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将大鼠面神经压榨后面部行为学变化,探索简易稳定的面神经压榨建模方法;检测压榨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中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取健康大鼠30只,解剖右侧面神经主干,蚊式血管钳单齿钳夹,持续1min,设左侧为对照。术后1 、7、14 、21、35d,观察大鼠面部行为学改变;HE染色观察面神经运动神经元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进行细胞计数;免疫组化观察面神经元CNTF蛋白的表达并进行光密度分析。结果 面神经压榨损伤后即刻出现同侧面神经瘫痪,术后7~14d达高峰,而后逐渐恢复,35d大鼠面部对称,面瘫完全恢复。HE染色发现术后7、14、21d损伤侧面神经运动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减少 (P<0.01),细胞结构形态紊乱,细胞内空泡增多,核仁偏移。免疫组化发现术后7、14、21d面神经运动神经元CNTF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P<0.01)。结论 神经压榨是建立可逆性面神经麻痹动物模型简易稳定的方法。面神经压榨损伤后,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内CNTF蛋白的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观察其鼻腔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方法:30只SD大鼠分为抑郁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两组各15只。应用慢性不可预见性中等强度应激刺激制作抑郁症动物模型。用敞箱实验和体液消耗实验检测大鼠行为变化后,处死实验动物,取鼻腔黏膜做形态学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N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医学数码图像分析技术,检测比较抑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鼻腔黏膜组织的NGF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鼻黏膜苏木精-伊红染色均未见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抑郁模型组53%鼻黏膜苏木精-伊红染色出现轻度水肿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正常对照组鼻黏膜N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阴性,抑郁模型组53%鼻黏膜N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阳性,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抑郁症大鼠在长期受到各种外界的应激刺激后可能出现鼻腔通气不畅,分泌物过多等鼻炎症状。NGF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促进免疫细胞的增生及聚集,诱导各种递质的释放,增加神经纤维本身的敏感性以及神经肽的产生,促进神经源炎的形成,并增加鼻黏膜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GLP-1通过调控mTOR信号通路诱导的自噬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是否存在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符合要求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胰岛素组和GLP-1组,每组6只,于造模后即刻、4周、8周、12周测定大鼠空腹血糖水平,12周后处死,取视网膜组织行HE染色,免疫组化法测LC3、P53的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法测定血清氧化应激产物ROS、MDA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mTOR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和GLP-1组可以明显降低空腹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显示模型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减少或缺失,而胰岛素组和GLP-1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排列较规整,数量无明显减少,接近正常。免疫组化显示GLP-1组LC3、P53蛋白表达较其他组升高分别为(2.34±0.13,0.46±0.03),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LP-1组氧化应激产物ROS、MDA含量分别为(74.68±4.08,55.60±1.50),较其他组减少,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衣霉素是否可诱导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s)产生内质网应激反应性细胞凋亡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出生3 d内的SD大鼠,取出螺旋神经节细胞体外培养3 d后,加入不同浓度的衣霉素24 h后,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并选取适当的诱导浓度;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培养的螺旋神经节细胞;hochest 33258检测细胞核形态;Western blot检测GRP78/BiP、Caspase-12蛋白的表达.结果 可以选取2μg/ml的衣霉素作为诱导浓度;培养的细胞经免疫组化抗神经丝蛋白抗体证实为SGCs;hochest33258核染色发现衣霉素诱导后出现凋亡样改变的细胞核;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经衣霉素诱导后GRP78/BiP及Caspase-12蛋白在细胞内表达更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衣霉素可以诱导大鼠离体SGCs产生内质网应激反应性细胞凋亡,且具有浓度依赖性;Caspase-12可能参与其凋亡机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生存素(Survivin)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Survivin在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8例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和12例正常下鼻甲组织(对照组),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结果①HE染色显示鼻息肉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显著增加。