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 手机成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心理虐待与忽视是手机成瘾的重要预测因素,但关于其对手机成瘾影响的研究较有限。目的 探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手机成瘾的影响,并考查自尊与人际疏离感在两者之间的作用路径,为预防和改善初中生手机成瘾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从海南省某县2所学校抽取800名初中生。采用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CPANS)、手机依赖指数量表(MPAI)、Rosenberg自尊量表(SES)以及青少年疏离感问卷中的人际疏离感分量表进行评定。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考查CPANS评分、SES评分、人际疏离感分量表评分、MPA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使用Process 3.5宏程序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初中生CPANS评分与SES评分呈负相关(r=-0.278,P<0.01),与人际疏离感分量表评分和MPAI评分均呈正相关(r=0.471、0.372,P均<0.01),SES评分与人际疏离感分量表评分和MPAI评分均呈负相关(r=-0.438、-0196,P均<0.01),人际疏离感分量表评分与MPAI评分呈正相关(r=0.392,P<0.01)。人际疏离感是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手机成瘾之间的作用路径,效应值为0.104;自尊和人际疏离感是心理虐待与忽视和手机成瘾之间的链式作用路径,效应值为0.026,效应量为6.99%。结论 心理虐待与忽视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初中生手机成瘾,也可以通过人际疏离感的独立作用路径以及自尊与人际疏离感的链式作用路径影响手机成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留守初中生的父母同伴依恋、心理弹性及其关系,为对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绵阳市某县两所中学的初中生共842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初中生292名(34.68%),非留守550名(65.32%)。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IPPA)、心理弹性量表(RS)进行评定,并分析IPPA和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①留守组的父亲依恋分量表中疏离维度评分高于非留守组(P<0.01);留守组男生的父亲依恋分量表中疏离维度和同伴依恋分量表沟通维度评分均高于非留守组男生(P<0.05或0.01),留守组女生的父亲依恋分量表疏离维度评分高于非留守组女生(P<0.05),其父亲依恋分量表信任维度、同伴依恋分量表中信任和沟通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非留守组女生(P均<0.05)。②留守组与非留守组初中生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留守组初中生中,除父母依恋分量表的疏离维度外,其余IPPA各分量表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RS评分均呈正相关(r=0.261~0.494,P均<0.01);非留守初中生中,IPPA各分量表评分及各维度评分与RS评分均呈正相关(r=0.123~0.583,P均<0.01)。结论留守初中生存在普遍的依恋关系与安全感问题,以留守女生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焦虑情绪与应付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及应付方式问卷,对29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288份,其中有焦虑情绪者30人,占总人数的10.4%;男性为16人(11.3%),女性为14人(9.6%),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解决问题和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呈显著负相关;求助、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及学校恐怖呈显著负相关(P<0.01~0.05);除退避和分离性焦虑无显著相关性外,其它各因子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0.05)。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焦虑情绪的应付方式依次为幻想、解决问题、自责。结论初中生的焦虑情绪与应付方式密切相关,诱导学生采用积极的应付方式有助于改善其焦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童年创伤、生活事件和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它们之间的作用,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济南市和烟台市共3所高校抽取700名在校大学生,使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童年创伤问卷(CTQ)、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进行评定。结果相关分析显示,CES-D与ASLEC、CTQ评分均呈正相关(r=0. 271、0. 237,P均0. 01);RSCA评分与CES-D、ASLEC、CTQ评分均呈负相关(r=-0. 429、-0. 226、-0. 290,P均0. 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心理韧性在童年创伤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5. 19%;调节效应检验显示,心理韧性在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R~2=0. 232,P 0. 01)。结论心理韧性在童年创伤和抑郁情绪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之间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自尊水平、个性特征,并探讨自尊、个性特征及其他因素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所农村中学的1 36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应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自尊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进行调查.结果 留守儿童生活质量较非留守儿童差,自尊水平亦低于非留守儿童,两组儿童个性特征无差异.留守儿童生活质量与自尊水平、神经质(N)、精神质(P)、同伴关系、父母联系频率等诸多因素有关.结论:农村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差、自尊水平低,自尊及个性特征对留守儿童生活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迁移相关因素对上海外来学生自尊、抑郁水平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抽取上海浦东一所中学初中部612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编的一般人口学问卷、迁移因素调查问卷、自尊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25.8%外来学生来沪时间不足3年,3.7%经常感受到歧视,55.0%对上海和老家都表示喜欢,40.5%对未来感到不确定。(2)自豪感、对转学政策的态度与抑郁水平呈负相关(P〈0.01),转学政策对学习的影响、歧视感受、融入态度与抑郁水平呈正相关(P〈0.01);自豪感、本地话掌握程度与自尊水平呈正相关(P〈0.01),融入态度、歧视感受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P〈0.05,P〈0.01)。(3)歧视感受、对上海话有自豪感、上海话重要程度、上海话掌握程度进入自尊的回归方程(P〈0.05,P〈0.01);歧视感受、对上海有自豪感、政策影响学习进入抑郁的回归方程(P〈0.01)。结论迁移因素与外来学生自尊、抑郁水平密切相关,歧视感受、对上海的自豪感是预测其自尊、抑郁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现状,分析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取样获得1000名大学生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心理压力感和心理韧性进行调查评定,分析心理压力在性别、户籍及家庭收入水平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了解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的影响。结果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在户籍和家庭收入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f=841,P均〈0.05),多重比较表明,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大学生较来自城市的学生感受到更大的压力;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感受到更高的压力。相关分析(r=-0.104~-0.365,P〈0.01)和回归分析表明,心理韧性对心理压力感有负向预测作用(P均〈0.05)。结论来自农村及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感受到更高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心理韧性是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素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初中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少年版)、应对方式问卷,对上海市杨浦区一所中学288名11-14岁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焦虑组与对照组在出生时情况、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均〈0.05)。