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PG、G-17结合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因上腹不适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573例,同期进行普通白光胃镜检查及胃黏膜组织活检,根据病检结果分为A组(非萎缩性胃炎组)、B组(胃癌癌前病变组)和C组(早期胃癌组)。比较各组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利用ROC曲线分析PGⅠ、G-17单独或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573例患者均进行了白光内镜检查,218例行NBI+ME精查,其中92例行靶向活检,126例行BSD术,其中A组387例、B组123例、C组63例。与A组比较,B组和C组PGⅠ、PGR水平较低,G-17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PGⅠ、PGR水平较低,G-17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清PGⅠ<70.1μg/L且血清G-17>14.1 pmol/L为标准,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96.5%,联合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高于单独诊断(P<0.05);三组血清学指标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3%、7.3%和88.9%,B组、C组血清学指标异常检出率均高于A组(P<0.05),C组血清学指标异常检出率高于B组(P<0.05)。结论PGⅠ降低、G-17升高提示胃癌癌前病变、早期胃癌的高风险,PGⅠ与G-17联合检测结合白光内镜、NBI+ME精查、靶向活检及诊断性ESD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和胃泌素-17(G-17)联合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该院胃癌患者(胃癌组)和非胃癌患者(非胃癌组)各2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血清PG和G-17水平进行检测。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胃癌组和非胃癌组PG及G-17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血清PGⅠ水平和PGⅠ与PGⅡ的比值(PGR)明显低于非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清PGⅡ、G-17水平明显高于非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PGⅠ、PGⅡ、G-17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6%。结论血清PG和G-17水平对胃癌诊断的灵敏度高,可广泛应用于临床胃癌的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泌素-17(G17)、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幽门螺杆菌(Hp)抗体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胃病患者,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萎缩性胃炎组(50例)和胃癌组(50例),选择同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体检者为参照组(5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G17、PGⅠ、PGⅡ以及Hp检测阳性率,并比较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三组研究对象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以及Hp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胃癌组患者血清G17水平明显高于胃炎组以及参照组,血清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其余两组,检测阳性率为86.00%(43/50),明显高于胃炎组的62.00%(31/50)以及参照组的20.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患者血清G17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明显低于Hp阴性患者(P0.05);以胃癌组和参照组绘制血清G17、PGⅠ、PGⅡ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G17以及PGⅠ最高,因此,血清G17、PGⅠ诊断效率最高,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2.26 pmol/L、72.03μg/L。结论血清G17、PGⅠ、PGⅡ以及Hp抗体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之一,同时Hp感染可影响患者的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后血清胃泌素-17(G-17)、糖类抗原-125(CA125)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接受ESD手术治疗的6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手术组,同期选取4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G-17、CA125及PG水平,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早期胃癌患者血清G-17、CA125及PG水平的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前手术组与健康组上述指标,分析其与预后关系。结果手术组手术前血清PGⅠ水平及胃蛋白原比值(PGR)明显低于健康组,血清PGⅡ、G-17及CA12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和90 d早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R明显上升,血清PGⅡ、G-17、CA125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经胃镜及病理结果确认,8例患者复发转移(复发组),60例患者未复发转移(未复发组),复发组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R明显低于未复发组,血清PGⅡ、G-17、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R、G-17及CA125水平可作为早期胃癌人群的筛查指标,早期胃癌患者ESD后血清PG、PGR、G-17及CA125水平的数值随访可发挥预防和监测胃癌是否复发的作用,且术后血清PG、PGR、G-17及CA125水平可间接评价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联合C~(13)呼气试验检测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确立G-17筛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cut-off。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12月在该院行胃镜检查的体检人员396例,按病理组织学诊断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261例)、萎缩性胃炎组(104例)、胃溃疡组(31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定量测定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按试验盒说明书,以PG-Ⅰ70μg/L或PGR(PG-Ⅰ/PG-Ⅱ)7.0为阳性。