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urvivin免疫阳性细胞数及着色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图像分析显示,鼻息肉组Survivin的积分光密度(IOD,103/HP)为50.21±6.32,与对照组5.67±0.58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鼻息肉中Survivin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表达密切相关(r=0.673,P〈0.01)。结论鼻息肉组织中Survivin表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均上调,且二者有协同表达关系。鼻息肉可能是通过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使炎性细胞凋亡受到抑制,从而促进炎性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生长,导致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s,hAEC)移植入兔声带损伤组织内的生长分布特点,探索hAEC促进声带损伤后修复再生的潜能.方法 分离和培养hAEC,慢病毒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1entivirus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Lenti-EGFP)基因转染作标记.建立深及声韧带的兔声带损伤模型,设hAEC移植组(13侧声带)、损伤对照组(13侧声带)及正常对照组(4侧声带).荧光显微镜下连续观察hAEC在声带内的存活、分布情况,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胶原、纤维连接蛋白等主要细胞外基质在损伤后3个月时的含量及分布.结果 hAEC原代培养6 d后呈铺路石样生长,植入声带损伤组织后可在固有层内持续存活2个月,细胞呈纵向排列,有趋向性.声带损伤2个月时免疫荧光显示hAEC移植组兔肌细胞标志结蛋白荧光阳性,提示hAEC向肌细胞分化;同时Ⅲ型胶原荧光阳性,提示hAEC植入后具有分泌Ⅲ型胶原功能.光镜观察见hAEC移植后3个月兔胶原纤维密度和排序较损伤对照组改善,但未及正常;免疫组化染色示hAEC移植组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和分布介于损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结论 hAEC可在异种动物声带损伤组织内持续存活、生长,并有向声带组织分化和分泌部分细胞外基质的潜能,可能促进声带损伤后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鼠下颌下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 (BTX A)后不同时间形态学改变及对P物质 (SP)表达的影响。方法 :实验用 18只雌性Wistar大鼠 ,采用右侧下颌下腺注射BTX A模型 ,分别于用药后 6d、10d、30d处死动物 ,用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观察BTX A作用不同时间下颌下腺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对SP表达的影响。左侧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结果 :大鼠注射BTX A不同时间下颌下腺中腺泡及腺管细胞形态发生改变。注射BTX A 6d后 ,腺泡细胞出现萎缩 ,以 10d组最明显 ,可见大量腺泡细胞萎缩 ,30d组萎缩的腺泡细胞量减少。各时间组萎缩的腺泡周围未见炎症细胞浸润及坏死发生。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 ,6d组BTX A注射侧腺泡周围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减少 ,与对照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 3.4 92 ,P <0 .0 5 )。 10d组BTX A注射侧腺泡周围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明显减少 ,与对照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9.70 7,P <0 .0 1)。 30d组BTX A注射侧与对照侧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染色密度基本相同 (t =- 1.185 ,P>0 .0 5 )。结论 :大鼠下颌下腺注射BTX A可以导致腺泡及腺管细胞暂时性萎缩 ,SP表达暂时性减少 ,说明其可能通过这两方面共同作用而达到治疗多涎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神经分化因子NeuroD在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顺铂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Real-TimePCR技术,观察耳蜗螺旋神经元损伤1d、3d、5d后NeuroD的表达变化。正常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5ml/kg,1次/d,腹腔注射,连续5d),用药1d组(顺铂5mg/kg,腹腔注射),用药3d组(顺铂5mg/kg,1次/d,腹腔注射,连续3d),用药5d组(顺铂5mg/kg,1次/d,腹腔注射,连续5d),每组8只,建立顺铂耳毒性模型。采用Real-Time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不同时间螺旋神经元NeuroD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顺铂耳毒性大鼠模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神经分化因子NeuroD在耳蜗螺旋神经元中呈动态变化。NeuroD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用药1d及3d组分别为2.17±0.39、1.15±0.20及7.02±0.69、2.42±0.40,与对照组及用药5d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结论 NeuroD在用药1d后开始增加,3d后达到高峰,5d后下降;在用药早期有一过性表达增强,后期表达下降同时听力损失明显。表明NeuroD可能参与顺铂损伤螺旋神经元后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PFD)对大鼠气管瘢痕狭窄及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 雄性大鼠通过气管切开和气管损伤手术构建气管狭窄模型,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0只)予以PFD胶囊粉末经口灌喂,50 mg/只/d;对照组(10只)予以无菌水经口灌喂,5 mL/只/d,两组连续灌喂10 d。