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其配型在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方法及其配型的应用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血小板血清学方法到定抗体及血小板配型。结果:对10例血液病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输注,其有效率为88%。结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患者采用血小板抗体检到及配型输注,对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韩金玉 《医学综述》2011,17(18):2857-2858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输血小板3次以上组(A组)和首次输血小板患者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抗体阳性率。输注血小板1 h和24 h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校正增值计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结果 A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30例。B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4例,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后血小板输注效果明显提高。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临床出血症状改善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另外以临床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分组,比较不同输注次数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差异。结果与配型前相比,配型血小板大大提高输注疗效(P0.01),临床上输注5次血小板以上的患者比5次以下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机率大大提高(P0.01)。结论 PTR的出现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在出现PTR的血液病患者中使用配型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5.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血小板患者的意义.方法 将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35例和19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18例筛查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例),一组配型后输注血小板,另一组随机输注等量血小板,输后1.24h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增加指数(CCI)并计算有效率.结果 多次与初次输血小板的患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8.6%和5.5%,配型组和未配型组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分别为88.9%和0.0%.结论 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对其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可使血小板输注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血小板抗体检测样本的血小板抗体发生率、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水平和血小板交叉配型结果进行分析,为血小板输注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的患者2 25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对HLA抗体、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 HPA)抗体和HLA+HPA抗体结果为阳性的样本再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统计其中血小板交叉配型率<20%的样本进行PRA水平检测,分析PRA水平分布情况。结果 2 254例血小板抗体筛查显示,血小板抗体阳性1 257例(55.8%),其中单一HLA抗体阳性最多,为1 070例(85.1%),其次是HLA+HPA抗体双阳性107例,单一HPA抗体阳性68例,非特异性抗体12例。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率<20%的178例样本进行PRA水平分析,发现PRA水平> 76...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及输注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Galileo-Neo全自动血型仪及Capture-P Ready Screen试剂盒对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血小板抗体检测,并观察输注疗效.结果 143例输血小板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57例,阳性率39.9%;输注有效110例,有效率76.9%.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血小板输注次数和配型血小板使用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524,95% CI 1.143~5.574)、血小板输注次数(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1次,OR=5.554,95% CI 2.296~13.434;血小板输注≥5次相比2次,OR=3.300,95% CI 1.297~8.397)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血小板抗体对其输注效果有影响(P<0.05).结论 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减少输注次数,能够降低抗体的产生;同时,避免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能够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配型处理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1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檀  杨岩  王初 《吉林医学》2005,26(12):1338-1338
目的:观察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已发生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进行配型处理的疗效。方法:对10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进行SEPSA法处理,选择阴性结果的献血者进行血小板输注,计算纠正的计数增值(CCI),CCI>4.5×109/L为输注有效。结果10例PTR病人CCI均>4.5×109/L输注有效,与未配型组10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SEPSA法配型可以避免或减轻由免疫因素引起的PTR。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白血病患儿凝血功能、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对照组患儿直接采取血小板输注,而配型组患儿则先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交叉配型,而后再选择相容的血小板进行输注。比较两组患儿的血小板板计数增加指数、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再次输注的时间间隔、凝血功能指标以及血小板参数。结果:配型组在血小板输注1 h和24 h后的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配型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7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00%(P<0.05);配型组患儿再次输注的时间间隔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输注24 h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较输注前均有所缩短,且配型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配型组患儿输注24 h后的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容积(PC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常需要输注血小板,部分患者多次输注后可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表现为输注足够剂量血小板后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血小板计数未明显升高等,造成临床治疗的困难.