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携IL-6单克隆抗体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联合不同超声辐照强度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大耳兔90只随机分为3组:A组(15只)关胸对照组、B组(15只)开胸对照组、C组(60只)缺血/再灌注组,其中C组又根据再灌注时间(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分成T1、T2、T3、T4时段,各组再分为U0组(未经超声辐照)、U1组(0.5 w/cm2强度)、U2组(0.75 w/cm2强度)。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阻断30 min,解除阻断后得到MI/RI损伤模型,经耳缘静脉注射携IL-6单抗靶向造影剂,随后进行超声辐照。应用QLAB10.5软件分析辐照前、后再灌注损伤区心肌的视频强度,得到视频强度差值(video intensity difference,VID)。ELISA检测辐照前、后心肌组织中IL-6含量。  结果  T1-T4时段U2组VID值较U1组高(P < 0.05),各时段U2组和U1组VID值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LISA结果显示:超声辐照后,T1-T4时段,U2组IL-6含量比U1组低(P < 0.05);VID值和心肌组织内IL-6水平差值呈正相(rU1 = 0.745,rU2 = 0.734,P < 0.05);HE染色显示,U2组与U1组比较,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减轻。  结论  携IL-6单克隆抗体靶向微泡破坏技术联合超声辐照能有效缓解MI/RI的炎症反应,且在不损伤心肌的前提下,干预越早,辐照强度越强,减轻炎症反应的效果越佳。  相似文献   

2.
实体肿瘤是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基因编辑工具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基因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缺乏安全有效的基因传递技术成为了基因治疗最大的瓶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ultrasound-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增强基因传递效率且侵袭性低、特异性强,是一种很有前景的基因递送策略。本文对UTMD在肿瘤基因治疗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3.
王亮凯  张波 《医学研究杂志》2024,53(4):177-180, 184
超声分子成像(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UMI)是一种特异性的超声成像技术,可同时完成解剖和分子成像,在分子水平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进展监测、治疗以及疗效评估。微泡(microbubbles,MBs)是最为常见的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UCAs),在其表面连接特异性抗体或配体构建靶向微泡(targeted microbubbles,tMBs)可实现UMI。平台化靶向微泡(multitargeted microbubbles,MT_MBs)是一种专用于临床前研究中的商业化MBs,可在短时间内实现tMBs的构建,并规范化tMBs的制备过程和成像步骤。但是,目前人们对于MT_MBs知之甚少。因此,本文将对MT_MBs的成分、结构、特点、优势、UMI相关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杨淼 《医学综述》2010,16(14):2218-2221
靶向微泡造影技术是通过静脉注射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对体内组织器官微观病变进行分子水平的探测与显像,并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因或药物运载工具。靶向微泡造影剂的研究和应用,对组织、血栓及肿瘤的靶向显影应用前景广阔,在治疗中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于靶向微泡造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相当广泛。现就此项新技术在超声诊断与治疗中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肿瘤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肿瘤与正常组织基因及调控区域的结构差异,从分子水平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基因治疗成为肿瘤治疗中极具应用潜力的新策略。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介导的靶向基因治疗方法既可增强裸质粒DNA在癌细胞内的转染和表达,又能提高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减少全身不良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临床肿瘤治疗技术。作者就有关超声结合纳/微泡介导的输送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基因转染的应用进展和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对超声生物效应的深入研究,各种兼具诊断治疗双重作用的超声探头及靶向微泡造影剂的研制逐渐成为热点.靶向超声微泡作为一种新的基因或药物有效运载工具,通过携带基因或药物对肿瘤组织靶向释放,介导肿瘤细胞坏死、凋亡以及肿瘤微血管的栓塞和阻断,从而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目前,超声微泡介导靶向治疗卵巢癌也展现出了良好的前景,本文就其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靶向破坏微泡 (UTMD) 技术介导的肿瘤成像效果,以及促进紫杉醇(PTX)和Ki67-siRNA治疗胰腺癌(PaCa)的药效研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SW1990细胞分别加入PBS、PTX、PTX+UTMD、Ki67 siRNA、Ki67 siRNA+UTMD以及PTX+Ki67 siRNA+UTMD孵育24h,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内Ki67蛋白表达水平,用 CCK-8 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通过皮下注射SW1990细胞构建PaCa荷瘤模型小鼠,给予荷瘤小鼠瘤内注射生理盐水、PTX、PTX+UTMD、Ki67 siRNA、Ki67 siRNA+UTMD以及PTX+Ki67 siRNA+UTMD,15天后,利用UTMD观察肿瘤生长情况;30天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内Ki67蛋白表达水平,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和HE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组织Ki67表达和坏死水平。结果 PaCa细胞和荷瘤小鼠在经过Ki67 siRNA处理后,Ki67的蛋白表达水平都明显下降,且在加入UTMD处理后,Ki67的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降低;PTX没有对肿瘤细胞中Ki67的蛋白表达水平产生明显影响;UTMD能够显著加深PTX或Ki67 siRNA在肿瘤细胞的渗透,进一步减少了肿瘤内部血供,促进了肿瘤组织坏死。结论 UTMD具有促进药物在肿瘤位置渗透的特点,可以作为临床化疗和基因治疗的辅助手段来治疗PaCa。  相似文献   

8.