手术14 d后HE染色检测气管瘢痕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GFβ1、Collagen I和α SMA的表达情况。使用不同浓度的PFD处理RFL 6细胞,CCK 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E染色显示PFD实验组大鼠气管瘢痕厚度为(337.5±33.5)μm,明显低于对照组瘢痕厚度(537.0±38.8)μm(P<0.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TGFβ1、Collagen I和α SMA在实验组的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PFD能抑制RFL 6细胞的生长,浓度为1.5mM时效果明显(P<0.001);PFD能减弱细胞的划痕愈合以及穿出Transwell小室的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FD能明显下调RFL 6细胞中TGFβ1、Collagen I和α SMA的表达(P<0.001)。结论PFD能显著拮抗大鼠气管瘢痕形成,并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转化、迁移愈合能力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分泌能力。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细胞黏附因子 1(vas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VCAM 1)与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SD健康大鼠40只随机分为2组: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致敏组和生理盐水(sodium chloride,SC) 组。以卵清蛋白致敏法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鼻黏膜组织中VCAM 1、Eotaxin的表达。结果 OVA 致敏组可见鼻黏膜高度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SC组病理学未见异常表现;OVA 致敏组与SC组比较,VCAM 1和Eotaxin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 OVA 致敏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VCAM 1表达强度与Eotaxin呈正相关(r=0.886,P<0.01)。结论Eotaxin及VCAM 1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且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二甲胺四环素对慢性鼻窦炎大鼠嗅感觉神经元(OSNs)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鼻窭炎造模组(B组)和鼻窦炎加二甲胺四环素组(C组),于不同时间取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嗅上皮厚度及上颌窦黏膜病理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aspase-3表达阳性细胞。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镜检发现上颌窦黏膜病理学改变:A组明显轻于B组和C组,B、C两组嗅上皮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镜检发现B、C两组Caspase-3阳性细胞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胺四环素能抑制鼻窦炎大鼠模型Caspaser-3的表达,可能成为治疗嗅觉障碍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络治法对链佐脲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消化铺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络治法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6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及络治组。除空白组不做处理外,其余各组均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并按方案给药。给药24周后每组大鼠取双侧眼球做视网膜血管消化铺片,右眼PAS染色做形态学观察,左眼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VCAM-1在血管壁中的表达。结果 PAS染色结果显示,络治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在管径粗细、局部扩张程度、扭曲聚集程度等方面较对照组及模型组有明显改善,且络治组大鼠毛细血管管壁周细胞的丢失明显减少,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络治组视网膜血管壁中VCAM-1呈较少的表达,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络治法能够抑制VCAM-1在糖尿病视网膜毛细血管壁中的表达,有效减轻高血糖引起的视网膜微血管损伤,改善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的结构与机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3-硝基酪氨酸(3-nitrotyrosine,3-NT)在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大鼠内耳的定位、分布及内耳组织形态学特征,确定OME大鼠耳蜗中的酪氨酸硝基化情况,探寻OME导致内耳损伤的酪氨酸硝基化机制。方法将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一侧耳通过阻塞咽鼓管的方法构建分泌性中耳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分组行耳蜗石蜡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Tunel凋亡检测和神经节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造模后大鼠的耳蜗毛细胞没有明显的缺失,HE染色发现中耳及内耳慢性炎症改变,免疫组化检测3-NT在耳蜗毛细胞、血管纹、神经纤维细胞、神经节细胞均有阳性表达,而对照组在相应部位均阴性表达。Tunel凋亡检测见耳蜗的神经纤维细胞、神经节细胞出现凋亡。透射电镜观察示神经节细胞线粒体肿胀、出现空泡化,并有神经节细胞间质的淋巴细胞浸润。结论通过构建OME模型初步发现OME能够导致耳蜗损伤,OME可能通过酪氨酸硝基化作用导致耳蜗毛细胞的凋亡、螺旋神经节细胞及神经纤维的变性,即酪氨酸硝基化是OME导致耳蜗损伤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损伤模式下面神经功能、结构及神经营养因子Ⅲ(NT-3)表达的改变.