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好发于青少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胰岛β细胞进行性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高血糖为主要特征。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认为其主要与免疫、环境、遗传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肠道菌群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角度, 重点探讨了肠道菌群及其衍生物在1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相关免疫机制和作用, 并介绍了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人体内肠道菌群变化与胰腺癌发病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肠道菌群与胰腺癌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仍在不断探索中, 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已经被提出, 并且通过使用一些特征性肠道细菌群作为胰腺癌的预测和预后生物标志物, 正在打开新的治疗视野。本文概述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对胰腺癌发生、发展和治疗的影响, 以期为肠道菌群作为胰腺癌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 心肌重构是心衰发生的关键步骤。新近,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心肌重构和心衰的作用及机制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从心衰与心肌重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心肌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干预心肌重构等方面, 介绍肠道菌群与心衰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病, 由异常的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引起, 其潜在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些年来, 大量研究表明RA与肠道菌群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本文从RA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变化、肠道菌群在R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RA临床诊断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在RA治疗中的意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设想与展望, 为RA尤其早期RA及难治性RA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SS是以侵犯泪腺和唾液腺为主的慢性淋巴细胞高度浸润的自身免疫病, 以口干、眼干和腮腺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在风湿免疫领域, SS发病率仅次于RA, 位居第二, 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肠道菌群作为人体"第二基因组"及"最大的免疫器官", 参与机体代谢, 保护肠道黏膜, 发挥免疫屏障作用,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据新近研究表明, 菌群差异和功能紊乱可能与SS发病密切相关, 这将是临床对于治疗SS的新靶点。本文对肠道菌群在SS中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前景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 病因复杂, 机制繁多, 病程较长且预后较差, 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近年来, 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肠-肾轴理论进入糖尿病肾脏疾病领域, 带来新的治疗理念。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在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并探讨了肠道菌群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潜在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皮肤病变是最常见但最容易被忽视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甚至导致糖尿病足的发生。近年来研究提出, 糖尿病皮肤病变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糖尿病足的发生, 因此对于糖尿病皮肤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糖尿病皮肤病变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早期防治也未引起临床上的重视, 因此不乏见到因皮肤病变导致严重糖尿病足并最终截肢的病例。该文结合国内外最新进展, 从皮肤结构、慢性炎症损伤、皮肤微环境等方面, 归纳总结糖尿病患者皮肤病变的病理生理改变, 探讨糖尿病皮肤功能障碍潜在的发病机制, 阐述皮肤微生态对于糖尿病皮肤病变的影响, 为糖尿病皮肤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 近年来维生素D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也引起广泛关注。该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 系统阐述了维生素D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维生素D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的可能机制以及补充维生素D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肠道内储存了大量微生物, 它们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肠道内和肠外免疫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过程包括肠道菌群自身成分的易位、代谢产物的循环以及免疫细胞的迁移。本文介绍了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免疫系统并参与肠外疾病, 重点对肠道免疫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肠道微生态由肠道微生物及其基因组和生存环境共同构成, 其异常改变与全身各类炎症、肿瘤和代谢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 肠道微生态异常改变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的关系研究不断增多, 引起临床重视。胰腺炎症可能并发或造成肠道微生态紊乱, 反之肠道微生态紊乱又可能加重胰腺炎症反应, 增加全身及局部并发症风险, 甚至诱发胰腺肿瘤。本文旨在探讨肠道微生态参与调控胰腺疾病的机制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药物治疗是控制和逆转2型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OHA)包括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中草药等, 其作用机制各不相同。肠道菌群是降糖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 多种OHA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 降低细菌脂多糖含量, 保护肠道粘膜屏障完整性, 增加短链脂肪酸的生成, 影响胆汁酸循环, 从而降低炎症反应, 缓解胰岛素抵抗, 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发挥改善代谢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肠道菌群的改变是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可以通过肠-肝轴影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肠道和肝脏的免疫功能等, 从而介导自身免疫性肝炎。