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生物钟是生物体为了适应昼夜交替引起的光照、温度等变化而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变化节律。人类生物钟在分子水平上由多个生物钟基因精确调控;在解剖水平上由中枢生物钟和外周生物钟分级调控。近年来研究发现,生物钟基因可通过对下游钟控基因的调控参与细胞内的脂质代谢,并且有研究证实生物钟基因紊乱可导致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密切相关的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糖皮质激素及炎症因子分泌异常等,生物钟基因的紊乱可增加临床上脂肪肝的易感性,这可以作为生物钟基因和NAFLD相关性研究的桥梁。现阶段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生物钟基因及NAFLD的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明确NAFLD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健康。生物钟在心血管系统的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包括调节血压、心脏收缩和心率等。在环境周期信号的作用下,生物钟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组成转录-翻译反馈环路,通过神经传导和体液途径实现信号输出,从而调节生物体的生理、生化和行为的昼夜节律。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时间具有昼夜变化的特点,一些生物钟基因表达的改变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进展。该文介绍了心血管系统的昼夜节律,整理总结了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的相关生物钟基因及其分子机制。对昼夜节律和生物钟的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生物钟是一种复杂的细胞机制,它控制着包括炎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同样,炎症也会导致昼夜节律紊乱,这可能会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加重组织损伤。本文围绕节律基因及其与炎症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概述,旨在探讨二者的联系及具体的作用机制,为炎症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生物节律起源于生物钟,是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的昼夜变化而进化成的一种内在变化节律.在其影响下,哺乳动物具有了明显的进食和禁食周期,产生了营养物质供需的节律性变化.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生物节律与机体代谢有着紧密联系,而肝脏作为机体的代谢中枢,其功能必然受到昼夜节律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熬夜、轮班、快餐等生活方式打乱了机体原本节律,导致肝脏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而昼夜节律的紊乱又可促进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并影响其预后和转归.本文就肝脏生物钟基因的功能与糖、脂质、胆汁酸、蛋白质等代谢物质间的关系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5.
生物钟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参与调节机体多种生理过程和行为,以保持与外部环境时间的协调,维持内环境稳态.近年来许多临床和基础研究表明,骨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生物钟改变导致的机体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此外,部分患者接受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时间窗口差异,可不同程度影响治疗效果.本文梳理生物钟与骨代谢相关性研究文献和数据,...  相似文献   

6.
<正>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生活作息不规律、睡眠质量不佳等昼夜节律紊乱的困扰[1]。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了生物钟基因与血压节律异常以及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系。脑和肌肉组织芳香烃受体核转运蛋白的类似蛋白1(brain and muscle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 nuclear translocator-like-1,BMAL1)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CP合并外分泌功能不全(PEI)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核心生物钟基因mRNA表达量及血清生物钟紊乱相关蛋白水平, 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68例CP患者外周血标本以及临床相关资料, 并以30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作为对照组。CP临床分期参照M-ANNHEIM分类系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核心生物钟基因Clock, Bmal1, Per1、2、3, Cry1、2 mRNA表达量, 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清生物钟紊乱相关蛋白TrkB、CD36和Rbp水平。绘制差异表达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评估其诊断PEI的效能。结果 CP患者PBMC Per1 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76比1, P<0.05), 其诊断PEI的AUC值为0.744(95%CI0.628~0.860), 临界值为0.72, 灵敏度为84.8%, 特异度为57.1%;血清CD36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33.85±19.74)ng/ml比(24.71±11.53)ng/...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7例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胶质瘤组)和周围正常组织(对照组)clock的转录活性及表达强度.结果 两组clock基因均有表达,胶质瘤组Ⅲ~Ⅳ级者clock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Ⅰ~Ⅱ级者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 生物钟基因clock在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clock表达强度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可能由吸烟、高血压、衰老、肥胖、生物钟紊乱等多因素导致。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稳态。文章聚焦于衰老、肥胖和生物钟紊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以及与核糖体新生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生与生物钟节律紊乱有关,IBS症状常具有昼夜波动等节律紊乱特征。肠嗜铬细胞(EC细胞)及其色氨酸羟化酶-1(TPH1)-5-羟色胺(5-HT)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参与IBS发生的关键病理生理学机制。目的:探讨生物钟核心基因Bmal1是否通过调控EC细胞及其TPH1-5-HT信号通路参与IBS的发生。方法:采用IBS模型和对照Sprague-Dawley大鼠以及Bmal1肠道特异性敲除(Bmal1△IEC)和野生型(WT)C57BL/6小鼠进行研究。以连续单一刺激方法建立IBS模型。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肠Bmal1、EC细胞嗜铬粒蛋白A(Cg A)、TPH1和5-HT表达。结果:大鼠实验:Bmal1主要表达于结肠上皮细胞,在EC细胞中亦有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授时因子时间点(ZT)ZT8:00和ZT24:00时,IBS模型组结肠Bmal1表达明显增高,且模型组ZT8:00的Bmal1表达明显高于ZT16:00和ZT2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鼠实验:与WT组相比,Bmal1△IEC组结...  相似文献   

