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李东垣"阴火论"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垣首倡“阴火”之说,然“阴火”之本质究竟何在?兹谈谈我们的看法。1“中焦如枢”为脾气胃之主理要想探究阴火产生的机理,首先必须对脾胃的生理功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就是“中焦如枢观”。中焦(主要针对脾胃而言)为脏腑联系的枢纽,能沟通上下的气机,是机体能处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而维系有序的生命活动的前提。盖脾胃属绅土而性伸,《周易》所谓“地势坤” 即此意。李中梓《医宗必读》云“后天之本在脾,脾为  相似文献   

2.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毕可恩是儿科名老中医 ,他在临床重视调理脾胃 ,治疗小儿多种疾病收效明显。现将毕老师从调理脾胃入手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概述如下。1 小儿脾胃疾病当分虚实长久以来 ,只重视小儿脾常不足 ,认为小儿疾病多为脾虚致病。在长期临床中 ,毕老师发现小儿因脾胃实证致病者更为多见。其实 ,早在《证治准绳》中就提出“脾实证”的概念 :“若脾气盛实 ,则亦痞膈中焦……夫中焦热隔 ,则肺与大肠不通 ,其热毒之气必上蒸于肺而生痰 ,故患热者 ,系脾实得之”,还指出“中焦脾实 ,用大承气汤”。不过并没有引…  相似文献   

3.
《中国针灸》2020,(1):75-78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脾胃不足在儿科疾病发生发展、病机转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刘晓鹰教授在继承全国名老中医倪珠英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扶中"外治法,立法取穴方面强调时时顾护小儿中焦脾胃,采用小儿推拿、扶阳罐(含温推、温灸和温刮痧)、针刺(含腹针、揿针)等外治手段治疗儿科脾、肺、肾等系列疾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脏腑图点穴法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在王雅儒等所著《脏腑图点穴法》(河北人民出版社,1962年,以下简称的《脏腑图》)中提到的一些常用穴位,其穴名与经穴相同,而定位则与传统经穴有所变化.笔者认为,其定位变化的规律性,与该法"通调冲任督三脉经气"的治疗风格相符,在此提出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供大家讨论. 1 脏腑图点穴法的治疗风格 脏腑图点穴法主要的治疗原则是通过调整冲、任、督三脉的经气,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督脉"属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任脉"属阴脉之海",总摄一身阴精;冲脉"十二经脉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调节一身经脉之气,总司五脏六腑功能,同时又为"四海"之"血海",统摄一身之血液.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泄泻是儿童早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极高,若治疗不当可导致伤阴、伤阳和阴阳两衰而危极生命。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运用以下6法治疗婴幼儿泄泻,颇有良效,现介绍如下。1消积化滞法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稚阴稚阳,脾胃尚未健全,加之父母喂养不当,饥饱失调,食滞中焦,导致脾胃受损。脾胃属土,土虚而湿困。古人云:“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二者居中焦,是升降运输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受损,运行无权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之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亦不能排出,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而产生泄泻。治宜消积化滞,调中止…  相似文献   

6.
“脾常不足”说 ,首见于明·万密斋《育婴家秘》一书。此书是万氏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 ,并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 ,对小儿五脏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后提出的。它精辟地概括了小儿脾胃的特点 ,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正确认识和掌握小儿脾常不足这一特点 ,对儿科临床实践及小儿的健康保育 ,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脾常不足说在小儿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意义所谓脾常不足 ,系指小儿稚阴稚阳之体 ,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胃薄弱的生理状态而言。而这种生理状态又是构成小儿脾胃损伤 ,产生疾病的一个内在因素。因此脾常不足说在小…  相似文献   

7.
<正>小儿肺系疾病中尤以咳嗽为多见。咳嗽虽属肺系疾病,然并非致病原因皆归于肺。《素问.咳论》中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论述,并有"聚于胃,关于肺"之说。五脏六腑失常,皆可涉及于肺而致咳,脾胃运化失常,显然也可以影响肺之宣肃,引起咳嗽。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其不足尤为突出。故脾胃与小儿咳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小儿脾常不足非虚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者 ,土也 ,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脾藏者 ,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 ,生万物而法天地。”脾乃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小儿脾常不足 ,是指小儿易罹患脾胃病的病理特点而言。其涵义有三 ,1是指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脾胃的生理功能活动未臻成熟和完善 ,与成人相比呈现脾胃功能活动之不足 ;2小儿生机蓬勃 ,发育迅速 ,水谷精微需求量大而迫切 ,而水谷精微来源于脾胃 ,赖之运化。因此 ,感到脾胃功能相对的不足 ;3小儿时期 ,其他脏腑疾病也常常累及 ,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损伤中气。加之小儿乳食不能自节和自洁 ,故易产生脾胃疾病。古…  相似文献   

9.
胡建华教授师承程门雪、黄文东先生,深受李东垣及叶桂脾胃学说之薰陶,临证时灵活运用调理脾胃的方法,不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颇获疗效,而且在治疗其它疾病中始终贯穿这一方法,亦获良效。我随师学习,对此很有感受,故作小结如下。1 重视脾胃在五脏病证中的作用  脾胃位于中焦,主受纳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之脏腑因受外感内伤而形成疾病时,大多影响脾胃。胡师指出:脾胃损伤,百病丛生,而久病不愈,亦与脾胃相关,因此,调理脾胃在治疗慢性病中尤为重要。如心系疾病中的不寐病证,往往症情顽固,缠绵难愈,甚至迁延数载,然仅靠安神催…  相似文献   

