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与冲动性、社会人口学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调查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91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通过自杀风险评估量表中“自杀未遂史”确定患者是否有过自杀未遂,通过冲动行为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是否有冲动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患者的自杀未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终生自杀未遂检出率为12.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OR=2.226,P=0.001)、多次住院(0R=1.103,P=0.012)、吸烟(OR=1.603,P=0.039)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冲动性(0R=2.197,P<0.001)与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具有相关性,社会人口学因素中女性(OR=2.459,P=0.001)、吸烟(OR=2.630,P=0.001)、多次住院(OR=1.091,P=0.030)与自杀未遂有关(P<0.05)。结论冲动性、女性、多次住院、吸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伤人行为的发生率及患者的冲动性人格特点等相关因素。方法对195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伤人行为进行调查,并用攻击性量表、冲动性量表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其行为特征及症状进行评定。结果19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前56例(28.72%)有冲动伤人行为,住院期间20例(10.26%)有冲动伤人行为。分析显示,有冲动行为患者的冲动性量表中行为分量表评分和攻击性量表总分及身体攻击性、指向自我的攻击性两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无冲动行为患者(P〈0.05)。两组患者PANS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差异不显著。冲动性量表和攻击性量表总分及因子分与PANS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发生主要与其冲动性和攻击性人格特点有关,与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直接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背景: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相关因素的探讨对于该人群攻击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
  目的:了解某综合医院精神科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特征。
  方法:采用连续取样法,收集了75例自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男病房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暴力历史、临床、风险评估量表(HCR-20)、精神病态清单(PCL-R)、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入院后3天内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MOAS各项的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攻击组(39例)和非攻击组(36例),比较两组间在社会人口学特征以及各个评估工具上得分的差异。
  结果:HCR-20中的H1(既往暴力事件)、H2(年轻时的暴力事件)、H10(既往不服从管教)、C4(冲动性), PCL-R的反社会因子,PANSS的激活性症状群、偏执症状群、抑郁症状群在攻击组得分高于非攻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结论:有暴力行为史,既往不服管教,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表现冲动,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可能是男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与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32例,根据患者既往是否有自杀未遂史,分为自杀未遂组(n=99)和非自杀未遂组(n=733)。收集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对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甲状腺激素各指标水平进行评估与检测。采用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结果:自杀未遂组促甲状腺激素(TSH)(Z=2.285,P=0.022)、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t=2.177,P=0.031)、三碘甲状原氨酸(T3)(t=2.045,P=0.042)水平低于非自杀未遂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3为自杀未遂发生的影响因素(OR=0.506,P=0.030);血清FT3浓度越低,自杀风险越高。结论:伴有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甲状腺激素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采用数字划消测验、空间广度测验评定57例男性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57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认知功能。结果:患者组在数字划消测验的完成时间、漏划个数以及空间广度测验的总分、顺行得分、逆行得分上明显差于正常对照组(t=8.21,t=3.47,t=4.72,t=2.36,t=5.88;P〈0.05或P〈0.001)。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病程、服药时间与数字划消测验的完成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1;r=0.30,P〈0.05)。结论:长期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受损,且与患者的病程和服药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6.
唐勇 《四川精神卫生》2001,14(3):129-131
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既往史及家族史角度分析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自杀 的危险因素,并对其预测自杀效能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病例组为1960至2000年期间我院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住院自杀病人;同时,以1:2比例随机抽取同期病例进行对照分析有关项目。结果:病例组16例,对照组32例,组间一般资料均衡(P>0.05)。几项危险度指标(既往攻击史、一级亲属精神病史、自杀及自杀未遂史)经单因素分析未发现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其预测自杀的效能有限。结论:有效地预测住院精神分裂症自杀仍缺乏理想手段,必要预防措施仍应面向所有住院病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冲动性及攻击性对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大学版-Ⅳ)>对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的120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比较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中文版Barratt冲动行为量表与Buss和Perry攻击问卷的评估结果,分析冲动性及攻击性人格对大学生发生自杀行为的影响.结果 收集有效问卷9808份,大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1.7%(169/9808).自杀未遂组的冲动行为量表中的非计划性、行动冲动性和认知冲动性及总分均高于无自杀未遂组(P<0.001).自杀未遂组Buss和Perry攻击问卷的总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等各因子分均高于无自杀未遂组(P<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自杀未遂最密切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排列为:攻击性总分高(OR=20.81,95%CI:12.36~35.03,P<0.01),行动冲动性分高(OR=4.32,95%CI:2.33~8.01,P<0.01).冲动性总分高(OR=3.37,95%CI:1.65~8.42,P<0.01),非计划性分值高(OR=3.12,95%CI:1.75~5.56,P<0.01),自杀意念强(OR=2.54,95%CI:1.75~3.70,P<0.01),已发生过性行为(3.12,95%CI:1.75~5.56,P<0.01),女性(OR=2.15,95%CI:1.48~3.14,P<0.01),指向自我的攻击分值高(OR=1.89,95%CI:1.24~2.88,P<0.01).