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动态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四肢骨干骨折(ESF)患者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50例SEF行手术患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检测血清BMP-2和IGF-1水平,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延迟愈合组和正常愈合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评估BMP-2和IGF-1对SEF患者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另设30例年龄、性别与体重指数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入院时SEF患者的血清BMP-2和IGF-1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98、0.48,P均>0.05),在入院时延迟愈合组和正常愈合组的血清BMP-2和IGF-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09、0.73,P均>0.05),在骨折6、12周时,延迟愈合组的血清BMP-2和IGF-1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愈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14、4.47、17.91、26.31,P均<0.05)。ROC曲线显示以骨折后6周和12周时的血清BMP-2和IGF-1单独作为标记物和联合检测均可预测SEF术后骨折延迟愈合。结论血清BMP-2和IGF-1与SEF术后患者骨折延迟愈合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清BMP-2和IGF-1对SEF术后患者骨折延迟愈合有阳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β(MIP-1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检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121例纳入骨质疏松组,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骨折分为骨折组(54例)和非骨折组(67例)。选择同期在该院诊断为骨量下降和骨量正常的绝经后女性分别纳入骨量下降组(82例)和对照组(65例)。比较各组血清MIP-1β、TRACP-5b和FGF-23水平,对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血清MIP-1β、TRACP-5b和FGF-23检测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预测价值,以及分析血清MIP-1β、TRACP-5b和FGF-23水平与骨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骨质疏松组血清MIP-1β、TRACP-5b和FGF-23水平明显高于骨量下降组和对照组(P<0.01),骨量下降组血清MIP-1β、TRACP-5b和FGF-2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骨折组的血清MIP-1β、TRACP-5b、FGF-...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动态监测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股骨近端骨折正常愈合、延迟愈合老年患者各54例,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测定并比较两组骨折后24h,1、4、8、12周的血清骨生化代谢标志物[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碱性磷酸酶(ALP)、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观察组骨折后8周血清BGP水平高于对照组,PⅠNP、IGF-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后12周BGP、PⅠNP、ALP、IGF-1与骨折后24h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2周BGP、PⅠNP、ALP等骨生化代谢标志物检测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延迟愈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髓内钉联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在胫骨多段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并分析术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与骨不连的关系。方法将80例胫骨多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髓内钉治疗,对比2组疗效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术后TGF-β1、FGF-2水平变化对骨不连的影响。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2组踝关节评分量表(Kofoe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观察组Kofoed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组中骨不连患者的TGF-β1、FGF-2水平低于无骨不连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2组间骨不连、无骨不连患者的TGF-β1、FGF-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采用髓内钉联合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胫骨多段骨折可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而根据TGF-β1、FGF-2指标水平可有效判定患者是否存在骨不连,对于临床早期制定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四肢骨折合并中型脑损伤时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水平,探讨其在中型脑损伤中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四肢骨折组、中型脑损伤组、四肢骨折合并中型脑损伤组,共4组,分别建立中型脑损伤和骨折模型,术后第2、4周拍X射线片,拍片后处死大鼠,取血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GF-2和PDGF水平。结果 X线片结果显示4周后中型脑损伤组和四肢骨折合并中型脑损伤组骨折处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而对照组和单纯四肢骨折组骨折线清晰。与对照组比较,中型脑损伤组和四肢骨折合并中型脑损伤组血清IGF-2和PDGF的浓度均显著性地升高(P<0.01),与2周时比较4周时上述因子的表达水平有所恢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和四肢骨折组(P<0.05)。中型脑损伤组与四肢骨折合并中型脑损伤组之间血清IGF-2和PDGF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四肢骨折组之间血清IGF-2和PDGF的浓度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型脑损伤可促进骨折愈合加快,血液中IGF-2和PDGF水平的升高可能是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目的: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血清、局部骨痂的表达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脑损伤-骨折组、脊髓损伤-骨折组、单纯骨折组。于术后第1,2,3周测量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术后第2,3周行X射线摄片评估骨痂愈合情况,术后1,2,3,4周取股骨制作标本,测量骨痂体积,术后3d,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痂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痂体积、X射线评分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伤后3d,1,2周时,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血清质量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伤后1周,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折端平均阳性细胞数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提示中枢神经损伤可以影响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和骨痂局部的表达,从而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骨肽注射液联合丹参酮注射液对胫骨骨折术后血清相关指标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用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86例胫骨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予以骨肽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骨肽注射液+丹参酮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程度和愈合时间差异,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磷酸酶(ALP)]、骨代谢指标[降钙素(CT)、骨钙素(BGP)、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清sICAM-1、ALP、β-CTX、IL-6、IL-8、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VEGF、TGF-β1、CT、BGP、PICP、IL-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骨折患者术后联合使用骨肽注射液和丹参酮注射液能调节血管和骨骼生长,有效促进骨折愈合,缩短康复时间,并可改善骨代谢水平,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掌骨基底关节外骨折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掌骨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骨愈合情况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愈合良好组(n=55)和愈合不良组(n=47).