方法:对45只大鼠分别制造面神经颞骨外段部分损伤(组1)、面神经骨管内部分损伤(组2)和面神经骨管内完全横断(组3)3种损伤模型,术后观察面神经功能改变情况.于第1、7、21天取大鼠面神经,从损伤处将其分为2段,组织切片行改良三色法染色观察其神经纤维病理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T-3的变化.结果:功能评估:①组1:术后1 d所有大鼠瞬目反射消失,触须仅有轻微活动;7 d 80%大鼠瞬目反射部分恢复,40%大鼠触须活动正常;21 d 60%大鼠接近正常.②组2:术后1 d大鼠左侧面瘫;7 d 40%大鼠瞬目反射部分恢复,80%大鼠触须轻微活动;21 d 80%大鼠瞬目反射恢复,40%大鼠触须活动正常.③组3:3个时间段均未见面神经功能恢复. 病理学改变:①组1:术后7 d骨管内纤维大小不一,部分髓鞘、轴突变性坏死;21 d神经由变性坏死转变为再生;②组2:7 d所见类似颞骨外段部分损伤组,但变性纤维数量更多,弥散分布于面神经横断面内;21 d也出现再生现象;③组3:7 d大部分纤维崩解坏死;21 d未见再生现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正常神经中雪旺细胞仅少量表达NT-3,术后7 d时有活性的神经纤维轴突中NT-3表达强阳性.结论:组2大鼠面瘫范围较组1广泛,至21 d时面神经功能仅部分恢复.面神经部分损伤后神经纤维的变性坏死在损伤处和损伤处两侧同时存在,变性纤维弥散分布于面神经横断面内.面神经损伤后NT-3在有活性的神经纤维中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5.
HSP72在视网膜的表达及其对抗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锌离子诱导的HSP72在大鼠视网膜的表达及HSP72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细胞病理性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生理盐水前房加压灌注制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IR)损伤模型.以腹腔注射硫酸锌诱导HSP72表达作为实验组,以腹腔注射HSP表达抑制荆——槲皮素作为实验对照组.以不作任何处理的大鼠为正常对照组。于不同时间段对视网膜HSP72免疫组化染色.Tunel染色、计数凋亡细胞,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实验组在注射硫酸锌后10h即见视网膜节细胞层有HSP72阳性表达.16h达高峰,注射后7d仍呈弱阳性表达,HSP72主要在神经节细胞(RGC)胞浆表达;正常对照组及实验对照组均呈阴性表达。Tunel染色显示,RIR后12h即有病理性细胞凋亡现象,24h明显增多,实验组凋亡细胞计数少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注射锌离子可诱导大鼠视网膜HSP72表达.注射槲皮素可抑制此作用,HSP72主要在RGC胞浆表达;(2)RIR能导致视网膜病理性细胞凋亡.HSP72具有对抗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外源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对原代培养的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s)存活及突起生长的影响,以期找到保护SGCs的有效方法。方法大鼠螺旋神经节细胞原代培养,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AdEasy系统构建携带Bcl-2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EGFP)的腺病毒后SGCs表达Bcl-2蛋白的水平。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染色鉴定螺旋神经节细胞,计数SGCs的数目。结果AdEGFP/Bcl-2组SGCs的存活数目分别高于AdEGFP组及空白对照组,AdEGFP组的存活SGCs细胞数略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Bcl-2蛋白能促进体外SGCs细胞存活,腺病毒本身有轻微的细胞毒性,但表达外源性Bcl-2基因却可以保护SGCs不受腺病毒细胞毒性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β-榄香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期为β-榄香烯应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40只成年SD健康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内注射大鼠给予构建糖尿病模型,对β-榄香烯治疗组大鼠实施β-榄香烯溶液灌胃,持续治疗12周。在给药12周末对各组大鼠进行处死,将大鼠的视网膜组织进行分离,同时收集大鼠房水与血清,使用ELISA法测定IL-1β、ICAM-1蛋白在大鼠视网膜组织、房水与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ICAM-1蛋白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IL-1β、ICAM-1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ELISA 法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清与视网膜中IL-1β、ICAM-1 蛋白含量升高;但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大鼠血清与视网膜中IL-1β、ICAM-1 含量低于糖尿病组,其中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对血清与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的降低作用较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作用更强;各组房水中IL-1β、ICAM-1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视网膜IL-1β蛋白微量表达,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IL-1β均较糖尿病组表达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升高;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和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均低于糖尿病组,且β-榄香烯治疗组(80 mg/kg)视网膜IL-1β、ICAM-1蛋白表达量低于β-榄香烯治疗组(40 mg/kg)。 结论 β-榄香烯可以抑制糖尿病大鼠血清及视网膜组织中的IL-1β、ICAM-1炎性因子的产生,且β-榄香烯剂量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提示β-榄香烯可能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别观察峰值波长为622.791、509.699、462.826 nm的LED光源(CT=4 500 K,照度500勒克斯)对活体大鼠晶状体组织形态及晶状体内SOD、GSH-Px及MDA含量的影响。