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抗栓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卒中治疗中有重要作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卒中与高剂量同样有效,而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预防非心栓性缺血性卒中一样有效,但其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噻氯匹定预防卒中的效果比阿司匹林好,但伴有较严重的脑出血并发症,其预防卒中的作用并不优于阿司匹林,与后者联用预防复发性卒中并不比其单用更有效。阿司匹林与缓释双嘧达莫联用比单用阿司匹林有效,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几率仅与小剂量阿司匹林相当。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至今仍然是临床使用最多、最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完成150多项有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总数超过10万例的病例研究。循证医学已经确立了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治疗和二级预防中的基石地位。对此,国内外众多的临床治疗指南均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证据的涌现,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近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一级预防中也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发病后48 h内使用阿司匹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除溶栓以外被循证医学证实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阿司匹林的净效益有限。国际上一直在开展替代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药物或方案。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以失败而告终。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缓释剂、西洛他唑已经获得了至少与阿司匹林同样有效和安全的初步证据。氯吡格雷单用虽然获得了初步可行性的证据,但尚缺乏与阿司匹林的直接比较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抗血小板治疗或抗凝治疗是重要的二级预防手段,近年研究提示尽早实施则可以额外获益。而针对小卒中或TIA患者短期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也获得了初步证据。本文对上述有关临床研究进行总结,结合国内外指南,系统阐述急性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抗血小板药物的规范化使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大量文献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并发症多、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复习最新文献评述静脉和动脉内溶栓、肝素、阿司匹林、安克洛酶以及神经保护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患者,两组均给予卒中基础治疗。治疗组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75 mg/d,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 mg/d,共30 d,30 d后改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 mg/d。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 mg/d。随访1年内两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卒中复发率为12.7%,而治疗组复发率为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对照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步长脑心通胶囊和拜阿司匹林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脑心通组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4粒/次,2次/d;拜阿司匹林组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片(100mg),每晚1次,随访2年,比较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药物的副反应及依从性。结果步长脑心通组明显改善了血液流变学、血脂各项指标;复发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低;药物的副反应少,依从性好。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优于拜阿司匹林,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胡健  李梦 《药品评价》2009,6(7):270-272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其在未来10年缺血性心脏病将成为全球首位死因。已证实,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情进展主要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效应,因此,抗血小板药物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石。近年来,阿司匹林在防治缺血性心脏病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逐渐增多,在一、二级预防中均显示了其优越性,可降低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病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林宏 《中国处方药》2003,(11):31-35
溶栓治疗是缺血性卒中临床常见手段之一,溶栓药物应避免在其治疗中的交替使用;缺血性卒中出现后可以普遍应用神经保护剂,但神经保护剂的应用应采取多种药物联用的综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缺血性卒中抗血小板的发展是脑血管病治疗领域的重大进步。但是,对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1血小板在缺血性卒中的角色几个世纪以来,人们认为脑血管堵塞和脑组织缺血梗死的最后一步病理机制是血栓形成。20世纪60年代临床研究观察到血小板血栓参与眼动脉和脑动脉缺血事件[1]。心脏病学的研究在认识和防治缺血事件的发展中起主导地位,心脏和大脑共享  相似文献   

10.
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基本治疗,在所有抗血小板药物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阿司匹林.近几年来,循征医学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证据,为使用阿司匹林奠定了基础,所以规范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心源性卒中的防治使用,目前已成为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卒中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约20%~4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其发病后5年内会复发。因此临床对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十分重要。我们对部分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预防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大量文献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并发症多、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的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本文复习最新文献评述静脉和动脉内溶栓、肝素、阿司匹林、安克洛酶以及神经保护剂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正>血小板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自然病程中起重要作用,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明显减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后的神经功能改变。抗血小板药物并不是指一类药物,而是一组通过各种不同机制降低  相似文献   

14.
一项Brigham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提示,对于使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应谨慎开处阿司匹林(ASA)处方。上述结论是基于ORBIT—AF研究的最新数据分析做出的,该研究共有176个临床实践中心参与。主要研究受访者6个月出血、住院、缺血性事件和死亡发生情况。该研究负责人建议:在某些情况下阿司匹林是绝对必要的,而抗凝以预防卒中也是正确的。但对于无心血管疾病证据的房颤患者,如果其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是否为其开处阿司匹林则应慎之又慎。(源自:药品资讯网)  相似文献   

15.
1.新指南与2003年指南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院前急救及公众教育部分,强调了急救系统对卒中的重要性。2.新的指南建议在更低的血清葡萄糖浓度(>140~185mg/dL)就应该给予胰岛素。3.除卒中是继发于空气栓塞之外,不建议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高压氧治疗。4.静脉使用rtPA仍然是唯一得到FDA批准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法。5.症状出现在6小时之内的病人,由于近期的外科手术或其他操作不能进行静脉溶栓的病人,可以考虑对其进行动脉溶栓。6.如果不进行溶栓治疗,多数患者应于卒中后24或48小时之内接受口服阿司匹林治疗,且起始剂量为325mg。  相似文献   

16.
成俊义 《天津药学》2009,21(4):50-5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诸多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心房颤动是导致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而重视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对卒中的原发和继发性预防至关重要。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对具有诸多危险因素的高危病人予以降压、降脂和抗血小板治疗以及对行为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明显降低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包括溶栓剂、抗凝剂、抗血小板药、自由剂清除剂和他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危害极大,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目前缺血性卒中治疗手段有限,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或复发,在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危害极大,同时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目前缺血性卒中治疗手段有限,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或复发,在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小剂量阿司匹林已广泛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1级预防和2级预防。目前国内外大多数专家认为阿司匹林是预防脑梗死、冠心病的首选药物,并且是用于急性期唯一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每100例患者连续使用1年,可以防止1例患者发生卒中。尽管获益的人并不多,但其费用低廉,效果肯定,因此被广泛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已被美国、欧洲、我国的一些指南推荐使用[1]。在我国约有  相似文献   

20.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61-3762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效价比最高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环氧酶1抑制剂),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方面初步达成多项共识,但在一级预防中还存在争议,其实一级预防远比二级预防显得重要,挽救的患者也更多,因为这部分患者基数很大。本文就阿司匹林在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