所有研究对象均行C~(13)呼气试验,以超基准值4.0倍为幽门螺杆菌(HP)阳性。结果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胃溃疡组的血清PG-Ⅰ、PG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Ⅱ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比较,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PGR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两组。萎缩性胃体炎组、全胃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水平较萎缩性肾窦炎组明显降低(P0.01),萎缩性胃窦炎组、全胃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G-17水平较萎缩性胃体炎组明显降低(P0.01)。在血清PG-Ⅰ、PGR及C~(13)呼气试验中,任意一项阳性即判定为血清PG联合C~(13)呼气试验阳性,萎缩性胃炎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及胃溃疡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联合C~(13)呼气试验检测萎缩性胃炎灵敏度为88.46%,特异度为78.68%,阳性预测值为65.74%,阴性预测值为94.41%;其中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单独血清PG检测(P0.05)。根据ROC曲线,判断G-17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曲线下面积为0.78,cut-off值为7.81pmol/L,约登指数为0.46。结论血清G-17及PG联合C~(13)呼气试验检测可以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大规模筛查胃部疾病的有效手段,适合对健康人群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及其化疗后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的变化.方法 选择北京友谊医院418例胃癌患者纳入研究.用免疫放射法测定了其血清胃泌素17(G-17)、血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即PGR.其中,279例进展期胃癌化疗患者,比较化疗前后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同时纳入100例正常对照者和10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观察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血清PGⅠ、PGR、G-17值分别为149.76±57.45 μg/L、10.11±2.30、29.56±12.03 pg/ml,萎缩性胃炎组为115.72±40.87 μg/L、7.09±2.02、37.62±15.05 pg/ml,胃癌组为76.75±20.88 μg/L、3.90±1.81、54.59±18.77 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R降低,G-17水平升高(P〈0.05),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R进一步明显降低,G-17水平显著升高(P〈0.01).②早期胃癌组PGⅠ、PGR、G-17分别为80.11±21.18 μg/L、4.39±2.95、48.11±16.99 pg/ml,进展期胃癌组PGⅠ、PGR、G-17分别为59.74±11.78 μg/L、2.79±0.99、58.88±19.0 pg/ml,与早期胃癌组相比,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R降低,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③进展期胃癌组化疗前 PGⅠ、PGR、G-17分别为59.74±11.78 μg/L、2.79±0.99、58.88±19.02 pg/ml,化疗后病情出现进展组分别为26.23±17.73 μg/L、1.09±0.49、76.89±32.19 pg/ml,患者在化疗后病情出现进展时PGⅠ、PGR进一步降低,G-17升高(P〈0.05).④以上各组PGⅡ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化疗后PGⅠ水平下降提示应行进一步胃镜检查.胃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测定PGⅠ、G-17水平可起到监测患者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Ⅰ,PGⅡ和胃泌素-17(gastrin-17,G-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采用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共430例受检者纳入研究。血清测试前,受检者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根据病理结果将受检者分为非萎缩性胃炎160例、萎缩性胃炎118例、胃癌152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PGⅠ,PGⅡ和G-17含量,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结果与非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和G-17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及G-17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萎缩性胃炎组相比,胃癌组血清PGⅠ和G-17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 ROC),PGⅠ,PGⅡ,PGⅠ/PGⅡ及G-17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最佳临界值为84.706 μg/L,10.873 μg/L,11.008和8.265 pg/L,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为65.145 μg/L,10.089 μg/L,6.375和4.971 pg/L。结论 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及G-17水平低下是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生物学标志,对胃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及胃泌素17(G-17)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南京江北医院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268例住院的胃癌(胃癌组19例)、癌前病变(癌前病变组126例)及非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组123例)患者,癌前病变组又分为萎缩性胃炎组(34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组(86例)、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组(6例)三个亚组,采取荧光免疫层析法检测各组外周血G-17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外周血PGⅠ、PGⅡ,比较其差异,并评估PGⅠ、PGⅡ和两者比值(PGR)及G-17与胃癌及癌前病变风险的相关性。