结论 有自杀未遂的大学生更多体现出冲动性及攻击性人格,对大学生冲动性自杀行为应采取不一样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分析成年早期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 2018 年 1— 12 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 521 例成年早期(18~25 岁)双相情感障碍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曾有过自杀,分为自杀组(n=140)与无自杀组(n=381),比较两组患者的 一般资料及疾病亚型。通过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成年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危险因素。 结果 与无自杀组比较,自杀组女性[70.0%(98/140)比 47.8%(182/381)]、冲动性格者[29.3%(41/140) 比 19.2%(73/381)]、有重大精神创伤史者[14.3%(20/140)比 4.5%(17/381)]占比更高,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χ2 =20.350、6.141、16.941;P< 0.05)。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375,95%CI (0.226~0.564),P< 0.001]、冲动性格[OR=0.603,95%CI(0.377~0.963),P=0.034]、有重大精神创伤史 [OR=0.295,95%CI(0.144~0.604),P=0.001]是成年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自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女性、性格冲动、有重大精神创伤史的成年早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自杀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治疗的1 160例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自杀倾向(包括自杀观念与自杀未遂)将其分为自杀倾向组(n=431)和无自杀倾向组(n=72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冲动性格、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自杀家族史、重大精神创伤史、抑郁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1、33.806、5.869、5.585、5.499、33.311;P<0.0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冲动性格(OR=2.445,95%CI=1.802~3.319)、有精神活性物质依赖史(OR=2.254,95%CI=1.038~4.894)、有重大精神创伤史(OR=1.533,95%CI=1.056~2.226)、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较重(OR=2.754,95%CI=2.002~3.790)是住院抑郁障碍患者自杀倾向的影响因素(P<0....  相似文献   

10.
抗精神病药治疗与体质量和血脂等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增加的相关因素。方法: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末测定体质量、血清瘦素、胰岛素、胰岛素抗体、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血清胆固醇(T-CHO)及三酰甘油(TG)。结果:服抗精神病药后体质量有显著性增高(t=7.865,P=0.000)。体质量变化与服药种类(γ=-0.400,P〈0.01)等有关。结论: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体质量变化最主要的3个因素为:服用精神药物种类、初始三酰甘油及瘦素变化量。  相似文献   

11.
靳玉宏  仪玉伟  陈博  闫芳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1,48(6):1014-1017,1035
目的 分析北京市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相关因素.方法 数据来自在北京市5个区登记在册的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评估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 7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发生危险行为195例,与无危险组比较,有危险组的年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家族史、应激生活事件、幻觉妄想、情绪高涨、怪异行为、服药情况、就医态度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6个危险因素:年龄(0R=0.116,P<0.01)、文化水平(0R=0.395,P<0.01)、家族史(0R=2.519,P<0.01)、幻觉妄想(0R=3.032,P<0.01)、情绪高涨(OR=1.991,P<0.01)服药情况(OR=2.097,P<0.05).结论 社区应加强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综合防范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短程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将130例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66例(实际完成63例)和对照组64例(实际完成59例),治疗12周并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和随访6个月末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WHO健康量表(WHOQOL—BREF)、生命质量量表(QOLS)的评定。结果: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和随访6个月,两组再次自杀率比较,以对照组高于治疗组(x2=4.366,x2=5.779;P〈0.05)。治疗12周和随访6个月,QOLS总分(t=2.34,3.49)、SDS总分(t=2.12,2.65)、WHOQOL—BREF总分(t=2.06,2.4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SR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25;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降低再次自杀率。  相似文献   

13.
秦霞 《四川精神卫生》2013,26(4):290-293
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生命质量改善的效果,为制定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预防水平、降低和防止精神分裂症患者再次自杀的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自杀未遂的住院患者共130例,按住院号末尾数字随机分配到认知行为治疗组(治疗组,n=66)和对照组(n=64).治疗组给予12周的常规药物治疗,以及每次约50分钟共8次的短程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末采用WHO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量表(QOLS)评定患者的生命质量,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抑郁情绪,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定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2周末 SDS、WHOQOL-BREF、QOL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较治疗前治疗组SSR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SDS、WHOQOL-BREF、QOL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SR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员退伍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河北省荣军医院180例复员退伍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病程、家族史、婚姻状况、TESS评分的复员退伍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40岁患者的幸福感显著高于51~60岁者(P=0.022);初中组精力、愉快或-比郁心境因子分高于高中及以上组(P分别为0.012,0.003),小学组愉快或忧郁心境因子分亦高于高中及以上组(P=0.047),而小学组松弛与紧张因子分高于高中以上组(P=0.045);住院时间≥6年组GwB总分低于〈6年组(P=0.037);不伴躯体疾病者的愉快或忧郁心境分显著高于伴有者(P=0.001)。PANss量表阴性症状因子分与愉快或忧郁心境呈负相关(r=-0.148,P=0.048);ITAQ评分与精力及愉快或忧郁心境呈正相关(r分别为0.149,0.155;P分别为0.045,0.0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住院是影响患者幸福感的主要因素(B=-0.031)。结论复员退伍精神分裂症患者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其幸福感需要给予综合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15.