超声造影剂微泡联合低频超声可对深处肿瘤进行治疗,即低频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高效、无创的抗肿瘤方式,其通过物理生物效应可以提高药物转运效率、破坏肿瘤新生血管,从而增强化学、基因、免疫、抗血管治疗。此外,该技术还可应用于声动力治疗,并且在复合纳米颗粒的基础上实现协同治疗,增强抗肿瘤效率,为以后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拟制备携载G250单克隆抗体的纳米微泡,在体内和体外研究其对肾细胞癌的靶向性.方法 机械振荡法制备空白脂质纳米微泡并观察其稳定性,生物素-亲和素连接技术将纳米微泡与G250单克隆抗体相连,采用免疫荧光进行验证.细胞免疫荧光实验鉴定所使用的两种肾细胞癌细胞(786-O和ACHN细胞)中G250的表达情况,靶向结合实验鉴别靶向纳米微泡对786-O和ACHN两种肾细胞癌细胞的体外寻靶能力.在肾细胞癌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使用纳米微泡进行超声造影,并将采集到的动态图像在定量分析软件Qlab 8.1中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成功制备了平均粒径为404.9 nm空白纳米微泡和平均粒径为611.4 nm靶向纳米微泡,稳定性能好,同时免疫荧光证实了靶向纳米微泡构建成功,能够与FITC标记的二抗结合,从而显示出绿色荧光;细胞免疫荧光证实G250抗原在786-O细胞中呈膜表达,而ACHN细胞中不表达.在细胞结合实验中发现靶向纳米微泡能够特异性的结合786-O细胞,但不能结合于ACHN细胞.体内超声造影显像从平均值和最大值分析,靶向纳米微泡和空白微泡在786-O肾细胞癌细胞的裸鼠模型的显影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平均值:(11.74±0.52) vs (16.34±0.40),P=0.001;最大值:(13.07±0.94) vs (18.09±0.82),P=0.003].结论 G250靶向的纳米微泡可在体外能够特异性的结合G250表达阳性的肾细胞癌细胞,在动物体内能够明显的增强移植瘤的超声显影效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靶向超声技术的发展十分迅猛,超声微泡造影剂携带基因和药物是当前医疗领域中研究的热点,超声微泡造影剂到达靶组织后,因"空化效应"能有效穿透血管内皮屏障,可实现微泡所携带的基因或药物等向目标组织的转移释放,局部浓度大大提高,介导肿瘤组织的细胞凋亡及肿瘤组织微血管栓塞阻断等,从而起到靶向治疗的作用[1].本文就超声微泡造影剂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给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方法,尤其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均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仍需要更多新技术的补充。超声微泡技术提高了超声成像能力,靶向微泡破坏可将治疗的药物或基因精准释放于靶组织,这些技术使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更加准确、精细、高效。在高血压肾损伤、心力衰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干细胞移植及基因转染等中,超声微泡技术的应用有可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黄叶  陈巍 《疑难病杂志》2021,(9):948-952
基因治疗在心脏病治疗中有效地填补了药物、手术等方法远期预后不良、有创等的局限,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物理、化学、病毒转染等基因转染方式均存在安全性问题,包括组织损伤、细胞毒性、免疫反应等.超声波靶向微泡击碎技术(UTMD)作为基因传递的途径,有无创、安全、靶向的特点.文章就UTMD在心脏病基因治疗中的现状与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格列苯脲在硝酸甘油诱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保护作用.方法24只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阻断180 min,再灌注120 min,分别于结扎前,结扎后即刻,180 min,再灌注后即刻、60 min、120 min时于左股静脉弹丸式注入MCE剂,分4组: A组(缺血再灌注组,6只),B组(硝酸甘油组,6只), C组(硝酸甘油+KATP拮抗剂组,6只),D组(KATP拮抗剂组,6只).MCE评价峰值声强度和曲线下面积.结果再灌注后即刻,四组心肌峰值声强度及曲线下面积明显减低;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峰值声强度逐渐恢复.结论硝酸甘油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微循环、微血管内皮功能具有延迟保护作用;硝酸甘油可能通过激活K离子通道诱导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微循环灌注,微血管内皮功能的延迟保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诊断输卯管性不孕症的新途径。