结果三组中的PGⅠ、PGR、G-1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胃癌组的PGⅠ、PGR水平较非萎缩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减低,G-17值较非萎缩性胃炎组、癌前病变组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PGⅡ水平在癌前病变组三个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示,PGⅠ筛选胃癌的最佳截断值为59.06 ng/ml,其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57.9%、86.0%;PGR筛选胃癌的最佳临界值为7.61,其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78.9%、69.6%。PGⅠ和G-17联合筛查胃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88.0%、68.4%;PGⅡ联合G-17筛查胃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9%、63.2%;PGR联合G-17筛查胃癌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62.7%和89.5%。结论PGⅠ、PGR可作为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指标,PGⅠ、PGⅡ、PGR分别与G-17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价值,但在与萎缩性胃炎是否伴有肠化及异型增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癌胚抗原(CEA)、胃泌素17(G-17)在胃癌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确诊的胃癌化疗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的多西他赛/顺铂/5-氟尿嘧啶(DCF)方案化疗。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化疗疗效客观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于化疗前后检测并比较血清CEA、PGⅠ、G-17水平。根据血清指标水平变化评价化疗效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PGⅠ、CEA、G-17对化疗疗效的评价效能。结果血清指标变化结果显示,29例患者化疗有效,占32.22%。客观评价有效组患者化疗后血清CEA及G-17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且较化疗前明显降低,无效组则较化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清PGⅠ水平呈相反变化趋势(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Ⅰ以70μg/L为临界值,CEA以7.35μg/L为临界值,G-17以14.22pmol/L为临界值时,三者联合检测评价胃癌患者化疗效果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均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PGⅠ、CEA、G-17联合检测评价胃癌化疗疗效的准确性高、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作为胃癌化疗疗效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胃蛋白酶原与胰蛋白酶原-2联合检测筛查胃癌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和胰蛋白酶原-2(TAT-2)联合检测筛查胃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45例受试者,其中胃癌者83例,健康者62例。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受试者血清PGⅠ、PGⅡ和TAT-2含量,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不同临界值TAT-2和PG筛查胃癌的效率。结果:83例胃癌患者的血清PGⅠ与PGⅠ/PGⅡ比值显著低于正常组,而TAT-2含量明显高于健康者,前者具有高特异度,后者有灵敏度优势。结合血清TAT-2的ROC曲线综合分析,TAT-2取临界值60ng&#183;mL^-1和PG并联较单筛相比,能同时实现筛查胃癌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结论:利用血清PG与TAT-2联合筛查胃癌效果优于TAT2或PG单筛,该方法可成为一种人群胃癌筛查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和糖类抗原72-4(CA72-4)的联合检测对胃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2月门诊及住院经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且未经治疗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24例为在本院体检、无肝肾疾病、急慢性消化道疾病和其他慢性病、胃镜检查无异常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PG、G-17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72-4水平,并计算PGR(PGⅠ/PGⅡ)值。比较胃癌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结果差异,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各指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其他疾病组相比,胃癌组的PGⅠ、PGⅡ、PGⅠ/PGⅡ、G-17和CA72-4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GⅠ/PGⅡ的灵敏度最高,分别为70.2%和73.4%,3项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1.7%和89.3%。结论 PGⅠ/PGⅡ、G-17和CA72-4的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胃癌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旋杆菌(Hp)抗体(抗-Hp)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早期胃癌患者98例作为胃癌组,同期体检合格者9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慢性胃炎患者98例作为慢性胃炎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中PGⅠ、PGⅡ和G-17水平,计算PGⅠ/PGⅡ;采用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3组受试者抗-Hp阳性率,并对比抗-Hp阳性组和抗-Hp阴性组受试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胃癌组PGⅠ/PGⅡ比值和PGⅠ水平均降低,PGⅡ和G-17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胃癌组抗-Hp阳性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p阴性组患者血清PGⅠ、PGⅠ/PGⅡ明显高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7、PGⅡ明显高于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G-17、PG和抗-Hp水平对胃癌筛查意义重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及其化疗后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的变化。