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塑形垫结合热塑膜在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体位固定中的优势。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1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50例头颈部肿瘤放疗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 年龄(58.0±8.2)岁。按照不同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塑形垫结合头颈肩热塑膜个性化定位方式;对照组采用标准化头枕结合头颈肩热塑膜常规定位方式对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体位固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每周1次采用MV级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进行摆位验证, 对2组头颈部肿瘤患者腹背、头脚、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50例患者完成了258次EPID验证, 其中观察组验证101次, 对照组验证157次。以靶区为感兴趣区(ROI), 观察组患者在腹背、头脚、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57±1.805)、(0.569±1.611)、(0.020±2.946) mm, 小于对照组的(-0.599±2.531)、(0.637±2.239)、(0.780±1.957) mm, 且2组在腹背和左右方向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摆位误差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热塑体膜和乳腺托架两种固定方式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以及相关临床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4例,18例采用热塑体膜固定,16例采用乳腺托架固定。利用锥形束CT比较两组摆位误差的分布,计算群体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并分析临床因素对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总体以热塑体膜组为优,但仅在TyRy两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5、2.427,P<0.05)。依据系统和随机误差计算PTV外放边界,热塑体膜组在TxTyTz方向分别为2.65、4.36、2.87 mm,乳腺托架组分别为5.71、6.07、4.20 mm。多因素分析发现,BMI是影响Ry摆位误差的潜在因素(t=-2.785,P<0.05)。结论 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采用热塑体膜固定可以有效减少摆位误差,缩小PTV外扩边界,这一点在高BMI的患者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分析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和乳腺托架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调强放疗中的摆位精度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68例接受调强放疗(IMRT)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资料。根据体位固定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组(体膜组,42例)和乳腺托架组(托架组,26例)。在患者的第1、6、11、16、21次治疗摆位后行锥形束CT(CBCT)扫描,获得两组患者在左右(RL)、腹背(AP)、头脚(SI)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记录放疗摆位的时间。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分布比例、摆位时间,计算出各自的MPTV外放值,并分析多种因素对体膜组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结果 42例体膜组扫描210次,26例托架组扫描130次。体膜组和托架组在RL、AP、SI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12±2.01)和(2.38±1.92)mm、(3.29±2.46)和(3.88±2.76)mm、(3.47±2.29)和(4.11±3.15)mm,其中两组在AP和SI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2.16,P<0.05);SI方向体膜组摆位误差≤ 3 mm的次数占总扫描次数的比例较高,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P<0.05);当AP和SI方向体膜组摆位误差>5 mm的次数占总扫描次数的比例较低,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29,P<0.05)。体膜组的摆位时间较短,优于托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P<0.05)。RL、AP、SI方向体膜组计算的MPTV值均小于托架组。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体位固定方式对高龄(≥ 60岁)、体质量指数(BMI)≥ 24 kg/m2和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治疗时间≤ 2周)的患者会造成AP和(或)SI方向的摆位误差偏大。其中,SI方向<60岁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高龄患者(≥ 6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AP和SI方向BMI<24 kg/m2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BMI ≥ 24 kg/m2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2.04,P<0.05);AP方向治疗时间>2周的患者摆位误差较小,优于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的患者(治疗时间≤ 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结论 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IMRT放疗时应用改良头颈肩热塑体膜可以降低腹背和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同时缩短摆位时间。