粪菌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噬菌体等靶向肠道菌群的治疗有望成为预防或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芳香烃受体(AHR)在肠道的免疫和非免疫细胞中广泛表达。AHR介导的相关效应参与肠道炎症、肠道黏膜屏障、肠道免疫、肠道动力等肠道功能。AHR的内源性配体主要由肠道菌群提供, 同时AHR可以通过肠道微生物来发挥作用。AHR信号传导可通过上述途径参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本文主要对AHR在肠道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为AHR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 其发生与神经微血管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有证据表明, DPN神经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先于神经结构功能的改变。早期的神经微血管改变表现为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这些病变诱发了神经微循环障碍, 造成神经内缺血缺氧, 引起能量代谢障碍、山梨醇累积和氧化应激等效应导致DPN的发生发展。血管新生是组织恢复血液供应的重要方式, DPN的血管新生处于抑制状态, 周围神经组织无法通过正常的血管新生过程来恢复血液供应、修复受损神经。基于以上研究基础, 诱导血管新生促进神经血流恢复的方法被提出用于DPN的治疗。该文强调了微血管对周围神经的重要性, 论述了DPN的血管新生抑制现象及可能机制, 对目前治疗性血管新生在DPN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梳理总结, 以期为后续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pSS患者粪便中菌群种类及分布情况, 探究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代谢特征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及其在pSS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治疗的101例pSS患者以及以及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同期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101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HC)的粪便样本, 进行16s rDNA扩增子分析。采用R软件4.0.3进行统计学分析。Wilcoxon检验及相似性分析(ANOSIM)比较2组间Alpha多样性及Beta多样性。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菌群分析。同时通过流式微球分析技术检测pS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 并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淋巴细胞亚群、ESR、CRP、唾液基础流率和刺激后流率等临床指标与特征菌群的关系。结果与HC相比, pSS患者的肠道菌群丰富度(Chao1指数、ACE指数)和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受损, 整体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OSIM, r=0.09, P=0.001)。在门水平上, pSS患者厚壁菌门水平相对丰度减少, 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在属水...  相似文献   

16.
益生菌指在足量条件下能对宿主产生确切有益健康功效的微生物。在肠道疾病防治中, 传统益生菌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经过长期的研究已被证实安全、有效, 但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鉴定出的新型益生菌的具体作用和机制亟待阐明。本文重点回顾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普氏栖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3种新型益生菌与肠道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其通过改善肠道炎症, 维护肠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完整, 抑制肠道肿瘤的进程, 辅助诊断, 以及预测疗效等多种作用促进肠道疾病的防治。虽然现阶段仍面临安全性、准确性和可利用性的挑战, 但相关研究与转化的不断改进将使新型益生菌更好地服务于肠道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1型糖尿病(T1DM)小鼠在不同时期的肠道功能、血清相关抗体、脾脏细胞因子谱表达与肠道菌群的演变。方法取3~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8只, 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NC组, 13只)和STZ组(15只)。STZ组连续5 d空腹腹腔注射STZ 50 mg·kg-1·d-1, NC组注射等体积溶剂。实验第3周测定随机血糖>16.7 mmol/L为建模成功, 定义为基线水平, 两组各取6只小鼠处死, 剩余小鼠观察4周, 即实验第7周(实验终点)处死剩余小鼠。每周测量体重、随机血糖和每日饮水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脾脏细胞因子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6、IL-17、IL-4、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清相关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与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和结肠紧密连接蛋白1(ZO-1)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对粪便进行16SrRNA菌群测序分析。组间比较采...  相似文献   

18.
人体内的尿酸作为细胞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在不同范围内可能分别起到促氧化和抗氧化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既往多数研究主要针对高尿酸血症的促氧化特性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 已有多项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相互影响。但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 尿酸过高或过低时均可能促进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尿酸代谢异常, 已有研究者发现尿酸水平变化与微血管并发症有关。该文就血清尿酸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和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腹水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形成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多个系统的疾病。现有的腹水病因和分类中,主要以心源性腹水、肝源性腹水、肾源性腹水等为主。单就消化系统而言,不同消化系统器官疾病也会因为不同的病理机制产生不同性质的腹水。因此,腹水的鉴别诊断和治疗仍是临床一大难点。目前腹水相关肠道疾病的总结较少,笔者通过回顾现有文献和资料,对与腹水相关的原发于肠道的疾病和累及肠道的全身性疾病进行总结,以此为消化内科医师对腹水相关肠道疾病的诊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指小肠内细菌数量和种类发生改变并引起消化吸收障碍等病理生理异常的综合征。SIBO在胰腺疾病中发病率较高, 可影响胰腺疾病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就SIBO与AP、CP、胰腺癌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