方法选择北京友谊医院418例胃癌患者纳入研究。用免疫放射法测定了其血清胃泌素17(G-17)、血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并计算PGⅠ/PGⅡ的比值即PGR。其中,279例进展期胃癌化疗患者,比较化疗前后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同时纳入100例正常对照者和10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观察血清PGⅠ、PGR及G-17水平。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血清PGⅠ、PGR、G-17值分别为149.76±57.45μg/L、10.11±2.30、29.56±12.03 pg/ml,萎缩性胃炎组为115.72±40.87μg/L、7.09±2.02、37.62±15.05 pg/ml,胃癌组为76.75±20.88μg/L、3.90±1.81、54.59±18.77 pg/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R降低,G-17水平升高(P0.05),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R进一步明显降低,G-17水平显著升高(P0.01)。②早期胃癌组PGⅠ、PGR、G-17分别为80.11±21.18μg/L、4.39±2.95、48.11±16.99pg/ml,进展期胃癌组PGⅠ、PGR、G-17分别为59.74±11.78μg/L、2.79±0.99、58.88±19.0 pg/ml,与早期胃癌组相比,进展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PGR降低,G-17水平显著升高(P0.05)。③进展期胃癌组化疗前PGⅠ、PGR、G-17分别为59.74±11.78μg/L、2.79±0.99、58.88±19.02 pg/ml,化疗后病情出现进展组分别为26.23±17.73μg/L、1.09±0.49、76.89±32.19 pg/ml,患者在化疗后病情出现进展时PGⅠ、PGR进一步降低,G-17升高(P0.05)。④以上各组PGⅡ水平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化疗后PGⅠ水平下降提示应行进一步胃镜检查。胃癌患者化疗过程中测定PGⅠ、G-17水平可起到监测患者病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胃疾病患者的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胃泌素-17(G-17)水平变化,探讨血清PG和G-17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胃癌患者158例(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5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健康体检者85例(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的PGⅠ、PGⅡ、G-17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PGR)值。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的PGI和PG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Ⅰ和PGR水平与胃癌的分期和病变部位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筛选和诊断胃癌PGⅠ和PGR的最佳临界值PGⅠ为69.6ng/mL,PGR为2.9,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或胃癌组患者中,多灶性病变时血清G-17的水平明显低于胃体和胃窦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和G-17的水平变化与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低水平的血清PGⅠ、PGR可作为筛查和早期诊断胃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Hp)对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消化内科和胃肠外科就诊的66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研究组,根据胃镜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轻度组(236例)、中度组(323例)和重度组(101例),选择同期50例怀疑胃炎到该院进行进一步检测,最终排除胃部疾病者纳入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血清标本,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PGⅠ、PGⅡ、G-17水平,并计算PGR,采用胶体金法检测Hp。结果随着胃黏膜萎缩程度加重,PGⅠ和PGR水平逐渐降低,PGⅡ和G-17水平逐渐升高。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PGⅠ、PGR和G-17水平均明显降低,PGⅡ水平及Hp阳性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PGⅠ、PGⅡ、PGR、G-17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2.365μg/L、9.958μg/L、10.395、9.624pmol/L。结论检测血清PGⅠ、PGⅡ、G-17和Hp在萎缩性胃炎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防止癌前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在胃部良、恶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48例浅表性胃炎(CSG),26例萎缩性胃炎(CAG)、35例胃黏膜肠化不典型增生(IM/DYS)等癌前病变,16例胃癌(GC),对照病例24例的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进行了测定,计算两者的比值(PGR).比较不同疾病组中PG的分布,计算不同疾病组ROC曲线,评价PG的诊断效果.结果 CSG组PGⅠ水平高于其他组(P<0.05),CAG组和GC组的PGⅠ、PGR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PGⅠ、PGR诊断CA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9、0.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R诊断CAG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9、0.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R诊断GC的ROC曲线下面积0.863、0.8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50 ng/mL+PGR<5作为胃癌前疾病的界定值敏感度为68%,特异度为90%.