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功能是成年人生活质量的基本组成部分。研究显示, 男性和女性在卒中后均可能发生性功能障碍。卒中后性功能障碍患病率很可能高于预期。文章对卒中后性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评价和干预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卒中是中国成年人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 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除传统危险因素外, 社会因素对卒中的发生发展、就诊及时性、转归以及死亡率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对社会经济因素及其他社会因素(如个人社交网络)与卒中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第二大原因,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血管事件患病率相关。文章对维生素D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急性期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以及功能转归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探讨了补充维生素D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期望为缺血性卒中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心源性卒中(CES)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近30%。因其存在多种病因, 且同一患者可能多病因共存, 发病机制及临床情况十分复杂, 国内外对CES诊断和治疗尚无统一标准。因此, 了解CES诊疗的研究进展, 加强对CES的认识, 进一步探索不同病因CES最佳防治策略, 将有助于提高CES的诊疗水平, 为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是导致全世界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心脑梗死(cardio-cerebral infarction, CCI)是AMI合并AIS的罕见临床综合征, 是指同时存在急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和心前区疼痛或心电图改变的危急症状。CCI的患病率从0.09%至1.6%不等, 但患者病情危急, 预后较差, 病死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由于病情复杂、病因多样以及循证证据和机制研究较少, 针对CCI患者的管理具有挑战性。文章总结了CCI的相关发病机制、药物治疗的效果、血管内治疗的指征以及手术顺序的选择, 期望可缩短溶栓/血管内治疗时间, 并改善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是卒中后常见的情感障碍, 可影响患者认知功能, 对卒中后康复造成不良影响。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可显示脑白质微结构, 目前已应用于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文章综述了DTI技术在抑郁症、卒中和PSD中的应用情况, 旨在从多方面对PSD进行早期预测以改善其转归。  相似文献   

7.
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并发症,与患者的病死率和医疗费用增加密切相关。发生SA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可能与误吸及卒中诱导的免疫抑制有关,后者是在卒中发生后通过复杂的循环性和神经性通路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而诱发。  相似文献   

8.
化疗相关性贫血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总体发病率高, 但治疗率不理想, 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当前治疗手段有限, 且存在血源紧张、红细胞生成刺激剂和铁剂使用不规范、不良反应多、治疗费用高等各种不足。临床工作中需要根据指南评估病情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合理有效地早期干预, 积极开发早期监测手段及新型药物, 以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临床预后, 减轻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9.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是一种未成熟的内皮细胞, 能够增殖并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EPCs在血管损伤后从骨髓迁移至缺血区域, 参与受损内皮修复和新生血管形成, 从而为治疗包括缺血性卒中在内的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方法。文章就EPCs作为缺血性卒中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及局限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治疗已被证明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最佳治疗方案, 但其疗效与时间密切相关, 因此早期获得能够预测其转归的生物标志物具有重要意义。血细胞能反映炎症反应, 成本极低且容易获得。文章阐述了血细胞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后转归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卒中后抑郁是指患者卒中后出现的一系列以情绪低落、兴趣缺失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综合征, 常伴有躯体症状, 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等非侵袭性脑刺激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文章对重复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在卒中后抑郁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卒中已成为中国居民首位致残和致死原因。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近年来, 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转归的预测模型日益受到关注。文章系统回顾了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功能转归、死亡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风险的评分模型, 旨在筛选符合临床应用的评分体系, 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评估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研究证实, 高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相关。文章就高半胱氨酸与缺血性卒中风险、病因学分型、严重程度、转归的相关性以及降低高半胱氨酸预防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胶质淋巴系统是近年来发现的脑内液体转运和物质清除系统。它通过血管周围间隙和星形胶质细胞上的水通道蛋白4, 促进脑脊液与间质液流动交换, 清除代谢废物, 维持大脑内部环境稳定。脑水肿是由脑组织内液体积聚过多所致。最近的研究显示, 胶质淋巴系统在脑内液体的摄入和排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胶质淋巴系统的改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后发生脑水肿的重要原因。文章就胶质淋巴系统在缺血性卒中后脑水肿形成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相关治疗靶点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缺血性卒中后脑水肿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由于多项转化研究的失败, 卒中治疗学术产业圆桌会议建议, 应使用大动物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进行临床前研究。特别是, 目前卒中治疗进入血管再通新时代。常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模型的大动物包括狗、猪、羊和非人灵长类动物, 可用于模拟患者脑缺血和再灌注(血管再通)的各个方面。虽然大动物因为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更接近人类而具有巨大优势, 但也存在解剖和生理学特异性以及伦理限制等问题。文章对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方法制备的大动物缺血性卒中模型进行了总结, 期望帮助科研人员选择最合适的大动物缺血性卒中模型, 进而推动卒中转化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16.
静脉溶栓治疗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后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是证据最多,应用最为广泛是静脉溶栓药物。筛选出适宜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是静脉溶栓成功的关键。本文从静脉溶栓时间窗、年龄、轻型卒中、合并多种疾病或并发多发情况、近期穿刺/手术/外伤、既往服用抗栓药物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筛选出r-tPA静脉溶栓适宜人群。  相似文献   

17.
气传花粉是引发过敏反应的常见变应原。研究显示, 气传花粉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气传花粉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包括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并可通过促进高血压以及呼吸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增高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炎症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炎症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相关, 在缺血性卒中起着双重作用。深入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IL-6水平的变化和作用, 可能有助于研发预测缺血性卒中转归的新方法以及推动缺血性卒中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岛叶受累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首先探讨岛叶受累与转归的关联, 进而采用bootstrap法明确梗死体积在岛叶受累与转归不良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共纳入450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 其中岛叶受累者79例(17.6%), 左侧岛叶受累者41例(9.1%);111例(24.7%)转归不良, 其中5例(1.1 %)死亡。与岛叶未受累组相比, 岛叶受累组心房颤动患者构成比更高、发病至入院时间更短、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更高、梗死体积更大且转归不良患者构成比更高(P均<0.05)。此外, 左侧岛叶受累患者较右侧岛叶受累患者年龄更小、基线NIHSS评分更高、轻度卒中(NI...  相似文献   

20.
卒中肆虐全球,已上升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抑郁不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状,更是加重卒中病情并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致病因素。抑郁可能发生在卒中前或卒中后。病程中卒中和抑郁常常交互影响,但抑郁对卒中的次生损害却多被忽略,常导致卒中患者瘫痪加重和病死率增高,并使卒中复发增多而加大了卒中二级预防的难度。既往"卒中后抑郁"的概念中,卒中和抑郁被认为是两种独立的疾病,该概念临床应用受限并常延误患者的诊治。因此,我们提出"卒中伴抑郁"的新观念,更加强调治疗抑郁对紧急救治卒中损害所带来的更多获益,从而使急性卒中的防治步入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