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匹兹堡公式、SEARCH公式、1型糖尿病(T1DM)冠状动脉钙化(CACT1)公式和广东公式4个替代公式评估T1DM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综合管理门诊的患者。记录患者的腰围和臀围并计算腰臀比, 收集其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资料。依据4个替代公式分别计算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 将ISI的上、下四分之一位数分别定义为低、高度胰岛素抵抗, 上、下四分之一位数之间定义为中度胰岛素抵抗。根据年龄, 将患者分为未成年组(≤18岁)和成年组(>18岁)。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U检验, 4个替代公式的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分析, 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不同公式计算的ISI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T1DM患者84例。其中, 成年组40例, 未成年组44例;高、中、低度胰岛素抵抗组分别为21、42、21例。广东公式和匹兹堡公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抵抗是常见的临床现象, 是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慢性代谢相关性疾病和一些少见病、罕见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为增进广大临床医师对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编写了《胰岛素抵抗相关临床问题专家共识(2022版)》。本版共识以问答的形式对胰岛素抵抗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胰岛素抵抗的管理水平, 改善临床疗效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37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 根据血清ChE四分位数水平分为Q1组(≤7 912 IU/L)、Q2组(7 913~9 083 IU/L)、Q3组(9 084~10 304 IU/L)和Q4组(≥10 305 IU/L), 比较各组患者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分析ChE与HOMA-IR的相关性。结果随着ChE水平升高, HOMA-IR水平显著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hE与体重指数、舒张压、超敏C反应蛋白、HbA1C、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肽酶、前白蛋白、白蛋白、尿酸、HOMA-IR呈正相关(P<0.05), 与年龄、糖尿病病程、尿素氮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病程、体重指数、HbA1C、ALT、ChE是HOMA-IR的独立影响因素(P&l...  相似文献   

4.
血糖曲线、胰岛β细胞功能(BCF)和胰岛素敏感性(IS)都是动态变化的, 血糖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血糖值取决于该时点的BCF和IS。血糖数值是判断BCF是否正常的"金标准"。理想的BCF指数应能反映BCF是否正常、代偿程度或损伤程度;IS是受试者在某种状态下定量的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 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糖代谢生物学效应;而葡萄糖处置指数(DI)则是受试者在某种试验状态下血浆胰岛素产生的实际糖代谢生物学效应。该文对血糖波动、BCF及IS的动态变化, 现有BCF指数、IS或胰岛素抵抗指数、DI的特点其应用, 临床研究中应用BCF与IS指数的几个常见问题进行阐述, 并提出临床期待开发出新的BCF及IS指数应具有的特点。正确使用BCF及IS指数, 必须秉持糖代谢的动态观, 牢记血糖、BCF、IS三者之间的调节原理, 弄清各种BCF及IS指数的特点与病理生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肠促胰素是连接肠道与大脑和胰腺的重要激素, 对机体能量代谢发挥调节作用。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是肠促胰素重要的组成部分, 与肠促胰素另一成员胰高糖素样肽-1(GLP-1)协同互补实现对能量代谢的调控。近年来, 对GIP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使得GIP成为改善葡萄糖及能量代谢的重要靶点。最新开发的GIP和GLP-1受体激动剂显示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体重的显著改善, 成为潜在的有吸引力的药物选择。该文就GIP在基础和临床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帮助临床深入理解肠促胰素对人体能量代谢的调控机制, 以及更好地认识基于这一靶点开发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1型糖尿病(T1DM)是由T细胞介导以破坏胰腺β细胞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T1DM的治疗手段有限, 常规方法包括注射胰岛素和胰岛/胰腺移植, 但均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胰岛功能减退的问题。人们期望基于病因治疗——免疫治疗以阻止或延缓β细胞的损伤, 保护残存的胰岛功能以达到预防甚至逆转T1DM的目的, 并且多年来包括针对T细胞、B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以及微生物起源的免疫治疗开始取得成效。该文对近年来T1DM免疫治疗的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心肌糖代谢异常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主要表现在心肌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减弱。大量研究表明, 在发生糖尿病前可能已存在不同程度的与糖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脏病变的早期表现。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是心肌摄取葡萄糖的重要载体, 3-磷酸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信号通路可以调节下游分子GLUT的表达, 在糖耐量受损以及糖尿病状态下, 心肌组织中PI3K/Akt、MAPK、AMPK等信号通路受损, GLUT表达下降, 心肌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研究表明, 在不同糖耐量状态下, 心肌对缺氧的抵抗能力及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不同。本文就不同糖耐量状态下缺氧与非缺氧心肌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作一综述, 为早期干预糖尿病心肌病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8.
报告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2例C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type C 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TCIRS), 患者以持续性高血糖、低免疫反应性胰岛素、极度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自身抗体、高总胰岛素为特征, 临床常表现为极度胰岛素抵抗伴酮症酸中毒, 中至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血浆置换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9.
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复杂的以自身免疫反应为主因的疾病, 发病的核心机制在于机体产生自身免疫性抗体对胰岛β细胞的破坏。目前主要依靠胰岛素治疗, 但胰岛素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治愈T1DM, 多数患者仍面临血糖控制不佳、慢性并发症发生等问题。该文从免疫调节治疗、β细胞再生和替代等方面就目前T1DM治疗的研究进展和热点药物进行阐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10.