10.
疳泻论治     
小儿疳泻的治疗甚为棘手,由于小儿气血未充,脏腑脆弱,略受伤残,极易萎谢。疳泻之生,多由饮食不当,调护失宜,生冷油腻杂投,导致脾胃受伤所致。治疗疳泻应始终注意卫护脾胃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器,胃纳脾运,气血由生。若但纳不运,中焦痞塞,或但运不纳,仓廪空  相似文献   

11.
清代医家吴瑭在《温病条辨》中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意指外感病湿热证候的病因为湿热,病位在中焦脾胃,故治疗时应针对湿热轻重之不同,脏腑功能之所偏,用药物之药性、归经及功能纠正其偏,使中焦脾胃功能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这一治则,已不限于外感湿热证,后扩展于涉及到脾胃二脏病机的许多病证,特别对脾胃病辨治时的方药配伍运用,医家们多遵此训,用以指导临床组方,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具体“治中焦如衡”这一治则,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 升脾气与降胃气脾胃同居中焦,脾升胃降,升降运动是人体机能活动的基本形式,若脾气不升则可见头目…  相似文献   

12.
朱丹溪长于滋阴降火,不善学者误解其法过于苦寒,而有克伐脾胃生气之弊。其实,朱丹溪不仅在治疗脾疾病时继承了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对于其他各类疾病也非常重视中焦脾胃之气,而此点常为后人所忽略。1、注重脾胃"清和"之气。朱  相似文献   

13.
对《医学启源》中张元素有关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挖掘、探究。张元素撷取众多医家之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对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及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脾胃观。具体体现在:脾为万物之母、胃为人之根本的生理观;以脾胃之寒热、虚实为纲的辨证观;湿土之气病"宜渗泄",以药物的甘苦与脾胃的苦欲补泻相结合遣药制方,以"湿制法"治疗脾胃病以及"养胃气为本"的治疗观。  相似文献   

14.
肛肠病的发生与肺、大肠、肝脾等脏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脾胃位居中焦 ,上连肺金 ,下通脏腑 ,是开降运动的枢纽。且脾主运化升清 ,乃后天之本 ,脾胃运化功能正常 ,则“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气血调和、阴阳和合 ,肛肠病则无从生起。若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则清阳之气不能撒布 ,后天之精不能归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 ,浊气不能排出 ,外邪乘虚而入 ,发为肠风、脏毒等痔瘘疾病。笔者多年来在治疗上立足治脾 ,使俾土健运 ,气血调和 ,升清有常 ,痔病得以消散 ,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补脾止血法脾胃为气血运化之源 ,对人体脏腑、四肢、…  相似文献   

15.
介绍李天望教授从"中焦湿热"论治脾胃病的经验.中焦湿热证涉及临床疾病广泛,其中以脾胃病居首,是导致脾胃病日趋高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湿热证病情缠绵、日久迁延,愈后极易反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李教授认为此证有偏湿、偏热、湿热并重之不同,治疗关键在于审证求本,应注意扶正祛邪并举,酌情兼以调肝、活血,随证调整用药,使湿去热化,脾胃功能健运,气机通畅,则诸症自除.  相似文献   

16.
浅谈运脾法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晓红 《河北中医》2003,25(12):915-916
小儿的生长 ,非气血无以立形体之基 ,非气血无以成形体之壮。而脾胃为水谷之海 ,气血生化之源 ,脏腑经络之根 ,被称为“后天之本” ,可见脾胃与小儿的生长发育关系十分密切 ,而小儿又具“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因此在儿科临床上调护脾胃气机之“运脾”法更为常用且有效。1 小儿脾胃特点与疾病的关系中医学认为 ,小儿脏腑娇嫩 ,形气未充 ,属“稚阴稚阳”之体 ,无论在物质基础 (阴 )与生理功能(阳 )等方面都是幼稚和不完善的 ,明代儿科医家万密斋经过长期临床实践 ,不断总结 ,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说。万密斋在《育婴家秘》中说 :“脾不用…  相似文献   

17.
汤建桥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609-1610
彭兆麟主任医师是湖北省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从事儿科临床40余年,对小儿内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对小儿脾胃疾病的调治尤为擅长。由于小儿具“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在治疗小儿脾胃病中他非常注重调理气机和养胃悦脾,顾护脾胃阳气,很少使用苦寒伤胃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18.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年老之人,肾精枯,脾胃虚,脾胃之病迁延难愈。张景岳云"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认为脾胃与其他脏腑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就"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相关理论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脾胃是后天之本,化生气血养五脏,位处中焦通达上下,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之阳气对人体各脏腑正常运行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梳理文献中涉及脾胃阳气的相关理论,论述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作用以及具体应用.强调脾胃阳气在"治未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脾胃之阳在"治未病"中应处于核心地位,"治未病"的核心要点是通过"护、疏、助"...  相似文献   

20.
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胃和则运行健,脏腑得养而安;脾胃衰则谷难运化,诸脏失济而危。人之脏腑百骸的功能活动,全赖气以维持推动。气是由先、后二天之精升华而成,其根在肾,其主在肺,而脏腑各以气为用。脾胃位居中焦,其气的升降出入之机规律有序,常则运转和协,异则滞逆衰乱。故在诊治中,不只脾胃本脏腑病变,应调脾胃、理气机,即他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