50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患糖尿病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503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病历资料回顾,体格检查及血生化检测。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的时点患病率为12.9%,显著高于一般人群的3.21%(OR=4.48,CI=3.43~5.84,P〈0.01)。40—49岁的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增高明显(14.6%vs.3.02%,OR=5.51,CI=3.49~8.70,P〈0.01)。糖尿病发生与年龄、体质量超重及腹型肥胖有关。糖尿病组患者的病程比非糖尿病患者长(Z=-6.989,P〈0.01),接受目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时间也比非糖尿病患者长(Z=-4.794,P〈0.01)。氯氮平新发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利培酮组与经典药物组(P〈0.01),利培酮组与经典药物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糖尿病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与患者年龄、体质量超重、病程及抗精神病药治疗时间有关。氯氮平比利培酮及经典药物可能更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合并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患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住院的2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MS调查和相关实验室指标测定,MS的诊断标准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标准。结果资料完整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2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MS的患病率为18.9%,72.1%的患者至少有1项MS成分;MS组饮酒史阳性者比例显著高于非MS组(P〈0.05);体重指数(BMI)与MS的发生直线相关(r=0.350,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较高的MS发生风险,BMI是一项重要的预测指标,饮酒史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及其与抗精神病药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糖尿病发病情况以及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情况等相关因素,观察体重、血糖和血脂的变化。糖尿病的诊断按照 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980年)作出。将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糖尿病发生率与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进行比较,并分析影响糖尿病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在503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5.1%,为普通人群(2.5%)的6倍(x^2=18.10,P<0.01)。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体重的显著增加(t=5.45,P<0.01)。糖尿病的发生与精神分裂症的持续病程、长期住院、患者的年龄以及阳性糖尿病家族史等因素有关。氯氮平对糖尿病的影响与其他抗精神药物无显著差异(x^2=0.38,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可能与此有关,临床上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伴自杀未遂的双相障碍(BD)患者与不伴自杀未遂患者及健康人群间血清BDNF水平的差异,探讨BDNF在预防BD患者自杀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DSM-IV轴Ⅰ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SCID-I/P)对临床诊断为心境障碍的患者进行评佑.纳入111例BD患者(26例有自杀未遂史)及41例健康对照.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及杨氏躁狂量表(YMRS)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BDNF水平.结果 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13.8±7.4) ng/ml显著低于无自杀未遂患者(18.7±11.9) ng/ml及健康对照组(26.0±12.9)ng/ml(F=9.371,P<0.01);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抑郁发作次数显著多于不伴自杀未遂患者,在控制抑郁发作次数后,两组间血清BDNF水平差异消失(P=0.236);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和抑郁发作次数有相关性的倾向(r=-0.388,P=0.068),与HAMD-17得分呈负相关(r=-0.585,P<0.01).结论 本研究提示BDNF在BD及BD患者自杀未遂的病理生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伴自杀未遂的BD患者血清BDNF水平可能与抑郁发作次数、抑郁严重程度相关;通过有效治疗来提高BDNF水平可能通过减少抑郁发作次数,降低抑郁严重程度来降低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银杏叶片对男性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与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男性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以利培酮治疗,研究组配合银杏叶片治疗,疗程12周,以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在治疗前后评定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P〉0.05)。研究组的阴性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P=0.01)。研究组治疗后社会功能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P=0.00),对照组PSP总分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P=0.14)。结论银杏叶片与抗精神病药物合用能够改善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能提高患者的个人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不良反应量表(TES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一36)以及自编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人口学资料、病期、住院时间、临床用药、目前状态、躯体疾病),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163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进行评定,并与82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SF-36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患者的生理机能与药物不良反应呈负相关(r=-0.290,P〈0.01);躯体疼痛与患者的阳性症状(r=-0.144,P〈0.05)及阴性症状(r=-0.199,P〈0.05)呈负相关;一般健康状况与患者的阴性症状(r=-0.193,P〈0.05)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r=-0.219,P〈0.01)呈负相关;精力与患者的阴性症状(r=-0.342,P〈0.01)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r=-0.186,P〈0.05)呈负相关;社会功能与药物不良反应(r=-0.173,P〈0.05)呈负相关;情感职能与患者的阳性症状(r=-0.201,P〈0.05)呈负相关;精神健康与阴性症状(r=-0.214,P〈0.01)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r=-0.168,P〈0.05)、药物不良反应(r=-0.194,P〈0.05)呈负相关。结论 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下,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药物疗效、不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