方法从2003年4月-2006年6月对来我院诊治的68例不孕症妇女,采用经阴道超声行手振微泡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术。结果通过对68例患者进行阴超声像图观察及结合推注药液时阻力大小,制定了通畅、通而不畅、不通畅的诊断标准。结论经阴道超声行手振微泡子宫输卯管声学造影更易观察到子宫腔内、输卯管的细微结构,较经腹部超声诊断率更高,又减轻了患者充盈膀胱的痛苦,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诊断输卵管性不孕症的新途径。方法从2003年4月~2006年6月对来我院诊治的68例不孕症妇女,采用经阴道超声行手振微泡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术。结果通过对68例患者进行阴超声像图观察及结合推注药液时阻力大小,制定了通畅、通而不畅、不通畅的诊断标准。结论经阴道超声行手振微泡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更易观察到子宫腔内、输卵管的细微结构,较经腹部超声诊断率更高,又减轻了患者充盈膀胱的痛苦,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以及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病理学结构,探讨龙血竭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龙血竭总黄...  相似文献   

17.
超声靶向微泡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剂在超声医学领域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微泡造影剂的出现,使其能够经肢体静脉注射后通过肺循环,实现了组织灌流显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评价携αvβ3-整合素单抗超声微泡(MBp)靶向血栓的黏附效能。方法将采用亲和素-生物素桥接法构建的MBp和同型对照微泡(MB)随机注入自制琼脂糖流动腔模型内,与人血栓孵育30min后,PBS液15cm/s流速不间断冲洗血栓,分别在冲洗血栓2﹑4﹑6﹑8﹑10min时行对比超声检查并测量声强度(VI)值。结果MBp孵育组血栓VI值较冲洗前减小了28%~66%,而对照MB孵育组血栓VI值减小了87%~94%。VI值在各时间点MBP组均较MB组大(P<0.05)。结论MBp具有较好的靶向结合血栓效能,靶向血栓黏附后能抵抗一定的剪切应力。体外模拟体内剪切应力血流环境评价MBp的靶向血栓黏附效能将有助于预测MBp应用于体内血栓超声分子成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和IL-6联合测定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肌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同时测定16例体外循环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不同时间(麻醉前、开胸后5 min、开放后30 min、开放后2h和术后24 h)的血清心肌酶和IL-6.结果:心肌酶和IL-6均有随时间延长而增高的趋势,在开放后2h达峰值,并持续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自制的靶向液态氟碳(PFOB)微球联合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通过生物素-亲和素作用实现与大鼠损伤心肌细胞的体外及体内靶向结合,并观察其抗炎效果。方法制备生物素化、普通及耦联抗ICAM-1单克隆抗体的PFOB微球,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其偶联情况;体外培养大鼠原代心肌细胞,分为TNF-α处理组和非处理组,荧光显微镜分别观察生物素化的PFOB微球及靶向PFOB微球对TNF-α刺激后心肌细胞的间接、直接靶向结合。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A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靶向微球)、B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普通微球)、C组(正常大鼠+靶向微球)、D组(正常大鼠+普通微球)、E组(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生理盐水)、F组(假手术)。荧光显微镜观察A~D组心脏冰冻切片微球结合情况;液相芯片技术检测A、B、E、F组再灌注6h及24h血清中IL-8含量。结果 ICAM-1单抗与PFOB微球成功耦联,耦联率达95%;体外间接靶向TNF-α处理组可见大量绿色荧光微球结合于心肌细胞周围,而非处理组仅见少许微球;体外直接靶向无论心肌细胞是否暴露于TNF-α,普通微球均未附着在心肌细胞周围,而大量靶向微球与TNF-α损伤下的心肌细胞相结合。体内直接靶向A组心肌细胞见微球结合,而B、C、D组则无;相对于生理盐水组,靶向和普通PFOB微球都对受损心肌起到了一定的抗炎作用。结论抗ICAM-1靶向PFOB微球可间接、直接靶向结合体外及体内高表达ICAM-1的受损心肌细胞,并可发挥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