总结LED光源波长与晶状体所受影响程度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为安全绿色环保的LED光源使用及制造提供实验室依据。 方法 选取6周龄SD大鼠,雌雄不限,将SD大鼠随机分为4个组,即对照组、红光组、绿光组、蓝光组。对照组大鼠使用黑色塑料膜遮盖,饲养于黑暗环境中;另外3个组分别给予红光(峰值波长为622.791 nm)、绿光(峰值波长为509.699 nm)及蓝光(峰值波长为462.826 nm)照射环境饲养,环境照度均为500勒克斯,色温为4 500 K。连续照射5 d(12 h明-12 h暗,6∶00 a.m.-18∶00 p.m.),各组实验环境均保持(20.0~23.5)℃,湿度为35.5%~65.5%。实验结束后取大鼠晶状体组织,HE染色观察晶状体变化,使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晶状体内MDA、SOD及GSH-Px含量。 结果 HE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扁平,单层排列,整齐一致;蓝光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呈现细胞排列紊乱、肿胀,晶状体上皮细胞由正常的单层分布改变为双层甚至多层排列的形态;绿光照射组细胞轻度肿胀,部分区域呈现双层排列形态;红光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呈现单层、扁平、排列整齐的形态,与对照组一致。大鼠晶状体内MDA含量分别为对照组0.004 3、蓝光组0.017 8 U/mgprot、绿光组0.015 6 U/mgprot、红光组0.004 4 U/mgprot,除红光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蓝、绿、红光照射组大鼠晶状体内SOD含量分别约为1.306 7、2.123 3、3.070 0、7.926 7 U/mgprot,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蓝、绿、红光照射组大鼠晶状体内GSH-Px含量分别约为1.413 3、2.159 0、2.696 0、9.793 3 U/mgprot,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ED光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具有波长相关性,波长越短的LED光线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改变影响越大,导致晶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越明显,使晶状体内脂质过氧化物堆积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分泌性中耳炎动物模型,观察其病理改变,为探讨其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2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16耳,A组);OME组Ⅰ(8只16耳,B组)和OME组Ⅱ(4只8耳,C组).OME组Ⅰ和OME组Ⅱ采用卵清蛋白腹腔致敏后分别经鼓膜穿刺和经听泡钻孔注射,耳内激发2次制成分泌性中耳炎模型;对照组以生理盐水替代卵清蛋白进行腹腔致敏和耳内激发.在末次耳内激发后2天处死动物,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中耳黏膜病理变化及炎症细胞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耳黏膜和骨髓腔中IL-4、IL-5的表达.结果 A组1只、B组2只麻醉意外死亡.OME,模型组Ⅰ和组Ⅱ大鼠听泡内均出现少量琥珀色积液,咽鼓管鼓室段纤毛上皮肿胀,排列紊乱.部分纤毛脱落,中耳黏膜增厚,黏膜下层、骨髓腔中有较多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咽鼓管周围组织中肥大细胞增多、脱颗粒.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两个OME模型组大鼠中耳粘膜和骨髓腔中IL-4、IL-5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此两组间IL-4、IL-5阳性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Ⅰ型变态反应能够成功诱发大鼠急性OME.经鼓膜或和经听泡钻孔注射两种方法 的造模结果 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60 CO照射后豚鼠听损伤及与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Caspase3、Caspase8、Caspase9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白化豚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放射组。对照组8只不实施60 CO照射行ABR检查后处死;放射组32只豚鼠右耳耳颞部一次性给予60 CO 70Gy照射,于照射后第1、4、7、14天行ABR检查后,每个时间点各处死8只豚鼠,行耳蜗中轴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SGC形态变化及Caspase3、Caspase8、Caspase9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放射组SGC出现萎缩改变,照射后第4、7、14天ABR反应阈分别为25.0±11.72、47.5±11.90、55.00±7.07dB nHL,与对照组(11.66±2.58dB nH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放射组SGC的Caspase 3、Caspase8、Caspase 9的阳性表达比对照组强,照射后第1、4、7、14天SGC的Caspase3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0±0.02、0.11±0.02、0.14±0.01、0.10±0.01,与对照组(0.07±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照射后第1天(0.12±0.01)、4天(0.23±0.04)、7天(0.11±0.01)、14天(0.21±0.03)SGC的Caspase8平均光密度值与对照组(0.05±0.02)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照射后第4、7、14天SGC的Caspase9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22±0.03、0.35±0.02、0.29±0.02,与对照组(0.12±0.0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60 CO照射导致豚鼠的听损伤可能与耳蜗SGC的萎缩有关,SGC的萎缩可能与Caspase 3、Caspase8、Caspase 9在SGC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