对于≥ 60岁、BMI ≥ 24 kg/m2和对放疗过程相对不熟悉(治疗时间≤ 2周)的患者,要关注腹背和头脚方向的摆位,以保证放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使用头颈肩热塑网罩和颈胸一体热塑体膜固定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患者锁骨上下区的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至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40例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中位年龄46(29~68)岁]的锁骨上下区靶区的锥形束CT(CBCT)图像,其中19例使用头颈肩热塑网...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真空垫(VP)、真空垫联合乳腺托架(VB)和发泡胶联合乳腺托架(PB)对乳腺癌放疗中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次内患者移动及剂量学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2021年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接受放射治疗乳腺癌患者共96例,按简单随机法分为VP组、VB组和PB组,每组32例。利用锥形束CT(CBCT)和计划系统获取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三维适形放疗的体位固定方法。资料与方法85例行三维适形放疗的周围型肺癌患者中,34例用真空袋固定,51例用热塑体膜固定,在CT模拟机上测量肿块随呼吸运动位移的距离大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真空袋固定组测量结果显示:Z轴方向为(1.01±0.27)cm(范围0.60~1.8cm),X轴方向为(0.28±0.12)cm(范围0.00~0.60cm),Y轴方向为(0.35±0.12)cm(范围0.20~0.60cm);热塑体膜固定组测量结果显示:Z轴方向为(0.91±0.23)cm(范围0.50~1.30cm),X轴方向为(0.20±0.10)cm(范围0.00~0.35cm),Y轴方向为(0.32±0.11)cm(范围0.15~0.50cm)。经配对t检验其结果为:Z轴方向t=0.81,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轴方向t=0.28,P=0.4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Y轴方向t=0.53,P=0.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肺癌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应尽量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基于体膜开窗定位方式的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和常规分割放疗患者的不良反应、美容效果,对改良定位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前瞻性对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75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大分割组,38例,42.4 Gy/16次,2.65 Gy/次;常规组,37例,50 Gy/25次,2.0 Gy/次。均采用热塑体膜定位,并沿患侧乳腺根部将乳房上方体膜剪去。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美容效果及随访生存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患者8个月内无复发病例,局部控制率100%,生存率100%。两组患者急性皮肤反应总发生率为大分割组36.84%(14/38)和常规组67.57%(2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P<0.05);美容效果优良率为大分割组89.47%(34/38)和常规组78.38%(29/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晚期皮肤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体膜开窗定位方式的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方案具有可行性,可明显减轻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且并未增加放疗不良反应。但长期效果仍需长期随访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宫颈癌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分析中的应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宫颈癌患者,依据提质量指数(BMI)将这些患者分为≥24kg/m~2组(n=20)和24kg/m~2组(n=20)两组,进行摆位固定、图像配准及摆位误差校正,然后对40例患者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及摆位扩边值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患者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X轴、Y轴、Z轴的MPTV分别为5.2、11.0、5.6;≥24kg/m~2组患者在Y轴方向的摆位误差绝对值显著大于24kg/m~2组(P0.05),但两组患者在X轴、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锥形束CT能够有效减小宫颈癌放疗分次间摆位误差,对放疗摆位外扩边界值进行估算,提升放疗精准性,影响因素为BMI,如果患者具有较大的BMI,则可以将其外扩边界适当增加,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胸中段食管癌采用3种不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分析不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对锁骨上下区摆位误差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调强放疗的73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63.6(36.5~85.3)岁。73例患者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放疗体位固定方式:胸腹平架上举固定(双手交叉置于额头)组24例、胸腹平架体侧固定(双手置于体侧)组25例和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双手置于体侧)组24例。第1周行锥形束CT 5次,后续每周1次。