结论 血清PG测定有助于筛查胃部疾病,并且血清PG与PGR联合诊断胃癌前疾病可获得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及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PGⅠ/PGⅡ(PGR)水平变化情况,初步分析G-17及胃蛋白酶原(PG)对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胃镜检查明确消化性溃疡且经14C呼气试验证实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199例,其中单纯消化性溃疡(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107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92例。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并计算PGR,分析上述指标与消化性溃疡及出血的关系;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G及G-17评估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 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组患者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消化性溃疡组(P 0. 05),而血清PGⅠ、PGⅡ及PGR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血清G-17升高( 15 pmol/L)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中,合并出血比例高于血清G-17正常或降低的患者(73. 2%比27. 4%,P 0. 05);利用血清G-17水平预测消化性溃疡是否合并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66。敏感性为90. 2%,特异性为68. 2%。结论 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血清中G-17水平明显升高,血清G-17水平预测消化性溃疡是否合并出血具有较高敏感性;PGⅠ、PGⅡ及PGR水平对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风险没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Ⅰ型胃蛋白酶原(PGⅠ)、Ⅱ型胃蛋白酶原(PGⅡ)、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检测对于胃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该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80例(病例组)、选取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时间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检测两组血清中PGⅠ、PGⅡ、CEA和CA199水平,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并比较4种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效能。结果病例组的血清中PGⅠ和PG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EA和CA199水平则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PGⅠ诊断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3.96%、32.14%和0.648;PGⅡ为32.14%、87.64%和0.627;CEA分别为36.77%、78.96%和0.657;CA199分别为42.05%、81.55%和0.684;血清中PGⅠ、PGⅡ、CEA、CA199联合检测分别为82.64%%、88.14%和0.869。结论血清中PGⅠ、PGⅡ、CEA和CA199联合检测对于诊断胃癌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清癌胚抗原(CEA)、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比值(PGR)、促胃液素17(G-17)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例胃癌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100例胃黏膜正常或轻度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CEA、PGR、G-17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CEA水平和G-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GR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血清CEA、G-17水平显著高于早期胃癌患者或对照组研究对象,PGR显著低于早期胃癌患者或对照组研究对象,早期胃癌患者的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窦癌患者的血清PGR水平显著高于胃体癌患者,胃体癌患者的血清PGR水平显著高于近端胃癌患者,胃体癌患者的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近端胃癌患者,近端胃癌患者的血清G-17水平显著高于胃窦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表现为血清CEA、G-17水平的上升和PGR水平的下降,三种血清学标志物对于胃癌的诊断具有辅助价值,而且血清G-17和PGR检测还可用于辅助胃癌的早期诊断和病变部位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间萎缩性胃炎(AG)、胃癌疾病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PGⅠ与PGⅡ比值(PGR)、胃泌素-17(G-17)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其作为筛查AG、胃癌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来该院消化科就诊的310例患者,行胃镜检查符合研究纳入标准,按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轻度非AG)66例,AG组126例,胃癌组11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空腹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计算PGR;采用尿素呼气试验行Hp检测。比较各组及各组不同民族间患者的血清PGⅠ、PGR和G-17水平,比较各组不同民族间患者Hp感染情况和血清PGⅠ、PGR、G-17诊断AG的最佳临界值。结果各组PGⅠ和PGR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胃癌组、AG组、对照组,G-17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AG组、对照组、胃癌组,各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G组、胃癌组不同民族间患者血清PGⅠ及PGR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G组不同民族间患者血清G-17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不同民族间患者血清G-17水平汉族低于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AG组不同民族间患者Hp感染率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本组不同民族间患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可得出PGⅠ、PGR及G-17诊断AG的最佳临界值。结论血清PG、PGR、G-17水平及Hp感染可作为新疆地区AG、胃癌患者筛查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