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江西省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现状,评价实施乙肝疫苗免疫14年来的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全省5个县1~59岁人群共2219例,进行了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江西省调查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率分别为8.88%、61.15%、38.53%,与1992年乙肝调查结果相比,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下降了41.19%,HBsAb阳性率增加了27.74%,HBcAb阳性率下降了42.98%;尤其是1~14岁儿童与1992年比较,HBsAg阳性率下降了75.67%,HBsAb阳性率增加了74.10%,HBcAb阳性率下降了78.02%。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有效措施,能明显提高HBsAb阳性率,降低HBsAg和HbcAb阳性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健康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情况,评价乙肝预防效果,为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两阶段抽样法,在马鞍山市三区一县抽取8个行政村1-59岁常住人口2038人,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乙肝疫苗调查接种率为50.54%,城市高于农村,低年龄组(98.14%)到高年龄组(0.95%)逐渐降低,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和托幼儿童接种率最高(96.58%和98.77%),学生次之(87.17%),农民最低(4.26%).1~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从低年龄组到高年龄组逐渐增高(O%-10.48%),抗-HBs阳性率为14.58%-50.18%,15-岁组最低(14.58%).1990-2007年间乙肝报告发病率以1999年最高,为67.0660/10万,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2005-2007年平均乙肝报告发病率在≤14岁的人群中低于4.6731/10万,在≥15岁的人群中高于32.0789/10万.乙肝血源疫苗接种后HBsAg和抗-HBs阳性率分别为0.98%和39.54%,与基因工程疫苗接种后阳性率(0.49%和43.2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07,P=0.744;x2=1.004,P=0.316).结论 应继续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推广成年人接种,并将预防乙肝资源向农村倾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阳性,同时血HBV-DNA阳性的母亲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联合免疫后所产婴幼儿的免疫效果。方法 214例双阳性孕妇分为孕期阻断组(A组)(126例),孕妇于孕28周始每4周肌内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200U,共3次;孕期未阻断组(B组)(88例),孕期未进行任何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干预。所有分娩的新生儿于出生6h内注射HBIG100U,并按照0、1、6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5μg/次。随访至12个月,检测婴儿血清乙肝标志物。另外,根据孕妇HBV-DNA载量不同分为:HBV-DNA>1E+5copies/ml组(C组)和HBV-DNA<1E+5copies/ml(D组),分析其婴儿免疫阻断效果。结果 A组孕妇所分娩婴儿12月龄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5.56%,HBV阻断率为94.66%,HBsAb阳性率89.68%;B组88例婴儿中,婴儿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36%,阻断率为88.64%,HBsAb阳性率为78.41%;2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2.39,P=0.132;χ2=5.178,P=0.023)。然而,孕妇组婴儿12月龄时乙肝感染率为14.29%,HBV阻断率为85.71%,显著低于C组的94.7%(χ2=4.91,P=0.027)。结论 HBsAg伴HBV-DNA双阳性孕妇HBV母婴阻断成功与否与孕妇HBV-DNA高病毒载量有关,而与母亲孕期应用HBIG阻断是否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那坡县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及白喉的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做好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HBsAb);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白喉抗体,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0名儿童中,HBsAg、HBsAb、白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66.00%、93.33%.随着年龄的增高HBsAb阳性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本次检测人群中,白喉抗体水平较高,已达到可控制白喉发病的标准;HBsAb阳性率偏低,应加强高龄儿童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其免疫水平,防止乙肝病毒(HBV)传播.  相似文献   

5.
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阻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华  吴良霞 《淮海医药》2000,18(4):251-252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接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对新生儿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母亲为大三阳的新生儿肌注HBIg和乙肝疫苗(Ⅰ组),母亲为小三阳的新生儿仅肌注乙肝疫苗(Ⅱ组),出生后6、9、12个月检测HBsAg和HBsAb。结果 Ⅰ组新徨儿在生后12个月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14.29%和71.42%,Ⅱ组HBsAg、HBsAb阳性率分别为0.0%和86.67%。结论 宫内感染是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新郑市优生检查待孕夫妇中乙型病毒肝炎(简称“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优生检查的538对待孕夫妇,采取酶联免疫法测定其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38对待孕夫妇中乙肝两对半检测全阴性者392(36.43%)例,仅HBsAb阳性者629(58.46%)例,HBsAg阳性者29(2.70%)例。从年龄方面看,≥40岁受检者的HBsAg阳性率5.81%(5例)均明显高于30~39岁15(3.69%)例及≤29岁受检者9(1.54%)例,≥40岁受检者HBsAb阳性率47.67(41例)高于30~39岁49.88%(203例)及≤29岁69.30%(40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性别方面看,男性HBsAg阳性率20(3.72%)例明显高于女性9(1.6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文化水平方面看,大专及以上受检者HBsAb阳性率70.43%(405例)高于高中及中专51.46%...  相似文献   

7.