记录配准前后区域内的左右(X)方向、头脚(Y)方向和腹背(Z)方向的平移摆位误差,测量3种不同放疗体位固定方式的肩锁关节平移摆位误差并分别计算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ΔX、ΔY、ΔZ和三维空间位移d。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胸腹平架上举固定组、胸腹平架体侧固定组、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分别共行208、195和195次锥形束CT扫描,3组的平移摆位误差分别为X方向:(0.19±0.15)、(0.16±0.15)、(0.14±0.14) cm;Y方向:(0.30±0.24)、(0.27±0.22)、(0.21±0.20) cm;Z方向:(0.20±0.14)、(0.17±0.18)、(0.16±0.17) cm。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在3个方向上的平移摆位误差均小于另外2组,除与胸腹平架体侧固定组在Y方向的平移摆位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P>0.05)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85~5.89,均P<0.05)。3组的肩锁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移d分别为(0.24±0.17)、(0.28±0.16)、(0.23±0.13) cm。胸腹平架上举固定组与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的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ΔY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1±0.11) cm对(0.13±0.11) cm,Z=?2.16,P<0.05];胸腹平架体侧固定组与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组的肩锁关节的位置移动幅度ΔZ [(0.18±0.15) cm对(0.12±0.10) cm, Z=?4.19,P<0.001]和肩锁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移d [(0.28±0.16) cm对(0.23±0.13) cm, Z=?3.63,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于需要行锁骨上下区放疗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采用颈胸一体架体侧固定方式在平移摆位误差和肩锁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移上明显优于胸腹平架固定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锁骨上下区的治疗精准度。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严重威胁广大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放射治疗已成为乳腺癌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在各期乳腺癌治疗中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如早期乳腺癌的单纯放疗和保乳手术加放疗,可以获得与根治术相近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晚期乳腺癌接受姑息性放疗,也能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乳腺癌放射治疗照光时因需特殊的治疗体位翻,如抬高患者胸廓保持水平保证各照射野的衔接,头转向健侧,以及胸壁照射时患者手上举等,这对放疗照光体位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科于2005年2月引进美国MED—TEC公司的MT-350型碳纤维乳腺托架应用于乳腺癌放疗中.乳腺托架的使用使患者体位固定重复性好,有效地减少了摆位的误差,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发泡胶个体化头枕在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体位固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2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共进行589次锥形束CT(CBCT)扫描,其中44例患者采用发泡胶个体化头枕体位固定(个体化组),进行了252次CBCT扫描,48例患者采用标准化头枕体位固定(标准组),进行了337次CBCT扫描。分析摆位误差,对误差结果进行分析并记录成小结供以后摆位时参考,记录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个体化组在X、Y和Z轴的线性误差分别为(0.85±0.68)mm、(1.17±0.87)mm和(1.00±0.81)mm,旋转误差分别为(0.52±0.45)°、(0.72±0.49)°和(0.57±0.47)°;标准组在X、Y和Z轴的线性误差分别为(1.15±0.90)mm、(1.48±1.20)mm和(1.08±0.81)mm,旋转误差分别为(0.68±0.52)°、(0.77±0.55)°和(0.60±0.44)°;个体化组在X、Y轴的线性误差、X轴的旋转误差小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1、0.000)。小结前标准组Y轴的线性误差大于小结后(P=0.001),个体化组小结前与小结后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标准化头枕,个体化头枕可以减少X、Y轴的线性误差及X轴的旋转误差,个体化头枕体位固定稳定,摆位可重复性高,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不同固定方式的摆位精度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北京医院2021年1—8月乳腺癌保乳术后接受放疗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用多功能体板联合改良型体膜固定(改良型体膜组),30例采用真空垫固定(真空垫组)。比较两组的摆位误差、三维矢量误差、>5 mm误差的比例,以及计划靶区(PTV)和临床靶区(CTV)在模拟移床前后的剂量差异(包括PTV_V100、PTV_V95、CTV_V95和模拟移床以后的PTV_V100S、PTV_V95S、 CTV_V95S),并进一步分析改良型体膜组不同放疗时间的摆位误差变化。结果 60例患者共行锥形束CT扫描369次,其中改良型体膜组195次,真空垫组174次。两组x、y、z方向(左右、头脚、腹背)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59±1.98)、(2.38±2.04)、(1.45±1.16)mm和(2.24±1.63)、(2.78±2.17)、(2.70±1.88)mm,三维矢量误差分别为(4.32±2.28)、(5.13±2.14)mm。其中,改良型体膜组在z方向和三维矢量上误差小于真空垫组(t=-7.77、-3.41, P<0.05)。 >5 mm误差出现的比例,真空垫组在x方向低于改良型体膜组(χ2 =7.13,P<0.05),改良型体膜组在z方向低于真空垫组(χ2=5.90,P<0.05)。