输注经配型的相容性血小板是解决免疫性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有效方法,其配型流程和相容性血小板的选择仍需要完善.中国输血协会人类组织抗原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抗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配型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固相凝集法检测39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清中的抗血小板抗体,抗体阳性者与供者之间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对其中的17例进行配合性输注,15例随机输注。结果: 交叉配合组与随机输注组24 h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分别为(9.05±3.11)×109/L和(2.77±1.88)×109/L,交叉配合组明显高于随机输注组,两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8.2%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P<0.05)。结论: 配合性输注血小板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血浆中血小板抗体分类及其比率.方法:多次输血或(和)血小板输注无效100例,采用富血小板血浆,经多次离心洗涤,用试剂盒ELISA方法检测.结果:PTR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仅为16%,免疫性因素引起的PTR主要是HLA抗体.结论:PTR多数由非免疫性原因所致,免疫性原因所致主要是HLA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解决免疲性因素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作用。方法对8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采用固相凝集法筛查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进一步对有免疫性抗体的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找到配合型或适合型的供者血小板输给患者。结果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抗体的总检出率为45%(36/80),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36例患者与供者做血小板配型,并输注配合型血小板悬液后,有效率为89%(32/36)。1例脾肿大、2例发烧,1例原因不明的PTR患者,输用配合型或适合型血小板后,而再次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无效率为11%(4/36)。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在血小板抗体引起的血小板输注无效中的作用明里,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开展血小板交叉配型,但对有脾肿大.DIC、发烧情况下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免疫性引起的PTR患者)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中重要的血液成分,其主要功能是生理性止血.一些疾病导致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时引起皮肤出血紫癜,严重时引起其他部位出血,危及生命.输注血小板可以改善出血和增加凝血功能,治疗某些出血性疾病及各种血液病,也可作为肿瘤患者放、化疗的支持疗法,是临床成分输血的重要措施.但反复血小板输注或既往大量输血(全血、红细胞和白细胞)会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或(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破坏血小板,使血小板存活期缩短,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出血症状无法得到改善,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本文对血小板输注无效与血小板抗体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前后的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输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对血小板筛查阳性患者行血小板抗体配型,根据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或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比较相容性血小板输注前后的效果。结果本组30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筛查阳性8例;8例患者经血小板抗体配型后,其输注的1h和24h CCI、PPR均显著高于配型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为患者提供适用血小板,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影响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产生的因素,HLA和HPA抗体的分布特征、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岚  张爱根  李妙珊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5):2227-2228,2231
目的 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原因,并寻找解决的方法.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13例临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病人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和鉴定.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71例(33.33%),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65例(30.51%);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即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阳性2例(0.94%);HLA和HPA抗体并存4例(1.88%).结论 HLA抗体是导致PTR的主要免疫因素.对患者进行"适合性血小板榆注",可逆转血小板榆注无效状态,提高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19.
詹奕荣  刘海容 《吉林医学》2015,(9):1841-1842
目的:观察分析抗体检测技术对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肿瘤化疗患者92例,运用抗体检测技术对其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通过利用抗体检测技术对所有患者血小板进行检测后,阳性患者50例(54.35%),阴性患者42例(45.65%);对50例阳性患者进行了交叉配型之后,45例患者1h和24h的CCI出现了明显上升,且止血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其有效率是90.00%,输注无效5例,无效率为10.00%。结论:血小板的交叉配型无法对化疗人员血小板的无效症进行逆转或者避免,由于化疗的药物对骨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所以会使血小板不断减少,且会对输入性的血小板造成直接破坏,致使血小板输注的无效性上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6月该院血小板抗体检测的病例60例。血小板抗体检测使用固相凝集法。结果 6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共检测到血小板抗体26例,阳性率为43.3%,其中白血病阳性率为44.4%,再生障碍性贫血阳性率为41.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阳性率为37.5%,恶性肿瘤阳性率为45.5%,各类疾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3次、3~8次和>8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3.8%、46.7%和77.8%,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20.6%和69.2%,抗体阴性组显著低于阳性组(P<0.01)。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和24 h CCI值分别为(8.12±1.24)×109/L和(5.03±0.74)×109/L,均显著高于阳性组的(6.77±0.81)×109/L和(3.93±0.61)×109/L(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相容性血小板配型试验是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