李慧霞 《淮海医药》2012,30(6):516-516,487
目的 了解在校大学生乙型肝炎预防免疫效果,为进一步加强免疫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2009 ~2011年在校大学生1 055人进行血清HBsAg(表面抗原)检测和HBsAb(表面抗体)检测,每个人同时检测以上的两项.结果 HBsAg阳性率3年分别为4.35%、2.5%、1.43%,HBsAb阳性率3年分别为82.61%、86.39%、94.86%.结论 3年间HBsAg阳性率在逐年下降,而HBsAb阳性率在逐年上升,由此证明,乙型肝炎的预防免疫在青少年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HBsAg阴性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无或低免疫应答情况及两者的加强剂量再免疫效果,初步探讨原因及相应的优化免疫方案.方法 婴儿乙肝疫苗标准程序初免后6个月,经血清检测证实为无或低免疫应答者155例,检测再免前使用20 μg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再免三针后1个月时的HBsAg、HBsAb、乙肝DNA水平.结果 初免后母亲HBsAg阴性组低应答率30.6%,无应答率69.4%;初免后母亲HBsAg阳性组低应答率49.1%,无应答率50.9%,HBsAg及乙肝DNA阳性率分别为10.5%、15.8%;两组无或低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5.27,P=0.02).再免后6个月母亲HBsAg阴性组无应答率18.4%,低应答率30.6%;而母亲HBsAg阳性组无应答率33.3%,低应答率47.4%,HBsAg及乙肝DNA阳性率分别为12.3%、17.5%,再免后两组无或低应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5,P<0.01);再免后1个月母亲HBsAg阴性组与婴阻断成功组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P>0.05),母婴阻断失败组婴儿中HBsAg及乙肝DNA阳性率有所上升.结论 乙肝疫苗接种次数、剂量是无或低应答的原因之一,乙肝阻断失败是母亲HBsAg阳性婴儿无或低应答一种主要因素,HBsAg及乙肝DNA的阳性率随时间有上升趋势,对乙肝感染指标的追踪检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林耀堂  陈海荧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870-187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前S1蛋白抗原(PreS1-Ag)检测对评估HBV复制状态的重要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9月收集的657例门诊及住院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与PreS1-Ag检测。结果在不同HBV-M阳性组合模式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与HBsAg(+)HBeAg(+)组合模式的PreS1-Ag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2.66%(164/177)和89.29%(25/28);HBsAg(+)乙肝E抗体(HBeAb)(+)HBcAb(+)组合模式PreS1-Ag阳性率与HBsAg(+)HBcAb(+)组合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5例HBeAg阳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达92.20%(189/205),在452例HBeAg阴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42.70%(193/45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HBeAg阴性患者中仍有部分存在病毒复制。结论 PreS1-Ag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度和精确度,可作为HBV感染早期诊断及了解病毒复制情况的检测指标,对提高HBV检出率,防止临床误、漏诊并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我国约有60%的人群感染过乙肝病毒,有10%以上的人群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也就是说我国约有HBsAg阳性携带者1.5亿,每年有200多万例的急性肝炎发生,每年因肝病死亡的人数约35万,每年用于乙肝治疗的费用高达300~500亿元[1,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在新生儿接种后的免疫效果,探究乙肝疫苗再免的需求.方法 对上海市黄浦区1997年出生并接种合格乙肝疫苗的儿童,在免疫后1、3、5、7年采血随访观察,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并开展急性肝炎流行病学监测.  结果 7年问,免疫人群HBsAg阳性率在1.5%上下波动,平均为1.47%(95%可信区间为0.61%~2.33%),与免疫前同一地区乙肝流行病学调查本底资料比较,乙肝疫苗保护效果为84.03%(95%可信区间78.92%~89.60%).1997年接受乙肝疫苗免疫人群中,无急性乙肝发病.  结论 新生儿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效果良好,目前无需考虑再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浦口区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提供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 对2009~2010年进行预防性健康体检的从业人员抽取空腹血样3~5 ml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25 324例接受检测,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1074例,检出率为4.24%,HBV标志物五项[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全阴者11 322例次,占44.71%.乙肝大三阳102例,检出率为0.40%,其中男84例,占82.35%,女18例占17.65%;乙肝小三阳524例,检出率2.07%,其中男318例,占60.69%,女206例,占39.31%.结论 受检者存在感染的概率较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没有保护性抗体的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或补种.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占10%,孕妇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淮南市城乡育龄妇女乙肝疫苗接种及乙肝防治认知程度,调查乙肝病毒的免疫现状,为育龄妇女预防乙肝提供参考.方法 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和乙肝防治认知水平的问卷调查,检测被调查对象血清中乙肝标志物,统计乙肝感染状况及免疫水平.结果 育龄妇女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为38.49%.