模拟移床后,改良型体膜组的PTV_V100S优于于真空垫组(t=2.47,P<0.05)。且改良型体膜组第1周的x方向误差大于第2~3周和第4~5周(P<0.05)。结论 使用多功能体板联合改良型体膜固定总体效果优于单纯使用真空垫固定,但应特别注意放疗第1周x方向的误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基于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分析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中分次间摆位误差的变化趋势,提高放疗准确性。方法:64例鼻咽癌患者进行调强治疗,治疗过程中共进行9次kV-CBCT扫描来确定患者的位置,根据前三次摆位误差的规律来指导后续治疗中患者体位的摆放。分别将第1~3、4~6和7~9次 kV-CBCT扫描中患者的位置信息设为A、B和C组。比较三组的摆位及靶区边界误差的差异。结果:A组在X(左-右)、Y(头-脚)和Z(前-后)轴方向上的平移和旋转误差分别为(0.58±1.49)、(0.82±1.96)、(0.53±1.64)mm和0.60°±0.50°、0.82°±0.58°、0.62°±0.53°,B组分别为(0.28±1.08)、(0.44±1.35)、(0.11±1.15)mm和0.68°±0.70°、0.80°±0.52°、0.63°±0.49°,C组分别为(0.32±1.23)、(0.42±1.51)、(0.25±1.24)mm和0.61°±0.53°、0.62°±0.53°、0.60°±0.50°。A、B、C三组在X、Y、Z轴上计划靶区的外放边界(MPTV)分别为2.49、3.42、2.47mm,1.46、2.05、1.08mm和1.66、2.11、1.49mm。A组与B、C两组在X、Y、Z轴上的平移误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两组间的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基于kV-CBCT扫描分析摆位误差的规律,能较好地降低后续治疗中的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Ⅰ -Ⅱ期)局部治疗模式已由传统的切除全乳的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转变为乳腺肿瘤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术+术后放射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后实施全乳放射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常规切线野放疗(CRT)、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词强适形放疗(IMRT).本研究采用热释光测量方法,在临床治疗剂量条件下,实测患者健侧乳腺入射皮肤剂量,观察左乳腺癌保乳术后在仰卧位摆位条件下不同放射治疗技术时的健侧乳腺皮肤入射剂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CBCT)测量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探讨摆位误差对肿瘤靶体积和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21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经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共获得173组CBCT摆位误差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中模拟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分析摆位误差对肿瘤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结果 21例患者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2.73 ±1.85)、(3.19±2.71)和(2.35±1.71)mm.摆位误差对患者GTV的剂量学影响不明显,但误差却使患者95% PTV( D95%)接受的剂量与标准计划相比降低3.38 Gy,PTV最小剂量(Dmin)和平均剂量(Dmean)分别下降9.83和0.65 Gy,摆位误差的修正提高了计划靶区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标准计划相应值分别为(0.74±0.10)和(1.07±0.02),模拟计划相应值分别为(0.69±0.08)和(1.13±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和-3.91,P<0.05);摆位误差对脊髓的最大剂量(Dmax)、双肺和心脏等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计划中脊髓的最大剂量均值为(42.20±4.97)Gy,标准计划为(41.37±2.75) Gy,摆位误差使部分患者脊髓最大剂量超过45 Gy,其中1例最大值达到52.8 Gy.结论 kV-CBCT图像引导胸段食管癌调强放疗可减小患者的摆位误差,提高PTV的受照剂量和治疗精度,摆位误差对双肺、脊髓和心脏受照剂量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像引导技术在腹盆腔调强放疗中的应用。方法:对腹盆腔肿瘤调强放疗患者采用负压真空袋固定,前3次放疗前利用加速器机载锥形束CT行靶区部位扫描重建三维影像,与计划中的CT影像比对,获得两影像空间位置误差,经影像确认后予以校正,以后每周重复1次。用SAS统计软件系统处理数据。结果:负压真空袋固定的腹盆腔部患者均行影像引导校正;影像引导后复核显示,头脚方向误差为(-0.71±1.83)mm,前后方向为(0.21±1.71)mm,高于左右方向的(0.14±1.34)mm。结论:影像引导技术有助于提高负压真空袋固定的腹盆腔肿瘤摆位精度,减小摆位误差,并指导后续分次放疗的摆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千伏级锥形束CT(kV CBCT)评价头颈部肿瘤图像引导放疗的摆位误差.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10月的256例行调强放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采用头颈肩面罩固定体位,最终等中心标记法定位,配有LAP可移动式激光定位系统的Philips PQS CT或PhilipsBrilliance CT Big Bore进行CT扫描.CT图像通过网络传输给Varian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用来进行勾画靶区和设计计划.在治疗前使用Varian iX直线加速器的机载影像系统(OBI)行kV CBCT扫描和配准,得出左右、头脚和前后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 473组摆位误差数据呈高斯分布,3个方向的平均误差分别为(-0.6±1.3)、(0.5±1.6)和(0.9±1.7) mm,使用公式M=2.5∑+0.75计算外放边界分别为2.4、2.4和3.4 mm.其中,Big Bore组的288组数据的计算外放边界分别为2.0、2.1和1.7 mm.