ 4 0岁妇…  相似文献   

19.
非哺乳期慢性乳腺炎罕有报道,临床上常以乳房肿块形式被发现,难与恶性肿块区别。我院近5年来共手术治疗1113例乳房良性疾病,其中48例为炎性病灶,占总病例的4.3%。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48例均系已婚女性,均有生育史及哺乳史,无明确外伤史,无哺乳期乳腺炎史。年龄26~82岁。其中26~30岁10例(20.8%),31~  相似文献   

20.
2004-06/2008-02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症患者99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门诊及住院患者128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与西药对照组。治疗组99例,年龄20~30岁26例,31~40岁23例,41~50岁27例,51~60岁14例;对照组29例,年龄20~30岁7例,31~40岁8例,41~50岁9例,51~60岁5例。两组在年龄、病情轻重、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1.2.1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及《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2]中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拟定:(1)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有乳头溢乳或瘙痒;(2)乳房可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于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关,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3)利用近红外线扫描、彩色超声波、乳房X线钼靶片、肿块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