乙肝防治认知水平越高,乙肝疫苗接种比率越高.HBsAg阳性率平均6.29%,接种过乙肝疫苗的HBsAg阳性低于未注射过乙肝疫苗(2.51%vs8.66%),差异有显著性P<0.05.HBsAb阳性率平均为46.73%.乙肝疫苗接种率与HBsAb阳性率呈正相关.接种过乙肝疫苗的HBsAb阳性高于未注射过乙肝疫苗(77.67%%vs27.36%),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22.32%曾接种过乙肝疫苗者HBsAb阴性.结论 我市育龄妇女乙肝的免疫保护率不高,易感者多,乙肝防疫工作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的.扩大实施乙肝疫苗免疫计划,制定更为全面的HBV疫苗预防策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杨翠丽  王斯  马文阁  王向红 《河北医药》2008,30(10):1493-1494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结果 A组269例,免疫失败6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1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8%,12月龄HBsAb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R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健康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的表现模式,探讨乙肝预防的对策与措施.方法 对开平市某工厂477名健康体检者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五项血清学指标.结果 HBV感染率为93.71%;HBsAg、抗-HBs阳性率为13.00%、70.2 3%,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感染模式有9种,以抗-HBs 抗-HBc、抗-HBs、抗-HBc阳性模式多见,其构成比分别为46.09%、28.19%、10.96%.结论 HBV感染在我市健康人群中仍有较高的感染率,且男性感染率较女性高;对成年人应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乙肝疫苗接种可对未感染者进行有效保护,同时也影响着人群HBV的感染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蒙 《首都医药》2021,(1):97-98
目的 研究学龄前期免疫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标本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方法 选取我辖区学龄前期儿童187名(2018年9月~2020年2月),均行乙肝疫苗接种,检测血清乙肝抗体(HBsAb),分析不同性别乙肝抗体阳性率、不同年龄乙肝抗体阳性率、HBsAb/乙肝抗原(HBsAg)血清学模式.结果 187名学龄前期儿童中阳性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本镇中小学教师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961名教师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部教师HBV总感染率为84.18%,其中男为80.87%,女为86.47,女性高于男性;HBsAb阳性率为66.70%,其中男性为62.24%,女性为69.77%,女性高于男性;共检出HBsAg阳性170人,阳性率17.69%,其中男73人,阳性率18.62%,女97人,阳性率17.04%,男性高于女性;50~39岁HBsAg阳性率最高为22.03%,≥60岁组阳性率最低为10.11%;乙肝“两对半”全阴者152人,占15.82%;HBsAg阳性者感染模式以小三阳(即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最多,占HBsAg阳性者的71.18%。结论本镇中小学教师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与全省水平基本一致,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尚需加强对乙肝预防的教育,特别是避免在患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时与HBsAg阳性者共筷共碗饮食,以免感染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对策。方法:抽取2015年3—5月期间健康儿童HBV血清学标志物216例资料(健康组),分析其不同年龄段儿童HBsAb阳性率与HBsAg阳性率的相关性;另抽取2007年—2016年期间收治的确诊为乙肝患儿67例资料(感染组),分析其患儿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和疫苗接种史情况、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对策。结果:216例健康组儿童中,随着其年龄增长,HBsAb阳性率下降,HBsAg阳性率上升;不同年龄段儿童HBsAb阳性率与HBsAg阳性率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呈负相关(P<0.05);而感染组67例乙肝患儿中,经家庭成员HBV血清学标志物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7.31%患儿家庭成员无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者,48.89%患儿的父亲和/或母亲等家庭成员为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者,13.33%患儿家庭成员的HBV感染史不详;36.84%患儿有乙肝疫苗接种史,其发病时间与末次疫苗接种时间间隔<1年占23.81%,>1~5年的占28.57%,>5年的占47.62%,其中父亲和/或母亲乙肝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的22例患儿中,有乙肝疫苗接种史者的12例,其发病与末次疫苗接种时间间隔<1年的占41.67%,>1~5年的占16.67%,>5年的占41.67%。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有效预防HBV感染的重要措施,相关部门应加强免疫预防管理力度,重视适龄儿童的整体接种率,落实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或避免儿童HBV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周口市部分人群乙型肝炎的感染状况和抗体水平,为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调整防控策略和评价乙型肝炎控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周口市10个县(市、区)1~18岁人群2449人进行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周口市1~18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2.29%,较1999年下降79.95%;抗-HBs阳性率为81.18%,较1999年提高37.40%;其中1~4岁儿童HBsAg阳性率下降到0.96%,抗-HBs阳性率达到90.22%。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是加速控制乙型肝炎的切实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