两组在应对方式,自责,幻想,退避,合理性,解决问题,求助,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母亲过分干涉,惩罚,情感温暖、理解,人格精神质,神经质,掩饰各因子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或P〈0.01)。相关分析发现广泛性焦虑与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精神质明显正相关,学校恐怖与自责、精神质明显正相关;广泛性焦虑与掩饰程度、分离性焦虑与幻想明显负相关。结论:初中生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父母养育方式,个性,应对方式是焦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在高中生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手机成瘾之间的中介作用,为高中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4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纳入四川省某县5所中学共14 666名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基本心理需求满足量表(BPNS)、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UCLA-3)、交往焦虑量表(IAS)以及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进行横断面调查。使用Bootstrap法进行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在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与手机成瘾间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1)共回收有效问卷14 036份,检出1 752名(12.48%,95%CI:0.114~0.136)高中生存在手机成瘾。BPNS总评分与UCLA-3总评分、IAS总评分、MPAI总评分均呈负相关(r=-0.771、-0.486、-0.417,P均<0.01),MPAI总评分与IAS总评分、UCLA-3总评分均呈正相关(r=0.403、0.424,P均<0.01),IAS总评分与UCLA-3总评分呈正相关(r=0.458,P<0.01);(2)高中生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程度可以直接负向预测手机成瘾(β=-0.383,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心理干预对老年疾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2月-2012年8月在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和重庆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治疗的100例老年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并在入组时、心理干预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结果心理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干预组HAMD和HAMA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老年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中生自尊在生活事件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高中生学校适应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11月抽取山东省济南市2所中学的1192名高一、 高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高中生学校适应量表(QSAHSS)、高中生自尊量表以及中学生生活事件多维评定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方法 将250例脑卒中病人分成心理护理组和非心理护理组,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心理护理组做心理护理前、后与非心理护理组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脑卒中病人SDS、SAS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组(P<0.01),心理护理后病人SDS、SAS评分较护理前显著改善(P<0.01),与非心理护理组比较SDS、SAS也有显著改善(P<0.05). 结论 对脑卒中后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可达抗焦虑、抑郁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对163例成人癫患者在抗癫治疗的同时实施为期3个月的心理干预;采用中文版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评定。结果:163例癫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显著,并随干预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干预1周,SAS及SDS评分与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9、0.272);干预1个月和3个月,SAS及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5.196、16.207,P均<0.001)。结论:癫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干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的关系以及焦虑与认知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测评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和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于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对上海市5所普通公立初级中学选取的2751名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2.2%(610/2751)...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探讨心理弹性在人格及人际信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300名高校大学生,施以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人际信任度量表(ITS)及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测验。结果 1大学生在独生子女方面的人际信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5,P<0.05);2内外向因子与人际信任度呈正相关(r=0.117,P<0.05);3积极认知因子在人格特质和人际信任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约为17.1%。结论心理弹性在人格与人际信任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和自尊状况的调查及心理干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自尊状况及心理干预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及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对56例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其中20名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并进行逐步分析。根据调查分析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的实施为期6周的心理干预,然后再次测评SDS及SES,并与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SDS评分由(48.96±5.95)下降至(41.76±6.72);SES评分由(26.72±7.84)上升至(34.51±8.6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种内心体验而表现出抑郁或自卑,心理干预可改善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抑郁和自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验自尊作为第3方变量对应激与抑郁情绪关系的调节效应,为抑郁自尊理论提供证据.方法 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对长沙市某综合性大学7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检验应激和自尊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通过分层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调节效应.结果 应激、自尊和抑郁情绪得分之间均两两显著相关;应激和自尊分别可以解释抑郁情绪5.2%和18.5%的变异量;交互作用项自尊×应激的回归系数在以抑郁情绪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中达到显著性水平(β=-0.105,t=-3.211,P=0.001),且引入交互作用项后新增解释量(AR2)亦达到显著性水平(△R2=0.011,P=0.000),交互作用项可以单独解释抑郁情绪1.1%的变异量.结论 自尊在应激与抑郁情绪之间起调节效应,随自尊水平的升高,应激对抑郁情绪的影响逐渐变小,从而验证了抑郁自尊理论.