结论 最终等中心标记法的摆位误差优于参考点标记法,同时为CTV外放PTV的边界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采用联合体位固定与热塑膜固定的肺癌患者放疗时的摆位误差,探讨不同固定方式下临床靶体积(CTV)至计划靶体积(PTV)外扩边界及其对正常肺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过胸部放射治疗的90例患者资料,按不同固定方式将患者分成联合体位组(热塑膜+发泡胶固定)50例,热塑膜组(热塑膜固定)40例。两组患者根据统一标准勾画靶区,1次/周锥形CT(CBCT)与计划CT图像匹配后分别记录左右、上下、前后(xyz轴)方向摆位误差,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根据MPTV=2.5∑+0.7δ计算联合体位组患者CTV至PTV外扩边界。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PS)系统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双肺V5V20V30,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联合体位组与热塑膜组摆位误差在x轴分别为(1.00±0.58)和(3.28±0.43)mm、y轴分别为(1.42±0.28)和(4.03±0.41)mm、z轴分别为(1.06±0.44)和(3.18±0.34)mm,两组患者xyz 轴上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40、-35.596、-25.015,P<0.05)。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在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患者及在左、右肺癌患者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MPTV=2.5∑+0.7δ得出联合体位组患者CTV至PTV外扩边界在xyz轴分别为2.906、3.746 和2.958 mm。A、B两组对比得出,B组中V5V20V30均值分别较A组减小1.5%、3.1%、4.8%。结论 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可提高肺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体位固定的精确性,将CTV至PTV外扩边界进一步缩小,对减小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千伏锥形束CT(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的最小摆位误差和校正后剩余摆位误差。方法 采用小球(ball-bearing,BB)体模,比较经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得到的位移值与设定的位移值。设定的位移值分别为0.5、1.0、1.5和2.0 mm。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的位移值均每日分析1次,共分析5次。校正后剩余摆位误差分析,采用CIRS Model 002LFC胸部体模,在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均设置摆位误差,设置的数值为0、±5、±10和±15 mm。采用点标记法,共同配准体模的定位CT影像与kVCBCT影像,得出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根据配准结果移动治疗床,至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摆位误差减少到最小。对校正位置后的体模再次行kVCBCT扫描,将再次获得的kVCBCT影像与定位CT采用点标记法配准,得到的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的数值为经kVCBCT系统引导后剩余摆位误差。每日分析1次,共分析7次。结果 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的误差至少为0.5 mm。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引导后剩余误差分别为(0.2±0.4)、(0.1±0.4)和(-0.4±0.3)mm,对3组数值行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侧向和纵向剩余误差无差别(P=0.63),垂直向和侧向剩余摆位误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垂直向和纵向剩余摆位误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建立了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最小摆位误差和校正后剩余摆位误差的分析方法,kVCBCT引导放疗系统可以发现的误差至少为0.5 mm,侧向、纵向和垂直3个方向上引导后剩余误差约为1 mm。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乳腺断层双时相显像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自制乳腺断层显像装置对26名健康对照者和93例乳腺肿块患者行99Tcm-MIBI乳腺断层双时相显像,分别计算健康对照者两侧对应部位及乳腺肿块患者早期相和延迟相肿瘤与健侧对应部位的放射性(T/NT)比值,并与术后或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1)99Tcm-MIBI乳腺断层双时相显像示,健康对照组乳腺早期和延迟相T/NT比值为1.09±0.18和1.08±0.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3,P>0.05);乳腺肿块良性病变组早期和延迟相T/NT比值为2.08±2.85和1.69±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4,P<0.05);乳腺癌组早期和延迟相T/NT比值为5.00±4.34和6.79±11.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4,P>0.05);健康对照组、良性病变组和乳腺癌组间早期相T/N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12,2.412和3.940;P均<0.05).(2)99Tcm-MIBI乳腺肿块断层双时相显像诊断乳腺病变的灵敏度为97.1%,特异性为79.3%,准确性为86.0%,阳性预测值为73.9%,阴性预测值为97.9%,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6.0%.在乳腺癌组中诊断准确性为97.1%,在乳腺良性病变组中诊断准确性为79.3%.(3)乳腺癌肿块直径<2 cm、2~5 cm及>5 cm组99Tcm-MIBI乳腺断层双时相显像的灵敏度分别为5/6,100%(21/21)和8/8.结论 99Tcm-MIBI乳腺断层双时相显像是一种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乳腺癌检测方法,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