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手术固定类型、骨折原因、骨折分型、术后感染、骨折类型以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骼生长因子(S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BMP、SGF和PDGF水平预测掌骨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明确掌骨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愈合不良组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比率高于愈合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不良组BMP、SGF和PDGF水平低于愈合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MP、SGF和PDG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8、0.644和0.7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BMP< 7.415 pg/mL、SGF< 85.705 ng/mL和PDGF <5.235 ng/mL是骨关节外骨折术后骨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后感染、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临床特征和BMP <7.415 pg/mL、SGF< 85.705 ng/mL、PDGF<5.235 ng/mL均可能引起骨关节外骨折患者术后骨愈合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续筋接骨汤联合植骨术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洛阳市第一中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胫骨骨折不愈合患者85例,采取双盲法将其分成内固定组41例与联合组42例,内固定组采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联合组采取续筋接骨汤联合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实验室生化指标水平、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内固定组Lysholn评分为(69. 58±6. 37)分,联合组为(69. 72±6. 33)分,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升高,其中联合组患者Lysholn评分高于内固定组(P 0. 05)。联合组患者骨折线消失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内固定组(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骨形态发生蛋白(BMP)、胰岛素样生长因-1(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升高,其中联合组患者BMP、IGF-1、VEGF水平高于内固定组(P 0. 05)。内固定组及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与续筋接骨汤联合植骨术均可作为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方法,其中续筋接骨汤联合植骨术在促进骨折愈合、骨密度,提高膝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上更有价值,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LC-DCP)联合皮质外骨桥对肱骨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及合作医院收治的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10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应用动力加压钢板(DCP)联合皮质外骨桥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LC-DCP联合皮质外骨桥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状况、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肩/肘关节功能、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与骨不连再发生率,并检测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水平。结果 研究组手术用时为(125.46±12.85)min,较对照组[(130.24±10.53)min]短,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254.19±20.73)mL,较对照组[(262.86±18.62)mL]少,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74±3.26)周、(14.23±1.76) d,较对照组[(13.15±3.34)周、(15.08±2.11)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肩关节屈伸活动...  相似文献   

11.
王林 《中国临床康复》2011,(33):6168-6172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由成骨细胞合成,并对成骨细胞具有促进增殖和分化作用。目的:观察中枢神经损伤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在血清、局部骨痂的表达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脑损伤-骨折组、脊髓损伤-骨折组、单纯骨折组。于术后第1,2,3周测量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术后第2,3周行X射线摄片评估骨痂愈合情况,术后1,2,3,4周取股骨制作标本,测量骨痂体积,术后3d,1,2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骨痂局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结果与结论: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血清质量浓度无明显变化,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痂体积、X射线评分高于单纯骨折组(P〈0.05);伤后3d,1,2周时,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血清质量浓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加(P〈0.01);伤后1周,脑损伤-骨折组和脊髓损伤-骨折组骨折端平均阳性细胞数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提示中枢神经损伤可以影响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质量浓度和骨痂局部的表达,从而能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对尺桡骨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45例尺桡骨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患者为观察组,45例骨折术后正常愈合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4、8、12周血清VCAM-1、BMP-2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不同时期VCAM-1、BMP-2水平对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4、8、12周时血清V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BMP-2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绘制4、8、12周时血清VCAM-1、BMP-2预测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ROC曲线,VCAM-1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21、0. 747、0.642,BMP-2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80、0. 748、0. 759。结论血清VCAM-1、BMP-2与尺桡骨骨折患者术后延迟愈合存在密切关系,早期检测血清VCAM-1、BMP-2水平有助于预测骨折延迟愈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疗效,探讨骨不愈合的有效补救方法。