Abstract:
Objective To test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between stress and depression as a third-party variable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self-esteem theory of depression.Methods A total of 732 college students from Changsha were tested with the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Self Esteem Scale,and Beck's Depression Inventory.Predictive effect of stress and self-esteem to depression was tested with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whil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self-esteem and gender to depression was analyzed with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The scores of stress,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each other.Stress and self-esteem could account for 5.2%and 18.5%of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significant(β=-0.105,t=-3.211,P=0.001),and the new △R2 was variance of depression.Conclusions Self-esteem could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of stress and depression,with the level of self-esteem arising,the effect of stress to depression decreasing,which supports the hypothesis of self-esteem theory of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心理控制源、社交能力及其与情绪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社交能力、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26名大学生被试施测了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IPC量表)、得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TSBI)。结果:(1)心理控制源三个变量中,内控性(I)与抑郁、焦虑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社交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有势力的他人(P)及机遇(C)与抑郁、焦虑均呈正相关,而与社交能力呈负相关;(2)社交能力与抑郁、焦虑均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心理控制源与社交能力是影响抑郁的中介因素,研究这两个中介因素与抑郁的关系对于探讨抑郁障碍心理干预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电心理活动评估系统在脑损伤患者心理评估应用中的有效性。 方法 由心理专业人员对52例脑损伤患者进行焦虑、抑郁情绪状态和脑电心理活动状态10项指标 评估,对脑损伤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分别与脑电心理活动状态评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不同脑电总体心理评估等级脑损伤患者中,焦虑水平状态有显著差异(χ 2=21.843, P =0.009),但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χ 2=6.622,P =0.676)。相关性分析显示焦虑状态的分级水平与 总体脑电心理评估的等级呈负相关(R =-0.311,P =0.025),抑郁状态的分级与总体脑电心理评估的 等级无相关性(R =0.143,P =0.310)。焦虑状态水平与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心理评估分项中的脑耗能 水平(R =0.397,P<0.001)和脑疲劳水平(R =0.239,P =0.004)正相关;抑郁状态水平与脑损伤患者 的脑电心理评估的脑耗能水平(R =0.239,P =0.004)、脑疲劳水平(R =0.173,P =0.039)、内专注水 平(R =0.187,P =0.025)和困倦水平(R =0.220,P =0.008)正相关,而与脑损伤患者的脑电心理评估 分项中的外专注水平(R =-0.165,P =0.039)负相关。 结论 脑电心理活动评估系统部分指标能反映脑损伤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的变化情况,脑 电心理活动评估系统可辅助为有言语和认知功能障碍脑损伤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初中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抑郁情况,分析抑郁在行为抑制/激活系统(BIS/BAS)与NSSI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2年6月选取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3所中学2 900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BIS/BAS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 Amos 24.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 9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429份,有效回收率为83.76%。结果 2 429名初中生的NSSI年发生率为37.55%(912/2 429),抑郁发生率为32.73%(795/2 429)。根据是否有过NSSI行为分为有NSSI组(n=912)和无NSSI组(n=1 517)。有NSSI组初中生的青少年自伤行为问卷得分为(33.01±21.24)分。有NSSI组初中生的BIS、BAS-愉悦追求、SDS得分分别为(11.08±2.93)、(7.15±2.58)、(53.17±10.67)分,高于无NSSI组的(10.16±3.15)、(6.52±2.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