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
膀胱活动低下症属中医"癃闭""遗溺"范畴, 病机以脾气亏虚、肾元不足为本, 水热互结、瘀血内生为标, 病性以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为要。中医治疗本病主要按脾气亏虚证、肾元不足证、水热互结证、正虚夹瘀证予以中药内服治疗, 或运用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外治疗法, 或采取针药并用、中医联合康复训练等综合疗法, 诸法均可改善患者尿动力学指标, 缓解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发病率高, Hp感染是其主要病因之一, 根除Hp是当前的一线治疗方案, 但单纯应用西药三联/四联疗法根除Hp对于Hp阳性FD患者的实际疗效欠佳。中医药辅助三联/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FD疗效较好, 具有抗Hp、调节胃肠激素及胃电参数、改善胃肠动力等作用, 可提高Hp根除率, 并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胃肠分泌异常、动力异常、感觉异常等病理状态。针对Hp阳性FD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路值得总结与推广。 相似文献
4.
董荣芬主任认为, 便秘发病根本在脾胃气机失调、大肠传导失司, 故恢复胃肠功能是本病治疗的关键。董主任临床常将便秘分为气秘、血秘、痰秘、湿秘、虚秘辨治, 气秘重在疏肝理气;血秘重在养血、活血;痰秘重在清热化痰;湿秘重在温阳化气;虚秘重在健脾、补肾。临床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5.
穴位贴敷作为中医外治疗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中, 或单独应用, 或联合其他外治法, 在改善腹水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效果明确。在贴敷穴位选择方面, 各医家虽各有其法, 但多根据经脉腧穴理论进行选穴, 以神阙、气海、足三里、关元、中脘等任脉穴位为主, 配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脾经穴位;所选药物多以化瘀利水、理气补虚为主, 多为中药复方, 少有使用单味中药者。今后还需加强基础研究、辨证论治, 注意提高临床研究质量。 相似文献
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属中医肺胀病范畴。中医认为, AECOPD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本虚多为肺、脾、肾虚, 标实以痰、瘀为主要病理因素。痰瘀同治应贯穿本病治疗始终, 遵循标本同治、辨别寒热原则, 偏于寒者, 治以化痰渗湿、行气通络;偏于热者, 重视宣肺平喘、清热解毒、化痰祛瘀;同时强调中病即止, 兼顾其本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AD得到广泛关注。中药调控AD的信号通路研究主要集中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B(TrkB)通路、PI3K/Akt通路、MAPK通路、蛋白激酶A(PKA)/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通路、NF-κB通路及Wnt通路这6条通路。 相似文献
8.
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电针治疗本病的疗效影响因素包括电针波形选择、治疗频率、刺激强度、刺激时间、穴位选择等方面, 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褪黑素、IL类细胞因子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放射性肠炎患者普遍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情况。中药调整肠道微生物菌群具有一定优势, 临床多从热毒伤络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湿滞证、脾肾阳虚证、阴虚津亏证辨证论治本病, 主要运用白头翁汤、乌梅丸、四君子汤等方剂加减治疗, 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丰度、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发挥类益生元功效及免疫调节作用等促进肠道微生态的平衡, 从而治疗放射性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10.
11.
中医药治疗卒中后抑郁(PSD)有其独特之处。肾为先天之本, 与脑密切联系, 肾虚贯穿脑卒中整个病程。肝主疏泄, 调畅一身气机, 与郁证密切相关。肾虚与肝郁亦会相互影响。临床以补肾疏肝法治疗PSD可取得较好疗效。补肾疏肝法不仅能体现中医整体观及脏腑联属, 还可协同形神关系。今后PSD的中医药研究发展方向, 应是对形神共调、脑脏一体理念的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结论可靠程度进行再评价研究。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建库至2022年3月30日有关中医药治疗FD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 分别采用AMSTAR 2量表、GRADE工具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局指标证据质量分级, 并对主要结局指标进行描述分析。结果共纳入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献28篇, 包含结局指标34个。AMSTAR 2量表评价结果显示, 中质量文献21篇, 低质量文献7篇。GRADE分级结果显示, 100个证据体中, 高质量13个, 中质量58个, 低质量24个, 极低质量5个。结论中医药治疗FD可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及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临床症状, 但相关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证据质量存在一定缺陷, 应谨慎对待该结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主客原络配穴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22年1月本院104例OSAH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每组52例。中药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针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结合主客原络配穴针刺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斯坦福嗜睡自评量表(SSS)评估嗜睡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IL-8水平, 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血红蛋白、RBC、平均红细胞容积水平;采用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4.2%(49/52)、中药组为82.7%(43/52),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 P=0.035)。治疗后, 针药组Epworth嗜睡量表、SSS评分低于中药组(t值分别为-8.19、-5.48, P<0.01);AHI[(15.64±2.81)次/h比(19.82±3.... 相似文献
14.
针刺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 针药联合药物治疗本病的疗效更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可能的机制包括通过抑制α-突触核蛋白聚集、氧化应激及神经炎症, 从而抑制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 实现神经保护作用。针刺治疗本病主要选用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血海等穴。早期使用针刺、中晚期针药联用的治疗策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清利湿热法治疗慢性肾脏病(CKD)的理论内涵及机制, 为清利湿热法治疗CKD提供理论支撑, 进一步阐释"湿热伤肾"的现代科学内涵。中医认为, 湿热是造成肾脏损害的重要病机, 清利湿热法在抑制CKD免疫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状态、拮抗肾脏纤维化方面起关键作用, 机制主要与调控TNF-α水平、阻断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拮抗TGF-β1分泌等多种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6.
高峰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时, 善于运用脏腑辨证理论, 重视肺、脾、肾之虚损证候的偏颇, 着重增强患者机体自身免疫力以预防疾病急性加重, 其提出在临床控制期宜培土生金, 慢性持续期当肺肾同治, 久病入络则兼以活血通络, 并注意兼症同治。基于此思路治疗本病可改善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预后, 解决患者大便异常和睡眠障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18.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极度疲劳为特征的一组临床证候,患者不明原因地出现严重的全身倦怠感,伴有低热、头痛、肌肉痛、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有时淋巴结肿大而影响正常生活,是当今医学新认识的一种病证。与健康人的疲劳表现有所不同,CFS患者是由于极度疲劳导致工作、生活、身心健康均受到严重影响,持续或反复地、长时间地处于无法正常学习工作的状态。198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将这类证候群正式命名为CFS,并给出相应的诊断标准。CFS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与生活,是现今国内外医学界都广泛关注的病种之一。 相似文献
19.
笔者于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采用涌泉穴温和灸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38例,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均来自于门诊,所有的患者除符合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外,同时必须具有睡眠障碍.其中男15例,女23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5岁,平均(32±2)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5年,平均(30.6±9.8)月.其中医务工作者14例,占36.9%;教师16例,占42.1%.主要以夜间不易入睡甚至彻夜难眠,或睡后易醒、多梦、疲乏,白天记忆力、注意力差为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
伯特-霍格-迪贝综合征(Birt-Hogg-Dubé syndrome, BHD)是一种以肺部囊性病变、皮肤良性肿瘤和多种类型肾脏肿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罕见遗传病, 典型肺部表现为多发肺大疱、复发性自发性气胸。目前本病尚无有效治疗及预防手段, 且因临床工作者认识不足而易误诊、漏诊。李光熙教授对于BHD的诊治有独到见解, 常在补肺益肾基础上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瘀。李教授临床治疗1例以自发性气胸为首发表现并延误诊断多年的BHD患者, 在口服中药基础上加温散酊透皮治疗, 最终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