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肱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愈合的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C-DCP组29例行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LCP组30例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LC-DCP手术时间为(73.38±11.57)min,短于LCP组的(86.21±13.24)min(P<0.05);LC-DCP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低于LCP组的30.00%(P<0.05);LCP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52±2.07)周,短于LC-DCP组的(15.76±2.51)周(P<0.05);LCP组Mayo肘关节评分、Neer肩关节评分分别为(92.73±5.31)分、(91.26±3.76)分,均高于LC-DCP组的(89.89±4.26)分、(88.82±3.27)分(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骨折骨不愈合的疗效优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同时可加快肩肘功能的恢复,但其手术时间较长,而且并发症较多,临床应结合骨不愈合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宜接骨板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IGF-1及VEGF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不同时期IGF-1与VEGF的相关性,为联合使用各种骨生长因子在临床治疗中加快骨折愈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牵张后1天组、1周组、2周组、4周组、6周组.骨折组随机选取一侧下颌骨行截骨手术,造成骨折模型,采用X线、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兔下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IGF-1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IGF-1与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都有高表达且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 IGF-1与VEGF相互协调共同参与调控骨折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李伟  赵光锋  喻任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30-532,T001
目的 观察去卵巢大鼠骨折愈合早期骨痂组织学变化以及转移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BMP-2)的表达与分布,探讨骨质疏松对大鼠骨折早期修复的影响与TGF—β1、bFGF、BMP-2对其起的作用。方法 雌性SD大鼠去除双侧卵巢3个月后造成股骨干骨折,并与伤后不同阶段处死,分别进行组织学以及TGF-β1、bFGF、BMP-2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结果 (1)骨折后4—6周,去卵巢组形成的骨痂中含有的软骨痂比例高于假手术组。(2)骨折后2周,去卵巢组与对照组中各因子的表达均达到高峰,4—6周时回落到极低水平。(3)骨折后2周,去卵巢组中表随达TGF-β1的成骨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结论 (1)骨质疏松大鼠骨折早期愈合形成的骨痂质量较差。(2)BMP-2、bFGF、TGF-β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存在的为期4周的“释放恒定时期”导致了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的进一步延缓。(3)TGF-β1在成骨细胞中的表达减少是骨质疏松和骨折愈合质量下降的可能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在骨痂中的表达,探讨骨折合并脑外伤骨折愈合加快的机制。方法12周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6只,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即:2周单纯骨折组(G1)、2周骨折合并脑外伤组(G2)。建立大鼠脑外伤和骨折模型。分别于2周取材,骨痂作SP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免疫组化分析平均阳性细胞百分数骨折合并脑外伤组高于单纯骨折组。结论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IGF-Ⅰ可能是脑外伤促进骨折愈合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表达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于术后9个月或连续观察3个月评估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情况。根据结果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重点分析血清β-CTX、sICAM-1水平与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的关系。结果:经随访,100例肱骨干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19例,发生率为19.00%;发生组血清β-CTX、sICAM-1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β-CTX、sICAM-1的过表达是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保护因子(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β-CTX、sICAM-1水平预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阈值0.11~0.37、0.46~0.74、0.76~0.90范围内,联合血清β-CTX、sICAM-1水平的预测模型预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净受益率优于单纯血清β-CTX或单纯血清sICAM-1。结论:血清β-CTX、sICAM-1水平与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有关,其水平升高可增加骨不连发生风险。血清β-CTX、sICAM-1可用于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风险预测,且联合预测净受益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12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建立骨折及脑外伤模型,术后1周、2周,3周、4周截取骨痂,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mRNA表达.结果 HE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腩外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术后1~4周骨痂中VEGF及其mRNA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高于同一时间点单纯骨折组(P<0.05).结论 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脑外伤后VEGF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组合式双边外固定器 植骨治疗肱骨干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方法1995年以来我院采用组合式双边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骨不连32例。结果全部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愈合时间5~5个月。术后无1例血管神经损伤,拆除支架后随访1~5年,无1例骨髓炎、骨坏死,再骨折、肩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认为应用组合式双边外固定器治疗肱骨干内固定术后骨不连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 F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信号素3A(SEMA 3A)水平与骨痂形成时间的相关性,为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患者加速骨折修复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方法根据是否存在颅脑外伤,分为骨折合并颅脑外伤实验组与单纯骨折对照组,每组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单纯骨折患者与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患者血清b FGF、IGF-Ⅰ及SEMA 3A水平,采用X线检测骨痂形成情况。分析血清b FGF、IGF-Ⅰ及SEMA 3A水平与骨痂形成时间的相关性。分析血清b FGF、IGF-Ⅰ、SEMA 3A水平与反映颅脑外伤程度的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单纯骨折患者相比,实验组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患者血清b FGF水平在1周及2周均明显升高(P0.05),且2周时有上升趋势;实验组IGF-Ⅰ水平及SEMA 3A水平1周时明显升高(P0.05),2周时有降低的趋势,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说明血清b-FGF水平在骨折前两周持续升高,而血清中IGF-Ⅰ及SEMA 3A水平在骨折1周时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痂形成时间明显缩短(P0.05),且血清b FGF、IGF-Ⅰ和SEMA 3A水平和骨痂形成时间呈正相关;实验组血清b FGF、IGF-Ⅰ和SEMA 3A水平与GC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骨折合并颅脑外伤患者血清b FGF、IGF-Ⅰ、SEMA 3A水平与骨痂形成时间呈正相关,血清b FGF、IGF-Ⅰ和SEMA 3A水平与GCS评分呈正相关,说明颅脑外伤程度越高,上述指标分泌越多,从而缩短骨痂形成时间,加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