脑胰岛素信号在维持海马神经干细胞生态位及神经元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鉴于海马是参与学习、记忆、认知等功能形成与调节的重要脑区, 该脑区胰岛素抵抗(IR)可能是2型糖尿病(T2DM)发生认知异常甚至认知障碍的关键因素。该文就胰岛素信号在成人海马神经发生和海马突触活性分子机制中的正常/异常调节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进行总结, 以期为糖尿病认知功能损害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患有1型糖尿病的儿童与健康的同龄人相比,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更低, 更易合并生长迟缓。国际青少年糖尿病联盟在营养管理指南中指出, 监测儿童线性增长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由于生长激素切点值不确定及担心生长激素、胰岛素两种拮抗激素联合应用血糖控制不佳, 对于1型糖尿病合并生长迟缓的患儿, 儿科医生常在应用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联合治疗方面犹豫不决。该文综述了生长激素对1型糖尿病合并生长迟缓儿童各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 以期为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治疗1型糖尿病合并生长迟缓患儿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报道1例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就诊的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 转换为司美格鲁肽治疗的诊疗过程。患者为33岁男性, 因口干、多饮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血糖42.11 mmol/L, 糖化血红蛋白14.5%, 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以胰岛素泵强化降糖后逐步简化为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皮下注射)联合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餐时26 U、晚餐时18 U皮下注射)、二甲双胍缓释片(0.5 g、2次/d口服)治疗, 之后逐步停用胰岛素, 改为皮下注射司美格鲁肽(0.5 mg、1次/周皮下注射)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0.5 g、2次/d口服)降糖, 血糖控制良好, 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13.
口服胰岛素被认为是一种更安全和更便捷的糖尿病给药途径, 然而受胰岛素自身理化性质和胃肠道屏障的影响, 阻碍了口服胰岛素的临床转化。随着新型材料的应用和技术的进步, 一些新型载药系统被用于口服胰岛素的给药途径并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就口服胰岛素的生理意义及优势, 面临的挑战, 给药系统, 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人工胰腺根据传感器感知的葡萄糖浓度、通过核心算法调整胰岛素泵的输注速率, 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是1型糖尿病的一种治疗选择。研究结果显示, 人工胰腺的应用能够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提高其生活质量。该文介绍了人工胰腺的组成与分类, 综述人工胰腺应用于1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并对人工胰腺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国内外1型糖尿病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诊疗新方法和血糖监测等新技术不断问世, 相关临床研究证据持续丰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共同组织专家对2012版《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修订更新, 形成了《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本指南共20章, 内容涵盖中国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与分型、血糖监测、教育与管理、胰岛素治疗、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胰腺与胰岛移植、低血糖防治、急慢性并发症、特殊时期临床管理、社会心理问题及对策、预测与预防等。本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 促进行业水平提高和进步,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6.
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好发于青少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胰岛β细胞进行性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高血糖为主要特征。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认为其主要与免疫、环境、遗传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角度, 重点探讨了肠道菌群及其衍生物在1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相关免疫机制和作用, 并介绍了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源性活性肽spexin调节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高脂饮食16周诱导肥胖模型(DIO)小鼠和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 分别腹腔注射spexin(50 μg/kg), 连续给药3周, 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 分析各组小鼠体重、内脏脂肪重量及血浆生化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肪组织Krüppel样转录因子9(KLF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及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基因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脂肪组织KLF9、PGC-1α、GLUT4及p-p38/p38蛋白水平。结果与DIO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 spexin给药组小鼠体重和脂肪均明显减少(P=0.043和P<0.001), 血糖、胰岛素及HOMA-IR均显著下降(P<0.001、P=0.008和P<0.001), 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水平均显著提高(P=0.006和P=0.002);与db/db模型对照组小鼠相比, spexin给药组小鼠的体重和脂肪均明显减少(均P<0.001), 血糖、胰岛素及HOMA-IR均显...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进展为重症及危重症的高危人群, 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亦可造成其血糖波动、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甚至威胁生命。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 更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的血糖控制和健康管理对于避免急性并发症、住院及不良预后亟须重视。本指南基于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的临床经验及证据, 从饮食、运动、胰岛素调整、血糖监测、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识别处理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提高1型糖尿病人群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的管理水平, 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的脂肪酸代谢谱特征。方法为回顾性研究,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量研究对象的身高、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BMI), 检测其空腹血糖(FPG)、空腹血胰岛素(FINS)并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 检测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甘油三酯(TG)、棕榈油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总omega-3、总omega-6。依据肝脏超声检查及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A组(单纯T2DM组)、B组(T2DM合并脂肪肝组)、C组(T2DM合并肝纤维化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H检验、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脂肪酸与各指标的相关性, 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合并MAFLD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T2DM患者426例。其中, A组165例, B组170例, C组91例。与A组比较, B、C 2组的BMI、HOMA-IR...  相似文献   

20.
低碳饮食是一种近年来流行的新型饮食模式, 一般要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小于130 g/d(或供能比低于每日摄入总热量的26%), 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则没有明确规定。低碳饮食可以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降低HbA1C、减小血糖波动性以及延长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低碳饮食还可以减少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且不增加低血糖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本文回顾了既往文献, 探讨低碳饮食在1型糖尿病患者疾病管理中的作用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