11.
生物钟不仅调控机体的血压高低、心率快慢等,而且调控心肌和平滑肌细胞的细胞周期.钟基因异常及细胞过度增殖均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有关.因此,本文综合探讨生物钟和细胞周期在心血管中的作用,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老化过程中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以大鼠为观察对象的一系列实验所见表明生殖功能老化邕于中年期的丘脑下部功能改变,丘脑下部的生物钟与脉冲发生器出现昼夜周期节律改变异致神经内分泌和内分泌的释放节律和释放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生物钟?在大千世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着一种时间节律,犹如有一个时钟在控制,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钟”。人作为万物之灵,其生命活动也都受着生物钟的支配,无论是体温,还是脉搏、呼吸、血糖及内分泌激素分泌,无不呈现着一定的节律。  相似文献   

14.
生物钟为生物体内一种内在的生物节律,是地球上的生物为适应自然环境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分子水平上受到CLOCK、BMAL1 (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protein 1)、Per1、Per2、Per3、Cry1、Cry2、NPAS2、CKIε、Tim、Rev-Erb、DEC等多个生物钟基因(Circadian Gene)的精确调控[1].NPAS2(neuronal PAS domain protein 2)又名MOP4,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物节律所必需的基因,参与生物钟的调控,并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肿瘤生长抑制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一种新的抑癌基因[2].当其突变或缺失后,会引起节律系统的紊乱.本文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对NPAS2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血压如睡眠、进食、体温一样,也呈现昼夜节律的变化,而昼夜节律的内在运行系统即为生物钟。在《生物钟基因对高血压的调控机制探索》一文中,施海媛等介绍了与血压调控有关的生物钟基因及目前对生物钟基因调控血压机制的认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血压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研究才刚刚起步,进一步深入探索将有望寻找到高血压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昼夜节律是一种正常生理节律,调控着机体的生理机能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对包括心脏在内的机体众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其紊乱易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现综述昼夜节律调节心律失常发生的分子基础及机制,归纳了伊伐布雷定、β1受体阻滞剂、莫雷西嗪、胺碘酮等治疗药物通过改变昼夜节律基因,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的机制,旨在为心律失常的预防、治疗及术后康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探讨了卒中防治中的血压调控问题,包括卒中一级、二级预防以及卒中急性期血压的调控,升压治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外血管狭窄的血压调控,抗凝治疗与血压调控,血压节律、变异性与卒中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终末病变,发病具有昼夜节律——早晨高发,这提示昼夜节律生物钟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因此我们检测了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生物钟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应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载脂蛋白E-/-)小鼠建立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33例的脑胶质瘤和其瘤周正常组织中生物钟基因Per1和Per2的表达.结果:Per1、Per2在瘤周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肿瘤组织(P均<0.01).认为生物钟基因Per1和Per2的表达紊乱可能是脑胶质瘤产生-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 与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密切相关。铁死亡抑制剂可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 提供神经保护。因此, 铁死亡在缺血性卒中中的作用以及调控铁死亡干预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对缺血性卒中时铁死亡的分子机制以及潜在的治疗靶点进行了综述, 期望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